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2.21
加拿大研究:每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
關於乳房攝影檢查是否對降低乳癌死亡率有幫助的爭議未曾停歇,而對它的利弊討論所關注的面向也不同,日前又出現一項加拿大大型長期研究指出,40-59歲的婦女每年進行一次乳攝並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再度引起各界討論聲音。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自1980年開始在加國15個篩檢中心近9萬名40-59歲婦女。研究將這些婦女採隨機分配分為進行乳攝與沒有乳攝兩組。進行乳攝者每年檢查一次,檢查五年。
研究表示,研究中的乳攝偵測到許多是較具侵入性的乳癌細胞,而雖然有進行乳攝的患者存活時間比沒有乳攝的病患長,但最後有無接受乳攝的兩個群體在研究追蹤25年之後的死亡數字卻是差不多一樣的(3250位乳癌患者500位死亡:3133位乳癌患者505位死亡)。此外,22%乳攝偵測出疑似為癌細胞(偽陽性結果)被過度診斷,因而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研究表示,40年前乳癌治療還沒有那麼進步,所以乳攝對乳癌防治工作上有非常大的助益,但現今由於乳癌治療已經發展到相當進步的程度,因此乳攝角色的重要性已不再像以往。不少評論也都認為近年來乳癌死亡率的下降應該歸功於治療的進步,使得不論用什麼方式被確診罹患乳癌的病患都可以活下來。認同此研究論點的其他評論也關心過度診斷可能造成病患不必要的焦慮問題。
不贊同此研究論點的聲音則認為乳攝並非完全只跟存活率延長有關,提早透過乳攝發現早期的癌細胞,病患就能不必接受太多的化療與手術,將可提高生活品質且乳房外形也不會因手術受損,再者,乳攝的放射劑量很低,並沒有導致癌症的疑慮。
美國放射醫學會(ACR)則批評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是二手的乳攝儀器,品質在今天根本無法通過檢驗,且儀器操作的檢驗師也沒受過乳攝的專業訓練,偵測到的乳癌細胞都是已經太大。但對此質疑,這項研究也反駁表示儀器都達到現今要求的標準,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是某些有利益衝突的團體所不願見到的,但希望政府決策者能重新慎重考慮未來的乳癌篩檢政策。
資料來源:BMJ OPEN
+ read more

2014.01.24
飲食控制與運動,女性抗癌有撇步
最近一項針對更年期女性健康狀況進行的大型調查研究發現:遵守、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更年期婦女不僅擁有較低的死亡率,因癌症致死的機率也比未有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的婦女少了20%。
這項結果來自於美國最大型的更年期婦女健康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Cynthia
Thomson博士與她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過去所蒐集之50~79歲的更年期婦女資料,總數目多達65,838人。並且參照來自於美國癌症協會的生活建議與指引,將所蒐集到的個案資料做分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的更年期婦女除了整體的死亡率下降之外,罹患乳癌與結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有顯著下降,分別減少了22%與52%的發病率。
那麼,究竟這些癌症發病率下降的婦女是如何維持健康的呢?這分建基於營養學與體能鍛鍊的指引內容包含了下列4個重要的基礎:
1. 達到並維持健康的體重。
2. 多活動身體。
3. 多吃蔬果,養成健康、節制的飲食習慣。
4. 注意酒精的攝取,不應過量。
另外,除了上述4點,Thomson博士也提醒應戒除吸菸的惡習。
同時,研究團隊也發現:除了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差異之外,因人種不同,更年期女性的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也有所差異。從分析結果看來,亞裔、非裔美人與西班牙裔的婦女跟非西班牙裔的白種女性相比,不論是死亡率或是癌症發病率都較低。研究人員認為這或許跟不同人種的行為與環境應變力產生的疾病成因不同有關。
除了這份研究外,近期也有其他相關研究發現適度的運動、養成走路的習慣等與降低乳癌風險密切相關。另外,關於飲食習慣的其他研究也得出多吃番茄有助降低乳癌的發生率、青春期少女攝取過量高脂肪食品較易罹患乳癌,以及抽菸可能使得癌症發生率變高等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 read more

