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說:「像個男人」是有害的!
2019.01.18
心理學家說:「像個男人」是有害的!
美國心理學會127年來第一份男性心理健康指南中指出,傳統的陽剛氣質是「有害的」,不僅傷害男性還會傷害他周圍的人。   這份文件指出傳統的男性氣質以隱忍、競爭、支配和侵略為主要特質,總的來說是有害的。傳統的男性氣質意識形態已被證明會限制男性的心理發展,限制他們的行為,導致性別角色緊張和性別角色衝突,並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男性雖然受益於父權體制,但也深深受到父權體制的限制。   專家表示,傳統意義上的「像個男人」會限制男性,還可能助長他們對其他不夠「陽剛」的群體做出具侵略性的行為,從而助長厭女症、性別歧視、性侵犯、罷凌和同性戀恐懼症。   男性氣慨難以獲得又容易失去 與「女性氣質」相比,「男性氣概」是一個更狹隘的概念。女性可以穿著長褲和裙子、粉紅色和藍色、隨身攜帶包包。但是按照傳統標準,男性只有一半的選擇。   心理學家Jennifer Bosson曾對約200名男性和女性進行一項研究,她讓受訪者寫下自己違反性別規範的時刻。一些女性談到被稱為男人婆,或提到在男性主導的領域工作感到不舒服的時候。   男性們怎麼說呢?他們這樣說:「我穿著粉紅色襯衫上班的時候」、「我拿著女朋友錢包的時候」、「我點了一杯酒,當它出現時裡頭插著雞尾酒傘的時候」。為什麼男人是從瑣碎的事情中得出這麼重要的概念呢?   Bosson博士表示,相對於女性,男性氣慨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難以獲得又容易失去。   「現代」男子也不欣賞「傳統」男子氣概? 然而,這樣的情況似乎也正在改變。   2018年一項針對加拿大630名15至29歲年輕男子進行的調查發現,最強烈認同的男性價值是「無私」,並且應該要幫助他人、回饋社區、有社會參與、注重健康。傳統的男性特徵,例如體力、獨立性和競爭力,被認為不那麼重要。相反地,開放、善解人意、健康和慷慨是最高級別的特徵。   另一項來自2016年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美國年輕男性不再現縮於「男性氣概」的狹隘定義。   接受調查的男性從0到6的等級評定自己。0表示「非常男性」,6表示「非常女性」。65歲以上男性65%表示他們「完全男性」、45歲至64歲之間的男性是45%,18歲至29歲之間的男性中只有30%。英國男性更少,18至24歲的男性中只有2%認為自己「非常男性」。   編譯來源: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Daily Mail(2018.01.09)、YouGov、NPR(2018.10.01)      
+ read more
妊娠糖尿病者易有產後憂鬱症狀
2018.09.06
妊娠糖尿病者易有產後憂鬱症狀
根據芬蘭的一項新研究,被診斷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母親患產後憂鬱症的風險增加。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間葡萄糖代謝功能受損。通常,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母親的血糖水平過高,這會增加胎兒產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此外,妊娠糖尿病也增加了母親以後患上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過去研究指出,分娩後有10-15%的母親會產生產後憂鬱症狀。為了瞭解妊娠晚期和分娩後8週的憂鬱症狀況,東芬蘭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庫奧皮奧大學醫院和芬蘭國家健康與福利研究所共同合作。他們分析了庫奧皮奧生產資料庫的數據,該資料庫從懷孕初期開始對婦女進行的持續追蹤。   總共有1,066名沒有心理健康問題的母親被選中進行研究,其中14.1%有妊娠糖尿病,10.3%有產後憂鬱症狀。   研究發現,確診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母親有16%有產後憂鬱症狀,沒有妊娠糖尿病的母親則大約9%有症狀。(研究人員已經調整可能導致妊娠糖尿病和產後憂鬱症狀風險增加的因素,例如分娩時的母親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妊娠期間出現的憂鬱症狀等)   研究作者AleksiRuohomäki表示,心理機制可能部分解釋了觀察到的妊娠糖尿病與產後憂鬱症狀之間的關聯,在懷孕期間被診斷患有可能傷害胎兒的疾病可能是一種壓力感,這可能導致憂鬱症狀。   Soili Lehto博士補充,生理機制也可能有助於解釋這種關係。葡萄糖代謝功能受損可能會增加細胞激素(cytokine)調節的低度發炎,這也​​與憂鬱有關。過去的研究還表明,第2型糖尿病者易患憂鬱症,憂鬱症者也容易患第2型糖尿病。   關於妊娠糖尿病可能對產後憂鬱症狀產生影響的研究證據很少,這項芬蘭的新研究對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研究要調查女性是否能因為孕期和產後的追蹤及支持而降低產後憂鬱症狀。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9.04) * Ruohomäki A, Toffol E, Upadhyaya S et al, 2018. _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_. J. Affect. Disord. 241, 263-268.        
