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男女死於中風的風險不同!
2021.01.06
男女死於中風的風險不同!
同樣是首次發生中風,1年後女性死亡風險比男性的增加39%。一項新研究指出,這個性別差異是由於女性患者較高齡和中風情形更為嚴重。   首次發生中風的男女,女性大約比男性大7歲。而就醫時可以獨立行走的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少了9.3%,代表比較多女性的中風較嚴重。   研究作者D. Cadilhac說:「檢視全部死因,有12%男性、6%女性死於癌症,8%男性、6%女性死於缺血性心臟病,比例男比女高。然而,女性死於中風的比例更高,分別為41%男性及50%女性,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是如此,分別為13%男性及16%女性。」。   研究團隊表示,女性發生與中風相關的死亡風險增加了65%。背後原因除了可能是女性初次中風時年齡更大、中風嚴重程度更高以外,女性患者較少被提供阿斯匹靈來治療第二次中風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12.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成功生育,準爸爸的健康不容忽視!
2021.01.01
成功生育,準爸爸的健康不容忽視!
一項新的大型研究指出,計劃當父親的男人應該先努力把自己的身體管理好。   研究人員發現,當準父親肥胖或有高血壓等健康問題,其伴侶發生流產或死產的可能性增加。   專家表示,雖然這些發現並不能證明父親的健康問題直接影響了伴侶的懷孕結果,但是考慮到男性的健康和生活習慣會影響精子質量,準父親會影響懷孕結果是合理的。   懷孕失敗不僅是因為準爸爸的年齡 研究分析的資料來自約959,000筆跟妊娠有關保險記錄,紀錄顯示將近有173,000人因流產、死產或子宮外孕而未成功生育。   研究團隊研究受孕前父親的健康情形是否與流產風險有關。研究發現,整體來說,生育失敗的風險隨著父親的健康狀況越多而增加。   例如,如果男性患有一種代謝症候群,則生育失敗的風險增加了10%;如果他有三種以上代謝症候群,則風險增加了19%。代謝症候群是引起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因子的總稱,它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第2型糖尿病。   過去的研究指出,父親的年齡較大與懷孕結果較差有關,這可能是因為精子質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但是,Eisenberg表示,這項研究的發現並不能由年齡來解釋。在任何年齡,父親的健康狀況都很重要。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男性生殖醫學和外科主任M. Eisenberg說:「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弄清楚這種機制,不過與此同時,鼓勵男人健康飲食、鍛煉身體及好好地控制任何慢性疾病不會有任何壞處。」。   當然,健康狀況越多的男人可能其伴侶的健康狀況也較差。但是,當研究團隊將準媽媽的健康納入考量後,並未完全影響研究發現。   非營利組織March of Dimes醫學健康主任Rahul Gupta說:「我們知道家庭的健康對孩子的健康很重要,原因之一是兒童會從周圍的成年人學習飲食、運動和其他生活習慣。而新發現指出,父親的影響力早從受孕時就開始了。」。   究竟為什麼還不清楚,但是Gupta表示,過去的研究指出,父親的基因會幫助胎盤形成,而生育失敗通常與胎盤問題有關。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發展的科學領域。   Eisenber表示,當談到懷孕結果,婦女的健康仍然是最重要的,但是,準父親可以認真看待自己的健康來為自己和家人謀福利。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0.12.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時代》雜誌首位「年度風雲兒童」─15歲女童科學家
2020.12.16
《時代》雜誌首位「年度風雲兒童」─15歲女童科學家
Gitanjali Rao是被《時代》(TIME)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兒童」的15歲女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她利用創新技術解決了重大的社會問題。   她的創新技術是在2017年開發出一種行動裝置,使科學家可以檢測飲用水中的鉛。這被用來解決密西根州弗林特的水污染危機。而她的最新研發項目則是Kindly。這是一個應用程式,利用人工智慧讓線上網路騷擾在初期就能被檢測到。   在Roa與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的一次訪談中,她說道:_「我在電視上看到的所有科學家都是年齡較大,且通常是白人的男性。對我來說這很奇怪,好像人們已經針對他們的性別、年齡、膚色被分配了角色一樣。我的目標已經有所轉變,我不僅想創建自己的設備來解決世界上的問題,還想激勵其他人做同樣的事。」 _   她說,當你看不到身旁有像自己這樣的人時,真的很不容易,因此她想跟大家說:「如果我做得到,那麼你也做得到,任何人都做得到。」   當Rao在10歲發現奈米碳管感測器技術時,她就愛上了科學。這項技術使分子能夠檢測出水中的化學物質,而這就是她對科學的熱情的誕生。這位15歲的女孩在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兒童之前,曾被《富比士》(Forbes)雜誌評為30位30歲以下傑出人士之一,因為她   評委們對於Roa設法利用技術來應對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社會問題感到驚訝,她也從5,000多名候選人中獲得年度風雲兒童獎。 _ _ Rao已經擔任過三次TEDx的講者,她還在2018年獲得了美國環境保護局(EPA)頒發的環境青年獎。她希望日後能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流行病學和遺傳學。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2.0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LGB族群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2020.12.08
LGB族群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LGB族群(同志、雙性戀)更容易罹患美國增長最快的健康問題之一:癡呆。該研究是首次採用國家樣本和篩檢工具來評估LGB族群與異性戀老年人之間認知健康差異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作者 Ning Hsieh 表示,此研究是為了探討LGB族群是否較易於年老時出現認知障礙等健康問題及其成因,她指出:「我們知道壓力和抑鬱是晚年生活中許多慢性健康問題(包括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而與異性戀者相比LGB族群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抑鬱指數也更高。」。   Ning Hsieh 的團隊使用篩檢工具和問卷調查比較了3500 位LGB族群和異性戀成年人各面向的認知能力。這些領域包括時間導向、語言、視覺、執行力、短期記憶、注意集中力和工作記憶。   抑鬱是癡呆的因子 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而言,與異性戀老年人相比,LGB老年人更可能被判屬於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癡呆。團隊深入檢測了特定的健康和社會因素,例如身體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交關係等,發現唯一造成認知健康落差的因素即是抑鬱!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其他檢測因素,例如:社交關係減少,飲酒或吸菸等,卻對其認知健康影響不大。   Ning Hsieh 的研究推測出抑鬱症可能是導致LGB族群認知障礙的重要潛在因素之一,他認為LGB族群所承受的各式壓力,比如:不被社會部分階層所接受、為自己的性向感到羞恥、必須隱瞞戀情或甚至在職場與學校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雖然研究人員認為需要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性少數群體在生涯早期所經歷的壓力是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導致認知障礙的發生,Ning Hsieh 希望這項研究結果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社會包容性,降低包括性少數群體在內的弱勢群體罹患「認知問題」的比例,以助於預防癡呆症並減輕社會照護的負擔。   該研究結果近期被發表於期刊 The Gerontologist。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2020.12.04
生了孩子的跨性別男人能不能被登記為「父親」?
