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活動

2025-07-15
【防曬專區】炎夏來襲!你準備好跟太陽...
炎炎夏日,全台高溫連連,紫外線指數也跟著飆升!不論是日常外出,還是戲水、爬山等戶外活動,通通難逃陽光的「熱情擁抱」。但你知道嗎?防曬可不只是怕變黑而已,更是守護肌膚與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別以為陰天就安全,紫外線可是會偷偷穿透雲層,帶來老化、曬傷,甚至增加皮膚癌風險。想安心擁抱夏日陽光、又不想留下後悔的「吻痕」?本專區一次帶你掌握防曬的基礎知識與實用全攻略,讓你聰明防曬,健康一夏!
防曬四大基本功!
1.防曬是在防什麼?
防曬是在防太陽裡的紫外線UVA及UVB對皮膚的傷害。UVA會造成肌膚老化及皮膚癌,UVB會造成曬黑、曬傷及皺紋。
* 了解更多:UVA和UVB有什麼區別?
2.怎樣才能完整防曬?
*
物理性防曬:陽傘、衣帽及盡量避免正午前後紫外線強烈時外出等。
* 化學性防曬:防曬乳、防曬噴霧等。
兩者搭配使用的防曬效果更好。
3.防曬乳上寫的SPF、PA是什麼?
*
SPF是防止皮膚被UVB曬黑、曬傷的係數,而在市面常見的數值有SPF15、30及50+等,指的是延長被曬傷時間的倍數。係數越大代表防曬效果越長,也就是需要補擦防曬乳的間隔時間越長。
*
PA是防止皮膚被UVA傷害的指標,後面有越多「+」號表示防護力越強,但最高只有到「++++」。
4.防曬乳怎麼使用?
防曬乳一定會因為流汗、擦汗、玩水等因素脫落,即便是宣稱一天只要擦一次的長效型,專家仍建議每2小時重新塗抹一次,並且每次都要確保皮膚被完整覆蓋。若擔心黏膩而只塗了薄博一層效果可是會大打折扣喔!
防曬全攻略,一次全部看個夠!
這裡彙整了所有「台灣女人健康網」有關防曬相關的相關新聞,從防曬品的成分選擇、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到正確的防曬方式與常見迷思破解,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聰明又安全的防曬決策,全面守護肌膚與健康。
1.SPF防曬係數越高越好嗎?
雖然不常見,但目前市面上、網路上仍可找到標示SPF100的防曬乳。看到這樣的宣稱請不要衝動購買,為什麼?還有一些具有防曬係數的保養品、化妝品,或是宣稱能防水的防曬乳,真能帶來理想的防曬效果嗎?
* 了解更多:美FDA規範防曬產品標示
關於防曬,TFDA沒告訴你的事...
係數100的防曬乳比沙灘傘有用嗎?
美國防曬用品安全將有新規定
你的防曬,擦對了嗎?
2.防曬乳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影響骨骼健康嗎?
我們的維生素D有80%是靠身體暴露於紫外線下產生的,那擦了防曬乳是不是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進而影響你的骨骼健康呢?
* 了解更多:擦防曬乳會讓你維生素D不足嗎?
研究:防曬不會削弱您的骨骼健康
3.如何選擇並正確使用防曬品?
市面上的防曬商品五花八門,究竟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品呢?
* 了解更多:所有關於防曬乳你要知道的事
有些防曬產品不但失效快 還可能有害
夏天近了,正確使用防曬品
極端炎熱可能意味著使用不同的防曬乳
選擇防曬乳應注意什麼?
4.防曬可以用吃的嗎?
市面上出現了宣稱可以幫助防曬的「防曬丸」或「防曬錠」,號稱一天兩粒就能抗紫外線。但美國食藥署早已公開打臉這種產品宣稱無效,台灣衛生福利部亦表示此訊息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提醒大家應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如果真的想要用吃的,那就多吃葡萄吧!
* 了解更多:防曬能用「吃」的嗎?
「防曬丸是騙局,應該下架!」美國參議員如是說
[衛福部]
聽說吃防曬錠可以幫助防曬,這是真的嗎?
甜蜜蜜地防曬—多吃葡萄
5.如何避免熱傷害?
除了使用防曬品,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避免熱傷害呢?防曬撇步這裡報你知!
*
了解更多:招架不了夏天的熱情?預防熱病看這裡!
