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婦團性別健康政策大檢視(2015.05.29)
2015.05.29
婦團性別健康政策大檢視(2015.05.29)
  台灣女人連線於5月29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第十八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以「性別健康政策的檢視」為會議的行動主軸,與來自台北、台中、南投、高雄、台南、花蓮的25個婦女團體以及專家學者們共同檢視4項婦女重要健康議題:醫學領域性別主流化、友善生產政策、子宮頸癌防治政策以及醫學美容,並向衛生福利部相關單位表達建言。 在醫學領域性別主流化方面,醫學教育的性別課程雖已朝多元性發展,但仍應有更多關於健康議題的內容,並且目前政府單位補助的以人為對象的研究仍缺乏性別分析。 在友善生產環境方面,政府已實行多項試辦計畫與研究計畫,卻將計畫結果束之高閣。此外,現行的孕婦健康手冊嚴重缺乏與「生產」相關的資訊。生產風險補償試辦計畫則因沒有「法律的授權」,補償財源不穩定,無法實現計畫初衷。 在子宮頸癌防治政策上,政府提供的子宮頸癌資訊片段甚至錯誤,容易使婦女陷入健康危機中。而目前缺乏追蹤施打疫苗的縣市的資料庫,無法評估施打之成效亦無法追蹤施打婦女的後續狀況。 在醫學美容方面,目前雖有受術者的手術同意/說明書,但卻無審閱期。此外,關於訂定規範,不只未成年人使用醫美之規範亦未臻完善,電視購物等多元廣告行為亦無法可管,且府對新興的醫美技術遲遲未有明確的規範及管理。而衛福部推動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失敗,使醫美缺乏保障。 下午在黃淑英理事長、林淑芬立委及吳宜臻立委帶領下,婦女團體前往衛生福利部本拜會 蔣部長並與部長等長官針對上午婦團提出的12項宣言逐條討論。會中 蔣部長在理解婦團的初衷下,承諾將積極針對宣言進行研議。 資料來源:台灣女人連線  
+ read more
跟著寶寶「牙牙學語」 父母語調有差異
2015.05.28
跟著寶寶「牙牙學語」 父母語調有差異
  以下這個畫面大家一定都曾看過-當一個成熟的大人在與其年幼孩子講話時,常會刻意提高音調,並會有忽高忽低的變化。過去研究分析這類親子互動多聚焦在母親的角色,因此在語言學上這種說話方式被稱作「媽媽語」(motherese),其特色就是易引起孩子注意的說話節奏以及誇張的聲調。   不過親職角色漸漸有了改變,開始有一些爸爸也會參與育兒工作,因此日前一項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想瞭解這些爸爸們與孩子互動時是否也會出現相同情形,最後發現父母確實存在差異。   研究團隊先錄下參與研究的學齡前孩童與其父母的平日互動,再使用聲音辨識軟體區分出父母分別與孩子或其他成人的對話,並進行比較。結果呼應了過去的研究,顯示與和其他成人互動相較,媽媽和孩子說話時會使用較高音頻的聲調,音頻的變化性也較多,但爸爸則多使用同頻率的聲調,且通常與他們和其他成人說話時無異。雖然如此,爸爸和小孩說話還是會稍做調整,像是使用不同的字彙、改變說話的音量及談話長度。   研究主要作者該校的演說與聽力科學系Mark VanDam教授表示,孩子的年齡及性別可能也都會影響爸爸們與孩子的談話互動模式。而爸爸與媽媽的不同,並不代表父親與孩子的互動就比較差,對孩子學習語言來說,父母反倒是扮演了互補的角色,孩子與父親進行對話能幫助其培養並開始熟悉與外界互動較相近的溝通方式。但這項研究結果目前僅是用於雙親家庭,因此研究團隊並不清楚單親或是同志家庭是否有不同的表現。   資料來源:第169屆美國聲學學會(the 169th meeting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read more
找到傷害牙齒的元兇了!
2015.05.26
找到傷害牙齒的元兇了!
