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糖尿病 你吃對了嗎?
2018.03.31
控制糖尿病 你吃對了嗎?
你可能聽過早餐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最近一項研究支持了這種說法!   早餐吃得很豐富、減少午餐及晚餐的食量,有助於減重及改善血糖,對糖尿病患者很重要。   肥胖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因為過重會讓身體難以使用能調節血糖的胰島素。肥胖協會指出,約有90%的糖尿病患者是過重或肥胖的。為了改善肥胖及治療第二型糖尿病,改善飲食通常是首要任務。   研究作者Daniela Jakubowicz博士表示,有時候造成問題的不是患者吃什麼及吃多少,問題也跟我們什麼時候吃東西有關。人體代謝會隨著時間變化,早餐吃一片麵包所引發的血糖較低,也比在傍晚吃一片麵包來得不容易變胖。這樣的背景知識,促使Jakubowicz博士及其團隊致力於探討吃東西的時間如何影響減重及血糖的水平。   研究是這樣做的 研究對象是18位男性及11位女性,他們平均年齡69歲,都肥胖且有第二型糖尿病。研究隨機將他們分派至總熱量皆為1600卡路里的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被稱為「B diet」:早餐很豐盛、午餐餐量中等、晚餐餐量少量;對照組則遵循傳統治療糖尿病的「6M diet」飲食:一日有六次少量的飲食及三次點心。   研究歷時三個月,研究團隊每兩周測量一次受試者的血糖,並用連續式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來掌握受試者整體的血糖水平。   * 體重方面,研究發現:3個月後「B diet」組平均少了五公斤,「6M diet」則平均增加4公斤;並且「6Mdiet」組的飢餓感及對碳水化合物的渴望程度也增加了,「B diet」組則顯著減少。   * 至於對血糖的影響,研究發現:3個月後「B diet」組的空腹血糖水平降了54 mg/dl,「6 M diet」組則只降了23 mg/dl;在頭兩周,「B diet」組血糖平均降了29 mg/dl,「6M diet」組只降了9 mg/dl;三個月後,「B diet」組的血糖平均降了38 mg/dl,「6M diet」組降了17 mg/dl。參與「B diet」組的人,夜間血糖平均也降了38 mg/dl,「6M diet」組則沒有任何改變。   * 胰島素注射量的需求也有變化:「B diet」組每天對胰島素的需求降低了5個單位,「6 Mdiet」組則增加了2.2個單位。   研究表示,結果顯示管理吃每一餐的時間有助於控制血糖,體重降低更能強化對血糖的影響。並且每天吃三餐且早餐吃得最豐盛,可能為肥胖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帶來最大的助益。對於需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這樣的飲食方式可帶來快速且正向的改變,包括:減重、較少飢餓感及對胰島素需求降低。   沒有參與研究的Anne Peters博士認為,「B diet」飲食方式能帶來好處,他自己就會建議患者這樣做,並且超過晚上七點就不再飲食。Peters博士也建議醫師不要將一套飲食方式用在所有人身上,因為每個人有不一樣的代謝速度。此外,他也提到這份研究的樣本數小,需要有更大的研究來確認這些研究結果。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 read more
糖尿病是五種類型,而不是兩種
2018.03.08
糖尿病是五種類型,而不是兩種
如果糖尿病的病情分為五種類型,而不僅僅是兩種,那麼糖尿病患者可以從更好的治療中受益!   由瑞典隆德大學糖尿病中心的Leif Groop教授和赫爾辛基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領導的研究指出,糖尿病不應該被歸類為兩種類型,應該可明確地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   排除懷孕期間發生的妊娠性糖尿病,糖尿病有兩種主要類型:   第1型糖尿病是胰臟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 (調節血糖水平的激素)被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和破壞。   第2型糖尿病是當人體細胞無法對胰島素反應,或β細胞不能產生足夠量的激素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約佔所有病例的90-95%。   在這兩種情況下,血糖水平可能會變得過高 - 這種情況稱為高血糖症。除非得到控制,否則會導致許多併發症,包括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經損傷。   糖尿病的異質性 糖尿病的診斷通常是使用血漿葡萄糖(FPG)測試或A1C測試。FPG測試在空腹時的一個時間點評估一個人的血糖水平,而A1C測試測量前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在確定一個人患有哪種類型的糖尿病時,醫療人員可能會在血液中尋找糖尿病相關的自身抗體(autoantibody)。這些是由免疫系統產生的可以攻擊自己細胞的蛋白質。   這種自身抗體的存在是1型糖尿病的指標。如果一個人沒有這些自身抗體,他們會被認為患有2型糖尿病。   但是,正如Groop教授及其同事所指出的那樣,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糖尿病具有很高的異質性,但糖尿病的分類指南還沒有更新20年。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Rob Sladek博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失調類群,他們的共同點是高血糖。這意味著原則上都可以透過測量血液中單一成分來診斷。」   「然而,血糖升高可能是由許多遺傳因素和後天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會降低胰島素的循環濃度或降低其有效性,導致疾病的臨床表現和進展的異質性。」   Groop教授和他的團隊說,基於糖尿病的異質性對糖尿病進行「精細分類」,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更精確地預測病人最有可能發生的併發症而能夠給予個人化的醫療處置。   