2013.10.21
WHI荷爾蒙療法試驗不支持用於慢性病預防
荷爾蒙療法(HRT)過去由於被發現使用後的風險大於效益,婦女健康行動計畫(WHI)研究因而終止。不過臨床上還是有停經婦女繼續在使用,而有關於長期使用對預防慢性病的風險效益則仍然是個問題。日前一項美國研究檢視分析2個WHI荷爾蒙療法研究,表示雖然對一部分的婦女HRT可以處理停經出現的一些症狀,但研究結果並不支持使用荷爾蒙來預防慢性病。
這項研究分析包括在1993年加入研究的27,347位50-79歲美國停經女性的資料,分為未切除子宮的女性合併接受結合型雌激素與合成黃體素製劑、或安慰劑;已切除的接受結合型雌激素、或安慰劑。前後者使用荷爾蒙療法分別長5.6年及7.2年,停用後仍持續追蹤6-8年才結束。
研究結果發現,同時接受結合型雌激素與合成黃體素製劑,風險大於效益。風險包括增加心血管疾病、乳癌、中風、肺栓塞、65歲以上發生失智、膽囊疾病及尿失禁風險;效益則是降低髖骨骨折、糖尿病及血管舒縮症狀。這些效益風險在停止使用後會漸漸消失,但增高的乳癌風險在研究追蹤期間內並未下降。
單獨接受結合型雌激素者,風險效益狀況較為平衡,使用會增加中風與靜脈栓塞風險,但骨折風險下降,停用後乳癌風險明顯下降,其餘狀況無太大差異。
這樣的結果顯示研究證據不支持使用合併雌激素與黃體素、或單獨雌激素以預防慢性病。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 read more
2013.10.15
維他命D無助於維持停經女性骨骼健康
鈣質與維他命D能否能幫助維持骨骼的健康,不同研究針對不同劑量與搭配會得到不一致的結論,去年3月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所提出的結論是認為每日服用最高400IU的維他命D與1,000mg的鈣,並無法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且可能增加腎結石的發生機率。最近一項美國研究則發現,對停經婦女來說,鈣可以改善骨骼健康,但維他命D補充品則無此效果。
骨代謝是身體汰換舊骨骼的自然過程,在年輕時,身體會再形成新骨頭以替代流失掉的部分,不過到了30歲之後女性的骨密度會開始下降,停經以後速度更會加快,骨質疏鬆便是因為換新的速度沒有流失得快所造成。
這項研究將159位停經婦女分為合併使用維他命D與鈣、每日服用1,200毫克的鈣、每日服用4,000IU的維他命D、以及安慰劑四組。研究測量骨代謝標記長達6個月,以瞭解這些補充品對維持骨健康是否真正有益。
結果顯示,每天服用鈣補充品顯著降低骨代謝的速度,但維他命D卻沒有同樣的效果。不過研究也提醒必須小心過量的鈣對血管健康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婦女應先向醫師諮詢相關狀況再決定是否需要服用。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3.10.11
大豆蛋白、抗憂鬱劑無助改善攝護腺癌患者熱潮紅狀況
更年期女性因為體內荷爾蒙變化會出現熱潮紅、盜汗、燥熱等生理表現,這樣的症狀同時也在男性攝護腺患者接受荷爾蒙療法時可能會發生。日前一項美國研究指出,不像更年期女性一樣,大豆蛋白及抗憂鬱劑並不能改善這些男性患者的不適情形。
研究指出,攝護腺患者通常接受荷爾蒙療法降低雄性激素,以防止癌細胞因雄性激素刺激而成長,而當體內荷爾蒙發生改變時,生理會出現熱潮紅的反應,目前這些男性患者中約有80%會出現熱潮紅。因此,研究希望瞭解大豆蛋白及抗憂鬱劑能否減輕他們的熱潮紅狀況。
研究挑選120名46-91歲攝護腺患者,這些患者因接受荷爾蒙療而出現雄性激素缺乏情形。研究將抗憂鬱劑、大豆蛋白、安慰劑及奶粉以不同方式進行搭配,給予這些患者使用。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單獨服用抗憂鬱劑或大豆蛋白,或者是將兩者併服,都對男性患者的熱潮紅狀況沒有明顯改善作用。
此研究結果說明了對更年期女性可能有用的治療,在這些男性身上相對來講效益卻比較低,未來應特別針對這群男性患者找出更佳的治療方法。
資料來源: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read more
2013.10.09
胰島素反應不佳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一般來說,心臟病的發病時間,女性平均大約比男性晚10年,近日一項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試圖找出出現這樣性別差異的原因,結果發現有可能是男女對胰島素反應性降低後,生理出現不一樣程度的補償作用,使得年輕女性的相關併發症較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才沒有提高。
