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7.16
夏日蟲蟲危機!小心水中寄生蟲!
夏季來臨、學生暑假開始,海洋、沙灘與燦陽經常成為大家計畫出遊時的目標之一,然而這些雖然吸引人,背後卻存在健康風險需要每個人小心在意。上週分享了關於防曬、熱病以及曬傷處理的文章,今天則針對夏季「水」安全提醒大家在享受清涼時也要避免生病。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現,過去20年以來因泳池及溫泉中的寄生蟲而生病的案例逐年顯著增加。2011至2012年間,這種寄生蟲造成了1,788例病患、95起住院案例以及1位死亡人數。其中一種寄生蟲稱為「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它透過人們戲水、飲水時引發身體不適,包括:痢疾、胃痙攣、噁心、脫水、嘔吐與發燒等,並且是因戲水而生病的案例中最主要的病因。這種寄生蟲可以抵抗用以消毒泳池的氯,換言之,它可以在經常消毒的泳池及溫泉池中持續生存10天以上。此外,有痢疾者進入泳池或溫泉池中也可能會將「隱孢子蟲」透過水傳染給其他人。
因此為避免大家因夏日玩水生病,以下方法可以降低自己以及其他人被傳染的風險:
*
患有痢疾者不與他人共用泳池或溫泉池
*
入池前淋浴
*
避免池水下肚
*
不在池中小便或排便
*
確保孩童規律地如廁
*
不喝自來水,並於飲用罐裝水前確保瓶蓋是密封的
資料來源: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read more

2015.07.07
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每年台灣一到夏季,溫度持續上升,不時發生人們因熱中暑、熱衰竭等熱病而送急診的新聞。到底何謂熱中暑和熱衰竭?又應該如何防範和急救?本篇分享關於夏季容易出現的熱病,並提醒民眾,除了每天做好防曬措施外,還要注意身體是否因溫度過高而出現不舒服的情形,以免因忽略身體變化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導致熱病的原因
不論是熱中暑或熱衰竭等因體溫過高而來的症狀,皆導因於身體無法正常地降溫。人體本身即有調節體溫的功能,讓我們的體溫一年四季皆被維持在36.8度到37.2度之間。而人體調解體溫最經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排汗,當身體的鹽分和水分從汗腺排出病蒸發後,人體的體溫便會下降。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人體調節溫度的功能,包括:年齡(大於65歲和小於4歲者)、環境濕度高、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曬傷、飲酒或正使用會影響血液循環的藥物和治療等,增加得熱病的風險。
熱病的種類
痱子(HEAT RASH)
痱子是熱病中最輕微的症狀,當排汗過多但並未充分蒸發時就容易出現痱子。通常會在皮膚上如胯下、上胸和關節處出現塊狀的紅腫或水泡,並且會感到癢。
熱痙攣(HEAT CRAMPS)
熱痙攣發生乃因身體的鹽分太低,通常與激烈運動後大量排汗有關,並且特別容易發生在腹部以及四肢,這些部位的肌肉會抽蓄且疼痛。飲用冷飲和暫停運動達2-3小時有助於減緩不適,但若症狀持續超過一小時便需要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
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之下,大量排汗且來不及補充鹽分與水分,容易引發熱衰竭,症狀包括:臉色發白、嚴重盜汗、心跳快但弱、呼吸短淺、肌肉抽蓄、頭痛、噁心感、嘔吐和昏厥等。此外,老年者、有心血管疾病者及在高溫環境運動者特別容易得到熱衰竭,一旦得到熱衰竭飲用冷飲來冷卻體溫,並以冷水沖澡後於陰涼的環境充分休息。
熱中暑(HEAT STROKE)
熱中暑是熱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當人體失去調節體溫的功能時,體溫在短時間內會上升到攝氏42度,導致永久性傷害或死亡。症狀包括:因無法排汗而有紅熱且乾燥的皮膚、心跳快速且跳動的力道大、暈眩、頭部抽痛、癲癇和陷入昏迷。由於熱中暑是急症,因此必須立即就醫,同時用各種可能的方法盡量降低患者的體溫。方法如:移除衣物、放置冰塊、將患者浸入冷水中、用水管澆水、以濕布裹住患者或吹電風扇等一切可用來降溫的方法都會是必要的。
預防熱病
當人體在試圖降溫時,以下幾種方法能避免體溫過高及降溫:
適當安排室外活動
若您必須要外出,盡量選擇早上5點至8點以及下午5點至7點的時段出門。在這些時段以外的室外活動,也請務必每隔一段時間就到遮陰處或室內休息,讓身體調節溫度的能力得以恢復。
緩慢適應
若平常不習慣於在炎熱的天氣運動或工作,請避免第一次的活動量太大和用力過度,讓身體慢慢適應環境的溫度。當身體因為活動產生心跳劇烈、呼吸急促甚至是暈眩、虛弱時,請停止活動並尋找陰涼處或冷氣房休息。
避免陽光直曬
在陽光底下活動時,請勤抹防曬品,建議在出門前30分鐘塗抹SPF15或以上的防曬品,並且每2小時就補擦一次防曬品才能有效防止皮膚曬傷。此外,夏天時穿著輕便、寬鬆且色彩明亮的服裝,以及帽沿能遮住臉龐的帽子,不僅避免體溫過高也保護皮膚不因豔陽曬傷。
攝取足夠的水分
請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在戶外活動切記每小時需補充2-4杯的水,且要放慢飲用速度才能讓水分確實運送到身體各處;從事稍有強度的運動時也可以飲用運動飲料來補充運動時流失的鹽分等身體所需的礦物質。避免飲用非常冰的飲料,導致胃痙攣;另外,國人夏日喜愛飲用手搖飲料消暑是錯誤的補水方式,含咖啡因或含糖的飲品會加重脫水的情況;酒精類飲品也應避免。
游泳不保濕
千萬不要誤以為游泳能保持身體的水分。游泳是一種運動,因此過程會流失一些水分以及礦物質,因此在計畫游泳時請記得帶上幾瓶礦泉水。
避免食用高溫食品
避免在外出前食用高溫食品,如湯麵、火鍋等,這些食物會加速體溫上升,使人在面對炎熱天氣時更為脆弱。同時,避免飲用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這些使人流失更多水分。
守望相助
除了藉由以上方法降低自己得到熱病的風險外,也需關心周遭容易患熱病的人,包括年齡高於65歲者、小孩、有心血管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和寵物等。此外,千萬不要讓小孩和寵物單獨待在未啟動冷氣的車內,即使車窗有開,車內的溫度也會在短時間就上升而危及車內的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ccupational Safety & Health
Administration、Emergency Medicine at Georgia Regents University
(最後更新日期:2016/8/8)
原址瀏覽數:177
+ read more

