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1.02
乳房攝影篩檢讓女性被過度診斷?
乳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死因統計的第四名,為了預防,多建議女性接受乳房攝影檢查,以利在發生變異的乳房細胞惡化為乳癌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但是乳房攝影檢查一直以來存有一些爭議,近來,更有研究指出女性可能因此被過度診斷。
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的Welch博士及其同事檢視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SEER(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計劃的統計資料,分析1975年至2012年間的資料,根據腫瘤的大小估計兩個時期的死亡率,分別是在乳房攝影篩檢普遍使用前的1975年到1979年,以及普遍使用後的2000年至2002年。
研究指出,因為乳房攝影篩檢的普及,發現了大量尺寸較小的腫瘤(浸潤性腫瘤測量)
作者們指出,這項發現代表雖然乳房攝影篩檢對臨床上威脅性高的大腫瘤的檢測和治療有「適度」的益處,但它同時也導致尺寸上較小並且最終無害的腫瘤的檢測和治療「大量地增加」。
研究資料亦顯示,每10萬名女性中有162例被檢測出,其中只有30多例大腫瘤。假設人群中癌症的真實數量是穩定的,這意味著每10萬名女性中有132例被過度診斷。
Welch博士及其同事表示:「這大量的不平衡顯示出,女性發現的腫瘤很可能是被過度診斷,而不是早期發現了將會長大的腫瘤。」
他們還發現,雖然在這段期間乳癌死亡率有改善,但篩檢似乎不是主要原因。作者們推估,治療方式的改進至少讓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並且認為隨著治療的改善,早期腫瘤檢測的益處減少。
身為本研究的主要作者,Welch博士認為這個研究結果應該迫使臨床醫師思考如何積極地治療癌症、在什麼年紀開使用乳房攝影篩檢檢視潛在的病人、以及該如何尋找異常。
「在傳統的想法上,總是認為臨床醫師需要做得更多--更努力診斷、更早開始、更頻繁地檢測--但這都是過度診斷的現象。這是溫和檢測的基本理由之一,也是我們反主流想法的理由之一,例如是否考慮不要立即做切片檢查,而是等到他們長大。」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美國杜克大學Blackwell博士針對此研究結果指出:「這突顯了乳癌的改善是因為更好的術後全身治療(包含化療和內分泌治療),而不是因為早期診斷出。臨床醫生應該更加意識到,早期診斷與結果的改善有關,但對生存的更大影響來自輔助治療的改善。」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Elmore博士在雜誌評論中寫到,乳房攝影篩檢的使用可能受到醫療保健制度與回饋系統的驅使,是該更加關注過度診斷的損害。但是她質疑Welch博士的研究結果是建立在『不精確』的估計、以及潛在發病率保持不變的假設上,這是無法驗證的。
對此,Welch博士與他的同事們表示,癌症的發病率是不可觀測的,但乳癌最積極的形式—轉移性乳癌,在過去的35年一直保持不變。
費城癌症中心影像診斷科主任Evers主任、美國癌症協會篩選主任Smith博士、以及來自美國放射學會與乳房成像學會的聲明都表示,能早點發現腫瘤,就能有更好的後續處理。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這份研究僅適用於乳房攝影篩檢,而不是用以診斷有疑慮的患者,而且只適用於平均風險的女性,因為基因更易罹患癌症的女性並不適用。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關於「乳房攝影檢查」你或許還會想看
別再受媒體捉弄!破除乳房攝影篩檢迷思
乳房攝影檢查,好?不好?
乳房攝影檢查新指引 50歲以下女性篩檢具爭議
偽陽性乳篩結果及乳癌誤診的金錢代價
乳房攝影無助於降低整體乳癌死亡率
+ read more

2016.10.19
乳房下藏「心」危機:年長乳癌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乳癌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近來一直受到科學家關注,不僅發現乳癌的藥物及放射治療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最近一份研究也指出年長的早期乳癌女性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大於乳癌死亡率。
此份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了解現代社會的早期乳癌女性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研究團隊以1998-2012年間被診斷罹患早期乳癌的近10萬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利用行政機關及安大略省癌症登記處(Ontario
Cancer
Registry)的資料庫獲得研究對象在過去的健康狀況,並以生命統計了解其死因,最後分析其健康狀況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66歲以下沒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的乳癌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稀少;但是66歲以上的患者在確診罹患乳癌後的10年內死於乳癌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分別為11.9%及7.6%。而關於在罹患早期乳癌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5年內死於乳癌及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一樣,5年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便大於乳癌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16.9%、乳癌死亡率14.6%)。此外,66歲以上的早期乳癌女性患者自被診斷後存活了5年以上者,在被診斷後第1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超過乳癌死亡率,變成其主要的死因。
據此研究結論,心/血管疾病對年長有早期乳癌的女性來說,是需要被積極重視的健康風險,這份研究提醒了人們應重視乳癌患者預防心/血管疾病。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

2016.10.06
哺乳結束後,乳房啟動「自毀」功能?!