我不要夏天的吻痕!關於曬後處理
打破12個防曬迷思!讓你享受一「夏」
選一副好的太陽眼鏡保護你的眼睛
在酷暑中保護您的孩子
高溫來襲!戶外活動者的6大安全守則
6.防曬與不防曬對健康都有影響?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長期不防曬可能導致熱傷害、皮膚曬傷,增加中暑與皮膚癌風險,但防曬產品中的部分化學成分也被質疑具潛在致癌性與荷爾蒙干擾作用。建議選擇安全成分並配合遮陽,是兼顧健康的防曬方式。
* 了解更多:別小看熱浪造成的健康威脅!
夏日須知!防曬乳成分在泳池中恐被分解致癌
防曬的化學成分在血液中超標419倍!
沒曬傷不代表你不會得皮膚癌!
防曬產品化學成分的確會進入血液!
陽光下的危險!多款防曬產品含有超標苯
皮膚癌號發部位
男女有所不同
彙編日期:2025/7/15
+ read more

2025-07-07
高溫來襲!戶外活動者的6大安全守則
2025年夏天以酷熱開場,對所有在戶外活動的人都是挑戰,無論你是跑者、通勤族、園丁、工人,還是參加球類活動的孩子。熱傷害專家Susan
Yeargin提醒:提早準備與改變行為,是避免中暑的關鍵。
高溫時段活動風險高
一天中最熱通常落在上午10點至下午6點。這段時間太陽強烈、氣溫高,身體會因為氣溫與太陽輻射而吸收熱量。地面也會加熱,加上濕度,讓身體難以透過流汗散熱。
即使只是慢跑、遛狗或割草,身體都會產生內部熱能。當外頭已經很熱時,你的運動會進一步增加身體熱負荷。跑步或騎車強度越高,產熱也越多。尤其是工作者,因缺乏彈性休息,風險更高。
身體雖會適應熱,但有極限
一般人約需兩週適應高溫,這期間身體會增加排汗、提升血液循環、保持鹽分來維持水分。但這並不表示你能應對更極端的熱浪。
例如你可能習慣攝氏27度,但若突然升高到35度,身體仍無法應付。特別是季節初期高溫與濕度的組合,更容易導致熱傷害。
老年人與兒童風險更高
年長者心血管功能與出汗能力下降,且口渴感不靈敏,更易脫水或中暑。有些人也較不願或無法前往避暑地點。
兒童的高溫適應速度可能比成人慢幾天。他們散熱較依賴皮膚散熱而非排汗,易皮膚發紅。雖然他們會喊熱,但不一定知道何時該停下活動,大人需多留意、提供休息機會。
最重要的高溫安全建議是什麼?
1.選對時間活動:想避免中暑,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避開最熱的時段。將運動、家務、戶外工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或找有樹蔭的環境活動。
2.養成良好補水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為口渴是身體已經缺水的訊號。水分充足可幫助心臟減壓、腦部與肌肉維持功能,也避免流汗功能下降。
3.傾聽身體訊號:若感覺頭暈、疲倦、發熱、無法持續活動,請馬上休息與補水。身體會提醒你需要降溫,千萬別硬撐。
4.選擇合適衣物:選擇淺色、輕薄、短袖短褲可減少吸熱、促進散熱。
5.記得安全帽與裝備會蓄熱:工地工人可能不得不戴安全帽,但運動員在高溫下並不一定需要穿著護具練習。而企業也應為戶外工作者打造補水區、降溫站等職安措施。
6.睡好覺也能降風險:白天曝曬會讓身體疲乏,良好睡眠與降溫環境(如冷氣房)有助於身體恢復,降低隔日中暑風險。
總而言之,熱傷害可預防,但需主動調整行為。在酷熱天氣中保命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聰明的選擇。
編譯來源:Japan Today(2025.06.30)
+ read more

2025-07-02
「第二十五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暨研...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0年創會以來,為響應「528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每年召開「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針對各項女性健康議題提出具體政策建議,促進女性健康議題的公共參與,由下而上地影響國家政策之擬定。而為了平衡醫療體系的男性思考、提供國內婦女完整的健康資訊與促成具性別意涵的健康政策,2004年11月偕同婦女團體與病友團體共同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迄今超過66個婦女、病友、性別、新住民等團體參加,成員分佈台灣各地,北、中、南、東皆有網絡成員。自2005年起,每年定期於九、十月舉辦「行動網絡會議暨研習營」進行性別健康議題研討,提高知能,並共同討論來年528行動主題。
今年(2025)網絡會議暨研習營將以「線上會議」方式進行。會中除了分享「2025性別健康熱門議題」,並將於「牽手走過1/4個世紀」的主題中聊聊婦女健康行動網絡25年來,大家一起做了什麼?完成了什麼?還有什麼要繼續努力?
