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育健康

以偏概全的「產後憂鬱症」
2015.09.15
以偏概全的「產後憂鬱症」
  迎接新生命是人生大事,對身體必須承受一系列變化的女性來說尤其如此;在歷經長達10個月的懷胎與生產過程後,女性在面對接踵而至的嬰兒哺育甚或親友探訪時,若未獲得良好的協助,往往容易感到壓力或產生負面情緒。這些產後心理上的徵狀與變化往往被判定為是「產後憂鬱症」,但近日一篇發表於精神生理婦產醫學期刊的研究對此提出不同的反省。   這份研究邀請到17位在過去一年內有過生產經驗並遭遇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女性進行深度訪談,以利研究人員了解產後婦女經歷壓力的狀況、徵狀與所能獲得的支持。   訪談結果指出,易哭與焦慮是最常被提及的徵狀,其他還有感到壓力、孤立、孤單、生氣、情緒低落、慌張、挫折、擔憂、害怕與多慮。儘管經歷了這些徵狀,這些女性其實並不認為自己是產後憂鬱症的患者,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她們所能獲得關於其他壓力與情緒相關的資訊、建議及支持都非常的少。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女性感知到健康照護人員只將焦點放置在產後憂鬱症上,而且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可能的選項,未被歸為產後憂鬱症的情緒反應也多未獲得更進一步的關注與解決。   研究人員Rose Coates認為,現存關於產後心理健康問題的分類與評估方式皆無法適切的反應母親們實際上經歷的情緒變化幅度與交互影響。研究團隊呼籲,關於產後憂鬱症與其他產後情緒反應的識別及鑑定方式亟待改進,必須要有不同的評估取向,以適應女性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女性或由於生理構造、社會文化的影響因而對於情緒的感知能力較強,不應因此就將女性的各種情緒表現疾病化。產後婦女要同時面對身體的復原與嬰幼兒的照護,在台灣或許還會收到傳統習俗的諸多規範,本來就會容易感到壓力,親友應尊重產後婦女所做的決定與情緒反應,並在此前提下分擔照護工作與家務,給予陪伴、支持,而非直接認定其精神狀況不穩定需要醫療專業協助。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孕期也可以安心接受影像攝影檢查嗎?
2015.08.20
孕期也可以安心接受影像攝影檢查嗎?
  在懷孕期間約有5-8%的女性會遭受骨折、肌肉撕裂傷等創傷,為了診斷和評估其傷勢,醫師通常會建議照X光片或使用其他影像掃描技術。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懷孕的女性受傷時,影像診斷檢查若使用得宜,是相當安全的,這些攝影檢查的輻射劑量遠低於目前所訂出的標準值。   創傷後適當的診斷和治療對孕婦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創傷是女性在懷孕期間因為非產科因素致死的主要原因;母親通常很擔心暴露於輻射中對胚胎的影響,而且可能認為這些檢查的風險很高,但是這份研究指出:事實上這些檢查的風險很低,婦女不應該因為擔心風險而不做檢查。   研究人員表示,X光檢查和其他影像掃描儀器會射出兩種輻射:一種是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另一種是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在相當高的劑量下,游離輻射可能會導致胚胎缺陷、流產或增加癌症風險,但是游離輻射對胚胎的影響取決於相當多的因素,例如檢查的部位、影像檢查的方式、輻射的種類和劑量、檢查部位和胚胎的距離、妊娠期和胚胎的大小、相關的保護措施等。   目前包括超音波檢查和核磁共振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對懷孕婦女來說是相當安全的檢查方式,對胎兒也幾乎沒有影響;一次性的X光檢查也不會對胚胎造成傷害;相反的,骨盆腔的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對胎兒的輻射量比較高,就需要更多的評估和考量。   資料來源:美國整形外科手術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 read more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背後的階級與道德爭議