  琺瑯質是牙齒表面堅硬、具保護力的外層,當琺瑯質暴露在酸性物質中而遭到破壞時就叫做「牙齒酸蝕」(dental erosion);牙齒酸蝕會讓牙內敏感的部位露出來,因此,通常會引起疼痛,特別是在吃熱的或是冰的食物時。 當我們在食用酸性食物時,琺瑯質會變軟、而且會流失礦物質含量,通常我們的唾液可以抵銷酸性,讓口腔慢慢恢復平衡;但若食用酸性食物太頻繁,我們沒有給口腔足夠的時間恢復平衡,那牙齒的表面就會被磨損。 任何PH值低於5.5的食物都可能破壞琺瑯質,也就是說若太常喝現在市面上的蘇打汽水、碳酸飲料、有調味的氣泡水、運動飲料、果汁等對牙齒是有害的。最近一份研究便指出,碳酸飲料是造成牙齒酸蝕的問題如此嚴重的重要原因。 這份研究檢視了3,773位參與者,其中79%有牙齒酸蝕的現象、64%有輕度的齒面磨損、10%有中度的齒面磨損、5%有重度的齒面磨損,而這些有中度到重度齒面磨損的族群每天喝的碳酸飲料和果汁比其他族群都多;研究也發現有輕度齒面磨損的族群喜歡喝牛奶更甚於飲料和果汁、男性牙齒酸蝕的比例是女性的兩倍、齒面磨損的嚴重性和年齡成正比。 研究負責人英國口腔健康基金會(British Dental Health Foundation)Nigel Carter執行長表示,果汁可能是有營養價值的飲料,但其所含的高濃度糖份和酸性物質若每天喝太多可能會對牙齒造成傷害,因此,要記住:我們喝飲料或是吃甜食的頻率是很關鍵的因素,應該要降低攝取的頻率;其實不只是對口腔健康、而是對整體健康而言,水和牛奶才是每天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口腔衛生期刊(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Dentistry.)    
+ read more
治療下背痛 男女醫師大不同
2015.04.30
治療下背痛 男女醫師大不同
  面對同樣的疾病,男、女醫師會有不同的診斷與治療建議嗎?最近在美國杜魯學院研究日(Touro College Research Day)的研究發表活動上,出現一項研究就指出,男、女醫師在治療病患常見的下背疼痛時多未遵照指引建議,而且不同性別的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治療建議。 在美國,每十位成人當中有8位在其一生中都曾經發生過下背部疼痛的毛病,當中又有20%的人會演變成慢性疾病,因此為避免其惡化成慢性病,針對短暫性的背部疼痛給予適當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依據現今美國醫師學會與美國疼痛協會給予醫師的治療建議指引,當一般醫師若碰到病患有下背部疼痛症狀,可以提供病患資訊及安心保證、建議病患使用非處方藥、或讓病患給物理治療師或脊椎神經科醫師處理患部。然而,這些建議卻常常未被遵守。 Shira Schechter Weiner教授與她的研究團隊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與她的研究團隊特別針對醫師性別是否會影響其給予病患治療建議進行調查。他們在紐約市區前五大醫院的醫師中隨機挑選出284位基礎照護醫師,以調查方式希望瞭解這些醫師如何處理急性下背疼痛的假設案例。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醫師確實在給予病患治療建議上會出現差異:男醫師比女醫師較可能會將病人轉診至整形外科與復健科;女醫師較可能給予病患肌肉鬆弛劑與熱療法、以及建議病患進行斷層攝影掃描,但不論男女醫師的建議為何,這些都與指引內容相牴觸。 Weiner教授表示,醫師應提供病患以實驗證據為基礎的最佳照顧,以避免病患的下背痛繼續惡化,而現今也已有許多指引告訴醫師可以如何用花費最少卻還是可達到最佳效果的治療方式來處理這樣的問題,但是顯見現階段醫師仍須要一些協助以了解如何依照指引給予病患正確的建議。   資料來源:杜魯學院及大學系統(Touro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ystem)  
