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蔬果可能有助降低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罹患風險
2013.01.30
多吃蔬果可能有助降低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罹患風險
  過去都假設多吃蔬菜水果應該能使乳癌罹患風險降低,但就目前現有證據仍未有定論,不過最近一項美國研究發現攝取蔬果與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estrogen receptor-negative (ER-) breast cancer)風險的降低,存在關連性。   乳癌分為好多種亞型(subtypes),其中包括雌激素受體陰性、陽性乳癌等等共五種亞型,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的存活率及受雌激素影響程度都比陽性的要低,約佔所有乳癌的15-20%。   這項研究分析20個世代研究,追蹤的最長時間為11-20年。結果發現女性的蔬菜與水果的總攝取量愈高,罹患雌激素受體陰性乳癌風險愈低,但對全類型乳癌及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的罹患風險並沒有影響,顯示蔬果攝取對特定亞型的乳癌可能產生作用。未來研究方向應特別針對受雌激素受體狀態影響的乳癌類型,瞭解其中病因為何。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停經後肥胖恐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2013.01.04
停經後肥胖恐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近日一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表示,停經後肥胖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將會提高,且在她們身上的癌細胞會比身材較瘦的女性具侵略性,提醒停經女性應注意控制飲食。   這項研究對脂肪及糖分進行營養偵測,瞭解身體如何儲存吸收到的過多熱量。結果發現,身材較瘦者身上的過多脂肪與葡萄糖,會被肝臟、乳腺及骨骼細胞所吸收,但較肥胖者則由她們的癌細胞吸收掉,並會促進癌細胞的生長。研究觀察到肥胖者對脂肪及糖的新陳代謝反應不正常,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情況相同,研究中有給停經後乳癌患者服用第二型糖尿病藥物Metformin,結果癌細胞的大小確實因而顯著變小。   這項研究顯示停經後如果肥胖與體重增加將會影響乳癌風險,而使用藥物對於控制這項風險有顯著幫助,但研究者認為透過飲食與運動應該也具有同樣效果,因此目前也正在進行這部分的研究。     資料來源: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女性罹患乳癌類型呈現年齡世代差異
2013.01.02
女性罹患乳癌類型呈現年齡世代差異
  一般瞭解的狀況如果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癌細胞通常較具侵略性,12月一項在聖安東尼奧乳癌年會報告的研究則指出,年紀未滿35歲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類型,與年長女性的不同,年輕女性罹患三陰性乳癌的比例,比51歲以上的女性患者高出11%。   這項研究對8,949位女性乳癌患者進行後設分析及持續追蹤,結果發現,35歲以下的年輕女患者(704位)罹患類型為三陰性乳癌的比例為32%、36-51歲者為25%、51歲以上為21%。而且,35歲以下患者對新輔助化療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的比例,比年長患者來得高,因此研究認為年輕患者應在手術前先接受新輔助化療。   不過,即使新輔助化療在年輕患者身上的作用效果較佳,但無疾病存活期以及無轉移復發存活率還是以年長患者的表現比較好。      資料來源:聖安東尼奧乳癌年會(annual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 read more
女性曾罹患乳癌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2012.12.18
女性曾罹患乳癌恐提高糖尿病風險
  最近一項加拿大研究顯示,與健康女性相比,女性乳癌倖存者得到糖尿病的風險會比較高,這個風險是從被診斷出罹癌後的第2年開始上升。   這項研究從加國安大略省的健康照護資料庫中,挑選在1996-2008年間的24,976位55歲以上的早期乳癌倖存者、及124,880位的無乳癌女性為控制組。追蹤10年,兩組女性糖尿病的累積發生率為每年每一萬人中有18.3人比16.5人。   研究發現,兩組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隨時間一直在變化,但數值(1.07)在診斷出乳癌的兩年後開始具統計意義。其中18%有接受輔助性化療的乳癌患者,其糖尿病風險與控制組的風險比在第二年為1.24,第十年下降至1.08。   研究推測有可能是化療造成的體重增加及使用類固醇,使得糖尿病變成是治療乳癌後的晚期副作用,也或者是其他環境因素才促成這兩個疾病的發展,如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目前仍無法清楚釐清這背後的機制,有待未來的研究處理。   針對研究的限制,作者表示,接受化療的病患會受到較密集的疾病追蹤監控,因此,也連帶提高進行糖尿病篩檢的可能性,增加發現糖尿病的機會。其他限制則包括缺少糖尿病風險因子如BMI值、家族病史、醣皮質素或荷爾蒙使用等資訊。       資料來源: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      
+ read more
從事某些工作恐提高女性乳癌罹患風險
2012.11.22
從事某些工作恐提高女性乳癌罹患風險
  乳癌是已開發國家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北美女性罹患比率高居全球首位。在工作場域中有許多會對內分泌產生干擾並提高乳癌罹患風險的化學物質及致癌物質,最近一項加拿大研究就指出,女性在酒吧、塑膠、食品包裝工廠及農業工作,乳癌風險都相對提高。   這項研究隨機選取1,006位乳癌病例及對照組1,147位,以問卷與訪談方式收集參與者的職業與生育資料,其中職業資料以工作環境暴露於致癌物質與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可能性進行編碼分類,並同時檢視這些乳癌病患有關內分泌受體狀態部分的腫瘤病理學。   結果顯示,女性在酒吧、賭場、自動化塑膠工廠、金屬加工製造工廠、食品罐頭工廠工作,以及從事農業工作,乳癌的罹患風險都提高,且停經前的乳癌風險以在自動化塑膠及食品罐頭工廠者提高最多。   過去常忽略工作環境中有害物質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結果強調了職業研究應找出環境風險因子的重要性,並詳實紀錄乳癌病患的就業種類歷史,也應從立法保護層面對職場中有害化學物質的暴露量提出修正與限制。     資料來源:環境衛生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 read more
亞洲女性具特定基因變異 肺癌風險恐提高
2012.11.16
亞洲女性具特定基因變異 肺癌風險恐提高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七位,且在東亞地區,大多數被診斷出有肺癌的女性並沒有吸菸習慣,近日一項結合多國科學家所做研究發現,在三個基因區出現變異可以說明除了環境因素之外,何以亞洲從未吸菸的女性易患肺癌。 這項研究由亞洲女性肺癌聯盟(Female Lung Cancer Consortium in Asia)所做,是目前針對非抽菸女性最大型的全基因組研究,蒐集來自過去14項研究共14,000位亞洲女性的資料,其中6,600位罹患肺癌、7,500位則無,資料中亦涵蓋環境因素如暴露於二手煙的資訊。 分析的結果發現,亞洲非吸菸的女性罹患肺癌,可能與在第六號染色體上的兩處以及第十號染色體的一處出現基因變異有關連,第十號染色體的發現尤其重要,是過去相關研究都不曾提及過的。只要有這三處基因變異的其中一個,還可能會增加因環境菸害而罹患肺癌的風險,不過這部分的觀察還須進一步研究才有定論。研究表示,未來將利用這樣的發現並結合過去不同人口中的環境因素資料,以深入瞭解遺傳性基因與環境暴露導致肺癌兩者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自然基因學(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