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2017.03.16
治療一體適用,不利年輕「心」患者?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膽固醇表現不同於年長者,以相同方式檢測其疾病風險可能造成低估。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生Bradley Collins主持的研究團隊,針對45歲以下的男性及50歲以下的女性進行追蹤,共分析了800多份醫療紀錄,他們全部都因心臟疾病而被治療過。   研究分析顯示,這些有心臟疾病的年輕患者,比起擁有高含量的低密度脂蛋白(LDL, 俗稱壞膽固醇),更多人擁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具體而言,90%的男性及75%的女性被發現有低含量的高密度脂蛋白。   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醫師判斷是否要開立降低膽固醇的藥物給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而由於他們發現過去用來計算心臟疾病風險的傳統方法,可能低估了年輕患者的風險,因此最終他們希望能研發出適合年輕心臟疾病患者的風險評估工具。   研究團隊現已計畫進行後續的研究來了解低密度脂蛋白是否也能預測年輕的心臟疾病患者再發病的風險,以及了解在這群研究對象中是否有基因的因素在影響他們的表現。最後,研究團隊表示,此研究尚處初步研究階段,待經同行評審後才能做出確定的結果。    資料來源: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名人熱忱響應「為女著紅日」!
2017.03.10
名人熱忱響應「為女著紅日」!
圖說:各界重要人士響應「為女著紅日」活動。   心血管疾病不僅對男性健康造成為危害,更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5年來婦女因此疾病死亡率增加了16%,每年死亡人數更是婦癌的3-4倍。為喚起大眾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今年「為女著紅日」,發起「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希望透過穿戴紅色衣飾,提醒大家正視心血管疾病對女性的衝擊。   此活動獲得各界領域重要人士之支持,包括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高雄市市長陳菊、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長呂鴻基、執行長林俊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還有多位立委李彥秀、李麗芬、林淑芬、林靜儀、吳玉琴、陳曼麗、劉建國等;議員簡舒培、許淑華、李倩萍、楊家俍、江肇國等;以及演藝界的賴佩霞、陸弈靜及蔡函岑等人響應。而在臉書活動專頁「為女著紅 為妳心『動』」上,民眾也熱烈參與,自2月底開始每天都有民眾轉發消息,邀請其親朋好友在「為女著紅日」當天穿上紅衣飾一起表達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心與重視。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該會自2016年開始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2016年以「要懂女人心–心/血管疾病,男女大不同」為主題,與政府、企業、醫界共同呼籲民眾了解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以避免女性健康受害(參考「2016年衛教單張」)。2017年「為女著紅日」的行動則以宣導「運動」為主題,鼓勵女性保持活躍,從少坐多動開始,進而養成運動習慣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提醒高風險女性,如更年期者、非固定工時者及接受癌症治療者等(參考2017年衛教單張)。未來也將持續與政府、企業、醫療專業團體及社福團體透過活動推廣「為女著紅日」,提升台灣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警覺,讓台灣投入更多資源去研究疾病的性別差異,讓台灣成為愛護女人「心」的社會。          
+ read more
膽固醇知多少?
2017.03.09
膽固醇知多少?
膽固醇含量過高、過低的標準在哪裡?膽固醇又是如何分類呢?下面為大家整理有關膽固醇的重要知識,讓大家了解維持適當膽固醇含量的重要性。   膽固醇是天然的脂肪狀物質,由肝臟產生並分散在身體各處,適量的膽固醇可以協助人體維持荷爾蒙與維他命D的含量,並幫助消化。   膽固醇可以從食物中獲取,例如肉類、全脂乳製品等,當人體攝取這類食物較多時,肝臟就會增加膽固醇含量。如果經醫師檢查發現人體膽固醇太多或太低,就可能需要透過改變飲食或使用藥物等方式來改善問題。   介紹完膽固醇的基本知識,接下來跟大家說明膽固醇的分類以及標準。膽固醇分為三類,一類稱為低密度脂蛋白(LDL),這種膽固醇被認為是壞膽固醇,因為會堆積在動脈壁上影響血流、血壓,也可能脫離動脈壁成為流動於血液中的血栓。LDL的含量標準意義如下–100 mg/Dl以下: 最佳、100-129 mg/dL: 適中、130-159 mg/dL: 偏高、160- 189 mg/dL: 高、190 mg/dL and above: 非常高。   另一類被稱為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這類膽固醇有助降低血液中的LDL,換言之HDL對心/血管健康有益。HDL最好維持在60 mg/dL以上,少於40mg/dL則太低。   第三類稱為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主要成份為三酸甘油酯,於肝臟或小腸內合成。若我們吃入大量脂肪或醣類,將另增加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VLDL同樣與血栓有關,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VLDL最好維持在30 mg/dL以下。   當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與20%的三酸甘油脂的數值被加總後,可得出所謂「總膽固醇」,此數值能協助醫事人員判斷被檢查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   影響膽固醇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飲食、體重、運動習慣、家族遺傳等,其中在性別因素方面,女性因為雌激素的關係,比男性有較高的好膽固醇(HDL)。但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雌激素下降,好膽固醇也跟著降低,因此更年期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心/血管健康。   綜言之,膽固醇的高低攸關我們的心/血管健康,雖然一旦罹患心/血管疾病後無法治癒,但透過平時生活習慣的調整如規律運動、少吃反式脂肪等,或是透過藥物控制仍有助於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或惡化。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研究建議提高高血壓數值上限