+ read more
WHO給年輕世代的聽力警訊
2015.03.17
WHO給年輕世代的聽力警訊
  目前全世界約3億6千萬人有中度到嚴重的聽力障礙,佔總人口數的5%。在3月的國際愛耳日(International Ear Care Day),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報告指出: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暴露在過高的音量下,包括個人視聽裝置或是身處夜店,可能導致聽力受損。WHO非傳染性疾病預防部門主管Dr. Etienne Krug表示「受生活習慣影響,越來越多年輕人處於聽力障礙的風險。他們應該要意識到,一旦失去聽力,就不會回復了。」 一般來說,聽力正常者,雙耳都可聽見25分貝或更小的聲響,聽力障礙的成人或兒童,至少有30-40分貝的聽力損失。許多原因都會導致聽力障礙,包括遺傳、傳染疾病、藥物、老化和環境噪音,而其中一半以上的聽力障礙者原本是可以避免殘疾的。 傷害的程度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暴露的時間、強度、頻率,巨大音量可能造成暫時的聽力障礙或是耳鳴,但是過量的暴露則會造成嚴重且永久的傷害。WHO分析數個中到高收入國家的研究,指出約有半數12-35歲的人因個人視聽裝置曝露在有害的音量下,例如智慧型手機,另外有四成的人則是因身處夜店、酒吧或是運動賽事中而受到影響。 WHO建議青少年降低個人視聽裝置的音量,在吵雜的場所戴耳塞,且盡量少待在可能有巨大音量的場所,以避免聽力受損。酒吧、夜店等娛樂場所也應降低高音量的音樂播放時間,並提供耳塞和安靜的房間給顧客使用,WHO也呼籲政府制定法律來管制娛樂場所的音量,而工作場所中可允許的噪音程度是85分貝,且一天最長不超過8小時的暴露。 我們需要共同來關心聽力障礙對生活的影響,聽力障礙不只是生理上的殘疾,更會導致心理的孤獨、孤立和挫折感,藉由一些簡單的預防措施,可以幫助數以千計的青少年遠離這些風險, 避免聽力障礙發生。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 read more
「蛀」你健康:製糖產業的算計?!
2015.03.16
「蛀」你健康:製糖產業的算計?!
  你認為,當製糖業者發現科學宣稱糖對牙齒健康有害時,合理的反應是什麼?研究如何降低糖對牙齒的傷害?想太美了!最新的研究證據指出,製糖業者開始影響國家研究計畫以利其產業的發展。 研究團隊檢視1960年代以降名為'Roger Adams'的大量文件,這些文件是Roger Adams自1959年成立科學建議平台以來所累積的資料,內容包含製糖產業的內部文件,從中可以觀察製糖產業欲影響公共健康研究的行動策略。 結果發現,製糖業者面對科學家對於糖造成牙齒傷害的指控時,並沒有嘗試降低食物中的糖分含量,而是贊助那些研究能破壞牙菌斑的酵素的計畫,並且試圖研發能抵抗蛀牙的疫苗。此外,相關文件也顯示製糖業者「參與」了美國國立牙齒研究機構的領導階層,企圖影響國家在牙齒方面的研究計畫。 這種「關係培養」的具體結果是,1971年美國國家蛀牙計畫中有78%的研究是由製糖業者「聯合」建議,並成為首要的研究計畫,手法一如過去菸草業者為了影響政策所採取的行動。 製糖業者欲影響公共政策的指控並非首次出現,顯示糖開始成為健康上的重要議題。 WHO已於上週宣布降低飲食指南中的糖分攝取量標準,認為已有研究證實當人體總熱量中由糖分所產生的熱量低於10%時,可以減少過重、肥胖與蛀牙的風險。同時,WHO強調其所指涉的糖分主要來自於加工食品如醬料、果汁飲料等,而非來自蔬果、乳製品的糖份,因為目前尚未有研究報告證實來自蔬果、乳製品的糖與身體反應不良有關。   資料來源:PLoS Med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