2015.08.04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背後的階級與道德爭議
  日前兩項由英國及比利時分別進行的研究皆對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簡稱NIPT)的發展持相當正面的見解,認為其與侵入性檢測相比相對可降低孕婦流產的風險,不僅能協助胎兒檢測出基因異常的疾病,更有可能篩檢出婦女早期癌症。英國研究更建議應將這項檢測納入英國國民保健服務當中。 在澳洲,NIPT於2012年開始引進,近日澳洲西北大學母胎醫學教授Jan Dickinson博士與詹姆士庫克大學醫學院教授Professor Caroline de Costa也於知名期刊發表對此檢測的評論文章,指出由於它的優點,NIPT受到一些澳洲婦女與醫師一窩蜂喜愛,但此檢測目前還缺乏規範管理、以及使用權不平等的問題,仍有許多爭議存在。 首先,NIPT費用介於420至900美元之間,對負擔得起的女性來說,無論胎兒及母體罹病風險的高低,她們都能使用這項醫療服務,但對其他女性來說費用就是個問題。 再者,一旦當檢測出胎兒有唐氏症(第21號色體三染色體症),許多夫妻或伴侶就被迫得面臨終止或繼續妊娠的選擇。因此如果檢測愈早開始進行,而我們的社會又將檢測出基因異常的胎兒可以終止妊娠視為是這對夫妻或伴侶的健康權,未來將可能使懷孕的夫妻或伴侶有更大的壓力必須去進行這項檢測。試想這又對擁有唐氏症寶寶的家庭傳達了什麼樣的訊息?更嚴重的結果將可能造成在懷孕的更早期階段就檢測出胎兒的性別,雖然在澳洲發生基於性別因素而終止妊娠的情形並不常見,但卻也是有可能會發生的。 Dickinson與de Costa教授呼籲大家應該正視並討論增加NIPT的使用與其意涵。若愈來愈廣泛使用NIPT,相對提供給婦女的基因諮詢服務以及健康照護提供者的教育也應該增加。兩位教授最後表示,我們應該讓更多人瞭解這項檢測會牽涉到的所有問題,如此一來在考慮是否應讓澳洲婦女都能使用這項檢測的問題時,將能做出更有智慧的決策。   資料來源: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 read more
英: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將成未來主流
2015.07.24
英: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將成未來主流
  在英國,有鑑於NIPT可有效檢測唐氏症且廣為父母接受的優點,英國倫敦大奧蒙街醫院的研究團隊將建議政府疾病篩選委員會,將其納入英國國民保健服務。 參予NIPT相關研究的婦女表示,如果侵入性檢測意味著流產的風險,她們可能不會進行檢測,只提供侵入性的檢測的選項,更會降低產婦參予檢測的意願,降低診斷率。如果能提供NIPT的服務,將使得接受侵入性檢測的人數急遽下降,減少流產風險又能篩選出罹病的胎兒,因此女性民眾普遍給予正面的評價,然而,NIPT的價格將會取決於技術價格的成本和這項篩檢要如何落實。 研究團隊也致力於利用NIPT來診斷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會使女性胎兒暴露在男性荷爾蒙中,導致男性化的外生殖器,是一個自體隱性遺傳的疾病,意味者缺陷的基因必須由雙親同時遺傳給胎兒,才會導致疾病,這是一個孩童常見的腎上腺疾病,影響超過一萬八千個新生兒。在英國,每年有十三位孕婦,有較高風險懷有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的胎兒,而利用NIPT用來偵測胎兒性別,如果是女嬰,則可進一步進行侵入性檢測,幫忙找出是否帶有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的突變基因,再利用子宮內治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的技術,治療這些產前篩檢出有罹病的女嬰。 未來,該實驗室將鎖定高風險家族的單一基因的變異,利用NIPT幫助單一基因疾病的診斷,包括囊性纖維化、鐮刀型貧血、乙型地中海評血等等,目前侵入性檢測對於這些胎兒疾病的決定性診斷仍是必須的,但預期較安全的NIPT,將會逐步取代侵入性的檢測,成為未來染色體檢測的主流技術。 資料來源: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ESHG)    
+ read more
讓新手媽媽好焦虑的是…?
2015.07.09
讓新手媽媽好焦虑的是…?
