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要有「勃起功能障礙」?吃水果吧!
2016.01.21
不想要有「勃起功能障礙」?吃水果吧!
勃起功能障礙或許是最令男性感到苦惱的健康問題。一般來說,年過60歲的男性面臨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最高,但在年齡低於60歲的男性當中,也有大約12%的人為此深受困擾。過去的研究指出規律的運動或許能降低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的風險,不過,來自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UEA)的Cassidy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據他們的最新發現指出:多攝取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將有助降低男性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效果媲美一週快走運動五小時。 這份研究分析了超過50,000筆中年男性的追蹤調查資料,調查時間自1986年起每4年詢問一次,內容包含勃起能力與狀況、飲食習慣。調查期間有超過1/3的男性回報出現勃起功能障礙。 研究人員發現,常攝取類黃酮-特別是花青素、黃酮、黃烷酮-含量高的食物的男性比日常飲食中沒有食用此類食物的男性較不可能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研究人員說明,常見富含花青素的食物有藍莓、櫻桃、草莓、黑莓、櫻桃蘿蔔與黑醋栗;黃酮與黃烷酮則可從柑類水果中獲得;紅酒、蘋果、梨子也都是攝取類黃酮的途徑。Cassidy教授表示,就份量上而言,一週數份就已足夠。 規律攝取此類食物者發生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減少了10%。從水果攝取總量比較,攝取量高的男性也較不吃水果的男性減少了14%的風險。而若富含類黃酮的飲食搭配規律運動,帶來的效果更好,這些男性比起那些不吃富含類黃酮食物又不運動的男性減少了21%的風險。 上述發現在研究人員將活動量、體重、咖啡因攝取量與抽菸習慣等已知的影響音子納入分析後仍然成立。最後,本篇研究的主要作者-來自哈佛的流行病學與營養學教授Eric Rimm也提到,富含類黃酮的飲食除了對中年男性的性健康有益之外,也可能有助於維護心臟健康。他解釋,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通常預示了衰弱的血管功能,也是介入預防未來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甚至死亡的關鍵機會。   資料來源: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read more
比脂肪更致命!加工糖增加冠心病風險
2016.01.20
比脂肪更致命!加工糖增加冠心病風險
現代人生活隨處可得加工食品,由於當中所含的添加物容易造成如膽固醇指數上升等問題,增加人們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心血管疾病變成了威脅現代人身體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冠心病最為常見。面對冠心病死亡率年年攀升,許多健康專家與科學家不斷致力於尋找能預防及控制該疾病的方法,並且強調要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量。然而,最近一篇研究在檢視「限制飽和脂肪攝取是否為最有效的條件」的同時,發現其實控制糖分攝取量才是預防冠心病的關鍵。 藥學博士James J. DiNicolantonio、醫學博士James H. O'Keefe及聖路加中美心臟學院(Saint Luke's Mid America Heart Institute)的心血管科學家們檢視了自1950年代開始能呈現飽和脂肪及糖分與冠心病有關的研究,包含基礎科學、流行病學及冠心病風險、事件及死亡率的臨床試驗資料。 研究團隊發現,攝取糖分-尤其是加工的糖分-比飽和脂肪容易導致冠心病。DiNicolantonio博士說明,雖然限制飽和脂肪的建議背後都有實證依據,但是特定的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其實反而能提升好的膽固醇(HDL)進而降低冠心病風險。此外,他也強調,在飲食中完全剔除飽和脂肪攝取幾乎無可避免地代表有其他東西會取代它,若是由碳水化合物取代,尤其是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將會降低好膽固醇指數且讓三酸甘油脂上升。而若經常性地食用高糖份的食物,幾周後就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的身體出現諸多異常,包括:高總體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尿酸過高、胰島素抵抗及葡萄糖耐受不良、低高密度脂蛋白(HDL)等,並且影響力比食用飽和脂肪來的大。 研究團隊提到,生活中有75%的包裝食物及飲品含有加工糖分,並且普遍包含了會使維持正常體重的瘦體素(leptin)無法發揮作用的果糖(fructose)與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增加人們過重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提升冠心病風險。此外,含有高糖分的飲食內容也被發現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及糖尿病的風險,而患者容易有心臟左側主要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問題,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最後研究團隊強調,來自水果及蔬菜的糖分並不會增加冠心病風險,真正有害的是來自「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糖分。 完整分析歷來的研究結果後,研究團隊認為飲食指南應修改強調要限制飽和脂肪的建議內容,並將焦點放在減少攝取加工糖分。此外,飲食指南也應建議人們在可能的情況下食用非加工食品。   資料來源: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read more