歡迎各位婦女健康網絡成員、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報名參加。詳細活動內容請見下方資訊。
會議資訊
* 時間:2025年9月11日(四) 下午14:30至16:30
* 方式:Google Meet線上會議
* 議程:(暫定)
9/11(四)
時間
內容
主持人/主講人
14:20-14:30
線上報到
14:30-14:40
主持人開場+相見歡
14:40-15:00
【專題演講】
2025性別健康熱門議題
陳書芳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15:00-15:50
【團體交流】
牽手走過1/4個世紀
黃淑英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
15:50-16:20
【網絡會議】
第二十五屆婦女健康行動網絡會議
林綠紅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16:20-16:30
結語
*
對象:婦女健康網絡成員及關心性別健康的團體代表或一般民眾
* 費用:免費
報名方式
* 請於8/11(一)前完成線上報名表
聯絡人:台灣女人連線執行秘書 劉怡顯
Email:twloffice555@gmail.com
電話:(02)2392-9164
傳真:(02)2392-9165
+ read more

2025-06-13
皮膚癌好發部位 男女有所不同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
CRUK)近日發表一項分析,指出皮膚癌中最嚴重的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在女性與男性身上,好發的位置有明顯差異。男性最常在「軀幹部位」發現病灶,包括背部、胸部與腹部,占所有男性病例的四成;而女性則以「下肢部位」最常見,從臀部到腳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研究團隊推測,這樣的差異可能與性別行為模式有關,例如男性較常裸上身在戶外活動,而女性則可能穿短裙或短褲,導致暴露在陽光下的部位不同。
皮膚癌病例持續上升 過度曝曬陽光是主因
根據CRUK統計,英國每年約有1萬7,100件黑色素瘤病例,約有87%與紫外線曝曬過多有關。該機構預測,2025年黑色素瘤的新診斷人數將達到21,300例,創歷史新高。
CRUK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9年間,英國皮膚癌發生率上升了四分之一。其中,80歲以上高齡族群上升幅度高達57%。而年輕族群25至49歲的發生率上升了7%。
CRUK執行長Michelle
Mitchell表示,雖然皮膚癌的存活率已顯著提升,但病例持續增加仍令人憂心,特別是男性發病率上升速度更快。民眾一旦發現皮膚上出現新的痣、痣的顏色或形狀改變,或任何不尋常的皮膚變化,務必儘早就醫檢查,早期診斷是關鍵。
台灣紫外線暴露高 長期日曬恐增皮膚癌風險
台灣從春末至秋季普遍處於紫外線強度「高量級」,尤以南部地區如台南、高雄、屏東及離島澎湖、綠島等地最常出現「過量級」甚至「危險級」的紫外線指數(UVI≥8)。然而,許多民眾仍低估長期日曬帶來的健康風險。
台灣皮膚癌病例以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為主,惡性黑色素瘤雖少見,卻極具致命性,需及早診斷與治療。
防曬不分晴雨 簡單三招保護自己
CRUK健康資訊主管Fiona
Osgun提醒:「就算天氣陰涼,只要紫外線強度高,都可能對皮膚造成傷害。每隔幾年就曬傷一次,也會大幅提高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
正確防曬方式包含:
*
防曬全年無休:對皮膚有傷害的紫外光包括UVA和UVB。其中的UVA,即使在陽光比較弱的冬天和陰天,仍對皮膚有傷害。因此防曬工作不分冬夏。
*
避開紫外線最強時段:上午11點到下午3點儘量待在陰涼處或室內。
*
穿著遮蔽性衣物:長袖衣褲、寬邊帽、太陽眼鏡是好幫手。
*
正確使用防曬產品:選擇同時含有對UVA和UVB具防護作用的產品,並擦足量的防曬產品。更要記得補擦,尤其流汗或下水後。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亦呼籲,近年許多年輕人追求「健康小麥肌」,卻忽略曬傷會破壞DNA、誘發皮膚病變,應改變「曬黑才健康」的迷思。
不只防曬 觀察皮膚變化也很重要
英國國民健保署癌症臨床總監Peter
Johnson教授表示:「預防永遠是對抗皮膚癌最好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就醫才是關鍵。」
皮膚癌警訊包括:
* 新長出或持續變化的痣
* 痣的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
* 出現出血、潰瘍或不癒合的傷口
* 突然出現的黑斑、紅疹或皮膚增厚
若有上述情況,應儘速就診,由醫師進一步檢查與評估。
延伸閱讀
UVA和UVB有什麼區別?