2014.01.07
愛喝甜的,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愛喝甜的女性要注意了!最近一項美國的調查結果發現:已經進入更年期且嗜喝含糖飲料的婦女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較沒有飲用含糖飲料習慣的婦女高出80%。
在台灣,子宮內膜癌是前十大女性癌症之一,且其中有9成發病與雌激素有關,為第一型的子宮內膜癌。在美國,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婦女也越來越多,在這些罹癌的婦女中,有許多人每週都會飲用含糖飲料。
研究發現,不管BMI值、體能狀況、糖尿病史或抽菸與否,含糖飲料喝的越多,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越高。發病原因與雌激素無關的第二型子宮內膜癌發病機率則不受含糖飲料攝取過量的影響。
學者指出,在美國,含糖飲料的攝取與肥胖的發生率也呈正比;流行病學的研究亦證實了含糖飲料的攝取會提高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機率。而子宮內膜癌多發生在肥胖女性身上,在已開發國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都具有肥胖的症狀。這或許可以說明糖與子宮內膜癌之間的關係。
根據這份含括了23039人的大型調查結果,研究者歸納出幾點與子宮內膜癌發病有關的生理特徵,包含:高齡、高BMI值、高腰臀比、有糖尿病史、初經較早、更年期較晚,以及曾接觸過荷爾蒙療法等。
除了受訪者的生理特質與病史,研究團隊亦透過自陳問卷了解受訪婦女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分析後發現,與沒有飲用含糖飲料習慣的婦女相比,攝取含糖飲料最頻繁的前20%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遠遠高出72%之多。研究者認為,含糖飲料對於胰島素分泌的影響可能是解釋這種狀況的一個可能原因。
不過,研究結果同時也顯示,甜食與烘培糕點並不會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對於食用甜點並未造成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的結果,研究者表示這樣的狀況讓人困惑、矛盾,或許這和糖的種類及份量有關,目前僅有一份針對糖類的分析報告指出,蔗糖與葡萄糖似乎有增加子宮內膜癌發病風險的趨勢。未來的研究勢必要針對這點提出更多資訊與解釋。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 Prev
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
+ read more

2013.12.19
年輕女性乳房密度高 將增加乳癌風險
乳房密度一般需要透過乳房超音波檢查進行判讀,是乳癌的重要因子之一,美國癌症學會也已指出女性如果乳房密度極高,那麼乳癌的罹患風險就會相對比較高。
最近在12月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篇英國研究針對乳房密度高會提高乳癌罹患風險的問題發現年齡世代的差異,在5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身上兩者的關連性才比較明顯。
研究比較282位乳癌患者與317位健康女性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測乳房密度的結果,與以往不同的是此研究所使用的數位超音波已加入較客觀的演算法進行計算,結果以量化數字呈現,而非採肉眼判斷。最後的結果呈現,在50歲以下的女性中,乳癌患者比一般健康者測得的乳房密度來得高,過了50歲之後,乳癌患者的乳房密度與乳癌就沒有直接的關連。而在健康女性的群體裡,測得的乳房密度一直都是隨這年齡增長而遞減。
研究表示,這個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乳房與有癌細胞的乳房兩者密度發展的生物機制並不相同,尤其在年輕女性族群特別明顯,值得注意,未來可以考慮加強乳房密度極高的年輕女性的乳癌篩檢工作。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線醫學會年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annual meeting)
+ read more

