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值沒有告訴你的事!
2022.05.03
BMI值沒有告訴你的事!
身體質量指數 (BMI)一直是醫療體系用來衡量健康的指標。但是,越來越多的專家質疑它的準確性以及健康從業者將其用作健康單一指標的執著。   這是您需要了解的有關 BMI 的所有信息,以及為什麼將其用作衡量您健康的唯一指標是無稽之談,從快速的歷史課開始。   BMI 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它與健康有關?   BMI 的概念是由比利時統計學家Lambert Adolphe Quetelet於 1832 年 (是的,差不多 200 年前!) 提出的,他被要求創建對「普通人」的描述,以幫助政府估計普通人群中的肥胖人數。   100 年後在美國,人壽保險公司開始將人們的體重與類似個體人口的平均體重進行比較,以預測死亡風險,作為計算保險費的依據。   美國生理學家安塞爾·凱斯 (Ancel Keys) 對這種有點不科學的方法感到惱火,他使用 Quetelet 的測量方法完成了對 7,000 名健康男性的研究,發現這種方法是一種更準確、更簡單的健康預測指標,而且價格也不貴。   Quetelet 的計算隨後更名為 BMI,並被用作健康的主要指標,這要歸功於隨後的研究證實,隨著 BMI 的增加,心臟病、肝病、關節炎、某些癌症、糖尿病和睡眠呼吸中止的風險增加。   它的使用很快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今天,從醫生的手術室到健身房,BMI 無處不在。   那麼BMI是衡量健康的準確指標嗎?   簡而言之:不是。這就是為什麼:   1.BMI錯過了一個更重要的衡量標準 —體脂百分比   BMI 是基於體重,但一個人的疾病風險與體脂有關,而不是體重。   雖然體重包含了體脂及肌肉,而肌肉比脂肪密度大得多。   因為 BMI 計算器無法區分脂肪和肌肉,所以人們很容易被錯誤分類。在極端情況下,BMI 將處於健康顛峰狀態的運動員分類為幾乎超重,例如短跑運動員Usain Bolt,而美國足球運動員Tom Brady則為肥胖。   2.BMI不測量體脂分佈   大量研究發現,具有相同 BMI 的人可能具有非常不同的疾病風險特徵,這主要取決於脂肪在體內的分佈位置。這是因為並非所有的脂肪都是平等的。   如果你的腹部有脂肪,你患慢性病的風險比臀部周圍有脂肪的人高得多,因為這是你有多少內臟脂肪的指標 —腹部深處的脂肪類型會增加您患中風、2 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   在白人人群中,女性腰圍超過 80 厘米,男性腰圍超過 94 厘米與慢性病風險增加有關,而對於亞洲人群則為,女性腰圍超過 80 厘米,男性腰圍超過 90 厘米。   3.BMI沒有考慮人口統計學差異   BMI 是我們都不喜歡的東西 —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   當 Quetelet 創建和 Keys 驗證 BMI 時,他們主要研究男性、中年盎格魯-撒克遜人口。儘管今天普遍使用 BMI 的計算和分類,但他們的方法仍然佔上風。   從本質上講,我們的身體具有一些由我們的性別而有的明顯特徵,包括女性通常比男性肌肉量少,脂肪量多。我們也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會減少並在身體周圍移動。   研究還證實,不同種族的體重、成分和疾病風險存在顯著差異。這包括2000 年代初期關於最佳健康的測量,亞洲人的 BMI 應該較低,而波利尼西亞人的 BMI 較高時可能更健康。   那麼我們應該使用什麼來代替呢?   體重和健康是相關,這是明確的,無數研究表顯示,肥胖或超重的人患疾病的風險增加。   我們需要關注能夠告訴我們更多關於體內脂肪及其分佈位置的方法,測量體重、腰圍、腰臀比和體脂,以更好地了解健康和風險。   我們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方法來衡量健康和疾病的可能性,包括三酸甘油酯、血壓、血糖、心率、發炎的存在和壓力程度。   作為一個單一的衡量標準,BMI 並不是衡量健康的良好衡量標準 —它缺乏準確性和清晰度,並且以目前的形式,錯過了衡量影響疾病風險的許多重要因素。   儘管 BMI 可以成為了解您的健康狀況的有用起點,但它絕不應該是您使用的唯一測量方法。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2.05.01)      
+ read more
降低健康風險:腰圍要少於身高一半
2022.04.19
降低健康風險:腰圍要少於身高一半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 (NICE) 最近更新健康指南,鼓勵人們量腰圍,以查看自己是否有太多的危險脂肪。此外,建議成人腰圍應該少於其身高的一半以降低健康風險。   測量身體質量指數 (BMI) 有用,但看不出腹部脂肪堆積的嚴重程度,就無從得知一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增加的風險。   更新的指南:醫師對於5歲以上兒童和年輕人,應考慮使用腰圍身高比例,來衡量和預測健康風險。   腰圍:內臟脂肪堆積指標   腰圍測量是定點在肋骨底部和盆骨上端,正常呼吸,用皮尺量兩者中間部位的腰圍。這一方法要比BMI更有助於人們了解體內是否堆積過多的內臟脂肪 (visceral fat),內臟脂肪通常聚集在心臟、肝臟和胰臟周圍。   測量腰圍和身高的比例適用於所有族裔和肌肉高度發達的成年男女。