夏天近了,正確使用防曬品
在酷暑中保護您的孩子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5.26)
+ read more

2025-05-26
芭比不再是「高跟鞋腳」了!從芭比鞋子...
2023年的票房大片《芭比》中的一個場景:芭比震驚地發現自己不再需要踮腳走路,而是能夠「平腳行走」了。靈感湧現後,一個研究團隊便展開大規模調查,分析自1959年至2024年6月間推出的2,750個芭比娃娃的腳型演變。
研究發現,芭比標誌性的「高跟鞋腳」(腳尖站立)正逐漸被「平腳」取代。如同許多現代女性一樣,芭比也會依據她的活動選擇鞋子—滑板或當太空人時穿平底鞋,而約會時則選擇高跟鞋。
工作多樣化,芭比不再天天穿高跟鞋!
研究團隊以自製的工具,將芭比的腳部姿勢分類為「腳尖站立」或「平腳」。也探查了娃娃的製造年代、是否具備多元身分(例如是否為身障人士),以及是否有職業設定。
研究結果令人訝異,就像電影中的芭比一樣,芭比娃娃的腳型也從穿高跟鞋的踮腳姿勢轉向穿平底鞋的平腳姿勢,特別是當他有「工作」時。這反映了社會的變化—現代女性會考慮當天的活動來選擇鞋子,而非總是穿高跟鞋。
在1960年代,所有的芭比都是「高跟鞋腳」;而到了2020年代,比例只剩下40%。同時,她的職業藍圖也不斷擴展—從一開始不具備任何職業角色,到現在有33%的芭比代表了現實中的職業角色。她早在人類尚未登陸月球的1965年就成為太空人,也在美國的醫生幾乎都還是男性時就當上外科醫生了。
美國在1980年代後期立法,使女性創業不再需男性的背書,而芭比也反映了這個轉變—她開始穿平底鞋取代高跟鞋,昂首闊步走進男性主導的領域。象徵她踢掉的不只是鞋子,更是對女性的限制。
芭比的腳型改變也與她的多元角色身分有關。例如,當芭比使用義肢時,她會穿平穩的平底鞋。但在使用輪椅時,她也會選擇穿高跟鞋,打破了刻板印象。
芭比鞋子的啟示
芭比的鞋子改變歷程反映了現實社會性別角色的演進及女性自主性的展現。當然,芭比設計讓女孩在職業上有更多元的楷模,但這也是反映了廠商的市場行銷策略,迎合社會的變遷來獲得商業利益。
現在,女性會在需要速度與穩定時選擇平底鞋,她也會在追求「時尚」時選擇高跟鞋。而我們必須做的是,瞭解及破解「時尚」背後資本家利益操弄的黑手,以防失去自主性而陷入無法跟上的焦慮。
編譯來源:TheConversation(2025.5.14)、PLOS ONE(2025.05.14)
+ read more

2025-05-16
美國孕婦被宣告腦死,但根據州人工流產...
喬治亞州一名孕婦在一次醫療緊急情況後被宣布腦死亡,但是醫生卻使用生命維持系統將她繼續維生,以便有足夠的時間讓嬰兒出生!因為喬治亞州嚴格的規定:人工流產手術的施行不得超過懷孕6週。
30歲的母親兼護士Adriana
Smith於2月被宣布腦死亡,這意味著她在法律上已經死亡,然當時她已經懷孕約8、9週。
她的母親April
Newkirk告訴亞特蘭大電視台WXIA說,她的女兒三個多月前出現劇烈頭痛,前往亞特蘭大北區醫院就診,在那裡接受了藥物治療後就出院了。第二天早上,她的男朋友被她吵醒,發現她氣喘急促,於是撥打了911。Emory大學醫院確診她腦內有血栓,並宣布腦死。
Smith的家人說,Emory大學的醫生告訴他們,他們不能停止或移除維持她呼吸的裝置,因為州法律禁止在胎兒心臟活動後進行人工流產—通常是在懷孕六週左右。
Newkirk說,Smith現在已經懷孕21週。移除呼吸管和其他救生設備可能會導致胎兒死亡。
她可能還要保持這種狀態幾個月。Smith的家人,包括她五歲的兒子,仍然到醫院探望她。
醫生告訴家人,胎兒腦內有積液,他們擔心胎兒的健康狀況。
Newkirk說:「她懷了我的孫子。但他可能會失明,可能無法行走,甚至出生後無法存活」。
社會的反應
挑戰喬治亞州人工流產規定的組織SisterSong的執行董事Monica
Simpson表示,這種情況是很大的問題。
Simpso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她的家人應該擁有對她的醫療決策權。」「然而,他們卻經歷了超過90天的再次創傷、昂貴的醫療費用以及無法解決和治癒的殘酷。」
Emory醫療中心表示,由於隱私規定,他們無法對個案發表評論,但發布了一份聲明稱,「我們利用臨床專家的共識、醫學文獻和法律指導來支持我們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使他們能夠根據喬治亞州的人工流產法和所有其他適用法律制定個性化的治療建議。我們的首要任務仍然是患者的安全和福祉。」
自2022年美國最高法院推翻具有歷史意義的「羅訴韋德案」裁決賦予的國家人工流產權以來,該案件是一些州提出人工流產禁令的最新後果。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5.05.15)
+ read more

2025-05-06
為老年生活做準備!進行平衡訓練降低跌...
