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乳癌篩檢率未因指引爭議改變 
2013.04.25
美國乳癌篩檢率未因指引爭議改變 
  乳癌篩檢一向是衛生署視為重要的癌症防治政策,但其實國外對於乳篩是否真的可降低癌症死亡率?何時該開始做乳房攝影檢查?乳房攝影檢查對婦女是否真的利大於弊?一直爭論不休。   美國在2009年之前對於乳癌篩檢政策的建議是40歲以上婦女每1-2年至少一次乳房攝影檢查,然而,2009年一群專家所組成的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 發表了新的乳篩指引建議,表示40-49歲的婦女不需要每年例行檢查,可先和醫師討論是否要乳房攝影、了解其好處及壞處(例如誤診的問題)之後再做決定即可,而50-70的婦女則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這個工作小組的建議點燃了許多爭議及討論,例如延後篩檢是否會增加癌症死亡率等。而許多專業團體之間的立場也不一樣,例如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就很堅持40歲以上婦女應該要每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   為了瞭解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2009年新指引所造成的影響,一項發表在網路版的癌症期刊﹤Cancer ﹥的調查比較了28000名婦女在2005、2008年及2011年這六年間對於乳房攝影檢查態度的轉變,發現乳癌篩檢率並沒有因為指引的更新而減少、甚至有些微的增加 (40-40歲婦女2008年篩檢率為46.1%,2011年47.5%),但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專家學者對於出現此結果的因素認為有幾種可能,包括:醫師們仍需要時間改變習慣;有些醫師不認同新的指引;有些醫師怕被告;醫師及民眾被專業團體之間不同的立場搞得很混亂;及保險公司不理會新的指引內容等。對於此調查研究結果,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發言人表示,小組原本就預定每五年會對於各醫療主題進行回顧審查,討論指引內容是否需要更新或修改,而下一次的時間將會是在2014年。         資料來源:HealthDay    
+ read more
IVF人工生殖手術與女性罹患婦癌風險的關聯
2013.04.18
IVF人工生殖手術與女性罹患婦癌風險的關聯
  科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質疑施行人工生殖手術的過程,包括使用刺激排卵藥物及穿次卵巢取卵等是否會提高婦女罹癌的風險。早期的研究發現IVF手術會提高乳癌及卵巢交界性腫瘤的風險,例如2011年荷蘭的研究便認為刺激卵巢排卵可能增加卵巢出現腫瘤、進而演變成癌細胞的機率。然而,這些研究結果一直都是爭議不斷,因為也有專家認為,女性因為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因素而不孕,而罹癌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因素所造成,未必是IVF手術過程導致。   為了深入了解,以色列一項新的研究針對1994-2011年間67,608名接受過IVF手術的婦女與19,795名想做IVF手術但未做的婦女相比,並於2011年6月22日針對兩組婦女做比較,發現兩組婦女乳癌風險沒差異;婦癌的部分也沒有顯著差異;然卵巢癌的機率對於IVF手術次數較多的婦女有些微增加,但作者認為卵巢癌個案數太少因此可能只是巧合。   但由於比較的時間距離IVF手術進行的時間太過接近,因此研究結果最大的挑戰是IVF手術對女性身體的長期影響仍然未知,研究者也同時呼籲未來應該持續觀察做過IVF手術婦女的健康狀況。      資料來源:生殖力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 Sterility)    
+ read more
適度飲酒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
2013.04.17
適度飲酒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
  過去曾有研究表示女性不論飲酒量的多寡,都會提高乳癌風險,但最近一項美國西雅圖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卻提出相反的發現,指出女性每週小酌對提高乳癌的存活率有幫助。   這項研究調查22,890位乳癌女性患者在診斷前後飲酒情形、生育與月經歷史、活動狀況、身高體重、使用避孕藥或更年期荷爾蒙療法、及家族癌症史等資料。研究在女性確診罹患乳癌後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11.3年,在研究結束時間的2009年底記錄所有參與者當時的存活狀況。   研究的結果顯示,罹癌前每週會喝3到6杯酒的婦女,平均來說,在確診罹癌後的11年間死於乳癌的機率,比滴酒不沾的人低15%,但在確診後才開始飲酒並未有相同影響。不過研究發現不論確診前或後飲酒,都會改善全死因及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率。研究出現的限制包括缺乏荷爾蒙接收器狀態及乳癌復發的資料。       資料來源: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read more
