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19-06-07
青壯年男性也要小心低骨密度問題!
骨質疏鬆、骨頭易碎常被視為是停經女人健康的問題,不過最近一項研究卻發現,35-50歲中年男性出現低骨密度問題的盛行程度可能超過大家的想像。
骨質缺乏症(osteopenia)發生在骨骼密度低於正常值的時候,但還不到會輕易碎裂的程度。如果沒有測試骨密度,這個骨質疏鬆的前兆一般很難被發現。
研究對象與結果
研究團隊分析173位35-50歲成人的骨質密度,參與者被邀請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掃描股骨頭與腰椎,這兩個部位是容易發生骨折的位置。結果顯示,26%女性參與者有骨質缺乏症,而男性的比例還稍高於女性,有28%有相同狀況。
負重運動及鈣攝取有利骨骼強健
研究指出,維持骨骼健康需依靠做負重運動,像是走路、跑步、跳躍這類活動,才會訓練骨骼抵抗重力,藉由支撐體重變得更強健。研究中的大多數男性參與者雖有大量運動,但幾乎都是選擇騎自行車。這個運動跟游泳一樣,會讓心血管系統健康,卻對維持骨骼健康發揮不了效果。
飲食均衡、充足的鈣攝取也是重要的,但研究中的大多數參與者都表示他們每天攝取不到三份的乳製品。而重視均衡飲食的同時,研究也表示大家可能會高估鈣攝取對骨骼健康的重要性,事實上,只有在骨骼還在成長的階段,多攝取鈣才有意義,到30歲以後,骨骼停止成長,就必須仰賴負重運動才能讓它維持強健,結論是你要選擇使用它或者就是失去它。
男性骨鬆特殊風險因子:睪固酮減少與飲酒過度
美國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OF)董事Lewiecki博士針對此研究結果回應表示,男人一般出現骨鬆的時間比較晚,雖然他們不會經歷像女人停經這種快速的荷爾蒙改變,但睪固酮還是會緩慢減少,而低睪固酮就是男性骨鬆的風險因子之一。除此之外,喝太多酒也是會導致男性骨質流失的其一主因。Lewiecki博士建議除了負重運動之外,肌肉強化及訓練平衡感技巧的活動都對骨骼健康有益,並且要避免吸菸以及飲酒過度。
這項研究由於樣本數小,目前尚無法將結論沿用在一般大眾身上,未來還需有更多大型研究,以釐清骨質缺乏症的盛行程度。本研究5月28日刊登於《美國骨科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5.28)、Dailymail(2019.05.28)、HealthDay(2019.05.30)
+ read more

2019-06-03
#YouKnowMe:女性捍衛人工流產的自主權
2019年五月中旬對美國女性的生育權來說是可怕的一周:阿拉巴馬州禁止人工流產、密蘇里州已經通過了懷孕8周以上禁止人工流產的法案。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帶動下,右翼加強了對人工流產的戰火,1973年美國承認婦女人工流產權的羅伊韋德案(Roe
v Wade)非常有可能會被推翻。
然而,不只是反人工流產的倡議者正在動員,婦女權益團體也收到創紀錄的捐款,且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精力,他們正在努力保護婦女控制自己身體的權利。這些倒退的新法律也引發了成千上萬的女性在社群媒體上用標籤#YouKnowMe分享她們的人工流產經歷。
#YouKnowMe活動發起人是演員和脫口秀節目主持人Busy
Philipps,目的是擺脫仍然圍繞著人工流產的羞恥感。Philipps表示:「美國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曾經人工流產,但很多人認為他們不認識有人工流產經驗的人,但是#YouKnowMe。所以,讓我們這樣做:如果你也在那四分之一的女性中,讓我們分享這個經驗並開始結束恥辱。使用標籤#YouKnowMe並分享你的真相。」
大量女性(和跨性別男性)加入行列,其中包括一些名人。
利用社群媒體上的標籤進行社會運動曾引來很多嘲諷,不過正如#MeToo已經證明的那樣,網路上的討論可以改變現實世界。人們分享的#YouKnowMe故事使政治變得非常個人化。這些經驗呈現出一幅非常有力的圖像—人們選擇人工流產的各種原因,有些是創傷性的、有些是平凡的,而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YouKnowMe也掌握了對人工流產的詮釋權。反人工流產倡議者用羞恥和責備的態度談論人工流產,並將自己描述為「支持生命」。女性與#YouKnowMe分享的真實故事提醒人們,那些反對人工流產的人只是想要限制女性的生育權,他們不是「支持生命」,而是「支持控制他人」。
雖然#YouKnowMe很強大,但它也令人深感沮喪。婦女不應該需要以公開揭露隱私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人生。他們不應該需要找理由來要求身體自主權。
他們不應該需要公開他們的個人故事,以提醒立法者他們不只是可以孕育生命的個體,他們是「人」!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5.18)
+ read more

2019-05-27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女性比男性容易有心臟...