在台灣,老人事故傷害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是跌倒。根據102年調查,65歲以上老人自述過去一年跌倒比率為16.5%,跌傷且有就醫者比率為8%。跌倒是導致老年人失能與喪失獨立生活能力的主要原因,甚至可能使原本能獨立生活的長者需要搬入長照機構。,因此,隨著年齡增長,結合平衡與肌力訓練的運動以預防意外跌倒是十分重要的。
預防跌倒,從平衡與肌力訓練開始!
國際預防跌倒指南建議,所有老年人都應該透過運動來預防跌倒。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南建議,65歲以上的人每週應進行至少三天的「功能性平衡與肌力訓練」,以提高日常活動與獨立生活能力,並預防跌倒。由於平衡能力大約從50歲開始下降,因此,在65歲之前就開始訓練平衡會更有幫助。
為了增強肌肉力量,我們需要逐步增加舉重的重量。同樣地,為了提升平衡能力,我們需要逐步練習平衡的活動,以提高我們在不穩定的情況下保持穩定的能力,避免跌倒。功能性訓練指的是模擬日常活動的運動,例如從椅子上站起,或跨步上階梯。當我們練習獨立生活所需的活動時,將提升執行這些動作的能力,降低進行這些活動時跌倒的可能,能夠更長久地維持獨立生活能力。
平時可以做哪些平衡訓練?
最有效的平衡訓練應在站立時進行,而非坐著。例如,雙腳靠攏或單腳站立,同時控制上半身動作,如身體傾斜與伸展。這是一種功能性平衡訓練,隨著平衡能力提升,這項訓練也可以變得更加具有挑戰性。有幾種可以在家中練習的運動,更多相關練習可以在「奇美醫院衛教資訊網」網站上找到。
1.坐立訓練
你可以每小時從座位站起10次,試著不使用手臂支撐。若要增加難度,可在腳下墊一個軟墊。
2.腳跟抬升
你可以踮起腳尖並維持幾秒鐘,再慢慢放下。若需要可扶住桌面或牆壁支撐,隨著平衡能力提升,逐步減少對支撐物的依賴。若要增加難度,可試著閉上眼睛進行此動作。
3.腳跟對腳尖走路
你可以沿著想像中的一條直線前進,然後用一隻腳的腳跟貼著另一隻腳的腳尖行走。若需要可扶住牆壁,並逐步減少支撐。
4.多方向踏步
你可以練習快速向前、側邊與後方踏步,這項訓練可以提升腳步的靈活性,幫助你在被絆倒時快速調整腳步以避免跌倒。如果體能允許,進階挑戰可以嘗試跳上或跨步上台階。
5.深蹲與弓箭步
增強腿部力量與平衡能力,可搭配啞鈴增加難度。
規律練習,規劃屬於自己的運動計劃!
平衡訓練應該規律進行,每週至少三次。應持續練習,若停止訓練,運動的益處將逐漸消失。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平衡訓練,但對於身體較虛弱、行動受限或跌倒風險較高者,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對於年輕人或體能較佳者,可以透過快速踏步、跳舞與跑步等較靈活的運動,來提升協調性與平衡感。
下次進行運動時,不妨問問自己:「我做了哪些改善平衡的運動?」現在開始培養平衡訓練習慣,可以幫助你降低跌倒風險,延長獨立生活的時間,讓老年生活更加健康、更有活力。
編譯來源:TheConversation(2025.03.19)
+ read more

2025-02-27
【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看見女人心...