美國更新子宮頸癌篩檢指引
2013.04.11
美國更新子宮頸癌篩檢指引
  在美國,目前對於子宮頸癌篩檢的建議是30-64歲女性每五年應同時做一次細胞學檢查(抹片)及人類乳突狀病毒檢查(HPV Testing)的雙重檢查。美國陰道鏡與子宮頸病理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Colposcopy and Cervical Pathology)日前對於子宮頸癌篩檢發現異常的女性其後續追蹤指引做了一些更新,特別要注意的是對於篩檢結果為HPV陰性及最常見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病變 (ASC-US)者,應該從原本每五年做一次篩檢改為每三年一次。但如果篩檢結果為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病變 (ASC-US)卻無人類乳突狀病毒檢查(HPV Testing)者,再一次的抹片確認時間從原本的6-12個月改為12個月即可。   此外,新指引對於中度細胞病變(CIN2) 鼓勵較不具侵略性的治療,針對21-24歲些微細胞異常的年輕女性則不鼓勵密集的評估與治療。對此,評論者George Sawaya解釋主要是由於中度細胞病變(CIN2)有很高的機率會自行復原,因此不需要太過治療;而21-24歲細胞異常的女性發生癌症的風險低、卻比較可能因治療而受到傷害,因此不鼓勵密集的評估與治療。      完整指引請參考 http://www.asccp.org/Portals/9/docs/ASCCP%20Updated%20Guidelines%20%20-%203.21.13.pdf    
+ read more
夜間輪班工作將提升女性罹患卵巢癌的危險
2013.03.22
夜間輪班工作將提升女性罹患卵巢癌的危險
  美國的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研究發現,女性若從事夜間輪班工作,將提升其罹患卵巢癌之可能,尤其以50歲以上的婦女為高危險群。與先前研究發現輪班工作將提高女性罹患乳癌與結腸癌、男性罹患護腺癌的可能呼應。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分為三個組別,包含1,101位罹患侵襲性卵巢癌的女性、389位邊緣性腫瘤(又名低惡性卵巢癌)的女性,以及1,832位未罹患任何類型卵巢癌之女性為控制組,年齡介於35至74歲,夜間工作的年資平均為2.7至3.5年。資料蒐集包含她們的基本人口資料、就醫歷史、生活型態、工作時間等。   研究發現,罹患邊緣性腫瘤者、罹患侵襲性卵巢癌者分別有32.4%、26.6%的人於夜間工作,控制組(未罹患卵巢癌者)則有22.5%。此三組研究對象與一般工作時間的人比較,夜間輪班的人罹患侵襲性卵巢癌的機率提高24%、罹患邊緣性卵巢腫瘤的機率提高49%。雖然睡眠型態被以為可能會影響個人輪班工作的適應力,進而影響罹患卵巢癌之機率,但研究的數據並未達統計上顯著意義,需再有進一步的研究。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指出,輪班工作將影響我們的生理時鐘,並成為一個促發癌症的媒介。因為夜間工作使女性無法在夜晚生成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為一種調節女性的雌激素的賀爾蒙,由於缺乏褪黑激素來抑制雌激素濃度,使雌激素升高,將促使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增加。   研究限制在於缺乏輪班的比例及職業領域的資訊,這些將影響罹癌的風險高低,自我呈報的資料亦缺乏紀錄工作經歷。   資料來源: 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 read more
乳癌病患應盡量避免高脂肪食品
2013.03.19
乳癌病患應盡量避免高脂肪食品
  過去已發現許多食品含有高脂肪,將提高體內的雌激素濃度,且雌激素濃度過高可能增加乳癌罹患可能性。2010年一個美國研究還指出,青春期飲食若攝取過多高脂肪,將提高老年罹患乳癌的風險。最近一項由Kaiser Permanente醫療中心所做的研究提出類似的發現,呼籲乳癌倖存者為了延長長期的存活率,應盡量避免攝取高脂肪飲食。   研究對象是一群在1997-2000年被診斷有早期浸潤性乳癌的1,893位女性病患,研究在之後持續六年以問卷調查她們的飲食習慣,研究最後共有349位乳癌復發,其中189位因而病逝。   分析結果發現,病患中常攝取高脂肪飲食的群體,乳癌死亡率、全死因死亡率、及非乳癌死亡率都比較高。以每天攝取一份或超過的高脂肪食品計算,全死因死亡率提高64%、發生在追蹤期間死於乳癌的機率提高49%,而攝取低脂肪食品不存在這些關連性。   研究所指高脂肪食品包括熟成及硬質起司、奶油、卡士達(Custard)、淡奶、冰淇淋、布丁、全脂牛奶及全脂優格。研究者最後表示,應多建議女性及病患多攝取低脂肪食品會比較健康。       資料來源: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