糖尿病的五大「類型」 研究人員分析四個統合研究的數據,其中包括來自瑞典和芬蘭的總共14,775名成人,他們都是最近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人。   作為分析的一部分,科學家測量了病人糖尿病六個不同特徵:體重指數(BMI); 糖尿病診斷年齡; 血紅蛋白A1C(衡量長期血糖控制的指標); β細胞功能; 胰島素抗性; 和糖尿病相關自身抗體的存在。   除了對參與者進行遺傳分析之外,研究人員還比較了他們的疾病進展,併發症和治療。   該研究揭示了五種不同形式的糖尿病,其中三種是嚴重的,兩種是輕度的。該團隊將這些分類如下:   * 類型1: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目前稱為第1型糖尿病),其特徵在於胰島素缺乏症和自身抗體的存在。佔受試者的6-15%。 * * 類型2:嚴重的缺乏胰島素的糖尿病,特點是年齡較小,胰島素缺乏和代謝控制不良,但沒有自身抗體。佔受試者的9-20%。 * * 類型3:嚴重的胰島素抗性糖尿病,其特徵在於嚴重的胰島素抗性和顯著更高的腎病風險。佔受試者的11-17%。 * * 類型4:輕度肥胖相關糖尿病,肥胖個體中最常見。佔受試者的18-23%。 * * 類型5:輕度年齡相關糖尿病,在老年人中最常見。這是最常見的形式,佔受試者的39-47%。 研究人員指出,這五種類型中的每一種“也具有遺傳上的不同”,這意味著在這五個類群中沒有共同的基因突變。   邁向精準醫學的一步 當研究人員評估五組中成人接受的治療時,他們注意到有些人被不恰當地治療。   例如,只有42%的第1類患者和29%的第2類患者從疾病發作時就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   這表明了目前的糖尿病未能針對該疾病的潛在特徵做分類。   因此,GROOP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糖尿病應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   雖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來完善這五個類群- 例如通過使用生物標誌物和遺傳風險評分,該團隊認為這項研究是針對糖尿病量身定做治療的一大進步。   Groop教授總結說: 「這項研究使我們朝著更有臨床意義的診斷方向發展,並代表了向糖尿病精確醫學邁出的重要一步。」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Novel subgroups of adult-onset diabet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utcomes: a data-driven cluster analysis of six variables (March 01 2018)        
+ read more
有妊娠糖尿病,小心未來心血管健康!
2018.01.25
有妊娠糖尿病,小心未來心血管健康!
一項大型回溯性研究指出,有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女性,於產後罹患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及高血壓的風險都顯著地較沒有妊娠糖尿病的產婦高。   研究分析英國健康促進網絡資料庫的資料,共包含了9,118名GDM婦女及37,281名沒有GDM的婦女做對照組。GDM婦女多為非白人、過重或肥胖。研究追蹤這些女性長達25年。   結果發現,GDM婦女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沒有GDM婦女的22倍,缺血性心臟病及高血壓風險也顯著較高,腦血管疾病(中風及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風險則沒有差異。此外,研究認為心血管疾病並非總是以糖尿病為中介的,因為GDM婦女中,後來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人,只有36%也罹患了糖尿病。   如何做產後健康風險管理? 目前美國國家健康與英國保健卓越機構(NICE)建議,為了預防未來罹患糖尿病,GDM婦女於產後6-13周追蹤是否罹患第2型糖尿病,並每年做糖化血紅蛋白檢驗,同時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等生活方式。不過,研究分析醫療記錄後發現,僅有58%GDM婦女在產後第1年測量血糖,產後第2年和第3年有做血糖測量的分別降至40%和24%。   此外,儘管約有80%的GDM婦女在產後第1年做了血壓測量,但只有一半婦女在產後第2和第3年做了測量。而在產頭3年內,也僅有約28%和23%的GDM婦女分別測量了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測量。研究作者認為,應更新2015年NICE指南,增加為GDM婦女檢查及積極管理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建議,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及吸菸習慣。   研究作者表示,他們的發現不僅與過去觀察性研究結果一致,他們在第2型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臟病的影響估計值也較過去的研究高,但對高血壓的影響估計值則較低。此外,他們的研究不僅涵蓋了大量的人口,也辨識出一群相對較年輕、適合做風險因素管理的女性,以改善長期的代謝及心血管健康狀況。辨識出這群人不僅有助於更有效地運用預防疾病計畫的經費,實證顯示這也能避免GDM婦女在未來罹患第2型糖尿病。   編譯來源: * Medical News Today(2018.01.17) * Daly B, et al "_Increased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and type 2 diabetes in women with previous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 target group in general practice for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_" PLOS Med 2018.      
