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懷孕女性期待連續性照護
2024.01.03
懷孕女性期待連續性照護
最近一項來自澳洲的研究指出,女性在懷孕、臨產和生完孩子後,傾向在同一個醫療服務提供者就診。   這項結果與台灣女人連線於2018年調查結果類似,多數台灣女性期待產檢醫師和接生醫師為同一人,讓女性比較有安全感。   推動開放醫院符合女人的期待 在台灣,因為醫院的人力作業規定、部分基層診所沒有足夠的設備與人力資源、或因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等因素,女性在懷孕生產過程中,產檢醫師可能與接生醫師不同人。為了符合女性的期待,台灣女人連線於2018年開始推動產科「開放醫院」合作模式。   產科「開放醫院」合作模式是指醫院開放接生設備與人員,讓開業醫師可在醫院進行接生。也就是孕婦可在基層診所進行常規產檢,生產時再和產檢醫師一起到醫院。   透過這樣的合作模式,產婦將可獲得完善的照護,醫/婦雙方都減少面對不安與不確定之生產因素;再者,產科開業醫師/助產師使用開放醫院設備,不但可降低開業成本,亦能提升對產婦的照護品質。也因為降低了自行開業的門檻,更可提高偏遠地區醫師開業的意願,緩解偏鄉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   女人期待的相似性超越國界 儘管台灣與澳洲的醫療系統並不一樣,但懷孕女性對於照護的期待很類似。孕婦都期待持續由同一位醫師或助產師來照護,降低中斷的可能,避免重複述說同樣的內容,並尊重、支持她的選擇,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3.12.18)、2018生育議題現況調查問卷報告      
+ read more
懷孕期間腳會變大嗎?
2023.12.18
懷孕期間腳會變大嗎?
您是否注意到隨著懷孕的進行,您的鞋子變得有點緊了?腳和腳踝腫脹很常見,尤其是在懷孕晚期,但您的腳也很有可能在懷孕期間實際上會生長。發生這種情況有幾個原因:   * 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隨著懷孕期間腹部的擴大和體重的增加,您的身體會對足弓施加更大的壓力,導致足弓變平並變長。   * 懷孕激素:荷爾蒙鬆弛素會放鬆骨盆周圍的韌帶,為身體分娩做好準備。它可以放鬆身體的所有韌帶,包括腳部的韌帶,使腳骨伸展和加寬。值得注意的是,你腳上的骨頭實際上並沒有生長_,_但將它們固定在一起的韌帶不像以前那麼緊,這最終可能會導致你上升半個甚至一個鞋號。   早在懷孕中期,您可能會注意到您的鞋子變得更緊,並且腳可能會繼續增大,直到懷孕後期。購買(或向朋友借)幾雙舒適的懷孕鞋。寶寶出生後,一旦腫脹消退,您可能會發現自己的鞋碼會恢復到原來的尺碼,或者可能會永遠增大一號!   專家提醒,懷孕會破壞你的平衡和姿勢。隨著寶寶的成長,您的重心會前移,這會讓您向後傾斜以進行補償。這會給你的腳帶來更大的壓力,讓它們感到酸痛。   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要試圖擠進舊鞋裡。穿太緊的鞋子會加劇拇指外翻,並導致一系列從腳趾甲內長到雞眼和繭等足部問題,甚至可能造成足部疼痛或足底筋膜炎。   如果您發現腳或腳踝腫脹突然加劇,請立即聯絡您的家庭醫師。它也可能是子癇前症的潛在徵兆,這是一種需要盡快解決的嚴重血壓疾病。   有什麼方法可以防止懷孕期間腳變大嗎?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可以採取任何措施來阻止懷孕期間雙腳的生長。一項研究顯示,穿上非處方足弓支撐矯正器可能會有所幫助,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同時,您可以採取以下措施至少有助於緩解腳部腫脹: * 盡量不要長時間站立-休息一下,可以的時候坐下來。 * 穿著舒適、不會擠壓或鞋帶過緊的鞋子。尋找低跟鞋並提供良好的足弓支撐。 * 坐著時,抬高雙腳,防止液體積聚在下肢。(將它們放在枕頭上效果很好。) * 喝大量的水,這有助於你的身體排出導致腫脹的多餘液體。 * 休息時進行踝關節繞圈運動,改善腳部的血液循環。 * 穿著壓力襪或長襪,這可以幫助將腳部多餘的液體移回血管中。   懷孕後腳還會變大嗎? 可能會。雖然足部腫脹通常會在產後一個月內消退,但韌帶鬆弛引起的任何擴散都是永久性的。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女性的腳長增加了0.2到1.0公分(cm)。   好消息:雖然您可能會在隨後的懷孕中注意到腳部有些腫脹,但實際的腳部延長在第一次懷孕時最為明顯(研究人員並不確定原因)。       編譯來源:babycenter(2021.11.29)、melbournepodiatryclinic(2023.04.18)      
+ read more
台灣孕婦 每6人1人妊娠糖尿病
2023.12.01
台灣孕婦 每6人1人妊娠糖尿病