+ read more
小心不要玩過頭!WHO將電玩成癮列為心理疾病
2018.06.19
小心不要玩過頭!WHO將電玩成癮列為心理疾病
許多父母抱怨電玩就像是「數位海洛因」,讓小孩身陷其中。現在,家長們的擔心可能有了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在6月18日宣佈電玩成癮(gaming disorder)為國際疾病(ICD)分類中一種新型精神疾病。 然而,並非所有心理學家都認為電玩成癮值得納入國際疾病的分類中。   電玩成癮的特徵 ICD定義了疾病、病症、傷害和其他相關健康狀況的範圍,研究人員用它來計算死亡、疾病、受傷和症狀,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則用ICD來診斷疾病和症狀。在許多情況下,保險公司使用ICD作為理賠的基礎。   向WHO建議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的Vladimir Poznyak指出,這是希望衛生專業人員和整個體系更加注意這種情況的存在,同時提高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獲得適當幫助的可能性。   電玩成癮症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效果依然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而其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可能縮短。   Poznyak強調,即使是遊戲頻率很高的玩家,也不一定會電玩成癮。總體罹病率非常低。並且,這是一種臨床狀況,臨床診斷只能由醫療專業人員進行。   reSTART是美國第一個針對電玩遊戲成癮的住院治療計劃之一,Hilarie Cash作為聯合創始人,他表示現在是時候將電玩成癮視為正式的精神健康狀況。他雖然驚訝於社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趕上事實,但他明白這需要有以研究為基礎的強大證據才能建立新的疾病。   WHO期待,在分類中納入電玩成癮可以刺激討論及更多的研究和國際合作。換言之,目的是在增加對電玩成癮行為本質及管理的知識。   WHO對電玩成癮的標準「太寬泛」? 具有執照的心理學家Anthony Bean是反對在ICD中納入電玩成癮的人之一。   他表示,將電玩成癮視為一種病症還太早。作為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他看到玩電玩的人都相信自己已經在上癮的邊緣,但根據經驗,這些玩電玩的人實際上是透過遊戲來面對生活焦慮或抑鬱。   不久將公佈的研究指出,電玩成癮是一種次要症狀,主要症狀通常是焦慮和抑鬱。當焦慮和抑鬱得到處理時,電玩成癮的症狀便會下降。   Bean表示,WHO對電玩成癮的標準「太寬泛」,且輕度、中度或重度的失調症狀尚未被充分描述,這將使臨床醫師以非常主觀的經驗診斷患者。而大多數臨床醫生可能會同意他們不了解電玩遊戲的概念,因為他們並沒有沉浸在這個世界或經驗中。   Bean的病人包括了11至36歲的男女,他與他們密切互動並理解他們的遊戲,他看到病人們沈浸的遊戲風格及他們與世界實際互動的方式。這些知識可以用來幫助他診斷患者。   「如果我們明白患者受到哪種類型的遊戲吸引,這能讓我們了解他們及為什麼選擇這種類型。然後,臨床醫生可以推薦新的遊戲來引導患者有更健康的行為。」   Bean表示,對於擔心身邊的人是否電玩成癮的人而言,第一步就是「盡可能地了解」。許多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玩什麼遊戲,那麼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你對這遊戲感興趣?   Bean並不是否認電玩成癮的存在,他只是認為這樣的診斷不是個好主意,如果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不對問題進行更嚴謹的研究,幾乎任何數位活動,例如在電視上觀看太多足球賽、花太多時間研究足球,都可能被視為上癮。     編譯來源:CNN(2018.06.18)        
+ read more
美國華盛頓州出生證明增加第三性別「X」
2018.01.16
美國華盛頓州出生證明增加第三性別「X」
從1月27日開始,美國華盛頓州將提供不願被兩性框架劃分的性別認同者,更改其出生證明上的性別欄為「X」。然而這僅限於過去所發出的出生證明,意指無法表達意見的新生兒不能由父母逕為決定其為第三性別。   新規定也取消原本要求成年人必須先取得醫師證明文件才得以變更性別的規定,而未成年人則必須取得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書面同意書,以及執照醫師開立的證明。   類似政策也將在今年於奧勒岡州與加州生效,反應美國社會對於跨性別、非二元性別族群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人民也拒絕被傳統的「男人」與「女人」的二元性別限制。   美國LGBTQ倡議團體「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執行長兼總裁Sarah Kate Ellis指出,該組織最近一份調查顯示有20%的千禧世代認為自己屬於LGBTQ,且年輕人也逐漸不再遵從傳統的性別二元法。她也認為各州政府應該盡快趕上趨勢,承認非二元性別族群的存在。   另外,Sarah重申個人性別認同是無法被抹滅與忽視的同時,也指責川普上任後的政策危害LGBTQ族群,包含禁止跨性別者從軍、廢除跨性別學童廁所等等。   基於2012年美國對變性者的調查,高達40%受訪者表示曾因出示的文件與其性別不符時遭到騷擾,並有3%遭到襲擊,其他LGBTX倡義者認為給予人們更改自己性別的權利,可以減少因為身體外觀與其性別不匹配時遭受的歧視與騷擾。     資料來源:CNN(2018.01.04)    