女性的乳房在哺餵母乳的期間儼然是全職的奶水製造工廠,但是,當母乳哺餵停止時,這個「工廠」則會在幾天內停工。過去科學家一直對這個「停工」的過程充滿疑問,不理解乳房如何在短時間內迅速的從人奶製造機回復到原先的自然狀態,直到近日,科學家確定了一個控制泌乳細胞轉變成為垂死細胞吞噬者的分子開關;更進一步的,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可能針對乳癌的發展提供新見解。
在懷孕期間,女性體內的賀爾蒙變化會引起乳房上皮細胞襯裡的腺管增殖,形成名為乳腺泡(alveolus)的球狀結構,製造並儲存奶水。然而,一旦婦女停止母乳喂養,這些結構以牽涉到大規模細胞自殺並除去碎屑的方式自毀。
有趣與神祕之處在於:已知人體的免疫細胞會進行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清除死亡和垂死細胞,過程中由於消耗的物質數量龐大,因此會產生發炎反應-明顯的腫脹、疼痛和組織損傷;但這些現象在女性停止哺乳時通常不會發生。澳洲雪梨大學的癌症生物學家Matthew
Naylor指出,這是當今科學家對於女性停止哺乳後的乳房轉變過程特別無法理解的部分;在停止哺乳後,剩餘的乳汁與大量的死亡細胞如何不經歷上述免疫系統運作時會發生的實質反應而被從乳腺中移除?
由於已知一種名為Rac1的蛋白質對於正常製造奶水,以及免疫細胞行吞噬作用兩者來說都至關重要,因此,英國Sheffield大學的學者Nasreen
Akhtar與其同事認為Rac1可能也在哺乳停止後的乳房重塑過程扮演重要角色。為此,他們使用雌性小鼠進行實驗。
監督此研究的學者Charles
Streuli說明,在停止哺乳後,必須被迅速從乳腺清除的物質量非常巨大,如果光仰賴免疫細胞吞噬死亡細胞,仍然會獲得慢性炎症和組織損傷;而根據Akhtar的研究結果,首次顯示了Rac1是吞噬細胞活性的關鍵,且停止哺乳後,細胞屍體與剩餘乳汁的淨空對組織功能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除了觸發吞噬功能,Rac1似乎也讓瀕死細胞在乳腺泡裡停留更長的時間,目的可能是鼓勵它們的鄰居吞沒它們,而不是把它們留給在乳腺導管中的免疫細胞。Streuli表示:藉此,乳腺管內的上皮細胞得以進行清理自己的工作,進而牽制住會引起發炎反應的吞噬細胞。
不過,這並不是說免疫細胞不起任何作用。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乳房細胞生物學的Christine
Watson補充說明:從小鼠身上可以看到,在初始階段,上皮細胞作為非專業吞噬細胞清理乳蛋白和乳脂肪球。然而,約莫三天後,巨噬細胞(和其他專業的吞噬細胞)便會進入腺體清除剩餘的細胞和碎片。至於這過程中的炎症發生狀況如何,則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
科學家們認為這次研究的發現可能有助人們更了解乳癌的發生與發展。雖然曾有研究指出延長母乳喂養可以降低總體癌症風險,但女性在懷孕後的第一個5~10年間,發展出乳癌的風險是上升的,且這些癌症往往更具侵略性。有一種說法是,在哺餵母乳後的乳房重塑期間的炎症發生狀況可能會加速未來癌症的生長。
Naylor最後補充,有鑑於此研究對於Rac1蛋白質在去除多餘或死亡細胞時的作用,從而抑制炎症的新發現,Rac1蛋白質是否在乳癌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或其潛在作用是接下來科學家欲探討的。
資料來源:Developmental Cell、New Scientist
+ read more

2016.08.08
效法裘莉好嗎?醫師籲停止常規預防性乳房切除
美國乳腺外科醫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Breast
Surgeons)最近公布了一份具共識性的聲明,認為多數剛被診斷有單側乳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的女性,不會受益於雙邊乳房切除手術(contralateral
prophylactic mastectomy,
CPM),並且醫事人員不應常規地讓這些民眾接受這樣的程序,應綜合評估手術風險、益處及民眾的傾向後再決定。
該聲明認為,當民眾為雙邊乳癌高風險者、被記錄有變異的BRCA1或BRCA2基因者、在沒有基因檢測下具有明顯的病史者可考慮做雙邊乳房切除手術;而對於有單側乳癌但雙邊乳癌風險為平均值者、手術併發症風險高、本身沒有變異的BRCA1或BRCA2基因但家族成員有變異基因者、男性乳癌患者(包含帶有BRCA基因變異者)則不鼓勵使用雙邊乳房切除手術。
