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01.22
數位乳房攝影並非每人都適用
2005年一份具有指標性的研究發現,數位乳房攝影較傳統軟片式的乳房攝影更能準確偵測出乳癌。但是,最近則有另一篇重要研究發現,數位乳房攝影並非適用於每一個人,除非使用在較年輕的女性或是乳房密度高的女性身上,否則數位乳房攝影不但價格較貴,也不見得較準確。
這份研究所分析的數據擷取自一份名為DMIST(Digital
Mammographic Imaging Screening
Trial)的大型試驗,這個試驗是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所贊助,總共包括4萬2千位美國與加拿大的女性。研究人員比對所有的傳統乳房攝影和數位乳房攝影結果,並針對目標族群進行特定的篩檢方式,再作交叉比對,此處「目標族群」包括:50歲以下且乳房密度高、50歲以下且乳房密度低、50歲以上且乳房密度高的婦女。結果發現數位乳房攝影在較年輕或乳房密度高的女性身上能發揮更多的效益,而年紀較大且乳房密度低的婦女似乎較適合傳統乳房攝影。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08.01.03
胰島素分泌越多,癌症風險越高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舉辦的第六屆國際防癌年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in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中,有研究報告顯示,肥胖、糖尿病或一些新陳代謝方面的問題,可能會增加乳癌、直腸癌等癌症的風險。
由於直腸癌與第二型糖尿病之間有許多共同的危險因子,例如「肥胖」,因此,為了瞭解直腸癌和糖尿病之間的相關性,明尼蘇達大學的Andrew
Flood博士與其研究團隊分析了四萬五千位女性的資料後發現,糖尿病婦女罹患直腸癌的機率約為一般婦女的1.5倍。Flood猜測,由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會產生胰島素抗阻的現象,因此,胰臟必須生產比一般人多的胰島素,以調節血糖的濃度。而胰臟所分泌的高量胰島素,很有可能是增加直腸癌風險的原因,因為過量的胰島素可能會在體內造成容易引發癌症的環境;而這也說明了藉由飲食習慣和生活形態來調節胰島素的分泌,是可以降低癌症風險的。
另外一份研究的作者,耶魯大學的Melinda L.
Irwin博士追蹤了689位有乳癌、但是沒有糖尿病的婦女,研究人員將身高、體重、年齡、體型、C-peptide(一種用來測量體內胰島素分泌狀況的指標物質)的濃度等設為變因,進而分析乳癌的死亡率。結果發現,罹患乳癌的婦女中,C-peptide濃度最高的族群,死亡率約為最低族群的3倍;由此可推斷,胰島素或是C-peptide本身很可能就是一個診斷乳癌的預測因子。Irwin表示,這份研究所要表達的訊息很簡單,那就是乳癌患者應該要採取行動來降低體內胰島素的濃度,而運動、飲食控制、多吃蔬果都是不錯的方法。
+ read more

2007.12.21
肺部疾病極需性別研究
經過過去幾十年來的努力,女性健康的議題總算開始在醫界漸漸受到重視。其中有關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研究也發現,COPD的女性個案並不符合傳統醫學對COPD的瞭解。
密西根大學的內科教授Fernando
Martinez與其團隊檢視了有關性別與COPD的科學研究,且發現這些研究中有一些共通處,例如,不僅COPD的疾病表徵在女性和男性身上不同,在風險因子、症狀、診斷、疾病發展、疾病類型上面,都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此外,若暴露在危險因子中,例如,吸煙、炒菜油煙等,女性罹患COPD的風險比男性高,女性要戒煙也比男性困難的多。而且一旦罹患COPD,女性和男性所經歷的病程是不相同的,女性所經歷的焦慮、沮喪、呼吸急促等症狀及病況都會較嚴重,影響到的生活品質和層面也較大。
COPD有性別差異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目前仍有許多無解的問題,例如,男性和女性暴露在危險因子中,會有什麼不同的影響?COPD的性別差異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為何COPD在女性身上較嚴重?許多研究會不會因為診斷和研究上的性別盲而影響研究結果?這些疑問都極需研究來釐清。
資料來源:美國呼吸道及重症照護醫學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read more

2007.12.06
子宮頸癌的潛在威脅
尚比亞傳染病研究中心的婦科腫瘤學醫師兼子宮頸癌防治計畫的負責人Groesbeck
Parham,去年在婦科腫瘤學期刊(Gynecologic
Oncology)發表了一篇研究,發現接受治療的愛滋病女性感染者中,有90%的女性亦有潛在的子宮頸癌細胞病變,若不接受治療,很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子宮頸癌。
聯合國愛滋防治計畫(UNAIDS)最近也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愛滋病受感染的婦女除非也接受子宮頸癌的篩檢與治療,否則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會死於子宮頸癌;也就是說愛滋病的女性感染者接受了愛滋病的治療,卻可能因此而忽略了子宮頸癌的潛在風險。
在發展中國家的婦女若感染愛滋病,因為醫療資源的缺乏,大部分的婦女在子宮頸癌病變前,通常就已經因為愛滋病而死亡。但是在先進國家中,經由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在早期就檢驗出子宮頸癌,治癒率相當高;因此,治療愛滋病的同時,也應該要注意到子宮頸癌的威脅。
+ read more