糖尿病是心臟病的危險因子,而對於女性來說罹患糖尿病可能導致比男性患者更糟糕的結果。統計顯示,與男性糖尿病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了一倍,並且她們更容易死於心臟病。
治療差距是原因之一
男女糖尿病患者獲得的治療有差距可能是原因之一。女性糖尿病患者獲得的治療不如男性患者的積極,她們也較少被推薦接受心臟相關手術。
研究顯示,在糖尿病診斷後一年中,與男性相比,女性使用降膽固醇藥物可能性低了10%,並且女性使用其他心臟保護藥物的可能性也降低了7%。
荷爾蒙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是原因
美國心臟學會的科學聲明指出,荷爾蒙和心血管危險因子也可能是女性糖尿病患者風險較高的原因。
例如,許多女性在被診斷患有第2型糖尿病時已經有許多心血管疾病風險,包括:高膽固醇、高血壓、腹部肥胖和血管功能異常。研究指出,高膽固醇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見。並且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也有更多的發炎的指標。
此外,研究發現,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風險因素如:血糖、血壓、膽固醇和吸菸狀況,女性的控制率總體上低於男性。
需有更多性別差異研究
一位心臟科醫師表示:「我們並不擅長治療女性。背後的原因無論是出在醫生、患者還是提供醫療保健的管道,都不清楚,但這個現象一直存在。需要更多關於女性和性別差異的研究。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這個現象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女性糖尿病患者可以怎麼降低風險?
女性患者必須做到自我健康管理,定期看醫生並保持活躍。研究指出,女性患者需要比男性患者更頻繁、更有力地運動,以減少心血管事故。
建議遵循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以及每週兩天的中等至高強度肌肉強化活動。
如果持續做有氧運動,快走就已經足夠。隨著鍛煉時間的增加,女性和男性都會受益更多。
美國心臟學會發布的膽固醇指引也建議,醫生與糖尿病患者要討論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生活方式及可能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問題。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5.14)
+ read more

2019-05-20
#Me Too倡議活動難以撼動醫療領域
自從2017年,#Me
Too倡議活動如星火燎原般地席捲國際社會,撼動了政治、學術、商業、演藝、慈善界等。這些活動讓人們看到性騷擾、性暴力的普遍性及嚴重性。
不過,雖然許多領域的性別平等議題獲得改善,但醫學領域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性別不平等。例如:男女醫師的薪資差距雖然三年來首次變小,但女醫師仍比男醫師平均少了90,490美元;女醫師在進修、獲得國家研究補助、發表研究及進行臨床試驗等方面與男醫師仍有落差;或者女醫師在日常工作中經常被視為護士等非醫師的醫事人員。
2018年3月一間美國製藥市調公司利用其技術平台詢問女醫師:「身為一名女醫師是什麼感覺?」,並在2019年3月問了同樣的問題且多加了一個問題,特別提到了#Me
Too的影響。
#ME TOO一年,身為女醫師的感受有何變化?
結果顯示,女醫師的工作生活中有三種負面經驗在一年中增加了三倍甚至四倍,分別為:女醫師比男醫師容易被視為非專業人員;被歧視;在被男性主宰的職場中工作。
認為女醫師比男醫師容易被視為非專業人員的人,一年間增加了26%(2018年為10%)。具體的例子如:患者和同事不斷評論女醫師的外表;受訓中要面對來自年長男醫師的注視、評價及偏見;或者是雖然女醫師以姓氏向患者自我介紹,但患者會以名字稱呼女醫師(男醫師少有這種經驗)等。
而認為醫學領域是由男性主宰的女醫師,一年增加了11%(2018年為4%)。例如:一位受訪者表示自己是醫院中唯二女性外科醫師中唯一全職的,而男女醫師的休息室相連且無遮蔽,因此女醫師很難自在地休息。
此外,連續兩年的調查中只有約20%的受訪者表示身為女醫師的感受是完全正面的。不到10%認為其經驗與性別無關,亦即他們的經驗與男醫師並無二致。
#ME TOO倡議活動是否影響了醫學領域?