2015.06.25
男人手中的菸讓跨下的癌一再發生!
吸菸一直是許多癌症的成因之一,但是吸菸與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卻始終無法獲得定論。最近一篇跨國研究首次提出了證據,顯示吸菸與前列腺癌復發存在著關係;曾經吸菸與正在吸菸之前列腺癌患者在施行前列腺摘除後,癌症復發的機率是未吸菸者的2倍。
由維也納醫學大學(MedUni Vienna)及巴賽爾醫學大學(Basle
University
Hospital)主持的研究,以6,538位已摘除前列腺的前列腺癌病患為實驗對象。為排除其他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實驗對象皆不曾於術前接受放射治療、化療與荷爾蒙治療,並且排除由其他癌細胞轉移至前列腺的病患。在所有實驗對象中,有34%不曾抽菸、32%曾經吸菸、34%現為吸菸者。
研究發現相較於不曾吸菸者,曾經吸菸及正在吸菸者的前列腺癌摘除體積等級(RP
Gleason score)、癌細胞於囊外擴展機率(extracapsular
extension)、癌細胞侵入精囊機率(seminal vesicle
invasion)與癌細胞於術後殘留在組織邊緣的機率都顯著較高(positive
surgical
margins),並且曾經吸菸及吸菸者術後癌症復發的風險比率(Hazard
Ratio)也顯著高於不曾吸菸者。此外,研究亦發現戒菸十年以後,前列腺癌復發的風險會下降。
研究發起人維也納醫學大學泌尿科Shahrokh F.
Shariat主任說明,這項研究發現是告知前列腺癌症病患吸菸的負面影響的重要實證基礎,並且也建議吸菸者戒菸從來不嫌晚,即使已經有前列腺癌也需要戒菸以避免癌症復發或癌細胞擴散。
然而,Shariat也提到,此項研究乃針對前列腺癌復發是否會受吸菸習慣影響,但是對於吸菸與罹患前列腺癌之間的關係仍不清楚。過去曾經有研究指出兩者之間有清楚的關聯,但是近來的研究卻得出相反的結論。不論如何,吸菸依然被證實會增加男性死於前列腺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European Urology
+ read more