  懷孕和成為母親是女性喜憂參半的時刻,面對這項重大的改變,許多即將成為新手媽媽的女性會很認真努力的多方蒐集各式健康資訊。不過,健康資訊真的能為準媽媽們帶來幫助嗎?有沒有可能會讓她們越看越焦慮呢?澳洲莫納什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事實的確如此!在懷孕階段和分娩前後,社會上的健康資訊的確會造成媽媽們的焦慮。 來自公共健康和預防醫學研究所的Health Rowe和Jane Fisher博士檢視了孕期焦慮和其中的原因。Rowe博士指出,孕期焦慮非常普遍,但它所受到的重視遠遠不如產前憂鬱。 根據這項研究,女性的“母親形象”、單一的健康諮詢宣傳、“母性的直覺”還有風險意識都是影響孕期焦慮的相關問題。研究者也指出,不真實、誇大的健康資訊,讓準媽媽們感到疑惑、被“污名化”,同時會降低準媽媽们的信心。 舉例來說,“母乳餵養最好”這樣的信息,讓選擇親自哺育的媽媽感到高興和驕傲,同時卻也可能讓選擇不餵母乳的媽媽感到自責和羞愧。而預防嬰兒猝死症(SIDS)的宣傳標語-為孩子尋找一個安全睡覺的地方-可能會讓家長過分高估SIDS發生的機率,從而過分關注孩子,陷入终日焦慮之中。 研究者強調,傳統輿論鼓吹「女人天生會做媽媽」的陳腔濫調勾劃出一個過份理想化的「媽媽」形象,這樣的觀點需要被「成為母親是需要通過時間學習」的觀點替代。 因此,我們需要有科學實證且不帶有價值判斷的專業健康諮詢,讓女性感到被支持並感到母職的工作是受到社会看重的。健康專業只有在提供真實且具備實證基礎的正確資訊時,才能有益於媽媽們做决定,從而真正的幫到媽媽和孩子。   資料來源: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 read more
產後吃胎盤好處多多?
2015.06.15
產後吃胎盤好處多多?
  在女明星、報章媒體及網路部落格的推波助瀾下,過去數年間國內外有愈來愈多的女性在產後會吃胎盤,當作幫助產後復原的方法之一。據中醫說法,胎盤稱為紫河車,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養分,具有溫補、養血的作用。但目前許多相關報導讚揚吃胎盤好處多,都是來自那些吃了自覺受惠之女性的現身說法,缺乏科學研究的證據支持。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就指出,目前有關吃胎盤對女性及寶寶的效益與風險,相關證據都仍處於不足的狀態。 美國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精神科醫師Crystal Clark開始關注此議題的起因是她碰到有懷孕的女病患詢問吃胎盤是否與抗憂鬱藥物產生交互影響;於是她投入研究食用胎盤,並發現這個行為廣泛的發生,遠超乎她的想像。Clark醫師與研究團隊在這項研究中共分析了過去的4個人類研究、及6個與人類行為相近的動物研究。 研究中指出,雖然所有非人類的哺乳類動物都會在生產後吃下胎盤,但根據文獻記載到了1970年代北美地區的婦女才開始進行相同的行為,到了近幾年更加盛行。然而,研究團隊發現這10個研究都不支持那些認為食用胎盤會帶來好處的論點,包括可預防產後憂鬱、增加體力、有助哺乳、恢復皮膚彈性、強化母嬰連結或恢復體內鐵質。唯有在動物研究中發現,食用胎盤能降低產後疼痛,但這在人體實驗部分則尚未得到證實。此外,研究團隊也沒有找到任何研究就食用胎盤對母親及喝母乳的寶寶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進行評估。 研究另一位作者心理學家Cynthia Coyle表示,目前針對產後胎盤的保存與食用劑量都沒有規範,婦女們真的都不清楚她們到底吃下了些什麼,未來的研究應該要能回應這些問題。Coyle也希望這項研究的結果能引起懷孕婦女與醫師針對產後計畫開始對話,如此一來醫師可以向婦女進行科學證據的衛教,在進行決定的過程中協助她們。 目前研究團隊也正在對全球健康照護者對於食用胎盤行為的認知與態度進行資料蒐集,希望檢視到底他們是否會向婦女建議從事此一行為。   資料來源:女性心理衛生檔案期刊(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