2017.02.02
研究建議提高高血壓數值上限
高血壓是常見的疾病,係指血液通過動脈時的壓力高於「正常壓力」。傳統上,當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mm Hg),便可視為高血壓。持續的高血壓可能會損害血管,導致併發症,包括心臟病、動脈疾病和中風等。   2017年1月,美國醫師協會(ACP,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和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於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結論建議醫生在治療過去健康情況良好的60歲及60歲以上成人時,如果他們的收縮壓持續在150 mm Hg或更高,可開始進行治療,以減少死亡、中風和其他心臟病的風險。   研究小組透過研究數據的更新與分析,檢視60歲及60歲以上成年人治療高血壓和低血壓門檻的益處和危害,提出提高高血壓上限的建議。ACP會長Nitin S. Damle博士表示,研究證據顯示,對高血壓積極治療帶來的益處較低。   ACP和AAFP還指出,一些患者可能會因為「白袍效應」[1](white coat effect)而出現錯誤的數據,醫生在開始治療或改變治療前,應獲得準確的血壓數據。最準確的血壓數據數來自在一段時間內進行的多次測量,無論是在醫療院所或家裡。   研究小組同時提出,對具有相關病史或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例如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代謝症候群患者等)的60歲以上患者,其收縮壓的上限應為140 mm Hg。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 白袍效應(white coat effect)是指平時在家血壓正常,但是在醫院或診間讓醫護人員測量血壓,見到穿著白袍的醫生時,血壓會高於平日數值的現象。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ite_coat_hypertension
+ read more
有高血壓的老人較不容易失智?
2017.01.30
有高血壓的老人較不容易失智?
目前已知,中年時罹患高血壓會增加晚年認知功能下降(dementia)的風險,但這樣的情形可能不適用於老年人。最近一份研究發現,80、90歲才罹患高血壓,與未來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有關。   加州大學神經學與流行病學教授Maria Corrada與其團隊,追蹤了559名90歲以上的長者3年,這些長者在研究開始時並未有認知功能下降的情形。研究團隊在這3年中每半年量測其血壓並評估他們的認知功能,研究結束時有40%的長者的認知功能下降。   研究發現,那些在80歲以後才罹患高血壓(收縮壓140;舒張壓90)的人,在90歲時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人低了42%;而在90歲以後才有高血壓的人,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比血壓正常的低了63%。   研究團隊提醒,此研究還未能證實年長者罹患高血壓與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具因果關係,但是仍顯示從年紀較輕的老人身上了解到的東西,不一定都適用於年紀較大的老人。紐約市腦部專家Sam Gandy博士認為,這項研究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治療老年人高血壓無法降低認知功能下降風險。最後,阿茲海默症協會的醫療科學主任Heather Snyder提醒,在還未確定因果關係之前,隨著年齡增長,用任何可能的方法來保持心臟健康是正確的方向。   資料來源:Alzheimer’s & Dementia      
+ read more
史達汀導致糖尿病?
2017.01.27
史達汀導致糖尿病?
紐約時報每周都會在專欄Ask Well中回答讀者對健康議題的疑問,曾有一位讀者提問:長期服用史達汀藥物會導致糖尿病嗎?紐約時報如此回答讀者:   所有的藥物確實都有副作用,而過去有許多研究指出,即使此藥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風險,但與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斯克利普斯轉化科學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主任Eric Topol博士說明,史達汀服用劑量越高,糖尿病風險越大。   不過,許多醫師如美國心臟學會的Mary Norine Walsh認為,史達汀的糖尿病風險不應阻礙患者繼續服藥,尤其對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患者來說,史達汀所帶來的好處是大於風險的。不過,若是對一位從未發生過心/血管疾病、除了高膽固醇以外沒有任何疾病風險的人來說,史達汀的利弊衡量就值得進一步討論。   美國食藥局在2012年更新了對史達汀的用藥建議,在內容上新增了史達汀增加高血糖及糖尿病風險的警告。該年的更新乃根據2份大型回溯性研究的結果,其中一份發現服用史達汀者糖尿病風險增加9%,另一份則發現增加12%,並且服用高劑量者風險更大。此外,2012年美國食藥局的指引也提醒史達汀可能還有其他副作用,如肌肉痠痛、肝受損(案例極少)及失憶等。   最後,Walsh醫師提醒,正在服用史達汀的人要與醫師一起討論服藥之利弊,並且評估糖尿病的風險,但糖尿病風險不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不服藥的理由。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