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01
歐洲更新了女性骨質疏鬆症診斷與治療指引
骨質疏鬆症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在於骨折風險增加,而骨折是使人長期失能的主要原因。然而,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和治療不足。在歐盟,因骨質疏鬆症而有脆性骨折風險的女性中,有57%並未被提供針對骨骼的治療。而在脆性骨折患者中,不到20%的患者有接受治療以減少未來再次骨折的風險。
近日「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與「歐洲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肌肉骨骼疾病臨床和經濟學會(ESCEO)」針對歐洲骨質疏鬆症的診斷和治療不足的問題,發布了最新指南,以幫助醫療專業人員診斷和管理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
他們就2013年的指南進行審查及更新,增加了新訊息,包括:評估骨折風險時檢視骨微觀結構的方法、在二級骨折預防中骨折風險的評估工具「FRAX」和「骨折聯合照護服務」的角色、飲食對骨折風險的長期影響和停止藥物治療會增加的骨折風險。
美國於今年6月更新了骨質疏鬆症篩檢的指引,除了仍舊建議醫事人員給65歲以上女性做骨質密度篩檢外,也建議給已停經且有骨質密度及品質降低風險的65歲以下女性做篩檢。
ESCEO主席兼IOF國家委員會主席Jean-Yves
Reginster表示,儘管這一指南是歐洲視角,並且側重於停經後婦女,但這些建議可以對世界其他地區和男性提供幫助。希望這些建議能改善骨質疏鬆的預防和管理,最終有助於減輕醫療系統和患者的高社會和個人成本!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1.01)
+ read more

2018.07.18
美國新指引:65歲以下女性做骨質疏鬆檢查
在美國,一直以來僅對65歲及以上的女性作骨質密度篩檢的B級建議(見下圖)。今年,新的建議對於65歲以下已停經且有骨質密度及品質降低風險的女性,也給了骨質密度篩檢的B級建議。
這群停經女性是經過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或OST(骨質疏鬆自我評估篩選工具)等評估後,有骨質疏鬆風險增加者。對於男性來說,因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檢查的益處和危害,因此建議等級與以前一樣維持I級的建議。
USPSTF在2011年的建議中僅分別給年長女性和男性B和I等級的骨質疏鬆檢查建議。現在,最新的建議以168份報告的系統回顧為依據。
2011年,USPSTF支持以FRAX辨識50至64歲應做骨質密度篩檢的女性。具體而言,2011年指引建議50至64歲女性,如果她們未來10年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預測等同於65歲沒有其他骨折風險的白人女性(9.3%),則要作骨質密度檢測。
不過,一份研究顯示2011年版的USPSTF建議只比毫無策略的效果稍好一些,並且FRAX作為辨識上比其他工具弱。基於這樣的發現,Jane
Cauley認為USPSTF需要改變指引,尤其是在看到最近美國髖部骨折率比預期還高時更是如此。Cauley表示,為可能受益於治療的高風險患者進行篩檢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可以預防這些人骨折。
然而,醫學博士Margaret
Gourlay並不接受將有風險的較年輕女性做骨質疏鬆篩檢的建議列為B級。她說:「自2002年以來,65歲以上女性進行常規性骨質疏鬆症檢查的B級建議一直是USPSTF以實證為基礎建議。不幸的是,新增的對65歲以下停經後婦女採用兩步式評估策略的B級建議,不符合現有證據。並沒有證據表明早期開始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的婦女(50-59歲),可以從多年的治療中獲得更多益處。」
Gourlay又說,「對這群人口而言這樣的建議有過度醫療及不善利用資源的風險」,因此對65歲以下停經婦女建議做骨質疏鬆檢查應列為I級建議非B級。
USPSTF呼籲,未來研究應更多關注男性的骨折結果而不是骨質密度。
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評估骨質疏鬆症(使用骨質密度測試或臨床風險評估工具)對骨折結果的直接影響。並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單獨使用臨床風險評估工具(無骨質密度測試)是否可以幫助識別患者,以進行預防骨折的醫療。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8.06.26)、USPSTF Grade Definition
+ read more

2018.06.28
乳酸菌能減緩年長婦女的骨質疏鬆
瑞典Gothenburg大學的研究員作了世界首見的研究,
指出促進健康的補充物—益生菌,
可以用來影響人類的骨骼的保健。年長婦女服用益生菌者,其骨質流失比沒有服用者減少了一半。這個研究對年長者預防骨折開啟了新的一門方法。
骨質的鬆脆亦即骨骼疏鬆症(osteoporosis)
就是骨骼變得多孔且脆弱,
於是造成例如由高處跌下時發生骨折、骨鬆人口的比率隨年齡而增加,
主要是80歲以上的婦女都有此病症。
Gothenburg大學老人學教授及主治醫師Lorentzon說:“目前有許多藥物可以有效治療骨鬆症,
然而骨骼的脆弱很少在第一次骨折前被發現,
所以預防性治療或保健變得有迫切需要。”
這是頭一次有研究學者展現如果年長婦女服用促進健康的益生菌,
可能可以將與年紀有關的骨質流失減半。
雙盲隨機研究 (DOUBLE-BLIND, RANDOMIZED STUDY)
這項研究是在瑞典Mölndal的大學醫院進行的,
其結果發表在內服藥物期刊上 (_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_)。90位年長婦女平均年齡76歲,
每天服用益生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6475
菌株)或空白劑,為期一年。
一年後用CT Scan
測量了這些婦女們小腿骨的骨質流失並和試驗前的數據比較,
服用益生菌的人骨骼流失只有服用空白劑人的一半。而且相較於服用空白劑者,服用益生菌者並未發生更多副作用。
研究的意義:保健模式的轉變 (PARADIGM SHIFT)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腸道菌會影響老鼠的骨骼,
然而用益生菌來降低老人的骨質流失卻是頭一遭的研究。這項發現對將來有非常重要的意涵。年長婦女是社會中最具骨鬆和骨折風險的族群。益生菌的治療可以影響骨質流失代表了一種保健模式的轉變。將來益生菌治療可以成為預防老人骨鬆有效並安全的方法。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6.22)
+ read more