2015.05.05
逛賣場前來顆蘋果吧!
逛大賣場要如何抵抗誘惑,避免自己花錢買一堆美味但不健康的零食回家?Tal博士與Wansink博士認為:健康的小點心能促使人們選購較健康的食物。為了驗證這樣假設,他們進行了3個不同的實驗。
第一個實驗總共有120個人參與,研究人員在參與者進入商場採買前隨機給予蘋果樣品、餅乾樣品或是不給予任何樣品,隨後紀錄參與者的購物內容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拿到蘋果樣品的參與者購買的蔬菜水果分量比拿到餅乾樣品者多出28%、比沒拿到任何小點心樣品者多出25%。
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找來56名參與者,分別給予真正的蘋果或餅乾,接著,請參與者想像自己正在購物,並給參與者觀看20組由一個健康(低熱量)食品搭配一個不健康(高熱量)食品的商品組合,要求他們從每一個組合中直覺選出想購買的品項。結果與第一個實驗相近,食用蘋果的參與者選擇較多健康食物;相反的,食用餅乾者則挑選了較多不健康的食物。
為了進一步了解造成此種結果的原因,研究人員進行了第3個實驗。59名參與者被分為3組,其中兩組拿到巧克力牛奶,一組的瓶身標有「營養健康」、另一組標示為「濃郁、放縱」,第三組則沒有拿到任何東西。接著,參與者被要求使用虛擬商店選購食品。結果,購物前飲用標籤為「營養健康」巧克力牛奶的參與者選購了比其他兩組人更多的健康食品。
Tal博士說明,一連串的研究結果證實:在購物前食用一點健康的小點心,確實會影響消費者的心態,讓其在接下來的購物過程中更大程度的以健康為導向選擇商品。而最後一個實驗結果更顯示,影響消費行為的重點不在於消費者購物前所食用的食品是否真的健康,而是他們對於這些所吃下的食品健康程度的感知。研究人員建議,下次採買食物前先吃點水果,不但能止餓,同時也促成更健康的採買成果!
資料來源:Psychology & Marketing
+ read more

2015.02.02
你睡不好嗎?小心肥胖與糖尿病纏身!
研究指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即睡眠時有呼吸困難和心律不整等問題)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尤其家族病史中有糖尿病者需格外注意。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因為呼吸道被阻塞,導致吸氣無法連續的睡眠障礙。這往往會導致身體新陳代謝狀況的改變。神經學專家Rossana
Huerta
Albarran說明,由於呼吸中止會導致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使人體失去代謝葡萄糖與脂肪的功能,造成血糖升高與脂肪代謝異常。同時,睡眠品質不好也會讓腦部傳送指令要求身體食用碳水化合物,使得體重增加。
在進食量增加以及代謝失常的相互作用下,很容易造成膽固醇指數上升。睡眠障礙除了導致糖尿病外,也與高血壓以及導致高血脂的三酸甘油脂增加有關。因此在肥胖的人較容易得糖尿病的說法背後,其實睡眠狀況是否良好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Rossana建議有睡眠障礙的人,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獲得正確治療並避免病情發展。同時,他補充說明電子產品是引發睡眠障礙的原因,人們躺在床上準備就寢時,經常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因為腦部對光有所反應而使人難以入眠。
此外,雖然一般普遍認為每人每日需睡滿八小時才健康,然而醫療專家Rafael
Santana表示,每個人所需的睡眠時數是依照個人的年齡和身體需求而定,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真正重要的是睡眠品質。
睡眠品質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心情起伏,並且還是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等的關鍵因素。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好好了解自己需要的睡眠時數與睡眠品質,並且改善、維持在最好的狀態,是我們為常保健康而不可忽視的工作。
資料來源:Investigación y Desarrollo
+ read more

2015.01.23
電視不只給你資訊 也餵你垃圾食物!
許多人喜愛坐在舒服的沙發上看電視,但你是否曾發現當眼睛盯著螢幕畫面時,你的手也正將爆米花或洋芋片等零食不停地往嘴裡一直塞,並認為這是天底下最享受的事情之一?!
2014年曾有研究指出,兒童坐在電視前的時間長短會影響其不健康飲食情形。近日一項美國休士頓大學進行的研究再度獲得類似的發現,指出當我們坐在電視前的時間愈長,我們將可能吃進愈多的垃圾食物!這個研究更試圖找出造成兩者之間產生關連性的心理學解釋。
研究團隊找來591名平均22歲的參與者進行研究調查,收集有關參與者看電視、看新聞媒體及營養知識的資料,並評估每位參與者所理解的「適當營養」。
根據研究結果,電視看愈多者,對營養的認知愈差,同時對健康飲食也愈可能抱持著宿命論的態度,而從這兩者可以推測出這些人吃零食的習慣。研究主要作者Northup教授表示,這些人的營養知識缺乏,可能是電視廣告充斥著不健康且缺乏營養的食物、娛樂節目所呈現的角色也是常吃垃圾食物、很少有均衡的飲食,導致這些人比較沒有能力判斷什麼食物才是健康的。
至於會造成電視重度上癮者對營養及健康有宿命論的態度,則是由於電視上的食物資訊過於雜亂、充滿矛盾,使得觀看者難以分辨到底應該遵循什麼,到最後會產生一個念頭,那就是,要完全認識營養根本是一件不可能達到的事。
研究結果認為媒體要為現今嚴重的肥胖問題負一部份的責任。Northup教授表示,我們還是可以在看電視時不要再吃垃圾食物,方法就是在家中不要再擺放這些垃圾食物了!
資料來源:國際通訊與健康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