【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
看見女人心健康 有你真好
-十大關鍵推手-
台灣女人連線在台灣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推動「為女著紅」的十年間,各領域專家、要員無論是在醫學研究、政策倡導、健康推廣還是社會公益領域,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這次「為女著紅十周年系列專題」將以側寫報導的方式介紹十大關鍵推手,因為有他們的看見,才有為女著紅的走過十年。
一、黃淑英/看見健康性別差異,從心開始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創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台灣「為女著紅」的發起人。
黃淑英長期關注女性健康議題,並在20多年的持續倡議下,漸漸從「女性健康」擴展到「性別健康」議題,並看見了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在健康的性別差異中,20幾年來擁有最廣泛文獻的就是心血管疾病,於是黃淑英在2007年便首度針對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向衛福部提出「正視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加強醫事人員與社會大眾對於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視」的政策建議。
2016年,黃淑英得知有超過50個國家在全球推動「Go Red
for
Women」女性心臟健康倡議行動,故決定加入響應行列,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並且每年以不同主題,呼籲政府、醫界及社會大眾重視女性心血管健康。
對黃淑英來說,為女著紅是看見健康性別差異的起點,而她堅持推動「為女著紅」十年,就是希望能從心血管健康開始,進而讓更多人看見健康中的男女大不同。
二、張博淵/聽見,而後啟動專業
張博淵—台大心臟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是首位傾聽女性心臟健康需求並支持「為女著紅」行動的專科醫師。
一直以來,台灣醫界對於心血管疾病上並無性別差異的觀念,女性被當成「小男人」般接受同樣的診斷及治療。當時醫界幾乎聽不見婦女團體倡議的聲音,但是,張博淵醫師聽見了。
張博淵醫師不但聽見了女性的聲音,同時表示女人不該被視為「不典型」的男人,其後更熱心地與自己的學生組成講師群,於2011年及2014年與台灣女人連線合作辦理了11場「女性與心血管疾病宣導座談會」,在社區宣導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
對為女著紅來說,張博淵醫師長期擔任顧問,用自身專業提供最大的支持,是為女著紅最強而有力的倚仗。
三、徐佳青/不忘初衷,姐妹牽手擴大串連
徐佳青—現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前台灣女人連線創會秘書長,是將「為女著紅」行動串起廣大資源的重要推手。
2016年,台灣女人連線發起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當時幾乎無人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議題,更不知道「台灣為女著紅日」。然透過佳青委員長在各界的人脈,得到太平洋sogo百貨支持,在忠孝館1樓最精華位置架設舞台打響第一屆「為女著紅」的名號。
其後,每一屆的「為女著紅」都有著佳青推動的身影,推廣對象擴及企業、民意代表及政府部門。
對為女著紅來說,佳青委員長對女性健康議題的關注,非但沒有因位置改變而忘卻初衷,更藉著她豐富經歷,牽起「為女著紅」走向更大的舞台。
四、張瑋婷/臨床與學術的推進,功不可沒
張瑋婷—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最早於院內設立抗癌護心團隊,為推動心臟-癌症共同照護的先驅。
2019年,台灣女人連線聽聞張瑋婷醫師在奇美醫院設立了心臟腫瘤共照團隊,並投入有關心臟與腫瘤的相關研究,故為了解乳癌病患心血管健康議題及臨床情形前往拜會建立合作。2020年第五屆為女著紅即以「讓乳癌患者不傷心」為主題召開記者會,張瑋婷醫師出席記者會強調乳癌病患面臨了雙重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提出「抗癌護心」團隊對乳癌病患照護成效的研究結果,呼籲政府應推動「心臟-腫瘤共同照護機制」照護乳癌患者心血管健康。同時,張瑋婷醫師也持續關注國際相關研究,並透過臨床經驗在各個醫學平台發表相關文獻。
對為女著紅來說,張瑋婷醫師對於將心血管疾病之性別差異深入台灣臨床醫療及研究領域功不可沒。
五、陳菊/提升為女著紅能見度最強助力
陳菊—現任監察院長,前高雄市長,推廣「為女著紅」行動年年響應不缺席,一路走來始終相挺。
2017年,第二屆為女著紅在網路上舉辦「名人站出來」及「著紅行動」。當時為此前往拜會當時的高雄市陳菊市長,獲得高雄市以具體行動支持,這是當年為女著紅在幾乎鮮為人知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給予最大的支持。自此之後,不論她身居何位,每年三月的為女著紅日,陳菊院長的紅色身影都未曾缺席,她親民又備受大眾敬愛的形象,讓她對女性心臟健康的叮嚀獲得社會共感,同時陳菊院長也是首位響應網路著紅的五院院長。
