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
有些藥物需和食物一起吃
您是否曾被告知要與食物一起服藥,想知道為什麼?是否真的需要這樣做?
藥和食物一起服用有多種理由,背後有時是複雜的科學和化學因素。
更複雜的是,一些相似藥物的服用也有不同。例如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克拉維酸組成的複方劑(如:安滅膜衣錠、安美汀),要和食物一起服用,而單用阿莫西林可以不必和食物一起。
而同樣的藥物在不同品牌中,在食物服用上也可能有不同的建議。
食物影響藥物的吸收
高達40%的口服藥物,食物會影響藥物被人體吸收的速度和程度。
胃裡有食物時,消化液組成會改變。包括液體量、濃度、pH值(有食物時酸性降低)、表面張力、運動以及膽汁中的鹽含量等。這些變化會損害或增強藥物吸收。
吃飯也會延緩胃裡的東西進入小腸的速度,又稱「胃排空」。小腸表面積大,血液供應豐富,是藥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吃大餐時,或食用富含纖維的飯菜,比少吃一頓飯更會延遲胃排空。有時候醫護專業人士會指示你服藥和食物一起,幫助身體更緩慢地吸收藥物。
如果一個藥可以或不必和食物一起,如退燒、止痛的普拿疼,希望藥效快些,請空腹服用。
食物可使藥物更耐受
有空腹服藥想吐的經驗嗎?有些藥物會使胃不舒服。
例如益糖定(Metformin)是降血糖的藥,治療第二型糖尿病,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通常引發胃腸的症狀,影響了四分之一的服用者。因應這些副作用,通常建議和食物一起服用藥物。類固醇(如腎上腺皮質酮/普賴鬆)和某些抗生素,如去氧羥四環素(得喜寧)也有同樣的建議。
和食物一起服藥,除了身體比較能夠承受以外,也可使你依照處方完成服藥的機率增加。
食物使藥物更安全?
布洛芬是市面上最廣為使用的藥物之一。雖然對疼痛和發炎有效,但因為抑制保護性的前列腺素,會影響胃,長期使用會增加流血、胃潰瘍和胃穿孔的風險。
但沒有足夠的研究顯示和食物一起服用布洛芬可以減少這些風險。
《澳洲藥品手冊》為處方者提供藥物使用和劑量指導,建議將布洛芬(商品名
Nurofen 和
Advil)與一杯水一起服用;如果胃部不適,則隨餐服用。
阿斯匹靈可能引起消化道的損傷,應該餐後服用。如果服用的是阿斯匹靈腸溶片,它的外面有一層耐酸包衣保護在胃內酸性環境不被溶解,推薦空腹服用。
需要多少食物呢?
服用藥物時,多少食物才夠呢?
有時候對類固醇的藥物,如腎上腺皮質酮/普賴鬆,一滿杯的牛奶或幾塊餅乾可能就夠了。
然而大部分對照性的研究,比較藥物和食物或沒有食物的影響,通常使用「大餐」來定義「食物」。餅乾可能不夠,特別是胃特別敏感的人。通常的指示是要使用比較有分量的餐飲包括混合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
你的醫護專業人員會建議你那些藥物需和食物一起服用,如何和你的消化系統交互作用。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4.09.09)、JPP(2018.06.28)
+ read more
2024.09.20
沒時間運動?2種運動模式做就對了!
現代人工作繁忙,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很多人無暇運動。然而缺乏身體活動是全球性問題,被認為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指南建議每週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75–150分鐘的高強度活動,這可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20–30%。該指南強調減少久坐行為的重要性,並指出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都會帶來顯著的健康益處。
近期,有兩項關於運動習慣的研究,或許可以提供忙碌的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只要15分鐘就能改變你的健康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只需要15分鐘並將運動遊戲化就能看到成效。
南澳大學研究人員推出遊戲化的工作場所健康計劃「15分鐘挑戰」。所謂的「15分鐘挑戰」是遊戲化的體育活動,鼓勵團隊協作、追蹤排名並顯示累積鍛鍊。透過友好的競爭來鼓勵和保持隊友的責任感,鼓勵參與者每天完成至少15分鐘的運動。
結果顯示有95%的參與者達到(36%)或超過(59%)身體活動指南。而參與者也回報了健身(14%)、精力(12%)、整體健康(8%)、睡眠品質(8%)和情緒(7.1%)的改善。
15分鐘的目標本質上是一個容易實現的起始,有助於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特別是對於那些久坐的人來說。
成為「週末戰士」與一週運動一樣有益於大腦健康
那麼,如果工作場域沒有運動的條件,又因生活壓力大,空閒時間變得很少。怎樣才能在一周內找到時間定期鍛練身體呢?