根據台灣孕產婦產檢資料,大約每6名孕婦,1名有妊娠糖尿病,孕媽咪不可不注意。   公費篩檢看到妊娠糖尿病盛行率提高 在台灣女人連線持續地推動下,國健署於2021年7月起擴大產檢補助內容,除了將產檢次數從10次增加至14次、提高超音波檢查至3次、1次貧血檢查補助外,也增加1次懷孕中期「妊娠糖尿病篩檢」。   根據孕婦產檢資料統計,從2021年7月開始實施至2023年6月30日,在懷孕第24至28週接受產檢妊娠糖尿病篩檢服務者超過23萬人次。初步發現異常率約17.2%,大約每6位孕婦,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從2017年的4.9%到2023年的17.2%,妊娠糖尿病盛行率大大提高。原因為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黃閔照醫師指出可能的原因是:1、高齡及肥胖產婦增加;2、檢驗方式的改變。國健署補助的是一階段篩檢,相較過去常使用的二階段篩檢,陽性率多出近一倍;3、因為政府提供補助,檢測人數增加。   不是懷孕結束就沒事! 醫師常告訴孕婦妊娠糖尿病在生產後就會好了。事實上,妊娠糖尿病不僅影響孕產婦、胎兒及新生兒的健康及生命,對產後女性健康的影響更是長達數10年。今年3月一項跨國研究指出,妊娠糖尿病等懷孕併發症,可能增加女性未來50年內的死亡風險。因此,藉著公費擴大篩檢讓孕婦瞭解自身的狀況,接受醫療處置,至為重要。   對於妊娠糖尿病如何影響母嬰健康以及女性產後健康,目前國內並沒有相關的研究及資訊。透過篩檢補助,除了能將篩檢方式一致化,更能全面系統性地蒐集資料。相關單位應定期檢視篩檢利用情形及成效、醫療處置介入之現況以及產後接受血糖監測及是否合併其他相關疾病,以保障女性的健康。      
+ read more
體外受精生育孩子的女性中有五分之一隨後會自然受孕
2023.06.28
體外受精生育孩子的女性中有五分之一隨後會自然受孕
雖然許多生育專家告訴他們的患者,IVF(人工生殖、試管嬰兒)後自然受孕的機率不到1%,但新研究顯示,五分之一的女性在IVF後會自然受孕。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顯示圍繞試管受精的討論需要改變,以便女性為可能的意外懷孕做好更好的準備。   研究人員表示,仍然沒有答案的是為什麼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女性身上,這個問題應該在未來的研究中解決。   倫敦的性健康醫生Shema Tariq被診斷出卵巢儲備功能低下,並被告知她在不進行體外受精(IVF)的情況下懷孕的機會幾乎為零。   Tariq經過六輪試管受精才在2018年生懷出兒子,她的家庭醫生在產後向她簡短地提到了避孕措施,但他們都笑了,並一致認為這無關緊要。她從來沒有想過可能會懷孕……當時43歲,有人告訴我,我懷孕的機會很小。自然受孕的比例不到1%。   八個月後,她意外地、自然地懷上了女兒。這是最美妙的驚喜,但當她們第一次發現時,她感到不知所措,對再次懷孕感到措手不及。   現在,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的新研究指出,1%的數字可能有所偏差:五分之一的女性通過IVF或胞漿內單精子注射(用一根小針將單個精子注射到精子中)生育了孩子。稍後仍將經歷自然受孕。   Tariq強調說:「如果我知道五分之一的女性在體外受精後自然受孕,我就會採取避孕措施,直到我在情感和身體上都做好準備。」   新的統合性分析涵蓋11項已發表的研究,涵蓋5,000多名參與者。在匯總的參與者中,大約20%的人在之前至少使用過一次輔助生殖技術(ART)後被發現自然懷孕。   該研究的作者Annette Thwaites 博士說,我的同事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向女性建議,這種情況非常罕見。然而,有趣的是,我從幾位女性那裡聽說她們在接受ART後能夠自然受孕。因此她決定深入研究這個話題。她還發現,在能夠自然受孕的女性中,大多數是在使用體外受精後的兩到三年內發生的。   這些都是相對較快的重複懷孕,這可能有助於女性了解她們是否正在考慮計劃生育下一個孩子?是否使用避孕措施?是否尋求進一步的體外受精?是否等待?與他們的年齡以及所有這些因素相平衡。   紐約系統生殖內分泌和不孕科主任Dr. Alan Copperman也認為,這些發現可能對希望組建家庭的女性具有啟發意義。   「太多人認為不孕和生育是類別變數。換句話說,你不是這其中之一,就是另一類,這項研究令人放心,因為它支持了我們長期以來所知道的事實,即人類並不擅長繁殖。有時需要進行大量嘗試才能獲得成功的結果。而且該技術可以幫助夫婦懷孕他們的第一個或第二個孩子,將來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   Thwaites望她的研究能夠幫助未來的父母​​認識到,ART後自然受孕並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麼罕見。她還希望這可以幫助父母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的數據,美國一個IVF週期的平均費用為12,400美元,而且夫婦通常會進行多個週期。   Thwaites認為:很諷刺的是,生育是一個大的產業。因此,似乎沒有人肯提倡進行這項研究,並為女性提供有關其個人風險的真正量身定做的實用信息,讓迫切想要孩子的女性可能會變得脆弱。   作為下一步,Thwaites希望科學家們進一步探索這些數據,找出哪些具體因素會導致人們在使用不孕治療後會自然受孕的可能性增加或減少。   此研究結果發表在6月20日的《人類生殖》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3.06.22)、Human Reproduction(2023.06.20)      
+ read more
妊娠高血壓和日後大腦健康有關
2023.03.27