對為女著紅來說,陳菊院長透過自身的影響力,將為女著紅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提醒傳遞給大眾,是讓大眾得以看見為女著紅的最強助力。
六、國民健康署/政府民間攜手共創互利共贏
國民健康署—國家心血管健康政策推動單位之一,在推動女性心血管健康議題上扮演重要角色。
2016年,台灣女人連線於第十九屆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中以「看見女人「心」-消除心/血管健康的性別盲」為主題,向衛福部提出五項政策建議後,隔年國民健康署即開始補助並推廣「為女著紅」行動。
同時,針對台灣女人連線提出的建議,著手規劃各種相關委託研究及人力培訓等納入性別的觀點,去除「性別盲」,完善女性特殊照護的需求。
對為女著紅來說,國民健康署是國家推動健康性別差異的關鍵角色,同時也是倡議「為女著紅」的重要推手。
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醫界代表同心推動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推廣心血管健康教育最專業的合作夥伴。
2016年首屆為女著紅,為引起社會及媒體關注,台灣女人連線邀請衛福部、醫師代表、藝人代表、企業代表等各界知名人士出席記者會推廣,當時,時任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最高顧問的王金平前院長親自出席記者會表達支持,第二屆更由董事長呂鴻基醫師親自響應網路著紅行動。自此之後,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以心臟專科組織的角色正式成為「為女著紅」合作團隊,每年協助審閱衛教提供專業建議,同時透過廣大的人脈協助推廣行動。
對為女著紅來說,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是讓為女著紅行動擁有專業支持的最大底氣。
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照顧女性健康,捨我其誰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照顧女性健康不遺餘力,是女性健康議題上不可或缺的親密戰友。
2018年第三屆為女著紅,在時任秘書長黃閔照醫師牽成下正式加入合作夥伴的行列,並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倡議女性在懷孕、更年期等生理階段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當年更於高雄舉辦「為女著紅
為心而跑」路跑活動,多位立法委員、衛福部代表與國際婦產科醫學會共襄盛舉。自此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再也沒有缺席「為女著紅」。
2023年,黃建霈醫師接下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職位,積極建立與「為女著紅」的合作,參與為女著紅直播並協助衛教資訊審閱,更開始於每年三月學會婦女節活動,將女性心血管健康議題帶入婦產專科,對外辦理著紅路跑活動等推廣女性心血管健康。
對為女著紅來說,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是最了解女性健康需求,同時提供專業資源最全面的重要夥伴。
九、台新銀行林維俊/持續十年最強力的後盾
林維俊—台新金控總經理,為長期贊助支持「為女著紅」行動的企業夥伴,十年未曾間斷。
2016
年「為女著紅」首次在台灣舉辦時,台灣民眾對於這項活動仍十分陌生。為了爭取資源與曝光,台灣女人連線主動向台新銀行提出合作邀請。這一契機,源於台新銀行的品牌標語—「認真的女人最美麗」,不僅與活動理念相契合,更巧合地與企業色紅色相呼應。林維俊總經理當時便給予高度認同與大力支持,並在往後的十年裡,不間斷地贊助與協助活動宣傳,陪伴「為女著紅」一路走到今天。
對為女著紅來說,台新銀行與林維俊總經理的用心聆聽與全力支持,無疑是最堅實、最甘心的後盾。
十、每一個紅色身影/十年有成 缺一不可
除了以上幾位關鍵推手,在這十年間,有超過10位政府單位首長、20位以上縣市首長、近百位民意代表、上百組織、商家、職人等各行各業代表的響應,以及各地方衛生機關及行政機關的年年協助推廣。
同時,更有廣大的民眾,透過自己的臉書、IG等社群平台,發揮著自己的力量響應推廣為女著紅,讓女性心血管健康逐漸被重視。
對為女著紅來說,為女著紅能有今日的十年有成,曾經參與的每一份子都缺一不可。
最後,感謝所有在這十年間曾經參與為女著紅的夥伴和我們一起「看見女人心健康」。未來,期待舊雨新知一起牽手,於每年三月第二個星期五「台灣為女著紅日」,穿上紅色衣飾響應為女著紅,讓更多人看見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
+ read more

2025-02-24
美國最高衛生機關更改「女性」和「男性...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在2/19發布了一份指導文件,更新了對性別、女性和男性等術語的官方定義。此舉是根據美國總統川普限制跨性別者權利的行政命令。