一項新研究指出,「週末戰士」—那些在週末進行大部分運動的人—可能會享受與每周定期運動的人相同的大腦健康和心理健康益處。
研究做了什麼
研究團隊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75,000多人的數據,並對參與者進行了平均8.4年的追蹤。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2歲。
參與者提供來自腕戴式穿戴裝置的數據,以追蹤他們在7天內的身體活動模式。然後他們被分成三組:
*
不活躍:未達建議的每週150分鐘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的人,約24,300人
*
經常活躍:符合準則且活動分散在一周內的人,約21,200人
*
「週末戰士」:透過在一到兩天內累積超過50%的活動來滿足準則的人(這不一定是周六和周日,而是一周中的任何一兩天),約30,000人
週末戰士收穫豐厚回報
結果顯示,與不運動的成年人相比,週末戰士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6%,中風的風險降低21%,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降低45%。與不運動組相比,他們罹患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分別降低了40%和37%。週末勇士組的所有這些數據與那些經常活躍的人的結果相當。
對於65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年齡組來說,對抗憂鬱和焦慮的保護作用是一致的。然而,65歲以上族群罹患失智症、中風和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降低尤其明顯。這項發現反映了身體活動對老年人的顯著益處,因為老年人患這些疾病的風險較高。
此研究結果進一步佐證了先前此類的研究。支持無論您在一周中的哪幾天進行運動,即使這些不是連續的日子,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對大腦健康和整體健康有益。
依上述兩項研究總結,運動對健康的益處無庸置疑,重要的是要養成每周固定的運動習慣,不論是每天抽出15分鐘的時間運動,或是週末再密集加強鍛鍊。
台灣女人連線強烈地建議您,現在就開始,「做!」,就對了!
編譯來源:Science Daily(2024.08.20)、MDPI(2024.06.24)、The
Conversation(2024.08.22)、nature aging(2024.08.21)、
+ read more
2024.08.21
小心使用不沾鍋 台灣出現首例「鐵氟龍流感」
包含不沾鍋、荷蘭鍋等表面有塗層的鐵氟龍鍋具,因為清洗方便成為廚房中常見的用具。但最近這些廚具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引起了關注,就連台灣也疑似出現首起病例。
什麼是「鐵氟龍流感」?
不沾鍋鍋內塗有聚四氟乙烯(PTFE)的塗料,俗稱「鐵氟龍(Teflon)」,可以防止食物在烹飪時粘在鍋上,同時鍋具也容易清洗。
聚合物煙霧熱(Teflon
Flu),也被稱為「鐵氟龍流感」,是由吸入塑膠和聚合物產品(如:鐵氟龍)高熱時產生的煙霧所引起的類似流感樣症狀。可能的症狀包含:頭痛、發燒或體溫升高、發抖或發冷、肌肉疼痛或抽筋、虛弱、咳嗽、口渴、噁心、流汗等,症狀通常會持續一到兩天。這些煙霧也可能對寵物有害。
這類廚具適合的溫度是?
毒物中心Kait
Brown博士建議應「遵循炊具建議的最高溫度」。一般來說,不要空燒平底鍋、不要在溫度超過華氏500華氏(約為攝氏260度)的烤箱中使用,也盡量在下廚時使用抽油煙機。
然而,根據2017年由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發表的文章,即使在正常的烹飪溫度下,這些鍋具也可能釋放有毒氣體和化學物質,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瞭解對人體的影響。
台灣傳出首例病例
台灣於近日傳出疑似國內首例鐵氟龍流感病例,患者只要使用不沾鍋就有不舒服症狀,換鍋子後症狀便消失。
2012年1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提出一份病例報告,一名29歲的日本男子在吸入PTFE塗層烹飪鍋的蒸發物後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該名男子將鍋子忘在爐上少了五小時,發現時鍋子已冒白煙。男子緊急撲滅火勢,並將燒焦的鍋子拿到水槽旁澆水,導致他吸入鍋中冒出的爆炸性蒸氣。幾個小時後,男子感到疲倦、咳嗽、呼吸困難,隨後他尋求醫療救助。
在向醫師展示了被燒焦的鍋子的照片以及他表現出的症狀後,醫務人員確認他患有聚合物煙霧熱。隨後,他接受了吸氧治療,並留院觀察。第二天,他的症狀明顯改善,第三天症狀消失。
病例數持續上升狀
根據美國毒物中心統計,2023年美國共收到267件疑似「聚合物煙霧熱」的報告。這些報告中的案件並非全部確診,也不是每位患者都有症狀。此外,毒物中心也提到,有些患者可能在工作中接觸了化學品。
相較於2020年的103件,2023年的報告數量幾乎是幾年前的三倍,雖然只是少數美國人的情況,但專家表示,很難準確評估真正受到影響的人數。
「很多症狀可能與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民眾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症狀與廚具有關。」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發言人Melissa
Dibble表示。
編譯來源:USA TODAY(2024.8.10)
+ read more
2024.07.22
排便頻率影響腸道以外的健康
每個人都會排便,但是可能不清楚他們排便習慣可能影響長期的健康:便秘或慢性病那個先?便秘是慢性病的結果?或者是早期的便秘引發原本健康的人慢性病?