Freddy McConnell是一名跨性別男性。他自2014年以來就一直服用睾丸激素,並接受了平胸手術,也已經合法註冊為男性,但是他還保有子宮。   Freddy於2018年懷孕,並生下了兒子Jack。他想在出生證明上登記為Jack的父親,卻被當局拒絕,認為他應該登記為母親,因此他向英國家庭法院提出訴訟。   他在高等法院的家事法庭爭辯說,被稱為孩子的母親違背了他的人權,也不尊重他的私人和家庭生活。但是法官裁定,根據英國普通法,母親的定義就是懷孕及分娩者,無論該人是男人還是女人。   今年稍早時,三名上訴法院法官皆駁回了Freddy的案子,稱該案涉及複雜的「相互關聯性」的立法,而任何法律的改革都必須在國會中進行。   據高等法院發言人所說,Freddy並沒有提出一個「應該被考慮」的「具有爭論性的法律要點」,因此他對法令的挑戰被拒絕。   LGBTQ +慈善機構Stonewall隨後表示,最高法院大法官「錯失了一個促進平等的機會」。   如果Freddy的法律訴訟成功通過,他的兒子Jack就會是第一個在英格蘭出生而沒有合法生母的人。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為什麼人們較不會對女性進行心肺復甦術?
2020.11.26
為什麼人們較不會對女性進行心肺復甦術?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統計,每年在醫院外發生的心臟驟停事件超過350,000次。儘管其中絕大多數發生在家裡,但約有19%的成年人和13%的兒童的心臟驟停是發生於公共場所。如果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可以使一個人的生存機會增加一倍或兩倍。   但是,相較於發生心臟病的男性,旁觀者對於發生心臟病的女性比較不會進行CPR。2018年《循環:心血管品質和結果(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45%的男性獲得旁觀者的CPR,而女性只有39%獲得幫助。男性的生存機會比女性高23%。   最近一份研究調查了背後的原因,指出:這種不情願可能出自擔心被指控性騷擾或人身傷害。專家表示,了解人們的背後的疑慮是消除阻礙的第一步。   原因調查 這個發現來自一份對520名男女做的問卷調查。他們被要求對旁觀者為何不對女性做CPR的可能原因進行排名。這個研究團隊過去曾經調查過為什麼有人會猶豫急救陌生人。   結果顯示,男女受訪者都表示,男性旁觀者不給女性患者做CPR最大的原因是害怕被指控性騷擾或不適當的碰觸,而女性旁觀者不提供急救的最大原因是害怕傷害患者。較少的受訪者指出,男女旁觀者可能因為誤以為女性沒有心臟驟停,或者認為只是女性反應過大而未提供急救。   研究作者S. Shelton說:「希望這些訊息可以幫助我們消除人們可能存在的偏見。」。   Shelton說:「每個在公共場合昏迷的人,都應該被CPR而有較高的機會恢復良好。我們希望以此核心訊息積極地去鼓勵、教育民眾。」。   另一位研究作者S. Perman表示他很驚訝地發現,男女認為阻卻旁觀者為女性急救的理由是相同的。   急診醫學教授A. Panchal指出,問題的設計是問受訪者認為別人給予女性CPR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這樣可以消除不願誠實回答的可能性。用這種方式來設計問題可以揭示人們隱藏的疑慮。   他還說:「如果我們對人們可能會難以啟齒的原因有更好的了解,將使我們更知道如何教育民眾,例如:旁觀者的CPR傷害到患者的可能性非常非常低。了解到人們會有這樣的疑慮,我們現在知道我們需要處理的是什麼問題。」。   「同樣地,民眾可以放心,如果你是在幫助有生命危險的女人,觸碰一個你不認識的女人是被接受的。」。   Perman說,這些發現對於119調度員的培訓也可能有用。這些調度員是指導民眾進行CPR的人,如果他們了解人們的疑慮,可以在電話中指導民眾急救時消除這些疑慮。」。   該研究目前被認為是初步的,還需要等待同行評審。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0.11.2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