+ read more
肥胖與糖尿病增加女性罹癌風險
2017.12.07
肥胖與糖尿病增加女性罹癌風險
新的研究發現,肥胖和糖尿病造成每年80萬人罹患癌症,其中女性患者人數比男性高出了兩倍。   2012年,體重過重造成544,300例癌症,糖尿病則造成280,100例癌症,一共佔約6%的癌症。如果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增加,到2035年,則可能佔癌症患者30%。   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在2012年由175個國家收集的資料,包括12種不同的癌症,身體質量指數(BMI)和糖尿病。結果顯示25%的肝癌患者、1/3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有過重和糖尿病。   過重和糖尿病影響了將近30%的女性乳癌,也經常造成子宮內膜癌;影響男性最普遍的則是肝癌,接下來是腸癌。   太多脂肪會導致影響荷爾蒙分泌。肥胖和癌症的關聯,已有相當的討論,而糖尿病和癌症的關聯則是最近才建立起來。發炎和胰島素受到干擾,可能使得糖尿病患者得癌。   這項研究的主事者Dr. Jonathan Pearson-Stuttard表示,臨床和公共衛生應努力專注於指認有效的預防、控制和測試方法。結構性的改變我們的環境,增加買得起、供應充足的健康食物,減少不健康食物的消費。更重要的是,對於慢性病及其共同的風險因子,如肥胖及糖尿病,應有整合性的政策。   英國慈善糖尿病機構的Dr. Emily Burns指出,糖尿病並不會直接引起癌症,但這項研究多了證據顯示糖尿病可能增加某種癌症的風險。人們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飲食良好、多活動、不抽煙,堅守飲酒量的推薦準則,來減低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夠或未能適當起作用)和癌症的風險。     編輯來源:Daily Mail(2017.11.28)      
+ read more
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7.11.28
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如果在懷孕期間罹患了糖尿病且有高血壓,那麼這位孕婦未來比只有其中一種症狀或完全沒有症狀的孕婦有更高的風險罹患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的64,000對夫婦,發現相較於懷孕期間沒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女性,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孕婦,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15倍、高血壓風險增加1倍;而同時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孕婦,糖尿病風險是37倍,高血壓風險是6倍。   研究作者Romina Pace博士表示,了解這一點將使醫生能夠辨別處於危險中的母親,並與她們一起討論改變生活的方式以減少這些風險。   研究人員還發現,有妊娠期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女性(或兩種症狀都有的女性),其丈夫面臨的風險也增加。Pace博士表示,這種共同的風險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它有助於促進夫妻合作,共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1.20)、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7.11.14)  
+ read more
狼吞虎嚥易吃出病!
2017.11.23
狼吞虎嚥易吃出病!
你會為了趕時間而匆匆忙忙吃完午餐嗎?你會因為好吃而大口大口地吃嗎?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狼吞虎嚥將會增加你的腰圍,同時也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與中風的風險。   為了瞭解吃飯速度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日本的心臟病醫師Dr.Yamaji追蹤了1083名病患長達五年,其中男性642人、女性441人,平均年齡為51歲,這些被研究者在開始研究時(2008年)都沒有代謝症候群。研究團隊透過問卷了解他們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行為以及藥物史。   研究團隊將研究對象分為三組—慢食者、正常速度組以及快食組。經過五年的追蹤,他們發現,84位有代謝症候群。整體來說,快食組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體重增加、高血糖、高壞膽固醇以及較粗的腰圍。快食者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一般速度進食者的約2倍、是慢食者的5倍。   過去,在日本有一個3000受試者研究,發現快食者比慢食者容易過重(3倍);一個10人的研究發現快食者比較容易胃食道逆流。另外在中國也有研究指出細嚼可以減少10%卡洛里的攝取。   專家表示,通常,大腦被通知胃有點撐時,食物已進入小腸,大概需要15─20分。狼吞虎嚥讓我們的身體沒有足夠的時間感受到飽足,可能會吃下過多的食物。所以,我們應該要改變生活型態,細嚼慢嚥幫助預防代謝症候群。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所謂代謝症候群是指五個與代謝有關的因子出現狀況,包括: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過粗的腰圍。而這些都會導致心臟病、糖尿病以及中風。   美國疾病管制局提出警告,在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34%)的成人有代謝症候群,不久的將來,代謝症候群將取代抽菸成為心臟病的首要風險因子。     編譯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Sessions 2017、Medical News Today(2017.11.14)、Daily Mail(2017.11.1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