根據最新的研究,人們排便的頻率可顯示很多他們的長期健康。這個超過1,400位健康成人的研究發現,維持最佳健康狀態的理想排便次數是每天一到兩次。年輕人、女性和體重指數較低的人排便的頻率往往較低。慢性便秘(每週排便兩次或更少)與腎功能下降有關,而腹瀉(每天排便四次或以上)與肝功能下降有關。
如何影響腸道以外的健康?
腸道充滿了不同微生物的菌落,它們以糞便中的營養物質為食並發酵。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是纖維,但如果糞便在腸道中停留太久(慢性便秘就是這種情況),微生物就會耗盡它們的供應。相反,它們轉向蛋白質,蛋白質的來源通常是腸道內富含蛋白質的黏液層。
西雅圖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的副教授,研究的共同作者Sean
Gibbons說:「如果我們不餵食微生物,它們就會開始吃我們。」它製造了三個問題:當這些微生物進食蛋白質時,它們會產生有毒的代謝物,其中有些與腎臟和肝臟功能障礙有關。當更多細菌必須依靠食物中的蛋白質,會產生更多偏愛蛋白質的細菌,而吃纖維的好菌會變得更少。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兒童胃腸科副教授Dr. Phillip
Hartmann說:「最後,微生物為了尋求食物,可能開始分解粘膜,腸道可能「滲漏」。這使得腸內的有毒細菌和代謝物流落血液循環中,引起發炎,導致心臟和肝腎的疾病。」
「我們有信心說腸道的滲透性至少是疾病的原因之一,雖然非單一的因素,但通常會使疾病更嚴重。」
如果一個人腹瀉,也會有相似的微生物連鎖反應,可能會發炎,使得腸道壁上的黏膜變弱,讓毒素進入血液循環。
貝勒醫學院的分子病毒學和微生物學主任Joseph Petrosino
說:「腹瀉或便秘時,微生物會累積製造毒素,引發疾病。」
Gibbons說並不淸楚為什麼研究發現便秘和腎功能障礙相關,腹瀉和肝功能障礙相關。但腹瀉會阻止腸道吸收膽汁酸(膽固醇代謝物),從而使肝須多處理更多的膽汁酸。腸道微生物吃蛋白質伴隨所生的代謝物比較會影響腎臟。(膽固醇代謝的產物)
因為新的研究並不是包括干預的隨機臨床實驗,無法確切定論一天中排便多過或少於一兩次和慢性病相關,但Gibbons
說看起來是這樣的。「我們假設排便頻率較低的人,血液中有較多源於蛋白質的毒素。我們真的做出來了。這些東西傷害了你的肝和腎。」
Petrosino
說,雖然並非完全在個人的控制,許多生活型態的因素有助於預防便秘和腹瀉。首先最重要的是吃健康的飲食,餵養對的食物能夠滋養和促進好菌的成長。
這包括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減少喝酒和紅肉。這個研究中,自述豐富纖維飲食、維持水分充足和規律運動的人們,排便頻率比較健康。如果有胃不舒服,便秘或腹瀉的慢性情況,益生菌可能有幫助。」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的共同作者Sean
Gibbons和他的團隊使用Arivale保健公司(已關門)的數據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研究的參與者是健康的,大部分是住在太平洋西北部的白人成人。研究人員分析血液和糞便樣本,以及測量身體質量指數,也回答有關飲食、運動習慣和心理健康的問卷。
研究人員依參與者排便的頻率分組:
每週一或兩次;每週三到六次;每天一到三次。每天四次或更多歸類為腹瀉。
由血液樣本,團隊能夠檢測到血液中顯示器官功能低下的化學物質,包括功能低下的腎臟和肝臟。由糞便樣本,研究人員可對每個人腸道的微生物做基因定序,告訴他們住在那裡有益和潛在有害的微生物組成。
此研究發表《細胞報導醫學》期刊
編譯來源:NBC News (2024.07.16)、Cell Reports
Medicine(2024.07.16)
+ read more
2024.07.05
螞蟻執行拯救生命的手術-此為人類之外已知唯一的動物
科學家發現,佛羅裡達州的螞蟻會對同類進行挽救生命的手術。它們是世界上除了人類以外,第二種已知能做到這一點的動物!