2019年的調查顯示66%的女醫師認為#MeToo倡議活動並未改變其工作上的行為;近20%的女醫師表示,倡議活動給予他們「遏制」騷擾的力量,而不是忍受性別歧視;而8%表示變得更加意識到在過去女醫生必須付出多少心血才能讓今天的女醫師在醫學上被認真對待。
完成這份調查的公司執行長表示,調查的結果最有希望的是許多人不再對問題置之不理,而已經開始在三個方面採取行動以求改變,這將改善下一代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經驗。這三個方面分別為:
* 成立非營利組織
一些受訪者成立了非營利組織,以幫助女醫生取得突破,這也將直接影響對患者的照護品質。例如:組織Brave
Enough鼓勵女性擔任領導者,特別是女醫師;組織Time's
Up
Healthcare致力於提供醫學領域中的女性公平、安全和有尊嚴的工作。
* 督導
部分受訪者提供了督導方案,例如拉丁美洲督導小組,鼓勵女性不要害怕走上醫學的道路。
* 重新建構社會的性別期待
男醫生很少需要提醒患者或工作人員他們是醫生,女醫生卻經常不得不這樣做,並且經常要處理他人對其外觀和吸引力的不恰當評論。面對這個問題,已經有女醫師開始進行公開討論。
此外,美國醫學會成立了「會員改變醫學倡議活動」,其中包含了關注女醫師的經驗。當女性佔醫療從業者75%(36%為醫師),而職業倦怠正讓有才華的員工離職之際,醫療領域關注女性的需求,培育最好的從業者實刻不容緩。
醫療領域的領導者需要特別關注整個團隊,特別是女性的工作經驗,並在他們的資源消耗殆盡前解決問題。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雖然#Me
Too倡議活動對女性醫師的工作環境及條件沒有太大影響,但是有更多女性的性別意識因此提升,有助於未來進一步改善女性在醫學領域的經驗。
編譯來源:STAT(2019.05.01)
+ read more

2019-05-16
強化骨盆肌的方法
利用手機軟體和運動,男性和女性都能保持骨盆底肌的健康!
你/妳的骨盆肌需要加強嗎?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強化骨盆肌,但是孕婦、停經期前、後的女性,即使沒有任何的症狀,也應該做加強鍛煉,以預防出現像尿失禁、器官脫垂或其他骨盆底肌無力的症狀。
練習凱格爾式運動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新指南建議,女性有尿失禁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人應要訓練骨盆肌肉,亦即「骨盆肌底運動」:
坐下或躺下,並保持身體放鬆。然後
收緊會陰部肌肉就像你試圖憋住屁一樣,想像一下這個感覺並把這個注意力往上和往前,然後練習肌肉收縮跟放鬆。一開始的目標是肌肉收縮保持12秒,重複10-12次,每天做三次。當骨盆肌變得強壯,在站立或是日常活動時你也可以這樣練習。有70%的女性的骨盆肌底運動是錯誤的,建議請專業物理治療師檢查您的練習方式。男性與女性骨盆肌底運動非常相似。
避免傷害你的骨盆底肌肉
維持健康的體重,當你體重過重,會給腹部肌肉增加多餘的壓力;練習正確的方式來提重物,包含抱嬰兒跟提購物袋。慢性咳嗽會使骨盆肌力變弱。
避免便秘是很重要的,因為腹部過度用力排便對骨盆肌力會因此減弱。確保飲食中富含纖維、多喝水、運動和維持體重健康都有助於避免便秘。
參加運動課程
除了在運動過程中正確地呼吸和使用核心肌肉外,重量訓練可作為加強骨盆底肌肉的常規練習;深蹲,抬臀式和弓箭步可以幫助骨盆底肌練習。
根據台灣尿失禁學會網站,有高達1/4的女性有尿失禁的問題,可透過練習凱格爾式運動來增強尿道閉鎖壓、改善急尿感、以及讓鬆弛的骨盆腔回復正常位置。
編譯來源 :The Guardian(2019.05.06)
+ read more

2019-04-18
【活動宣傳】生產,不只是女人的事,更...
CSW63 NGO 平行會議國內分享
生產,不只是女人的事,更是國家大事!