此外,撰寫聲明的團隊在檢視了民眾對雙邊乳房切除手術的傾向後,發現恐懼與想要掌控的慾望主導了民眾的決策過程(所謂的裘莉效應Jolie’s
Effect),引導民眾選擇進行手術。因此團隊建議應額外對民眾進行教育,並擬定決策過程指引,讓民眾知道手術風險與益處。有鑑於此,這份聲明內容也包含了關於雙邊乳房切除手術的重要資訊說明大綱。
美國癌症學會的醫官Otis
Brawley博士,為回應該份聲明中提到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公開其進行雙邊乳房切除手術所造成的影響,回頭檢視與乳癌及雙邊乳房切除手術有關的數據,並說明:裘莉身上有具體的變異,代表著她有85%的風險會在70歲左右罹患乳癌,但是仍然會看到風險為15%的女性選擇進行同樣的手術。Brawley博士認為,民眾對乳癌風險的誤解很大部分應歸因於目前缺乏合格的基因學諮詢師。
最後,Brawley博士聲明,團隊與產業並無任何關係。
資料來源: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 read more

2016.07.04
胖爸爸讓女兒更可能罹患乳癌?!
有多項研究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的飲食和體重會影響後代罹患乳癌的風險。現在,新的研究表明,父親對後代的健康具有同樣的影響力:父親肥胖會影響精子的基因表現,而這可能會提高女兒罹患乳癌的危險性。
大家都公認基因的特定變化可影響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而其中5~10%的基因變化是繼承而來的。過去的研究顯示,女性的生活方式如飲食和吸菸皆可能導致可傳遞給後代的基因突變;而一些研究指出母系的肥胖會改變基因,導致孩子的乳癌患病風險。
但根據華盛頓特區喬治城大學倫巴迪綜合癌症中心的腫瘤醫學部門博士、主要研究員Sonia
de
Assis和他的同事表示,很少有研究調查父親的體重可能是如何對後代的乳癌風險造成影響。
為了解決這一過去遭受忽略的問題,研究人員進行一項研究——在兩組雄性白老鼠與正常體重的雌性白老鼠交配之前,分別餵予牠們正常飲食(對照組)或誘發肥胖的飲食。其後做生物採樣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發現,將有正常體重父親的雌性幼鼠與有肥胖父親的雌性幼鼠相比,後者出生時體重是超重的,延遲了乳腺組織的發展,因此更容易罹患乳癌。
而在分析肥胖雄鼠的精子時,研究小組發現它有一個改變過的microRNA(miRNA)標記——調節基因表現的分子鏈。而在其雌性後代的乳腺組織中也發現了同一個改變過的miRNA表現。
Sonia de
Assis博士:「這項研究提供證據表明,以動物來講,受孕期間父親的體重影響女兒出生時和童年的體重,以及其在未來罹患乳癌的風險。雖然我們的研究是以老鼠完成,但它可概括近期在人體上的發現;顯示相較於精瘦男性,肥胖男性在表觀遺傳學上的改變更為顯著。我們的動物實驗表明,精子的表觀遺傳改變可能對下一代的罹癌風險有影響。」。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現在計劃調查其結果是否適用於人類。
de
Assis說:「直到我們知道這個研究與人之間的關聯,我們應該堅持目前所知的良好建議:女性及男性皆應均衡飲食,維持健康的體重和生活方式,不只是為了自己,也為了給後代一個健康的最好機會。」。
資料來源:Scientific Reports、Georgetow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 read more

2016.05.25
預防乳癌從青春期飲食開始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以新鮮、天然少加工的食材為主並減少食用紅肉的飲食方式有助降低癌症發生的機率。前述研究多以成人為主,但事實上有些癌症的發展是可以追朔到青春期甚至童年時期。因此,近來有許多研究者開始將焦點轉移至青少年身上。近日就接連有三個研究提到女性從青春期、成年初期到停經後的飲食會影響日後罹患乳癌的機率。
首先,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
第一個研究由來自哈佛大學的Maryam S.