妊娠高血壓和日後大腦健康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懷孕期間的高血壓與日後認知衰退風險的增加有關。   根據這項研究,患有子癇前症的女性(即懷孕期間的高血壓可能伴有腎臟或其他器官損傷)與那些不影響腎臟或其他器官的妊娠高血壓相比,以後的認知能力可能會下降地更多。   研究作者─Wake Fores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Michelle M. Mielke博士說:「懷孕期間的高血壓,包括妊娠毒血症,被視為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素,我們的研究認為它也是日後認知衰退的風險因素。」   Mielke博士補充:「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發現。然而,這些結果顯示,在懷孕期間和之後管理和監測血壓是未來大腦健康的重要因素。」   研究如何進行?   研究參與者有2,239位婦女,平均年齡73歲。研究人員檢視過往懷孕的醫療記錄。   總的來說,83%的人至少有一次懷孕。大約100名懷孕超過20周的患者患有妊娠高血壓,147名患有子癇前症或子癇症。超過1,600人的血壓正常。   研究中,參與者平均5年中,每15個月做9個記憶和思考的測驗。   總體而言,懷孕期間有高血壓的女性比血壓正常和未生育的女性智力下降更多。在研究期間,患有任何類型高血壓疾病的參與者,其所有記憶和思維測試的平均綜合得分下降了0.3分,而懷孕期間沒有高血壓的參與者則下降了0.05分。   與整個懷孕期間血壓正常的女性相比,子癇前症患者的結果更為明顯。   Mielke說:「這些結果表示在我懷孕期間和生產後,處理和監控血壓對日後大腦的健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研究的局限性是大多數參與者是白人。此外,該研究僅發現懷孕期間的高血壓狀況與後期思維問題之間存在關聯,而不是因果關係。   研究結果於3月15日發表在《神經病學》線上期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3.03.01)、Neurology(2023.03.01)      
+ read more
妊娠併發症會增加女性在未來50年內的死亡風險
2023.03.22
妊娠併發症會增加女性在未來50年內的死亡風險
懷孕對女性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生殖事件。在台灣,約有10%至15%的孕婦有妊娠性糖尿病;10%有妊娠性高血壓;8% ~10%的懷孕以早產告終。   這就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妊娠併發症會不會影響女性未來的死亡風險?如何影響?然而,由於缺乏長期追蹤資料,這一點往往未被充分研究。   對此,一個新加坡及美國的跨國研究團隊調查了妊娠併發症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長期死亡風險 (相對於沒有併發症的人) 問題。   他們研究了45,000多名有常見妊娠併發症的孕婦,其50多年後與總死亡率或特定原因死亡率的關係。   死因及風險與併發症相關 結果顯示,那些經歷過任何這些常見妊娠併發症的人在懷孕後50年內死亡的風險都會增加。特別是,妊娠併發早產、妊娠高血壓疾病和妊娠糖尿病分別與7%~109%、9%~32%和14%的全因死亡率高風險相關。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對於早產的婦女,她們的死亡風險和死亡原因似乎因早產原因而異。全因死亡的風險(即任何原因導致的死亡),則是在陣痛前剖腹產的婦女中最高。   對於特定原因死亡率,自然分娩導致的早產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有關。由於羊膜早破和誘發性早產等其他原因導致的早產也與糖尿病、腎臟和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增加有關。   這些與早產相關的發現強調了在評估未來併發症風險時了解早產原因的重要性。   缺乏亞洲人的研究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張翠林教授說:「懷孕是對母親心臟代謝健康的早期壓力測試。在美國和歐洲進行的研究發現,幾種主要的妊娠併發症與未來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然而,在亞洲妊娠併發症對女性慢性病和長期死亡率的影響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對亞洲女性進行研究,並進行持續、長期的追蹤,以瞭解妊娠併發症對其後續健康狀況的影響,並確定改善複雜妊娠後女性長期健康的有效方法」。   張教授補充說:「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來支持促進健康長壽應該從年輕和早期開始的觀念 —這一觀念越來越受到國大醫學研究團體的推廣。」   研究如何進行 亞洲女性健康全球中心(GloW)主任張翠林教授、美國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和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合作,帶領一個研究小組進行調查。   該研究對美國的45,000多名孕婦進行了追蹤。她們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第一次懷孕就診期間被納入妊娠研究。研究人員記錄了早產、妊娠高血壓疾病和妊娠糖尿病/葡萄糖耐量受損等常見妊娠併發症。他們在首次懷孕後對參與者進行了追蹤。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Circulation》雜誌上。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3.03.20)、Circulation (2023.03.0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