從「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談起
「生產到底是女人個人的事?還是,國家的事?」這個問題在2015年12月11日,台灣以《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的立法,做了回答,本條例成為全球第一部由國家立法保障婦女生產風險的法律。有責任不責難、不論過失,以女性為主體的補償機制,除了全球首創之外,在台灣醫療相關領域,亦是唯二採無過失補償原則的制度。本法2016年6月30日正式施行至今,衛福部日前公布首次年度報告,針對494申訴案進行分析,試著完整呈現近年我國之生產事故樣貌。
台灣女人連線推動生產事故立法,歷時13年,為分享這個值得驕傲的台灣經驗,今年三月於聯合國NGO
CSW主辦平行論壇。在本法上路2年同時也是母親節的前夕,歡迎關心此議題者,一同來討論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內涵、推動歷程與實施至今的成果與展望。會中亦將分享此次在NGO
CSW的平行論壇其他國家與會者的回饋意見。歡迎呼朋引伴一起來討論!
時間:2019年5月5日(星期日)14:00~16:30
地點:女書店(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主辦單位:台灣女人連線、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民進黨婦女部
費用:免報名費
活動流程:
時間
流程
與會者
13:50-14:00
報 到
14:00-14:50
專題演講:
生產無後顧之憂:「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歷程、現況與展望
黃淑英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14:50-15:50
座談主題:
1.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對女性生育權的影響
2.無過失救濟制度於生產或其他醫療領域的現況與意涵
3.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現況與待改善之處
主持人:
林綠紅/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與談人:
吳嘉苓/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楊惠君/報導者副總編輯
龔文翎/紐約州立大學奧巴尼分校社會學系博士生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15:50-16:30
交流與討論
電話:02- 02-23929164 台灣女人連線
報名:https://forms.gle/S7rLZwkz5xS2kyc39
+ read more

2019-04-13
男性不孕的翻轉:正確的飲食與生活形態
困難懷孕的人數似乎正在上升,特別是有越來越多的伴侶在他們中年以後才努力懷孕。
大部分不孕的醫學建議與情緒支持對象都以女性為主,事實上,研究已經指出,男性不孕因素在困難懷孕所扮演的角色與女性相同。在美國3分之1的不孕是因為男性的不孕問題。
大約有84%的伴侶在沒有避孕的規律性行為下,一年內可以自然懷孕,在美國,100對伴侶中約有12-13對伴侶有懷孕問題;在英國,每7對伴侶就有一對,相當於有350萬對伴侶可能會有困難懷孕問題。
男性不孕的問題是否上升?
依據2017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調查,年近數十年來,精子濃度已經下降超過50%,這個研究分析了過去185個研究,包含了43000位來自北美、歐洲以及澳洲的男性,結果顯示,男性的生育健康有顯著的下降,雖然研究者評論,大部分的研究都沒有探討下降的理由。
飲食對男性不孕有幫助嗎?
研究顯示,飲食方式可能在營養攝取上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營養物會造成身體傷害與肥胖。
2016年有系統性的回顧文獻,探討飲食型態、食物與營養物對精液以及生殖力的影響。這項研究發現:omega
3脂肪酸、抗氧化劑
(維他命E、C、β胡蘿蔔素、硒、鋅與番茄紅素)、葉酸、維他命D與減少飽和脂肪與較好品質的精子有關聯;魚、貝類、家禽類、穀類、蔬果以及低脂肪飲食對於精子品質也有正面的影響。
相反地,攝取過多的加工肉製品、全脂飲食、咖啡、酒精與糖,在某些案例中會降低精子的品質。攝取高量的酒精、咖啡、紅肉以及加工肉製品對於懷孕的機會有負面影響。
生活形態和不孕:氧化壓力 (OXIDATIVE STRESS)
儘管對於營養對精子品質影響的證據仍有限,但研究顯示,有將近30-80%的男性不孕是肇因於氧化壓力。氧化壓力是指抗氧物比活性氧少(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無法抵銷後者造成的傷害。精子細胞中高濃度ROS會改變精子活動力、活性以及濃度,而這些都會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
要減低氧化壓力的最基本因素是生活型態:
* 抽菸
抽菸會增加ROS的數量,也會損耗身體中的抗氧物,如:維他命C。這樣的壞習慣也會激發身體發炎並增加睪丸中的白血球數量(免疫細胞)。抽菸也會影響陽痿。
* 酒精
過量飲酒是會影響精子的形狀,且大量飲酒時期會使精子消失好幾個月,酒精產生的有毒物質乙醛,會與脂肪與蛋白質共同作用產生ROS。
* 肥胖
肥胖會增加ROS產物並導致賀爾蒙不正常的分泌,造成精子品質的負面影響。肥胖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而糖尿病會導致陽痿。
* 壓力
數個研究已指出,壓力是如何增加精液中的ROS含量,同時也減少藉由抗氧化劑所形成的保護。
營養補充品能幫助能性生育力嗎?
