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03
挪威研究:乳房超音波檢查導致過度診斷問題
近日一項挪威研究發現,以十年為一個階段,每邀請2,500名女性參加兩年一次的乳房超音波檢查,大約會有6-10位女性面臨過度診斷的問題,這些被過度診斷的女性常因此接受了對存活率無助益的過多治療。
這個研究團隊蒐集挪威全國乳癌篩檢計畫資料,該計畫在挪威於1996年以地區性為基礎開始進行,時間長達九年之久。直到2005年為止,年齡50-69歲的挪威女性,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攝影檢查的比例為77%。
研究團隊整理橫跨乳癌篩檢計畫開始前與開始後1986-2005年間罹患浸潤性乳癌的個數,發現共有39,888位被診斷出罹患浸潤性乳癌,其中28.6%是在篩檢計畫開始之後發現。研究使用兩種方式分析資料,第一種方式的結果顯示全國過度診斷的比例為25%,第二種方式的結果則顯示過度診斷的比例範圍為15-20%。
研究強調無論過度診斷的比例高低,都應正視過度診斷的問題,未來應發展出較好的工具協助辨別須馬上介入治療或是可留待觀察的癌症細胞,並清楚向女性傳達過度診斷的爭議。研究亦承認無法排除所有潛在的干擾因子、以及此研究沒有包含乳腺管原位癌資料的侷限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2.03.28
美荷兩國子宮頸癌篩檢政策不同 死亡率卻相近
根據近日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荷蘭接受子宮頸癌篩檢的年齡限制在30-60歲之間,美國婦女則以30歲以下與60歲以上的篩檢率比較高,但兩國的子宮頸癌死亡率卻相似。
研究團隊認為篩檢政策在臨床實作層面是否真正能達到效益大於成本,須視預防性服務如何被落實以及產生的健康成效而定,因此研究先說明荷蘭與美國子宮頸癌篩檢政策的歷史,並比較1950-2007年間兩國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涵蓋率與子宮頸癌死亡率。
研究指出,荷蘭在1976年由一項前驅性研究開始子宮頸癌篩檢,當時涵蓋四分之一的荷蘭人口,1985年政府重新檢視該計畫結果,不久之後隨即啟動全國性篩檢,一開始目標為35-53歲的女性,到了1993年篩檢計畫涵蓋30-60歲女性,每五年進行一次篩檢。荷蘭篩檢計畫的演進,是依據不同階段篩檢檢查的成本效益而制定。
美國則根據臨床指引與實作訂定國家公衛目標,實際篩檢情形交由個別醫療照顧提供者與州或地區計畫、公部門或私人保險、以及醫療專業機構合作執行,而讓醫療照顧者能個別解讀篩檢指引的內容,通常會造成頻繁密集篩檢的結果。
分析結果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涵蓋率,美國在1950-2007年間為每年每一千名女性中有300-450名,荷蘭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晚期為每年每一千名女性中有100-120名。子宮頸癌死亡率部份,兩國的數據在1950-1970年間有顯著差異,1950年美國為每年每十萬名女性中有13名、荷蘭為每年每十萬名女性中有8名,到了1970年代中期,兩國死亡率已相近並持續下降,2005年已降低為每年每十萬名女性中有2名。
研究認為,兩國在子宮頸癌篩檢政策上有非常大的不同,但死亡率數據卻沒有反映任何差別,此外兩個方式達到特定目標族群的五年篩檢涵蓋率也相似。
資料來源:《The Milbank Quarterly》
+ read more

2012.03.22
阿斯匹靈可助預防與治療癌症
根據近日一個英國研究團隊的三項研究發現,中年人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約兩到三年,可以預防癌症並降低癌症細胞轉移的風險。
這三項研究共蒐集分析來自200個以上的研究資料,參與者包括了幾百萬名病患。在第一個針對阿斯匹靈對心血管疾病影響的研究中,同時也蒐集癌症資料,結果發現,使用阿斯匹靈平均降低15%的癌症死亡率,使用時間愈久風險降低愈多,依據研究數據,服用五年以上風險降低37%,此外,服用三年以上癌症發生率降低24%。
第二項研究中則發現,在服用阿斯匹靈追蹤時間平均為6.5年後,癌症轉移的風險降低36%,其中特別是防止腺癌擴散的效果最佳,包括腸癌、大腸直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某些肺癌。第三項研究則回顧多項觀察性研究,結果同樣印證阿斯匹靈可降低癌症風險。
對此美國癌症學會回應表示,這樣新的研究證據仍須讓更廣泛的科學社群來檢視,找出哪個群體的病患服用阿斯匹靈時的效益會真正大於風險,之後才能考慮修改臨床指引的可能性。
註:研究主要作者Peter
Rothwell教授被揭露與製造阿斯匹靈的多個藥廠有關係,包括AstraZeneca(英國阿斯利康藥廠)、Bayer(德國拜耳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百靈佳殷格翰)等六家藥廠,而其他共同作者也同樣被發現與其中四家藥廠有關係。
資料來源:英國刺肋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刺肋針腫瘤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