餓了才吃叫健康  不餓還吃升血糖
2016.01.07
餓了才吃叫健康 不餓還吃升血糖
由於面對各種取得便利的加工食品-如洋芋片、巧克力、雙層培根起士堡等-再加上廣告強力行銷,現代人往往無時無刻不處在充滿美食誘惑的環境裡。換言之,相較於傳統社會的人,現代人較不是因為飢餓而進食,而是受到那些由身遭環境所創造出來的欲望趨使,因為美味的食品幾乎唾手可得且全天候供應之故。然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這種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研究找來45位大學生,並請他們先評估自己的飢餓程度後,再給予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餐點。為了瞭解餐點對身體的影響,研究者為受試者測量飯後血糖指數,若飯後血糖指數上升幅度相當小,代表對身體細胞的傷害較低。 研究發現,飢餓程度中等的受試者的飯後血糖指數低於較不飢餓的受試者,顯示在饑餓的時候進食比較健康。 我們認為,由於現代人在飲食方面主要是為了滿足美味、美感與新奇等感受,因此經常食用超出我們身體需求的食品,卻忽略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將徒增身體負擔;所以在此提醒大家謹慎選擇吃進身體的食品,如此既能維持健康平衡也能避免食安問題的健康風險。   資料來源:_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_
+ read more
運動與啤酒的密切關係
2015.12.30
運動與啤酒的密切關係
對於很多人來說,運動和飲酒有密切的關聯性。運動團隊和訓練夥伴為慶祝勝利,感嘆失敗,或在一段訓練課程結束後,都會飲用一兩杯啤酒。事實上,啤酒確實也提供了一些人在健身後足夠的液體攝入量。但運動是否鼓勵人們飲酒,或相對的,飲酒是否鼓勵人們運動一直存在爭議。現今兩個新的研究指出運動很有可能影響人們何時及飲用多少啤酒。飲酒甚至可能影響人們是否運動,甚至,調查結果顯示,運動和酒精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一件好事。 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多數會運動的人就是那些會飲酒的人,反之亦然。在2001年一個典型的研究裡,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適度飲酒,也就是大約每天一杯,的男性和女性,比禁酒主義者高出兩倍的運動機會。不過,過去這類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多來自於受試者的自我陳述,也很少考慮到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研究很少能夠確定人們的運動和飲酒之間真的有一個強烈的連結。例如,有人可能會在星期四運動,然後與朋友於週五晚上喝酒:兩者活動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但在許多早期的研究,他或她很可能會被歸類為一位會飲酒的運動者。 為了解開飲酒與運動的關係,賓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找來150位年齡介於18到75的成年男性和女性,邀請這些參與者參觀實驗室並填寫生活型態的調查問卷;然後提供他們每人一個可以記錄每日飲酒和運動活動的手機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會自動發送當日的報告給研究人員。參與者必須連續21天使用該應用程式記錄,在一年的期間裡,涵蓋不同的季節;每位參與者需完成三份,每份各21天的報告。 研究人員分析應用程式回傳的資料後發現,運動與隨後飲酒的確有密切關係,尤其當這人的運動量比平常多時。研究中提到,一個人的飲酒量若比平常多,則在同一天內他也會從事較多的運動。這種關聯性不會受季節、年齡與性別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並未顯示運動會引起酗酒的問題:很少有人在研究過程中超量飲酒。超量飲酒的定義為女人連續喝超過四杯啤酒,男人連續喝超過五杯。 但是,這樣的流行病學研究無法解釋為何運動和飲酒有相關聯。目前僅有一些涉及動物的研究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在一篇有關精神病學的評論中,作者指出,運動和飲酒都可以增加實驗室老鼠部分大腦的活性。研究也發現,動物接受運動和飲酒兩者刺激所造成的神經性反應,會比單獨一項刺激的結果更為普遍和持久。休斯敦大學的學者表示,雖然沒有被證實,但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人類身上也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運動後產生的興奮感,我們可以用一杯啤酒、葡萄酒或雞尾酒來擴大或增強這種感覺。 但是,人類的行為比囓齒類動物更加複雜。許多人在飲酒後會增加運動來大量消耗卡路里,這很容易理解,說明了何以飲酒會導引運動。但是運動為何會促進飲酒?這不僅牽涉到生物機能,更有社會交際的因素在裡面。我們在訓練場所與運動夥伴之間建立的歡樂感,可以經由在酒吧的重聚而得到延續。而這些集會可能也會鼓勵同行的運動夥伴增加喝酒的數量。 即使現有的證據證明運動與飲酒之間存在密切關係,但並不表示這種關係需令我們擔憂。適度飲酒的人不太可能因為運動而成為飲酒有問題的人。雖然如此,我們仍希望提醒大家,運動與飲酒是密切相關的。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當他們去慢跑或健身房的那幾天,也不知不覺的比平常多喝了一兩杯啤酒。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
+ read more
梅乾為什麼可以解決嗯嗯不順的問題?