補充品從未被視為食物的替代品,但不是每一個人飲食都時時維持完美的平衡,因此補充品可以幫助消弭飲食中的缺漏。
一項關於營養補充品的使用與男性生殖力的大型研究回顧刊顯示:抗氧化物補充品可以增加精子的數量、活動力、正常結構及DNA的修補。
維他命C、E與CoQ10的組合物顯示能有效促進不孕男性的精液各項參數。研究者發現,精子數與在精液中的輔酶CoQ10總數有直接相關;CoQ10濃度越高,精子計數(濃度)越高。
鋅是另一個已知對於生育力有貢獻的營養素,它幫助穩定精子在鑽入卵子時所需的酶。
對於任何想要懷孕的男性來說,藉由適當的健康飲食、維持健康的體重以及遠離酒及香菸,能夠使其精子的品質最佳化。
在懷孕過程中,增加營養補充品可能是可以確保你攝取與生育力相關的基本微量營養素的方法。在某些情況下,如果精子計數非常低是需要醫療的介入。
如果你有懷孕困難問題,尋找醫學專業可以評估任何可能幫助不孕治療的的必要需要與調查。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4.05)
+ read more

2019-04-04
男性避孕藥研發又有斬獲!
相較於女性,男性可以使用的避孕方式較少。一直以來,男性避孕藥物的研發也多未有成果。最近一項男性避孕藥臨床試驗通過第一期的安全臨床試驗,顯示每天一粒避孕藥既能降低精子數量又無明顯的副作用。不過,雖然此消息令許多男性引頸期盼,但研究表示還需要約10年此避孕藥才有機會進入市場。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招募了40名健康男性參加第一期為期28天的臨床試驗,其中10名接受了安慰劑膠囊,其餘30名服用了200mg或400mg劑量的避孕藥「11-β-MNTDC」。
「11-Β-MNTDC」避孕藥的運作機制
該藥含有一種黃體素,可以抑制製造精子所需的荷爾蒙LH和FSH。它還含有類似睾丸素的化合物,可平衡由黃體素引起的雄性激素的下降,使需要雄性荷爾蒙的身體部位繼續保持「男性」的樣貌,如:男性型頭髮、低沉的聲音、性慾和功能等。
研究發現,相較於服用安慰劑的男性,服用「11-β-MNTDC」的男性 LH和FSH荷爾蒙水平顯著降低,表明該藥抑制了精子生成。並且荷爾蒙水平於試驗後恢復正常水平。
在試驗期間沒有男性退出臨床試驗或性生活被影響,但有些人經歷了輕微的副作用。4至6名男性表示頭痛、疲勞或冒青春痘,5名男性經歷了輕微的性慾減退,2名男性有輕度勃起功能障礙。
研究作者Christina
Wang表示,此藥結合了兩種荷爾蒙活動,既能降低精子生成又能維持性慾。不過,還需要規模更大、時間更長的試驗來確認藥效。
藥廠對研發男性避孕藥興趣缺缺
目前男性可用的避孕選擇有限,為了提供男性多種選擇,科學家測試了多種藥丸、注射劑和凝膠,以尋找能替代保險套和輸精管切除術的避孕方式。而多元的避孕方式不僅被男性所期待,女性也因為不想成為避孕責任的主要承擔者而對此有所期盼。
不過,即使有研究指出男女都很歡迎新的避孕方式,目前男性避孕藥的研究多仰賴公益和學術資助,藥廠對於將男性避孕藥上市興趣很小。
男性生殖醫學專家Allan
Pacey表示,男性避孕藥的發展史中失敗的案例多於成功的案例,因此有新的嘗試是好現象。若試驗成功的話,接下來的關鍵就在於藥廠是否有興趣將藥丸上市,但目前看來藥廠對此潛在市場仍信心不高。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3.25)、BBC(2019.03.26)
+ read more

2019-04-03
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根據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UCL
近期的研究,揭露性少數群體在體重上易往極端發展,例如比起異性戀女性,同志、雙性戀女性超重與肥胖的風險正在增加,相反的是同志男性比起異性戀男性卻更容易有過輕風險。
這份發佈在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的研究,是第一份使用英國人口數據探討性取向與BMI(body
mass
index)關聯性的調查,該研究整合了12份英國國家健康調查之數據並涵蓋93,429人。
來自UEA's Norwich Medical School 的首席研究員Joanna Semlyen
博士透過研究證實了性取向應被視為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其指出:『這是項值得擔憂與關注的現象,有鑒於肥胖被視為易導致與冠狀心臟疾病、中風、癌症與早逝,此外,同志男性易於過輕也可能間接造成額外死亡。』
博士認為兩性在BMI
顯著的差異,可能都是因為性少數群體易暴露在社會壓力之下,壓力源包含恐同與異性戀霸權等,皆可能造成同性與雙性戀族群避不開各種負面經驗,進而在其心理健康上造成影響,使其更容易吸煙與酗酒,並產生飲食與身體活動上的風險。
直到
2008年之前,健康調查中都沒有涵蓋性取向對個體之影響,也代表到現在為止專家們都無法確定影響性少數群體的確切有害健康因素,Semlyen
博士認為持續進行研究並搜集更多訊息,能夠幫助社會更進一步衡量其健康狀況,他也呼籲當局者與臨床醫生未來能多方參考各項新數據,在往後診療性少數群體時能提供更客觀、精確且吻合病患情況的診斷。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19.02.20)
+ read more

2019-03-29
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最新指引出爐!