2018.05.16
停經婦女越焦慮,骨折風險越高!
焦慮已被發現會以許多方式影響人體健康,包括心臟疾病風險增加及胃腸疾病等。最近一項新研究指出焦慮如何與停經婦女骨折風險增加有關。
隨著女性年齡漸漸增加,對骨折風險的擔憂也慢慢提升。根據預測,每3位女性中就有1位發生與骨質疏鬆有關的骨折。當人類壽命越來越長,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頻率越來越高,這更進一步增加健康照護的成本。這樣的現象引起越來越多人聚焦於如何精準地評估患者的骨折風險。
過去研究發現,有焦慮症候群的研究對象骨質疏鬆的風險是沒有焦慮的人的1.79倍。新的研究「焦慮程度能預測有骨質疏鬆停經婦女骨折風險」的文獻則呈現了,停經婦女的焦慮程度如何與腰椎及股骨頸的骨質密度有關。
研究招募了192位停經婦女,發現焦慮程度最低的人的骨折風險比焦慮程度較高的人低。此外,焦慮程度與年齡、更年期年齡、更年期始於何時及情緒低落的症狀顯著相關。
北美更年期協會的執行長JoAnn
Pinkerton表示,影響死亡風險及生活品質的骨質疏鬆案例正在增加。除了過去已知的骨質疏鬆風險,如較早進入更年期、吸菸及服用特定藥物如類固醇等,這項研究指出焦慮的女性需要為骨質疏鬆做檢查,因為他們骨質密度低的風險較高,這會使其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風險變高。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5.09)、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2018.05.07)
+ read more

2018.04.23
預防老年人骨折及跌倒,運動比吃維生素D及鈣有效
一直以來,人們都相信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可以強壯骨骼,預防骨折。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最近更新他們2013年有關補充維生素D(含或不含鈣)的建議,對維生素D和鈣補充劑的效果予以保留,並主張透過運動和其他措施來預防老年人骨折和跌倒。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新的建議指出:
*
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評估維生素D和鈣補充劑預防男性和停經後婦女初次骨折的益處或危害。
*
2012年的建議指出,維生素D可能可以預防跌倒,但2018年將此建議修訂為不確定其效果。
*
目前有中度的證據支持透過運動來預防65歲以上的成年人跌倒。
*
低度的證據支持,針對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因素採取措施,包括:平衡感、步態、視力、藥物使用、血壓等因素。
研究作者為這些建議提供了重要文獻根據,並強調身體活動的重要性。JoAnn
Manson博士表示,重新關注身體活動可能帶來額外健康益處,包括:預防跌倒、因跌倒而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及改善整體健康和福祉。
此外,新的建議希望有更多研究去了解高劑量的維生素D是否有助於防止跌倒和骨折。答案可能在不久後即可知道,因為臨床試驗VITAL正對此主題進行研究,將在2019年公布結果。還有另一項大型臨床試驗STRIDE,主要在了解針對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因素採取措施之有效性。
編譯來源:JAMA(20180417)、Eurekalert(20180417)
+ read more

2016.10.17
強化骨骼反戕「心」?!鈣質補充品藏危機
由於生活型態改變(外食的機會增加、飲食選擇越來越多等),大多數現代人雖然衣食無缺,但吃下肚的食物無法均衡提供身體所需養分者大有人在,因此,許多人轉而透過綜合維他命等所謂的保健食品補充未攝取足夠的養分。最常見的除了綜合維他命、維他命B與維他命C之外,大概就是鈣片了,但是最近一份研究顯示過多從補充品中獲取鈣質可能傷害心臟及血管系統。
在這份研究中,研究者請男女各半的2,700多位45-84歲人士填寫問卷,以藉其飲食習慣了解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鈣的攝取來自於乳製品、蔬菜等高鈣食物;同時也另外記錄他們每日食用的補充品及藥物。接著,研究者為這些參與者做心臟電腦斷層掃描(cardiac
CT
scan)-一種測量心臟動脈鈣化程度的掃描,若分數大於0則表示有心臟病風險-並於十年過後再施作一次掃描,以利研究者評估是否有發展出心臟病或病情是否有惡化。
研究者根據從飲食及補充品攝取鈣質之總量將參與研究的人分為5組,最高組每日攝取超過1400毫克,最低組每日攝取少於400毫克。據分析結果,雖然攝取鈣質最多的組別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最少的組別平均少了27%,但是,當比較從飲食攝取及從補充品攝取者之間的風險時發現,後者冠狀動脈鈣化分數大於0的風險比前者多了22%,亦即從補充品攝取鈣質者較容易罹患心臟病。
營養師以及研究的協同作家John
Anderson說明,顯然身體對於來自食物與補充品的鈣質有不同的反應;這兩者對心臟血管的影響之差異,可能與補充品包含了鈣鹽或因為身體無法短時間內代謝大量鈣質之故。
Anderson提到,根據研究結果,醫師可以告訴患者透過健康飲食攝取鈣質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會對心臟有益,但是患者應該在食用鈣質補充品前與醫師討論必要性與適合的劑量。此外,研究團隊說明,這份研究結果僅顯示鈣質補充品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並無法證實兩者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