德國University of Würzburg 的生態學家Erik
Frank的團隊發現,佛羅裡達木蟻(Camponotus
floridanus)能夠識別巢穴同伴的肢體傷口,然後透過清潔或截肢來治療它們。
2023年,這個團隊發現一種非洲螞蟻物種Megaponera
analis可以用其腺體中產生的抗菌物質來治療其巢友的感染傷口。佛羅裡達木蟻沒有任何類似的腺體,因此研究團隊想了解該物種如何處理蟻群成員的傷口。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研究了兩種類型的腿部傷口:股骨(大腿)上的撕裂傷和下部脛骨(小腿)的撕裂傷。
在實驗中,他們觀察到,螞蟻在治療巢穴成員股骨損傷時,會先用嘴巴清潔傷口,然後反覆咬斷腿部,而脛骨傷口則僅透過清潔來治療。
這些手術顯著提高了螞蟻患者的存活率。進行截肢時,股骨損傷的存活率從少於40%提高到90%至95%,而清潔後脛骨損傷的存活率從15%提高到75%。
科學家認為,由於速度限制,螞蟻只會截肢股骨損傷,而不是所有腿部損傷。
螞蟻至少需要40分鐘才能完成截肢。
在研究了螞蟻的顯微CT掃描後,研究人員推測,股骨泵血肌肉的損傷導致血液循環減慢。這意味著充滿細菌的血液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進入體內,使螞蟻有足夠的時間截肢。
同時,螞蟻脛骨的肌肉組織相對較少,因此感染可以更快傳播。這意味著截肢螞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阻止有害細菌的傳播,因此它們轉而專注於清潔傷口。
Erik
Frank說:「螞蟻能夠診斷傷口,看看它是否被感染或無菌,並由其他個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進行相應的治療—這是唯一可以與人類醫療系統相媲美的醫療系統。」
研究人員表示,螞蟻選擇性辨識和治療傷口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沒有發現學習的證據。
科學家現在正在將他們的研究擴展到其他不具有特殊抗菌腺的螞蟻物種,看看其他螞蟻是否有能力進行手術。
該團隊於週二(7月2日)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研究結果。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7.02)、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12.29)、Current Biology(2024.07.02)
+ read more
2024.06.28
一天中什麼時候運動效果最好?
什麼時間去運動最好呢?在清晨半夢半醒時?還是在工作一整天後精疲力盡時?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爭論。
來自澳洲雪梨大學新研究提出解釋:相較於早上運動的人,晚上運動的人罹患心臟病和死亡的風險更低。
晚上運動最有效果!
此研究是近30,000名平均年齡62歲的肥胖者,8年運動習慣和健康的結果。研究發現,與根本不運動者相比,晚間運動者死亡風險降低61%,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降低36%;下午運動的死亡風險降低40%、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6%;而上早上運動者的死亡可能性僅降低了33%,患心臟病的可能性降低了17%。
研究作者Matthew
Ahmadi博士表示,運動絕不是解決肥胖危機的唯一方法,但這項研究確實顯示,能夠將活動安排在一天中特定時間的人可以消除一些健康風險。
另一研究作者Emmaneul
Stamatakis教授強調,體力活動的時間可能是未來第2型糖尿病管理照護、肥胖以及一般預防保健建議的重要項目。
這是為什麼?
研究作者提供了一些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首先,在一天即將結束時,人體血糖值通常會較高。如果在血糖相對較高時鍛煉,肌肉可以從血液中吸收多餘的糖並將其作為燃料,提供更多能量並幫助燃燒更多的熱量里,這對於減輕體重有正面的幫助。
其次,有一些證據指出,夜間運動可能有助於降低夜間血壓,進而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過去日本和荷蘭的研究發現,下午和晚上運動可以更好地穩定血糖,降低糖尿病的前兆—胰島素敏感性風險。
此外,有其他研究指出,晚上運動可有緩解壓力和減少情緒性飲食行為的效果。
研究怎麼做?
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近30,000名平均年齡62歲的肥胖者8年運動習慣和健康結果。研究使用24小時健身追蹤器追蹤個人一週內的身體活動,身體活動不僅限於運動、健身,還包括散步、打掃房子等。
根據參與者大部分活動發生的時間,將參與者分為三類:上午、下午和晚間。上午是指從早上6點到中午、下午則是從中午到下午6點、晚間為下午6點至午夜。
8年後,科學家分析了這些數據,其中不包括罹患心臟病和癌症者,並考量年齡、性別、吸菸習慣和飲食攝取量的差異。
延伸閱讀:
清晨運動可能是控制體重的最佳選擇(2023.10.06)
男性和女性的最佳運動時間可能不同(2022.06.07)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4.11)、Diabetes Care(2024.4.1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