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19
女性真的比男性更善於尋找和記住單詞嗎?是的!
女性真的比男性更善於尋找和記住單詞嗎?一個大型的統合分析現真章!據研究人員稱,女性較好。女性的優勢在時代和壽命上是一致的,「但相對較小」。
為了瞭解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如何導致認知能力的性/性別差異,以及其背後的大腦機制。 挪威University
of Bergen的 Marco Hirnstein
Hirnstein教授和他的同事進行了「統合分析」,他們分析了所有博士論文、碩士論文以及在他們可以找到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之研究綜合數據。這項統合分析包含來自
350.000 多名參與者的 500 多項測量。
研究人員發現女性確實更好。但是優勢不大。在過去
50 年和個人的一生中始終如一。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發現女性優勢的程度取決於主要研究者的性別/性別:女性科學家報告的女性優勢較大,男性科學家報告的女性優勢較小。
我們認為女性更好 —而且確實如此!
性別/性別差異的來源;先天與後天
—以及這些差異的潛在後果一直是社會大眾辯論的主題,例如:男人和女人在不同的職業上有不同的天賦嗎?
教科書和科普書籍認為女性更擅長找詞是理所當然的。例如,在命名以字母“F”開頭的單詞時,或者屬於某個類別的單詞,如動物或水果。女性更善於記住單詞也被認為是「事實」。
然而,實際研究結果與教科書所說的有時不一致:有些研究發現女性優勢,有些研究發現男性優勢,有些則沒有發現任何優勢。
「大多數智力技能在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平均表現上沒有差異或差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平均而言,女性在某些任務上表現出色,而男性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色。」
這些各打50大板或平分秋色的論調聽起來像是在陳述顯而易見的事情,但
Hirnstein
和他的同事指出了,在某些情況下,了解存在根本差異可能很重要。他們的發現在診斷和醫療保健中相當重要。
與失智診斷的關鍵
此研究的結果至少在兩個方面是有意義的。首先,它們有助於澄清女性優勢是否真實存在。其次,了解這種性別/性別差異對於解釋診斷評估的結果很重要,在這些評估中,這些能力經常被測試。
例如,失智症是否會因女性在語言能力強而在評估測試中的表現優於平均水平而被低估,或者在語言表現比較不佳的男性被過度診斷?瞭解性別的差異有助於誤診的發生。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0.13)
+ read more

2022.09.07
誰的心房顫動風險較高,男性還是女性?
心房顫動 (a-fib)
是心律不整最常見的一種,會導致血栓、中風、心力衰竭和其他與心臟相關的併發症。
長期以來,醫生一直認為男性患心房顫動的風險高於女性,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當考慮到男女之間的身高差異時,女性患心房顫動的可能性比男性高
50%。
一個人越高,他們的心房顫動風險就越大。女性往往比男性矮,因此過去的研究結果都指向她們的風險較低。
資深作者 ─Cedars-Sinai 醫療中心心臟病學負責人─
Christine Albert 博士說:「這是第一項翻轉心房顫動
(性別差異) 實際風險的研究」。
「在這 25,000
名沒有心臟病史的人中,在調整了身高差異後,女性患
[a-fib] 的風險高於男性 —高達
50%」Albert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此研究令人訝異地指出,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身高相同,那麼這個女人就更有可能患上心房顫動。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是,為什麼女性面臨更高的風險,而不是為什麼女性是被保護的。」
研究結果顯示,醫療保健提供者需要促進兩性心房顫動的預防和早期介入。
專家估計,隨著一般人群身高和體重的增加,心臟專家預計將有更多人被診斷出患有心房顫動。
有效的預防策略包括保持健康體重、控制血壓、限制飲酒和適度運動。
未參與該研究的女性心臟病先驅 Bairey Merz
表示,這些數據強調了預防對女性的重要性。
該研究結果於 8 月 31 日發表在_JAMA Cardiology_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09.01)
+ read more
2022.08.19
男人癌症風險高,可能先天註定而非生活或環境因素
大多類型的癌症,不論是罹患率或死亡率都是男性高於女性。原因主要是性別的生理差異,而並非是通常認為的生活或環境因素。
為了瞭解差異的原因,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的團隊分析1995-2011年參與NIH-ARRP飲食和健康研究志願者171,274男性及122,826女性的資料。研究人員評估了人體上21種不同部位癌症的性別差異。他們發現新確診的癌症病人中,男性17,951位,而女性8,742位。
男性和女性在癌症上的比較
膽囊癌和甲狀腺癌是唯一男性比女性少的癌症類別。
最大的差異在食道癌,男性確診的可能超過女性10.8倍。
男性比較可能罹患的癌症相較於女性:
膀胱癌:3.3倍、胃癌:3.49倍、喉癌:3.53倍
分析顯示,兩性之間罹癌的差異主要是先天生物差異導致,而不是行為或生活方式因素,例如:吸煙和飲酒、體重指數
(BMI) 和身高、 體力活動量、飲食、藥物和病史。
研究主導作者Dr. Sarah S.