但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5,孕婦或兩歲以下兒童就不適用。   NICE最新的指南草案指出,一些亞洲和黑人族裔比較傾向於脂肪累積在腰圍,稱「蘋果型肥胖」。他們應該使用較低的肥胖身體質量指數門檻,以便有助於預測其特定的健康風險。   一般來說,理想的BMI指數應該在18.5到24.9之間。低於18.5說明體重過輕,高於24.9體重意味著超標。如果BMI達到或是超過30,就算是肥胖了。但NICE警告說,即使BMI指數在健康範圍之內,腹部脂肪也可能過多。   NICE指南中心的主任Dr. Paul Chrisp 說,更新的指南草案協助人們了解哪些因素影響他們的健康,和面對的方式。   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公衆可在五月正式發表前,對指南提出評論。       編譯來源:BBC NEWS (2022.04.08)      
+ read more
女人有「泳圈肚」感受到更多污名
2021.12.04
女人有「泳圈肚」感受到更多污名
沒有人喜歡自己腰間有一圈贅肉,但不管男女體重多少,女人對自己腰間多出來的磅重,比男人更嚴苛。   新的研究指出,女人對「泳圈」越在意,越可能在這個高風險部位增重。在這「泳圈」中,脂肪包圍著內臟器官,被認為是比其他種類的脂肪更危險。   為什麼女人會更在意?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食品政策和健康中心副主任Rebecca Puhl説:「這個研究顯示了,責怪自己的過重,且自我污名化,有害健康,特別是婦女。」   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社會理想的女性美強調「瘦」,當婦女身材偏離這種不切實際的理想時,容易受到責怪、羞辱和污名。這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頻頻出現,而且常常是公開的。婦女內化污名,覺得是自己的錯,反而比較會用食物來應付壓力和其他負面的情緒。   越在意 腹部脂肪越多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博士生Natalie Keira  領導的研究團隊,想要了解對體重的自我污名如何影響男女的腹部脂肪。   將體重的自我污名,以1到7的升序測量對70位男女作問卷調查。同時,研究人員也使用掃瞄測量參與者的內臟和全身脂肪。   結果顯示,婦女的分數平均3.5, 男人2.7。婦女每增加一分,內臟脂肪平均增加0.14磅。相反的,男人內臟脂肪和分數並沒有關係。   研究人員結論,體重污名是一種慢性的壓力源,迫使人們釋出更高量的壓力荷爾蒙皮質素 (Cortisol),從而導致累積更多的內臟脂肪,和更多心臟疾病風險。   美國心臟協會專家Dr. Chiadi Ericson Ndumele也同意:「內化體重的偏見可能導致婦女為了怕看到醫療專業人員責難的眼光,不願尋求醫療人員的幫助。」   「體重污名使得醫師難以用最有建設性的方式來解決肥胖的問題。當一個人了解肥胖的複雜性,就比較不會覺得污名,比較能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並非因懶惰或缺乏意志力而引起,而是基因、荷爾蒙、個人的選擇和環境所形成的複雜的關係。」   Puhl主任認為,最終目標應該是去除體重污名化。這需要轉移社會對體重的態度,教育公眾肥胖的複雜因素,挑戰有害的瘦身,正視體重歧視為不公正,實施政策禁止人們因為體重而遭受不平等待遇。       編譯來源:HealthDay (2021.11.09)      
+ read more
童年減重 可預防未來的不孕症
2021.10.04
童年減重 可預防未來的不孕症
肥胖與男性和女性的生育問題有關。   一項初步研究顯示,肥胖男孩減重可能會避免成年後的生育問題。   即使是短期的體重減輕也可能部分逆轉因過重相關引起的生殖功能改變。   這些研究結果強調需要將兒童肥胖視為未來生育問題的一個因素。   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年八月公布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兒童及青少年約有1/4人口有過重或肥胖問題,其中過重加上肥胖的盛行率 7-12 歲的男孩為 32% , 13-15 歲為 27.7% 。   我們應該對兒童肥胖進行早期管理,以扭轉這些傷害、幫助預防未來的生殖問題以及降低其他疾病的風險。   減重影響生殖健康的標記物 在這項研究中,法國昂熱大學醫院的 Solène Rerat 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 34 名 10 至 18 歲男孩為期 12 周的減重計劃,以瞭解減重如何影響生殖健康和新陳代謝的標記物。   研究人員發現,在三個月的時間裡,這些男孩體重減輕,而胰島素和睾丸激素濃度提高。還有跡象顯示,因肥胖而改變的睾丸間質細胞(Leydig cells)發生了轉變。而間質細胞正是生育能力的指標。   此研究僅評估了經過 12 周治療教育計劃後對少數肥胖男孩的影響,需要進行更長時間追蹤的進一步研究,以幫助全面研究減輕體重對生殖功能的影響。   研究結果於9月23日在歐洲兒科內分泌學會的年會上公佈。在醫學會議上提出的研究結果應被視為初步結果,直到發表在同行評審期刊上。       編譯來源:HealthDay(2021.09.2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減脂或增肌 哪種對心臟比較好?