胰島素是一種幫助將葡萄糖從血液轉化移入細胞的荷爾蒙,一旦當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好時,無法使葡萄糖充分進入細胞利用,就表示發生「胰島素抵抗」,將會提高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檢視468位女性及354位男性的胰島素抵抗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50歲以下的參與者中,女性比男性的血壓、空腹血糖濃度低。所有女性參與者的三酸甘油脂及血脂也都比男性低。
研究結果發現,當50歲以下的男女有相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問題,女性會比男性出現較少的併發症,然而,女性生理上具有的這項保護能力卻在50歲之後就會消失。這顯示年輕女性獨具可以抵銷胰島素抵抗副作用的能力,研究認為這可能可用來說明了為何女性的心臟病發病時間比男性較晚。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及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3.10.02
恐懼感使年輕乳癌患者接受不必要的乳房切除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納裘莉在今年5月公開表示,因有乳癌家族病史及帶有BRCA1基因突變,使得她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都很高,最後她選擇採取預防性措施切除雙邊的乳房。她的這項舉動也隨即引起各界討論是否該為了預防目的而進行乳房切除手術的問題。
最近一項來自美國Dana-Faber癌症中心的研究指出,雖然知道進行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contralateral
prophylactic
mastectomy)對改善存活率並沒有什麼幫助,但許多被確診單邊乳房罹癌的年輕女性還是會選擇做該手術,研究發現這是她們在缺乏足夠的風險效益資訊的情況下,出自於恐懼感與焦慮而做的決定。
研究對123名40歲以下、只有單邊乳房罹癌卻已切除雙邊乳房的女性進行調查,瞭解這些女性為何接受這個手術、手術的效益風險溝通狀況以及對手術結果的滿意度。
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女性雖知道對無乳癌易感基因突變的女性來說,切除雙邊乳房並不會改善存活率,但在研究中卻幾乎每個女性都回答會決定去做手術的原因,是想要以切除雙乳來避免癌細胞擴散到另一側的乳房,進而改善存活率。且無乳癌易感基因突變的單側乳癌女性患者自行估計,癌細胞在五年後可能會擴散到另一側的比例大約是10%,但實際發生的風險只有2~4%。因此,研究認為這些女性將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的效益過度擴大,且出於恐懼高估癌細胞蔓延擴散的風險。此外,多數女性也反應術後的外觀效果不如預期,以及超過四成認為她們的性意識變糟的狀況比她們想像的還要嚴重。
研究認為,這些結果強調了醫師向病患溝通手術效益及風險的重要性,只有當女性給予充足的資訊,瞭解手術的利弊,才能降低她們的焦慮。研究也提醒,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雖對多數女性患者的存活狀況改善沒有幫助,但對有易感基因突變,例如有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者,該手術的效益會比較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3.09.25
年輕女性心臟病鮮少出現胸痛症狀
胸痛一般被視為心臟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但近日一項新研究卻指出,在55歲以下女性病患中有五分之一並未出現過胸痛症狀,這將不利於這個年齡層女性的心臟病診斷與治療。
這項由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所做研究分析1,015位因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就醫的病患資料,其中30%為55歲以下的女性。研究結果顯示,有19%的男性病患表示有胸痛症狀,但女性部分更少,僅有13.7%。
研究指出罹患ACS會出現非胸痛的其他症狀包括有虛弱、呼吸短促、躁熱、冒冷汗、及左手臂或左肩疼痛。在研究中,雖然無胸痛的女性病患出現其他症狀的機率,比會胸痛的女性病患低,但兩者ACS的嚴重性並無異。再者,若將同樣都沒有胸痛症狀的男女病患互相比較,則女性出現非胸痛的其他症狀比例還是比較高。
研究者認為,心臟病已不再像過去僅用胸痛、年紀與性別就可以作為評估診斷的指標,這項研究就呈現出年輕的女性ACS病患無胸痛卻有其他症狀,因此未來應針對過去未被瞭解的族群重新制訂新的評估標準,而醫療照顧人員也應對這些出現非典型症狀的年輕女性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