Jackson指出,由統計上來看,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的確影響男性有較多的食道癌、肝癌、膽道癌、膀胱癌、皮膚癌、結腸癌、直腸癌和肺癌,但這僅佔所有癌症的小部分。其風險因素所佔的比例,從食道癌的11%到肺癌的50%。
Dr. Jackson說,「(雖然一開始)
我們假設了生活型態的因素並不是兩性癌症發病率不同的唯一原因,但我們有點驚訝的是,對於許多癌症,這些生活型態因素的影響非常地少。」
原因:X染色體和荷爾蒙的保護優勢
Dr.
Jackson說:「女性可能具有免疫優勢機制,雌激素可能影響免疫訊號的傳遞。X染色體上含有幾個抑制腫瘤的基因,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所以有較高的表現水平,但男性只有一個。不過目前仍未了解這些機制。」
換句話說,女性細胞比較有保護作用,因為有兩個版本的保護基因,而男性細胞只有一個。此外,一些差異可能與荷爾蒙有關:男性性激素睾酮可能會促進某些癌症的生長,而女性性激素雌激素可能會提供遏止某些癌症的保護。
了解差異
作者指出:「在相同的身體部位裏,了解導致男性癌症較多數的性別相關的生物機制,可能對病因和預防皆有重要意義。」
Dr.
Lane更進一步解釋:「新的癌症藥物臨床實驗需要有足夠的男性和女性,才能知道藥效在性別上是否有別。如果我們繼續發現性別偏好的癌症基因,和不同的藥效,有一天我們可以使用這些數據發展更適合不同性別的治療。」
該研究於 8 月 8 日發表在《癌症》雜誌上。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2022.08.14)
+ read more

2022.06.22
為什麼有些止痛藥對女性效果較差?
一直以來,研究者想要瞭解男性和女性對止痛藥的反應是否不同。例如一個非常小的可信來源研究,從
1996
年開始,發現女性在接受鴉片類藥物pentazocine治療手術後疼痛後的反應超過男性。
最近,一個2021年可信來源回顧指出,雖然證據參半,但一些研究發現
Ibuprofen (布洛芬) 更能減輕男性的疼痛。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參與者更難以忍受 prednisone
(普立朗)
止痛研究的不良反應,而且她們不太願意增加劑量。
今日醫學新聞 (Medical News Today)
採訪疼痛醫學臨床助理教授Meera Kirpekar
博士。以下是Kirpekar 博士的訪談節錄。
疼痛研究的問題
直到 2016 年,超過 80% 的疼痛研究只涉及男性參與者
—
無論是人類還是大鼠。與男性不同,女性一生中會經歷持續的荷爾蒙波動,從而影響她們的疼痛敏感性。
考慮到這些變化,導致在早期的研究裡女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研究隊列之外。因此,我們擁有的大多數疼痛數據都基於男性的疼痛信號。
2016
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將「動物及細胞實驗中應將性別作為一個變數」作為申請經費補助的要件,因此雌鼠及女性受試者開始被納入疼痛研究。
疼痛理論
雖然全世界有數百萬人經歷慢性疼痛,但對其潛在機制知之甚少。對於男女的身體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處理疼痛,有三種理論:
第一個理論涉及雌激素,一種控制子宮、卵巢、乳房發育和調節月經的激素。根據雌激素的位置和含量,它可以加重疼痛或使其好轉。睾酮是與陰莖、睾丸和前列腺發育相關的激素,可以減輕疼痛。事實上,一些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甚至可能會接受睾酮治療。因此,女性由於雌激素水平高而疼痛加劇。睾丸激素水平低的男性可以像女性一樣處理疼痛。
第二個理論在於稱為小膠質細胞 (microglia)
的大腦免疫細胞。理論上,阻斷小膠質細胞也會阻斷疼痛。當男性的小膠質細胞被阻斷時,疼痛也會被阻斷。但這對女性不起作用。為什麼?女性使用稱為
T
細胞的免疫細胞來控制她們的疼痛反應,而不是小膠質細胞。
最後一個理論涉及核糖核酸
(RNA)。RNA是在我們體內攜帶信息的遺傳物質。理論上,RNA升高會導致慢性疼痛的傾向。與男性相比,女性血液中的
RNA 水平較高,因為許多這類的 RNA 分子由 X
染色體上的基因編碼。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她們更容易患上慢性疼痛。
止痛藥對女性效果較差?
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在生理上存在不止一種差異 —
從激素水平到分子過程。雖然他們可能會感到相似程度的疼痛,但不同的潛在生理過程意味著相同的治療可能對兩者都不起作用。
大腦和脊髓中的疼痛信號是存在差異的。由於對於疼痛反應的機制不一樣,以公鼠或男性為模型研發出來的治療藥物對於女性可能較沒有效力。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2.05.31)
+ read more

2022.06.15
為何女性疼痛仍是一個謎?