2015.12.24
梅乾為什麼可以解決嗯嗯不順的問題?
美國營養學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的營養學家暨發言人Lisa Cimperman指出由西洋裡所製成的梅乾跟梅汁能夠有效幫助排便。一般相信這是因為梅乾的纖維含量高-100g(約10顆)的梅乾中便含有6g纖維-所致,但這其中其實另有蹊蹺。   Cimperman表示當中的關鍵其實是梅乾中所含的山梨糖醇(sorbitol)。若以100g為單位,梅乾約含有15g的山梨糖醇,李子汁中的含量則為6g。由於山梨糖醇較難消化又會與腸內的菌種作用,再加上它能夠有助將水分帶入消化道,這些都有助於提升排便效果。   除了梅乾外,山梨糖醇同時是果乾、葡萄乾及許多水果中的天然成分。也常被用作飲食療法糖果、無糖口香糖與薄荷糖等的增甜劑。在此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過量的食用是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的,如脹氣、胃絞痛與腹瀉;因此,美國營養學會也警告民眾一天切勿攝取超過50g的山梨糖醇。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天天吃胡桃 醫生遠離你?!
2015.12.24
天天吃胡桃 醫生遠離你?!
胡桃,一直被認為對身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因此備受許多營養學專家推薦。它由15%的蛋白質與65%的脂肪所組成,且富含鎂、維他命E與維他命B。曾有許多研究宣稱胡桃可用來減緩攝護腺癌、降低膽固醇與血壓、降低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以減緩罹患攝護腺癌與乳癌的風險等,但多被認為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持。近日有研究試圖了解胡桃的真正功能,結果發現每天食用胡桃能改善血管壁的內皮功能,維持血流及抗血栓的能力,並且也確實能降低膽固醇。 此次的研究對象為25-75歲之間的31名男性與81名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研究透過分組提供降低卡路里的諮詢、控制各組的胡桃食用量(被要求食用胡桃者每日需食用56克的胡桃,另一小組則被禁止食用胡桃持續6個月,爾後再依研究人員指示調換食用胡桃的方式)進行;並定期記錄研究對象的飲食狀況、體重、身高、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血壓、空腹血糖值、膽固醇指數以及糖化血紅素。 研究發現,在控制年齡、規律運動的程度以及卡路里和脂肪的攝取量等因素後,食用胡桃者的內皮細胞功能獲得改善,且壞膽固醇指數及總體膽固醇也下降了。此外,控制卡路里搭配每日食用胡桃能使腰圍顯著降低,若未控制卡路里又每日食用胡桃煩而會造成總體脂肪上升。最後,研究發現,食用胡桃對血壓、血糖及好膽固醇指數沒有顯著影響,但不論研究對象是否有食用胡桃及被提供諮詢,其糖化血紅素都有增加。 綜合而言,雖然研究發現每日食用胡桃對身體確實帶來益處,但是若未控制熱量食用胡桃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此研究的經費來自於加州胡桃委員會(California Walnut Commision),同時研究者也提到由於研究對象未涵蓋更多元的人口背景,因此未來還需更多研究來證實此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_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_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