近日,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心臟學院聯合出版了「2019年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引」。指引建議,預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方式是健康飲食、多運動、避免吸菸及管理已知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指引也表示阿司匹靈應盡可能少用於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
參與指引編撰的Roger S.
Blumenthal博士表示,超過80%的心血管事件都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但我們在實施這些策略和控制其他風險因素方面往往做得不夠。新的預防指引旨在提供可量身定制的心血管疾病預防策略,以幫助沒有心臟病史的人保持心臟健康,並且強調辨識和解決預防心血管疾病個人性或社會性的障礙,例如:收入、教育水平、成本問題、缺乏健康保險,難以獲得健康食品或安全的運動場所、生活壓力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步:了解自己的風險
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最好從全面評估一個人的風險開始。換言之,評估風險就是了解一個人因為血管阻塞而心臟病發或中風的風險;或者因此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民眾應與醫師討論他們目前的健康習慣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根據當前的研究證據和個人偏好來確定最佳的預防方法。
目前已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通過身體檢查和檢視病史可以識別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而對於處於臨界風險的人,還有其他因素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誰有更大的風險。
從改善生活方式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指引強調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心臟病的關鍵,並進一步提供以最新研究為基礎的實用建議。
* 吃:
選擇更多的蔬菜、水果、豆類、堅果、粗糧和魚類。少吃鹽、飽和脂肪、油炸食品、加工肉類和加糖飲料。
* 動:
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跳舞或騎自行車。對於不活動的人來說,有活動比沒有活動好;對於忙碌者來說,在一整天當中多次10分鐘的運動是可行的方法。此外,指引提醒久坐會抵消運動帶來的好處。
台灣女人連線於2017年製作了單張來描述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運動及提醒哪些女性特別要注意運動。
* 減重:
對於超重或肥胖的人來說,體重減輕5%至10%可以顯著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不吸菸:
三分之一死於心臟疾病的案例可歸因於吸菸或二手菸,因此應盡一切努力嘗試通過諮詢和/或批准的戒菸藥物來戒菸。
少用阿司匹靈來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
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阿司匹靈可以挽救生命,但常規地使用阿司匹靈來預防健康人的心血管疾病的效果並不是那麼明確。
最近的研究指出,有鑑於阿司匹靈稀釋血液的效果,服藥者出血的可能性過高,再加上此藥實際上預防的心血管疾病的數量不足以支持成年人每日服用阿斯匹靈來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指引建議阿司匹靈應該很少地被使用於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靈的人應限於心血管疾病風險最高且出血風險極低的人群。
常規提供降血脂藥史達汀給心血管疾病高風險者
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心臟學院最新膽固醇指引建議,為了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應對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高、患有糖尿病及根據病史判斷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高的人常規地提供史達汀類藥物,並配合生活方式改善的策略。
不過,長久以來科學界對史達汀預防初次心血管疾病的效果存在爭議,甚至有科學家質疑壞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控制血糖很重要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強風險因素之一,指引建議患有第2型糖尿病者應有量身訂做的營養計畫及每周進行150分鐘中強度運動或75分鐘強度運動,藉此控制血糖。並且在改善生活方式同時可服用降血糖藥Metformin來改善血糖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3.19)
* Arnett DK, Blumenthal RS et.al. 2019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2019;000:e•••–e•••.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67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