2007.12.04
女人學乖了!
閱讀十二月二日李秉穎副教授撰寫之「從B肝看子宮頸癌疫苗」,不禁讓人想起從荷爾蒙療法(HRT)來看子宮頸癌疫苗(HPV疫苗),因為荷爾蒙療法跟此疫苗所遇到的情形比較類似:醫界推崇、婦女團體質疑。
HRT一開始出現時,由於醫師們相信此療法對女性健康有益,認為可以預防更年期婦女時常發生的骨質疏鬆、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因此強力推薦;而二十多年來,社會各界對於HRT也是深信無疑。直到一九九一年,由於美國婦女團體提出質疑並進行遊說,美國政府於是開始進行了全國婦女健康研究。
二○○二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果然證實,長期服用雌激素與黃體素荷爾蒙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明顯高於一般同齡層婦女。隨後更陸續有研究進一步指出:荷爾蒙療法風險大於好處,它不但會增加乳癌風險、使乳癌惡化、更會影響乳房攝影的準確度,此外,還會增加卵巢癌、失憶症、老人痴呆症的風險,且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記憶力或生活品質更是毫無幫助。
我們相信大多數的醫師都是立意良善,只是當醫界深信了二十多年的HRT一夕之間被推翻,加上這幾年來美國不斷傳出新藥下架事件,FDA核准新藥的信用早就被質疑,在這種種的負面經驗之下,女人學乖了,女人要知道我服用的藥品、我接種的疫苗,長期下來安不安全?
在台灣,醫界對於子宮頸疫苗是沒有任何反對聲浪的,然而這也是醫療體系內與體系外一般婦女不同的標準。子宮頸疫苗上市一年來三千多個不良反應通報,以及八起尚未證實的死亡案例,可能在「統計上」並無任何意義,但對於要被施打的女人而言,讓我們非常緊張;可能此疫苗五年的研究在「科學上」已經足夠,但對於要被施打的女人,卻不足以讓我們安心。
子宮頸癌由細胞病變演變成侵入性癌症,通常需要經過約十年至數十年的時間,而這期間,除了定期抹片檢查可早期發現、治療之外,性行為時戴保險套可降低七成感染HPV的機率,與疫苗效果相當,況且施打疫苗之後,也必須定期做抹片。
對於如何「立即拯救未來將受害的婦女」,婦女團體思考到的不止是子宮頸癌,我們想到的還有愛滋的預防以及青少女意外懷孕的問題。施打了子宮頸疫苗的女性,性行為習慣會不會有所改變?會不會更不使用保險套?會不會更忽略抹片篩檢?這些社會影響的研究目前是沒有的,而在瞭解之前便貿然要求全面接種,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本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read more

2007.12.03
肥胖增加癌症的風險
大家都知道肥胖會增加心臟疾病、糖尿病等的風險,但是,肥胖與癌症的相關性卻還不甚明朗。然而,根據英國國內首份針對女性、肥胖與癌症的相關性所做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大約有5%的癌症是因為肥胖所導致的。
這份研究是英國癌症研究中心所贊助的百萬婦女計畫(Million
Women
Study),研究時間為七年,總共有超過百萬位婦女參與,其中有45,000個癌症個案、17,000個癌症死亡個案。研究發現,若女性罹患子宮癌和某一類型的食道癌,其中一半以上的個案罹癌是因為過重或肥胖。此外,肥胖也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例如,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癌、腎臟癌、惡性淋巴腫瘤、卵巢癌;而在更年期前肥胖會增加腸癌的風險,更年期後則會增加乳癌的風險。
研究人員也提供了一些方法,幫助大家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首先要注意自己的體位,身體質量指數(BMI值)應該要介於18.5-24之間,或是女性腰圍要小於80公分。此外,盡量固定用餐的時間和份量,用餐時注意各種食物的比例,且每天要吃五份的蔬果(一份約100公克)。平時盡量選擇低脂、低熱量的食物或是無糖的飲料、水或果汁,其中酒精飲品的熱量特別高,所以盡量限制自己飲酒的量。如果嘴饞想吃零食,也盡量選擇低卡路里的食品,例如,水果、優格等。買食品的時候,要注意營養標示。除了飲食之外,每天走一萬步(約60-90分鐘)也是不錯的方法,以達到每天所需的運動量,可以的話,每坐一個小時就起身走動一下。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