+ read more
「掌控一切」的壓力有害女性健康
2017.12.11
「掌控一切」的壓力有害女性健康
現代生活的壓力正在損害年輕女性的健康。根據一項研究顯示,與30年前相比,現今處於過勞風險女性的人數是過去的兩倍。   研究分析了來自瑞典北部MONICA的研究參與者,年齡在25至34歲,共有1,811人。1990年,有8.5%的女性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比同齡的人更糟;到2014年,此趨勢已經上升到20%。相較之下,與研究開始時相比,男性在研究結束時將自己的健康狀況評價為更好。結果還顯示,現今越來越多的男女皆反應其飽受肥胖、焦慮及對其個人財富不滿意之苦   當女性期望「掌控一切」,包括工作與家庭時,她們感到痛苦。研究人員說,女性受到來自社會的普遍壓力—必須成功、受到社會歡迎並具有外在的吸引力。研究指出以女性為主的職業(例如醫療照護)工作條件負擔過大。其他因素包括與壓力相關障礙症增加、私生活缺乏平等、可能遭受男性暴力相向等原因。   研究同時指出,相較於過去,現今的男性更快樂,因為儘管其教育程度較低,但卻工作上卻比女性受到更高的重視。   研究聲稱,對兒童和家庭擔負更平等的責任有利於男性的健康,平等規範對所謂「男性角色」增添更多變化。   研究作者Annika Forssenu醫師表示,自評健康是一種評估人群健康的普遍方法。未來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包括心臟病發作、糖尿病風險、憂鬱症、風濕性疾病、病假、醫療照顧利用率與死亡率。她補充說:「近年來,公眾辯論提出了女性疾病與病假增加等問題。我們的研究首次顯示,年輕女性也有相對應的健康趨勢」。   Forssen博士說,瑞典是一個強大的福利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失業年輕人的比例很低,大部分年經人擁有高等教育的學歷和相對較高之體力,這應該讓自評健康結果更好。但研究顯示年輕女性的自評健康狀況卻在惡化當中。對此,共同作者Goran Waller博士建議:「促進男女平等的健康權利需要重大修改」。     編譯來源:PLOS ONE、Daily Mail(2017.11.22)    
+ read more
心碎了 也是一種心臟病
2017.11.22
心碎了 也是一種心臟病
悲傷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英國最近的研究則更進一步顯示,嚴重的情緒壓力會引發心臟永久性的傷害。   在英國每年至少3,000個成人罹患「心碎症候群」,又稱「章魚壺心肌病變(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但真正的數目可能不止。通常是由喪失親人所引起的壓力,使得心肌受刺激而變弱。「心碎症候群」的症狀與心肌梗塞相似,但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冠狀動脈是正常的,不像心肌梗塞有血管堵塞現象。   此病是在1990年日本發現首例,即在極端的壓力發生時,過度刺激心臟,使得左心室的下端膨脹,其變異的形狀很像日本傳統漁夫捕章魚用的章魚壼(takotsubo),因此以此命名。   目前以為這種傷害只是暫時的,會隨時間漸漸復原,但英國Alberdeen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定期做超音波和核磁共振掃瞄追蹤有「心碎症候群」的37個病人長達2年的時間發現,即使離開了引發事件很長的時間,他們心臟的傷害仍然存在。   即使醫師以為他們已經復原,許多病人仍然容易疲倦,不能運動。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病人應該和心臟病發作的病人一樣,接受長期的治療。    女性比男性更普遍的受到心碎症候群的影響,且快樂的時候也會引發此症候群。   2016年瑞士跨9個國家、25個協助機構的研究,分析1,750個人的研究發現,485個病人受到情緒影響而引發心碎症候群,其中有20個人(4%)是因快樂的事件(生日派對,婚禮,驚喜的告別慶祝,孫子出生,球隊贏)、其他465個人(96%)則因悲傷和壓力很大的事件(配偶,孩子或父母的死亡,參加葬禮,意外,憂慮疾病或人際關係問題);平均年齡65歲;95%的病人是女性,因此確認了大部分的症候群發生在更年期後的女性。   到底心碎症候群如何發生?為何有人受影響,有些人則不會,科學家繼續在嘗試了解。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11.1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