2013.11.29
治療停經後骨質疏鬆之含calcitonin成分藥品長期使用恐...
針對常用於治療婦女停經後骨質疏鬆症之含calcitonin成分藥品,食品藥物管理署完成再評估,依據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該成分藥品用於降低停經後
婦女發生骨折之治療效益尚有疑慮,且長期使用可能有增加癌症發生之風險,含該成分鼻噴劑型藥品將於102年12月1日下市(廢止藥品許可證),含該成分針劑劑型藥品,刪除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之適應症,同時限縮於骨骼的帕哲特氏病之使用,僅限於在其他替代療法無效或不適合時才可使用,且應以最低有效劑量治療及最短治療期間為原則,並要求廠商於仿單加註相關警語。
近期研究發現長期使用calcitonin有增加癌症發生之疑慮,為確保病人用藥安全,食管署經蒐集彙整國內、外相關臨床使用療效及安全性相關資料,召開專家委員會議討論,評估結果如下:
(一)
含該成分鼻噴劑型藥品:長期使用可能有增加發生癌症之風險,且於降低停經後婦女發生骨折之治療效益仍有疑慮,國內亦已有其他藥物可選擇,其安全性再評估未獲通過。
(二)
含該成分針劑劑型藥品:刪除「停經後引起的骨質疏鬆」之適應症,至於「骨骼的帕哲特氏病」之使用,於限縮其使用範圍後,其臨床效益仍大於風險,惟僅限於在
其他替代療法無效或不適合時才可使用,且應以最低有效劑量治療及最短治療期間為原則,另使用於「高血鈣危象」,因以短期治療為主,其風險不大,故予以維
持。
含該成分鼻噴劑型藥品於102年12月1日下市(廢止藥品許可證),醫療機構、藥局及藥商自該日起應立即停止輸入、製造、批發、陳列、調劑、零售,其製造或輸入之業者,應於2個月內收回市售品。
食品藥物管理署曾於101年8月24日發布藥品安全風險溝通表,提醒民眾及醫療人員注意長期使用該成分藥品可能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並於102年10月1日
公布含該成分藥品之再評估結果,請醫師儘速替正在使用該藥品之病患更換其他替代藥品,並請正在使用該藥品之病患儘速回診主治醫師。同時提醒醫師,不應再使
用含該成分針劑劑型藥品於治療婦女停經後骨質疏鬆症,且於骨骼的帕哲特氏病之治療,應優先評估使用其他治療方式之可行性,如仍需使用該藥品,應以最低有效
劑量治療及最短治療期間為原則,且嚴密監控病患不良反應之發生。
我國最早於77年核准針劑劑型藥品,於79年核准含calcitonin成分鼻噴劑型藥品,102年12月1日前尚核准製劑藥品許可證共12張,包含注射
劑型6張,鼻噴劑型6張,原核准適應症為「高血鈣危象、骨骼之帕哲特氏症及停經後引起的骨質疏鬆」。該成分主要作用機轉為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轉移而
增加骨質吸收率轉變至正常值,減少腎小管再吸收以增加鈣的排除量等。
歐盟依據臨床試驗資料與流行病學等相關文獻,認為含該成分藥品長期使用可能增
加發生癌症之風險,故建議停止使用於骨質疏鬆症之治療,將含該成分鼻噴劑型藥品撤離市場,並限縮該成分針劑劑型於帕哲特氏病的使用。另美國FDA之專家委
員會,亦認為該成分藥品用於停經後引起的骨質疏鬆症之風險大於效益,惟美國FDA仍未作出最後定論。
食品藥物管理署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
制,除建置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對於藥品相關安全訊息亦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人,發現懷疑因使用(服用)藥品發生不
良反應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福利部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
站:https://adr.fda.gov.tw/。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新聞稿
+ read more

2013.11.26
補充品預防癌症及心血管疾病證據缺乏
近日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針對營養補充品發佈一項最新建議的草案,提及目前有關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品能否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證據仍不足,所以該單位不提出任何支持或反對的建議,但明確反對服用β胡蘿蔔素來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癌症。
USPSTF在2003年針對維他命A、C及E、綜合維他命與葉酸、以及抗氧化劑混合物可否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缺乏足夠證據,因此未提出支持或反對意見。這次USPSTF回顧的研究資料更加廣泛,包括維他命D、鈣、硒、及葉酸。這次的建議與2003年大致相同,唯獨因為維他命E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缺乏益處已得到足夠的證據支持,USPSTF因此明確反對服用維他命E做該用途,此外,這次也指出β胡蘿蔔素會增加易感族群罹患肺癌的風險。
最後,雖然有兩項研究指出男性服用綜合維他命會降低癌症發生率,但要作為支持其可預防癌症的證據力仍不足,且在另一項研究裡則發現在女性身上並無此效果。USPSTF認為未來研究應要能夠代表所有族群,或證實補充品在不同群體間是否真正存在差異性。
USPSTF在建議的草案中表示,由於單一營養素的相關研究數量有限,且許多研究的設計都不同,導致難以整理出補充品到底是否有效益的結論。而這次的建議僅適用於一般無營養缺乏問題的健康成年人,準備懷孕的婦女及孕婦則不包括在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