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2.02
年長女性血糖過高增加大腸癌風險
過去已知大腸癌與肥胖、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具有關連性,但與循環胰島素或血糖的關係仍未知。
一項來自美國紐約的縱貫性研究,分析參與婦女健康行動計畫(WHI)其中的4,902位女性資料,在研究最初及後續追蹤都測量這些女性的空腹血糖值與胰島素值,研究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11.9年。這項分析囊括多個變項,包含年紀、BMI值、飲酒量、活動量、族群、及大腸直腸癌的家族病史。
結果發現有81例大腸直腸癌,其中65例大腸癌、6例直腸乙狀結腸連結處惡性腫瘤、及10例直腸癌。研究分析,與沒有得到大腸直腸癌的女性相較,得到癌症者年紀較長約兩歲,多數為白人,且活動力不高。
另外,研究並無發現胰島素的基線水平、胰島素抗性指標與大腸直腸癌之間有這麼強烈的關連性存在。經過相互調整後,最高三分等級的血糖比最低三分級的危險比(hazard
ratio)為1.72(95% CI 0.94 to 3.15,_ P_ for
trend=0.07),即使排除在加入研究兩年內就罹癌者,危險比仍接近類似(1.81,
95% CI 0.93 to 3.51,_ P_ for
trend=0.07);胰島素的危險比為0.88(95% CI 0.47 to 1.65, P for
trend=0.70)。
研究結論指出,這項停經後女性的研究顯示,空腹血糖值上升將增加兩倍的大腸直腸癌罹患風險。而這項研究出現的研究限制則包括癌症數過少,以及無法依據不同位置所發生的癌症與其他變項來分析其餘案例。
資料來源: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 read more

2011.11.28
癌症篩檢的觀念應漸改變 須提供效益風險資訊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家癌症組織期刊的研究評論表示,有關癌症篩檢的觀念應有根本性的改變,應從過去篩檢率或篩檢能降低死亡率等訊息的強調,慢慢轉變為告知民眾篩檢所帶來的效益及可能風險,幫助民眾對於是否進行篩檢能做出適當的決定。
過去針對癌症篩檢出現多項爭議,有些重要資訊常受到忽視,以乳癌為例,至少要有1,900位女性,在40-49歲間開始進行乳房超音波檢查,十一年後才能避免1例死亡案例,且在追蹤期間會發現2,000個偽陽性結果,進而導致非必要的切片檢查、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等狀況產生。50-59歲間的女性,以十年為一個階段,每1,000位中有5位死於乳癌,而每年進行乳癌篩檢可減少其中1例死亡案例,這顯示有近1,000位進行篩檢的女性事實上並從中無得到益處,而且還必須面臨高達50%出現偽陽性檢查結果的機率,後續可能又得承受非必要的治療。
而有關攝護腺癌篩檢的研究證據也出現反覆不一,曾有一項包括20,000位男性的研究顯示,每兩年一次PSA檢查經過十四年時間,可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將近50%;但另一項400,000位男性的研究,卻沒有發現攝護腺癌檢查能改善死亡率的證據。
對此該評論作者美國印第安那大學Michael Edward
Stefanek博士提出一些策略,他認為應向病患及民眾解釋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有關篩檢的風險效益則應提供民眾具科學效力且透明公開的資訊,使用讓民眾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此外,可結合科學性與倡議性的團體發展清楚的教育材料,將有助病患及照顧者在面對是否該做篩檢時,能做出最適當的決定。透過這樣的轉變,能使那些過去被忽略的要素,如有關疾病的焦慮、可被接受的風險程度、及非必要治療的負面影響,都可被一併納入考量。
資料來源:國家癌症機構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2011.11.22
加國專家建議:40歲女性不須做例行性乳房攝影檢查
近日加拿大預防保健工作小組(CPCTF)在新的指引中建議,40-49歲的女性不須進行例行性的乳房攝影檢查,因為對於該年齡層乳癌平均風險的女性,乳癌篩檢所導致過度診斷與不必要治療之比例增加幅度,相對比死亡率降低的比例來得高。
從2010年開始,關於40-49歲女性是否應做篩檢性乳房攝影檢查有許多爭議與討論,今年許多相關研究同樣呈現正反兩種聲音。今年夏天美國婦產科學院(ACOG)提出最新建議認為,女性應在40歲開始每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然而,CPCTF更新並檢視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USPSTF)的系統性回顧資料,並無發現可支持50歲以下乳癌平均風險之女性須接受檢查的證據,因此建議50-74歲乳癌平均風險之女性,每兩到三年進行1次篩檢性乳房攝影檢查即可。但最後是否做檢查,則應由個別女性與醫師討論檢查的風險效益後做決定,且CPCTF認為依照乳房密度或其他風險因子,女性乳房攝影檢查的間隔時間長度應採個人化方式。以上有關風險效益資訊溝通的最佳方式、及檢查間隔時間長短個人化等問題,都應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呈現。
此外,CPCTF反對例行性使用MRI掃瞄作為乳癌檢查工具、或例行性臨床乳房檢查,並認為醫師不應建議婦女做例行性乳房自我檢查等。
針對指引挪威學者Peter C.
Gotzsche評論認為,要降低乳癌風險的最佳方式就是避免接受篩檢檢查,當多數有完善篩檢計畫的國家內過度診斷的比例高達50%,避免檢查將可降低約33%的乳癌風險。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學會期刊(CMAJ)
+ read more

