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3.18
男人比女人自戀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所進行的一份有關「自戀」的研究顯示,不論在哪個世代或哪個年紀,男性都比女性自戀。
這份研究進行了超過三十年,檢視超過355篇的期刊、論文、專業手冊等文獻,總共涵蓋超過47萬5千名的參與者;研究人員從三個與自戀有關的面向來分析其中的性別差異,這三個面向包括:領導能力、自我表現和權利意識。
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差異最大的面向出現在權利意識,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剝削他人,而且更容易自認為應擁有某些特權;在領導能力的部分,男性對權力的慾望較高;而在自我表現的部分則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也就是女性和男性一樣自負。
研究負責人Emily
Grijalva教授指出,自戀傾向和許多人際關係障礙有關,包括無法維持健康且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出現不道德行為、有攻擊性;但自戀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穩定情緒、較有意願成為領袖人物。
像自戀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是從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或社會期待所演變而來,現今社會上缺乏女性領導人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因為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會從旁觀察並學習性別角色,當發展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時就會受到批評,特別是對女性來說,當女性表現的積極進取、有野心、有威信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這也因此對女性造成壓力,壓抑女性顯現自信的行為。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Bulletin
+ read more

2015.02.13
孤芳自賞?有魅力的男人只想著自己!
有吸引人的外型,同樣會擁有吸引人的人格特質嗎?英國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
London)的學者發現:有魅力的男人較不慷慨大方,而且較不可能擁有、維護平等的概念;反觀女性,則沒有此種傾向。
相貌外型對於人際互動與個人心裡狀態的影響一直是許多學者關注的議題。其中一項既有的理論假設為:由於在競爭社會地位的過程中,往往是具備吸引力者勝出,因此,出於對自身的利益,他們對於打破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結構自然較不感興趣,甚至可能反過來強化它。學者進行此次研究便是為了要了解有吸引力的外在條件對於個人關於平等、利己的態度和行為所造成的影響。
第一階段的試驗,研究團隊以3D身體掃描的方式測量記錄了63位男性與62位女性的身體。除了身形纖瘦程度之外,分別依據男性的胸腰比、女性的腰臀比給予吸引力指數評分。這125位參與者同時被要求完成人格特質量表,並且接受情境測驗。在測驗中,研究人員給予參與者一筆金錢,並且詢問他們願意與其他人分享多少。
在研究的第二階段,研究團隊找來另一群人作為評分者,其中一部分人被要求依據3D身體掃描的結果評斷上述125位參與者的吸引力指數;另一部分人被要求評論這125位參與者在現實生活中行為公平、無私的可能程度。
研究人員發現,根據第一階段的實驗結果,吸引力指數高的男性比起分數低的男性來得更為自私且不重視公平;但是,吸引力指數高的女性的自利程度與對平等概念的看法都與其它分數的女性相同。而且第二階段的實驗結果則證實一般人傾向認為有吸引力的人,不論男女,都比較自私且不在乎公平的維護。
研究主持人Price博士說:「根據這次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合理的假設,外型越是具備吸引力的男性對於經濟及社會平等的發展越沒有助益。」
不過,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受到很多不同因素,如:教育、宗教、社會文化與個人的生命經驗等的影響,所以,並非所有有魅力的男人都很自私,而較不具有吸引力的男性就一定不會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這個研究真正重要之處在於驗證了社會上相關刻板印象的存在,同時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觀點與契機讓我們深思與自我反省。
資料來源:Evolutionary Psychology
+ read more

2014.12.25
女人小心趁機「坐」大
由於現代人的工作時數拉長,因此工作習慣對於人們的健康影響重大。美國研究發現,坐著辦公的時間長短與人體肥胖有高度相關。
研究小組於2012-2013年間訪問了1,891位來自美國密蘇里州四個城市的居民,其年齡在21-65歲間,且每周在公司工作20小時以上。研究者請他們自述上班中的坐時,再觀察其與BMI值的關係,同時比較此關係是否有性別和種族差異。
研究發現,坐時與BMI值確實存在關係,但只有女性容易因為坐時變長而增加肥胖的可能性。在女性的樣本中,相較於每日上班中的坐時在30分鐘以下者,坐時在30-180分鐘間者,其肥胖機率是前者的1.53倍;而每日坐時超過360分鐘的女性,其肥胖機率更增加至1.70倍大。男性在此研究中則未顯現出其坐時與BMI值存在關係。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運動習慣存在性別差異有關。
另外,此項研究亦發現坐時與BMI值的關係存在種族差異。相較於白人女性,黑人女性容易因為坐時變長而肥胖。至於男性樣本中是否也存在種族差異,由於黑人男性樣本數太少,因此無法定論。
雖然此篇研究的樣本來自來自特定地區、缺少亞洲人的數據,並且是以參與者自述的方式進行,可能造成研究上的限制,但研究者強調上班是主要坐時增長的原因,建議從減少上班中的坐時開始,更有助於減緩肥胖的發生。另外,近來亦有研究發現,會議中採站姿可能提升工作表現。因此,提醒女性上班族宜多注意平時之運動習慣,以避免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纏身。
資料來源:_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_
+ read more