2012.03.19
割包皮降低攝護腺癌風險
過去研究顯示男性割包皮除了可助男性自己預防感染愛滋,也可降低男性與性伴侶感染HPV病毒的風險。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則表示,在第一次性行為以前就已經割除包皮的男性,攝護腺癌的罹患風險也會降低,這個研究發現再度印證性傳染疾病與攝護腺癌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提到,曾有研究發現有性傳染疾病史的男性,攝護腺癌風險增加50%,割包皮則會降低性傳染病發生的風險。因此,為了瞭解割包皮對攝護腺癌的影響,研究團隊對兩項包括3,400位男性的研究資料進行統合分析,其中1,745位有攝護腺癌病史、1,645位健康男性分配在控制組。
分析結果顯示,在第一次性行為前已割包皮的男性,比沒有割包皮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降低15%,且風險下降的趨勢在侵略性較高與較低的攝護腺癌上都可觀察到,不過研究特別指出,在第一次性行為後才割包皮的男性在研究中並未發現能降低攝護腺癌的罹患風險。
資料來源:癌症期刊(Cancer)
延伸閱讀
割包皮可降低兩性的HPV感染風險
割包皮可防HIV感染
+ read more

2012.03.12
避孕藥增加乳癌及子宮頸癌風險
根據最近一項南非研究顯示,口服型及注射型的荷爾蒙避孕藥將會增加罹患乳癌與子宮頸癌的風險,但癌症風險會在婦女停用避孕藥10年後不再升高,且停用時間愈長風險下降幅度愈大。
研究檢視南非約翰尼斯堡癌症個案控制研究的黑人女性資料,一共找出5,702筆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其他非婦癌相關之癌症病例。研究中所指口服型避孕藥為合成雌激素與黃體素類型、注射型避孕藥則為單獨黃體素成份。
結果發現,在過去10年內使用過任何形式的荷爾蒙避孕藥的女性之乳癌風險,是未曾使用過避孕藥女性的1.66倍(95%
CI 1.28 to 2.16,
P<0.001),其中尤以近期使用避孕藥者的風險稍高(OR
1.11, 95% CI 0.91 to 1.36,
P=0.3);子宮頸癌部份與乳癌狀況相似,近期使用者的風險明顯增加(OR
1.38, 95% CI 1.08 to 1.77,
P=0.01),停用10年後風險數據並不顯著(OR 1.01, 95% CI 0.84
to 1.22, P=0.9)。
雖然研究也發現使用避孕藥會降低卵巢癌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然而研究特別提到這些樣本數很少。這項研究出現的研究限制則包括存在其他因素以及回憶偏差可能干擾研究的結果。
資料來源:美國PLoS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
+ read more

2012.03.02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特定類型的卵巢癌風險具相關性
近日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與無子宮內膜異位病史的女性相較,有病史的女性發生透明細胞型卵巢癌增加三倍,發生低等級漿液性、子宮內模樣侵犯型卵巢癌增加兩倍。
研究團隊分析卵巢癌協會聯盟(Ovarian Cancer Association
Consortium)所蒐集來自13個隨機控制研究的資料,其中7,911位女性有侵犯性卵巢癌、13,226位女性為對照組。卵巢癌患者有738人(9.3%)、對照組有818人(6.2%)表示有子宮內膜異位史。
整體而言,癌症腫瘤婦女有子宮內膜異位史的情況分別是,透明細胞型腫瘤的674名婦女有136人(20.2%);低等級漿液性侵犯型卵巢癌的336位中有31人(9.2%);子宮內模樣腫瘤的1,220位中有169人(13.9%);黏蛋白性腫瘤的516位中有31人(6.0%);高等級漿液性腫瘤的3,659位中有261人(7.1%);邊緣性卵巢癌的1,907位中有168人(8.8%)等。
研究沒有發現子宮內膜異位與黏蛋白性侵犯型卵巢癌、高等級漿液性侵犯型邊緣型卵巢癌、或其他類型的邊緣性腫瘤之間的關聯。
研究提醒,醫師應留意子宮內膜異位的女性可能罹患某些亞型卵巢癌的風險,再者,對於這些疾病的細胞起源和分子基礎還有更多需要深入暸解,能辨識受到子宮內膜異位等疾病影響的這些特定亞型,將可幫助暸解病程、發展成功的預防或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刺肋針腫瘤學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