2011.11.21
食品藥物管理局說明Avastin與太平洋紫杉醇合併治療轉...
美國FDA今日決定刪除
Avastin用於治療轉移性乳癌的適應症。美國FDA表示,根據最新上市後研究結果,認為Avastin用於治療乳癌病人在效果上弊大於利。但Avastin藥品仍然可以使用,但限用於治療其他癌症(包括:
大腸直腸癌、
非小細胞肺癌、腎癌及惡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等適應症)。
針對美國FDA對該藥品的處理,食品藥物管理局曾於今(100)年6月1日召開藥品諮議小組及藥品安全評估委員聯席會議討論。依據當時所得國內外資料評估後認為,上市後臨床試驗的資料顯示,該藥品對於轉移性乳癌病人的整體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延長,雖無統計上的意義,但對於無疾病進展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卻達統計意義,顯示仍有臨床上的效益,因此維持該藥品用在與paclitaxel合併治療轉移性乳癌的適應症,同時要求藥商需執行風險管理計畫(risk
management plan,RMP),內容應包括:病人用藥資訊充
分告知病人接受該藥品治療的風險,以加強對於此藥治療患者的風險監控。
食品藥物管理局已要求藥商須於下週二(11月22日)以前檢送目前最新於各國所進行之臨床試驗結果及全球核准情形予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藥物管理局將盡速彙整進一步資料,再評估該藥品在轉移性乳癌之臨床效益與風險效。
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2011.11.21
美FDA撤銷癌思停之乳癌適應症標示
癌思停在2004年成為癌症治療藥物,2008年一項臨床試驗資料顯示,使用癌思停可延緩症狀惡化,延長乳癌病患壽命,美國疾病藥物管理局(FDA)因而快速通過成為治療乳癌的標靶藥物,但後續須提出藥物試驗研究結果資料。
本月18日美國FDA新聞稿,宣布撤銷癌思停治療轉移性乳癌的許可,除了因基因科技公司(Genentech)所提供的兩項藥物效益與安全報告中,癌思停並無最初所宣稱可減緩腫瘤成長速度、或延長病患壽命時間等效果,也指出癌思停會出現副作用風險,包括高血壓、出血、心臟病、身體各部位如鼻、胃、腸穿孔等。但撤銷乳癌適應症的決定並不影響癌思停仍用於治療某些類型之直腸癌、肺癌、腎臟癌與腦癌,該藥物仍舊可在市面上見到。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國內核准含有Bevacizumab成分之藥品,中文藥品名稱為癌思停注射劑。去年六月,衛生署曾發佈警訊新聞表示,許可證持有廠商已向衛生署申請仿單更新作業,加註有關過敏或輸注反應之警語及注意事項,會出現如呼吸困難、紅暈/發紅/紅疹、低血壓或高血壓、缺氧、胸痛、顫抖及噁心/嘔吐等症狀。上週(17日)亦發出新聞稿指出,研究顯示含該成分藥品作為第二期和第三期結腸癌輔助治療,出現卵巢衰竭之風險,藥商擬將該研究結果刊載於仿單之中,並儘速向衛生署提出仿單更新之申請。
而針對18日美國FDA撤銷癌思停乳癌之適應症標示,台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19日回應表示,已要求藥商須於週二(11月22日)以前檢送目前最新於各國所進行之臨床試驗結果及全球核准情形予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藥物管理局將盡速彙整進一步資料,再評估該藥品在轉移性乳癌之臨床效益與風險效益,暫不移除該適應症標示。
有用藥需求之乳癌病患應與醫師討論藥物之效益風險,審慎評估藥物選擇。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台灣衛生署
+ read more

2011.11.18
食品藥物管理管理局提醒使用Avastin輔助治療結腸癌須...
加拿大近期發布bevacizumab成分藥品(國內藥品名稱癌思停,Avastin)之用藥安全資訊,依據一項以含該成分藥品作為第二期和第三期結腸癌輔助治療之臨床試驗發現,女性病人於停經前使用含該成分藥品輔助治療時,發生卵巢衰竭之風險較對照組為高,因此發布警訊提醒醫師注意。經查,國內該藥品之許可證持有廠商已向衛生署表示,擬將該臨床試驗結果刊載於中文仿單,以提醒醫療人員注意,將於擬訂中文仿單內容後,儘速向衛生署提出仿單更新之申請。食品藥物管理局同時將發布風險溝通表,提醒醫師注意,並持續監測該藥品之安全性。
經查,衛生署核准含有
bevacizumab成分之藥品,中文藥品名稱為癌思停注射劑,作為癌症治療使用。另查,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資料,尚無疑似使用該成分藥品導致卵巢衰竭之通報案件。
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醫師為病患處方含該成分藥品時,宜審慎評估其風險與效益,並嚴密監控病人不良反應之發生。同時提醒病人,如有任何身體不適或疑問,應儘速回診原開立處方醫師。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衛署核准含bevacizumab成分藥品製劑許可證.mht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