女性疼痛是目前醫學中瞭解最少中的一個現象。至少有30%的婦女在性交時感到疼痛,五分之一的女性有嚴重經痛,但除了給普拿疼這類的止痛劑外,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法。
現在,德州大學的團隊發現確切證據 (2018年)
顯示,男性與女性的細胞對於疼痛有不同的反應。換句話說,我們對於女性疼痛的所知甚少是因為過去對於疼痛的研究是使用男性細胞,並假設這些「極其具體」的結果也適用於女性。
男女反應疼痛的機制不一樣
為了評估疼痛的反應機制性別差異,Dr. Ted
Price與他的同僚Dr Salim
Megat操作了雄鼠與雌鼠神經細胞表面的多巴胺 (dopamine)
接受器D5。多巴胺是一種能讓人產生愉快感並且舒緩疼痛的分子,由神經細胞釋放出,將信號發送到其他神經細胞。Drs
Price and
Megat發現控制這些多巴胺接受器D5僅會減輕雄鼠的慢性疼痛,但對雌鼠沒有任何影響。
Dr
Price說:「這讓我相信我們需要製造男性與女性專用的減緩慢性疼痛藥物;或是我們需要發展能診斷延長疼痛的個人細胞型態,並據此制定治療方式」。
但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僅有針對男性所研發的藥物,而沒有特別針對女性所研發的藥物。
研究團隊也指出,對男性有效用的藥物對女性可能沒有效用,反之亦然。不幸地是,雖然發現了治療男性疼痛的新療法,但我們對於長期遭受疼痛之苦的女性,卻仍無計可施。
研究突破是因動物研究納入雌鼠的新規定
大部分的科學研究均只以男性為實驗對象,以避免賀爾蒙的變化、月經週期影響研究結果,直到NIH要求所有的研究,不論是臨床試驗或之前的動物試驗,都必須包含男女性別。
德州研究團隊自2014年開始的研究即是在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要求所有臨床前試驗都必須包含男女性之後所做的研究,而研究結果也的確證實了男女性的細胞對於疼痛的反應不同。
主持這項研究的Dr. Ted Price
表示:「我們長期以來忽略了一項關鍵的變項,我與其他人一樣感到內疚。直到2014年之前,我們認為沒有理由一定要將女性納入實驗中,但這項研究結果證實了NIH做了正確的決策,所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研究者都發現了我們忽略的一個簡單事實
—
女性對於疼痛反應的機制與男性不同,而且其變成長期疼痛的機制也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Dr
Price說,「所有過去五年來正在進行的臨床試驗結果都令人挫敗,因為臨床實驗前的動物實驗結果與臨床實驗結果無法吻合。這問題的癥結點或許是因為臨床前的研究使用的都是公鼠。但在臨床實驗中,因為女性比男性因慢性疼痛所苦的人數比較多,參與者大都是女性。」
我們需要投注更多的關注在疼痛的性別差異議題上,這樣才會有重大突破。
編譯來源:The Office of Media Relations, UT Dallas
(2018.03.05)、SCOPE(2014.10.30)、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15.06.09)
+ read more

2022.06.07
男性和女性的最佳運動時間可能不同
眾所周知,運動對性別的影響不同,尤其是在脂肪方面。但是一天中何時運動有無性別差異,尚不為人所知。
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運動無論何時對您都有好處,但一天中達到最佳效果的時間女性和男性可能會有所不同。
早點還是晚點?
研究顯示,女性早上健身可較有效地減少脂肪和縮小腹部,並可以大大降低血壓。
早上運動的女性中部脂肪平均減少了
10%。相比之下,晚上運動的女性腹部脂肪僅減少了
3%。
雖然這些女性總體上並沒有減輕體重,但她們減少了腹部脂肪,這些脂肪會包裹身體的內部器官,對健康不利。
男性對於早運動還是晚運動並不那麼敏感。
然而,他們在夜間運動時明顯不那麼疲倦,血壓較低,並且從呼出氣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們燃燒更多的脂肪。雖然沒有發現夜間運動的男性體內脂肪較少,但研究作者認為這可能會在更長的時間內發生。
而男性的血壓、「壞」膽固醇水平以及他們燃燒脂肪的能力似乎都更能從夜間運動中受益。
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男性和女性對運動時間的反應如此不同,然而,荷爾蒙、生理時鐘和兩性之間睡眠覺醒週期的差異都可能發生作用。研究人員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更多信息。
雖然,運動受益有早晚的性別差異,研究作者Paul
Arciero教授說:「運動的最佳時間是你能做到的最佳時間,並將其納入你的日程安排。」
研究如何進行
對 30 名男性和 26 名女性 (年齡在 25 至 55 歲之間)
進行了為期 12
週的研究,並監測了各種健身計劃的效果,其中包括拉伸、短跑、阻力和耐力訓練。
一組在 08:30 之前運動了一個小時,而另一組在晚上
18:00 到 20:00
之間進行了相同的活動。所有參與者都遵循專門設計的膳食計劃,因此食物消耗不會影響結果。
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測試了每個人的血壓和體脂,以及他們在開始和結束時的柔韌性、力量和有氧能力。
所有參加這項研究的人在為期 12
週的試驗中都改善了他們的整體健康狀況和表現,無論他們是在何時運動。
這項研究發表在《生理學前沿》上。
編譯來源:BBC NEWS(2022.06.0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