2014.12.11
主管壓力,男女大不同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社會科學院最新的研究指出:擁有人事職權的女性主管比起職場上的其他女性更容易表現出憂鬱症的病癥;男性的表現卻完全相反,擁有人事職權的男性主管比起職場上的其他男性更少出現憂鬱症的病癥。
自威斯康辛州高中畢業的1,300位中年男性與1,500位中年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在職場上未有人事職權的情況下,女性出現憂鬱症病癥的情況些微高出男性;但在擁有人事職權的情況下,女性表現出憂鬱症病癥的情形卻大幅超出男性。
來自美國德州大學社會學院的學者Pudrovska博士指出:相較職場上其他女性,這些擁有人事職權的女主管其實都具備較易發展出正向心理特質的條件,例如較高學歷、較高收入、從事社會聲望高的工作(或職位)、較高的工作滿足感,以及擁有較多的自治權,但是,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卻比職級低的女性來得差。
歷年來社會科學的研究結果都顯示當女性在具有職權的位置上時,往往會因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偏見、刻板印象而須面對緊張的人際關係,受到來自部屬、同事與上級的孤立、抵抗。具備職權的位置常被視為需要高度的魄力與自信,而當女性主管表現出這樣的特質時,往往會被批評為沒有女人味。
反觀男性,由於男性掌權是符合社會期待的表現,男性擔任領導人被視為是基本且合乎情理的安排,因此,男性主管並不需要面對女性主管的困境。這更強化了男性主管在職場上的影響力,並且減少人際上的衝突。Pudrovska博士認為上述狀況正足以說明此次研究發現。
Pudrovska博士強調要改善職業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職場上對於女性的性別歧視與敵視就必須被消滅。台灣女人連線在此也特別提醒,不同性別承受壓力後的表現方式不一定相同,現存對於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多半是針對女性才會出現的症狀,並不適合套用到男性身上,而事實上性別刻板印象對兩性都會造成傷害,不論如何都應避免。
資料來源:_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_
+ read more

2014.11.19
愛滋預防藥物效果有性別差異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指標中心的建議,不管是婦女或男子,必須依照醫師指示,每天服用預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反逆轉病毒(antiretroviral)藥物Truvada。
近日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發展出一套數學預測模式顯示:婦女要預防由陰道性交傳染的HIV,必須每天都服用Truvada;不過,男性只須一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即可以預防因肛交而引起的HIV感染。
過去曾有兩項大型的臨床試驗讓未感染HIV的婦女每天使用反逆轉病毒的藥Truvada與tenofovir中的其中一種,結果卻發現沒有什麼效果。藉由這次算出的預測模式可解釋為何那兩項試驗會失敗,當中其實就是由於參與者確實服用藥物的天數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未能看見效果。
此次,美國北卡萊納大學的藥師Kashuba及其團隊先找出在細胞中愛滋藥物成份(tenofovir
和Emtricitabine)與DNA分子兩者之間能有效預防HIV病毒複製的比率。再使用較早期對婦女的臨床實驗資料建立一套數學計算模式,能預測每周服用2-7天不等的藥物,於不同部位(陰道、子宮頸與直腸)組織細胞中的該比率數值。最後計算出針對不同部位要達到預防效果需服用標準劑量藥物的頻率。
第一,直腸組織部分,所有的實驗對象須每週服用兩次標準劑量的Truvada
或每天服用tenofovir。第二,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ruvada,75%的陰道組織能達到有效預防的比率、50%的子宮頸組織能達到。第三,婦女每天服用標準劑量的tenofovir,陰道或子宮頸組織可達到有效的比率則未達半數。
科學家指出,直腸組織比子宮頸和陰道更容易達到有效的比率是因為直腸組織內DNA分子較少,相對的,
tenofovir濃度會高於陰道組織。對此研究發現,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此研究使用的分析資料中參與對象皆為女性,所以其所計算出的有效預防直腸組織感染HIV應服用的藥物劑量及頻率會是可適用於女性身上,但此劑量是否一樣也能預防男性因肛交發生直腸組織感染HIV事實上我們並無從得知,因此,研究所下的結論仍須在男性身上進行試驗才足以證實其真正的有效性。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2014.11.14
親子對話有性別差異!
最近一項英國的研究發現,在親子對話的過程中,母親與女兒互動時,使用情緒性或描述情緒字眼的比例比與兒子互動時高出許多。
此項研究由來自英國薩里大學的Tenenbaum博士主持,總共有65組西班牙家庭參與,每組家庭成員都包括父母與小孩,小孩的年齡為4歲與6歲。研究人員觀察記錄父母說故事給孩子聽的過程,以及親子談論孩子出遊、看醫生、第一次上學等生命經驗的對話內容,並且檢視他們所使用的詞彙,以及與「情緒」相關的字彙使用數量。
結果發現母親在與女兒溝通互動時,更常使用情緒性或與之相關之字眼;而女孩在回答問題時使用情緒相關字彙的頻率也較男孩高。
Tenenbaum指出這代表親子間的對話是存在性別差異的,而家長往往不自知,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間的性別差異。而這必然會幫助女孩發展出較高的情緒敏感度,研究小組認為這能說明何以女性的情緒智商通常都比男性來得高。
最後,研究小組認為這種情緒理解與表達能力上的差異會是女性的優勢,特別是在進入職場後,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在行銷、團隊合作與領導等項目上,將高的情緒智商視為重要的能力。
資料來源:_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_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