Farvid主持,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第二期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 II)中90,534位女性長達20年的追蹤資料。
分析結果指出,在青春期時蔬菜水果攝取量高(此研究定義為每天2.9份)的女性待中年時診斷出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比青春期時蔬果攝取量低(此研究定義為每天0.5份)的女性少了25%。
其中,青春期時多攝取蘋果、香蕉與葡萄;成年初期多食用橘子和羽衣甘藍的效益特別好。研究人員說明,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可以幫助穩定血液中的雌激素(這與乳癌的發展之間有強烈的關聯性);同時,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如α胡蘿蔔素),作為抗氧化劑能提供最佳保護。蘋果、香蕉與葡萄富含纖維與黃酮類化合物;橘子和羽衣甘藍所富含的維他命C也是另一種抗氧化劑。
而另一方面,研究者提醒,果汁並沒有任何效益。
其次,注意脂肪的攝取
脂肪在我們的飲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夠提供熱量、幫助身體吸收油溶性維他命,以及幫助生長發育。注意脂肪的攝取並不是叫大家不要食用脂肪,而是要挑選好的脂肪。根據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最新的研究,食用大量飽和脂肪或低量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青少女在15年後可能擁有較高的乳房密度。而既有的研究已證實高的乳房密度是導致乳癌發病的風險因素。
研究人員分析了由美國國家心臟、肺與血液研究所主辦之「兒童飲食干預研究」(Dietary
Intervention Study in
Children)中的資料。自1988年始,涵蓋600多名8~10歲之兒童,其中有超過300名為女孩。除了在各種情況下蒐集這些孩童的飲食資料,研究人員在這些女孩25~29歲時,以核磁共振掃描來測量她們的乳房密度。
結果發現,在青春期時不健康的脂肪(即飽和脂肪)較多或健康的脂肪(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較少都與乳房密度提升的風險增加有關。在青春期攝取飽和脂肪量最多的女性其飽和脂肪量佔總熱量的13%左右,這些婦女的乳房密度平均為21.5%;而在青春期時飽和脂肪僅佔總熱量約8%的女性,其乳房密度為16.4%。而在不飽和脂肪的攝取狀況上也可看到,攝取量少者的乳房密度較攝取量多者來得高。
雖然這次的研究尚無法證明其中的因果關係,但是研究人員推測,不同的脂肪可能在乳房組織形成與維持時扮演不同的角色;而青春期是乳房發育的關鍵時期。
許多專家與醫學組織如美國心臟學會(AHA)都建議健康的飲食應含有約5%的飽和脂肪。而據AHA指出,飽和脂肪來自牛、羊、豬等家禽的肉與表皮、奶油、鮮奶油與起司等純乳或2%的乳製品。不飽和脂肪則可從魚類、酪梨、核桃、橄欖與液態植物油獲得。
目前研究者尚無法確知他們於女性25~29歲時所測得的乳房密度是否會維持至40、50歲(乳癌風險開始增加的年齡)。他們表明,在正式提出飲食建議之前還會進行更多的研究。
最後,控制飲酒量
來自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女性的飲酒量與其發展出乳癌和心臟疾病的風險有關。
由Marie K.
Dam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2,000名女性的資料,指出:與飲酒習慣沒有改變的女性相比,在5年內飲酒量每天增加2杯的女性其罹患乳癌的風險上升了30%,但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風險則下降了20%。
不過,在5年內減少飲酒量的女性身上未看到任何顯著的風險改變。
研究者表示,由於本次的研究為觀察性研究,僅能得知飲酒行為與乳癌、心臟病之間存在關聯。需要更多相關研究來找出其間的因果關係。
以上研究雖然有些因果關係尚待釐清,不過多攝取富含纖維的蔬果、優質的脂肪與適度的飲酒量都是已知的健康飲食原則。如今有數據顯示青春期的飲食對成年後的健康狀況具有影響力,大家不妨將上述建議做為參考,及早開始養成健康的身體。
資料來源:The BMJ、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