2021.09.27
減脂或增肌 哪種對心臟比較好?
新的研究建議年輕人,比起長肌肉,消除過多的體重對心臟長期的健康較有益處。   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Bristol大學傳染病學資深研究員Joshua Bell説:「我們依然鼓勵要運動,這對健康很有益處,身體強壯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但是,增加肌肉以避免心臟疾病不要有太多的期待,減少脂肪才是真正的重點。」   這項研究追蹤超過3,200位出生在1990年代的英國人。研究結果發現,在25歲時,在青少年期減少脂肪的人比增加肌肉的人,較不會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如高血糖、發炎或不好的膽固醇。   Bell指出要減低心臟病的風險因子,改變體脂似乎比改變肌肉更有作用,一些方法如減少不好的膽固醇,消除脂肪的保護力比增加肌肉高達五倍。   他說,青春期13至18歲之間,增加肌肉似乎對心臟有好處,但之後好處就消退了。肌肉對行動和自主很重要,但在心臟疾病的指標上,控制脂肪應是較高的優先順序。   此研究的發現很重要,因為它指出未來心臟的問題在青少年還健康時就種下了。雖然嚴重的心臟病傾向於老年時才發作,但並非一夕之間形成。維護心血管健康從青少年時開始,鼓勵多運動、均衡飲食,以保持健康的體態。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9.17)    
+ read more
肥胖的主因是吃多少?還是吃什麼?
2021.09.22
肥胖的主因是吃多少?還是吃什麼?
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肥胖流行的根本原因與我們吃的東西更有關,而不是吃了多少!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在過去5年內,全球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率有所增加。科學界一致認為,環境因素,尤其是高度加工食品的方便取得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導致肥胖率增加。然而,關於環境因素如何導致體重,仍增加存在很多觀點上的分歧。   問題是吃的多少?還是吃的東西? 美國農業部《2020-2025年美國人飲食指南》進一步告訴我們,成年人減重「需要減少從食物和飲料中攝取的卡路里,並增加透過運動、活動消耗熱量。」這種體重管理方法是基於具有百年歷史的「能量平衡模型」。   該模型指出,體重增加是由於攝取的能量多於消耗的能量。在當今世界,隨處都有美味可口、大量銷售、廉價的加工食品,人們很容易攝入超過身體所需的熱量,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更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平衡。根據這種想法,過度飲食,加上身體活動不足,正在加速肥胖症的流行。   但根據最新發表的另一種觀點「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則指出,體重管理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所食物的「質」,而不是總卡路里的攝入「量」。   肥胖流行病的生理學觀點 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將當前的肥胖流行歸咎於現代飲食方式,其特徵是過度食用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高的食物:特別是加工過、可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具體來說,當人們吃進這類碳水化合物時,會讓血糖快速升高,導致它們以脂肪形式儲存。因為脂肪堆積增加,肌肉和其他代謝活躍的組織能得到的熱量便減少了。這時,大腦認為身體沒有獲得足夠的能量,因此導致飢餓感。此外,在身體試圖節省燃料時,新陳代謝可能會減慢。因此,即使我們繼續獲得多餘的脂肪,身體也傾向於處於飢餓中。   要了解肥胖流行,不僅需要考慮吃了多少,更需要考慮吃的食物如何影響人體的荷爾蒙(如:胰島素、升糖素)和新陳代謝。能量平衡模型的思考邏輯假設了所有熱量對身體來說都是相似的,因此忽略了這個難題的關鍵部分。   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不是敦促人們少吃,因為這樣的策略長期來看通常不會奏效,而是提出了另一條途徑,聚焦在「吃的東西」。根據研究主要作者哈佛醫學院教授David Ludwig的說法:「減少攝取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會減少儲存身體的脂肪。因此,人們可以在減少飢餓和掙扎的情況下減輕體重。」   超越爭議 雖然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並不新鮮,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0年代初,然而此次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肥胖流行病的生理學觀點》是迄今為止對模型最全面的表述,這篇研究由17位國際公認的科學家、臨床研究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所撰寫。   總的來說,專家們提出了許多支持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的科學證據,並確定了一系列可檢驗的假設以區分兩種模型,對未來的研究規劃出了方向。   作者們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為這兩種模型下定論。也或許,另有新的模型來解釋會更適合。為此,他們呼籲和「具有不同觀點的科學家之間的合作」進行建設性的討論。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9.15)、Eurel Alert(2021.09.13)、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21.09.1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