川普在該行政命令中表示,為了保護女性免於「性別意識形態極端主義」的影響,將「男性」與「女性」回歸到生物學中雌與雄的定義。該行政命令指出,用流動且主觀的自我意識(性別認同)取代生物學的事實(生理性別),允許男性自我認同為女性,並獲得進入女性單一性別空間和活動的權利,如家暴庇護所、淋浴間,因而侵犯了女性的權益。
川普政府的立場—男性和女性是唯二的兩種性別
HHS最新發布的指導文件認為「人類的性別,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是在受孕(受精)時從基因上決定的,在出生前即可觀察到」,並定義:
女性:具有產生卵子的生殖系統者的性別。
男性:具有產生精子的生殖系統者的性別。
HHS女性健康副助理部長Dorothy
Fink表示,在醫療保健領域,性別差異可能影響疾病的表現、診斷及治療方式,且女性與男性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醫學與研究需要採取針對性別的措施。
其他推翻跨性別者權益的行政命令
HHS表示,為了遵守川普的另一項命令,也將採取措施防止對兒童進行「化學和手術的殘害」。這顯然是為了阻止性別轉換治療,也稱為「性別肯認醫療」(gender-affirming
care),包括青春期阻斷藥物、荷爾蒙,有時也包含手術治療。另外,也將禁止生理男性參與女子體育運動。
專家與LGBTQ+團體批評:定義違憲且無視科學
喬治城大學健康法律教授、奧尼爾國家和全球衛生法研究所聯合主任Michele
Bratcher
Goodwin表示,這些定義無視科學,要求發布這些定義的行政命令本身就極具問題。Goodwin表示,川普政府提出的政策,往往是違憲的,甚至明顯違法,並已被多名聯邦法官駁回。這些新定義不只是「政治修辭」,而是會對醫療與科學領域產生實際影響,甚至改變醫生對病患的治療方式。
LGBTQ+民權組織Lambda Legal的健康法律專家Omar
Gonzalez表示,此項指導文件「完全忽視了人類經驗的複雜性」。Gonzalez說:「這不過是政治表演,純粹是障眼法。這份網站公告的內容,實際上只是連結到那些我們已在法院挑戰過、甚至成功暫時禁制的行政命令。」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LGBTQI+政策主任Cait
Smith表示,這些新定義「充滿惡意,毫無科學根據」。
新的定義忽視間性人
Gonzalez指出,新定義完全忽略了間性人(雙性人,Intersex)。間性人是指性別或生殖解剖特徵上不符合傳統男性/女性二元分類的人。在美國,據估計約2%的人口出生時具有雙性特徵。然而,在這份新發布的指導文件中,間性人根本未被提及。
Goodwin說:「間性人的存在已被記錄了數千年,這不是什麼『新現象』。這並不是總統可以說成『某種新潮流或時尚』的東西。然而,總統的行政命令和這份指導文件所傳遞的訊息是,間性人根本是『隱形的』,甚至不存在。這完全是詭辯。」
編譯來源:Reuters(2025.2.20)、HHS(2025.2.20)、CNN(2025.2.20)
+ read more

2025-02-06
【2025第十屆為女著紅】看見健康性別差...
2025年第十屆為女著紅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什麼是健康性別差異?健康不是不分男女嗎?
健康除了男女生殖系統不同,不是都一樣嗎?
但,真的是這樣嗎?
醫學領域的性別盲
醫學的發展長期受到男性思維的主導,這種影響滲透至醫學教育、臨床研究、公共衛生政策及健康促進的各個層面,導致女性健康議題及性別差異被系統性窄化及忽視。
健康並非中性
男女由於生理構造、生命經驗及社會文化的不同,疾病風險因子、診斷及治療等皆具有性別差異。
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
近二、三十年來,國際間越發重視這個議題,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要求所有臨床試驗,包含動物研究,都應納入性別分析。醫學領域也逐漸重視這個議題,而心血管健康是進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想知道更多▶ 女人心健康 完整衛教
發起TAIWAN為女著紅,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
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起響應由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發起的「GO RED FOR
WOMEN」行動,並訂定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為「台灣為女著紅日」,十年來,網路擴及人次超過千萬。
❤想知道更多▶ 為女著紅 GO RED FOR WOMEN!
透過528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提出政策建議並持續追蹤
提出政策建議包括:
*
應投入更多的研究經費,鼓勵心血管疾病性別差異的研究
* 應制訂具性別意識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
* 應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建立跨科別的醫療合作,讓女性患者獲得更完整的醫療照護
透過行政院性平會、全民健保會等管道,提案落實國家健康政策納入性別觀點
歷屆提案包括:
*
「國家心血管疾病防治第一期計畫(107-111年)」、「研製心血管疾病照護指引計畫」、「探討心血管疾病風險之性別關聯計畫」、「腫瘤心臟病學臨床照護及指引的系統性文獻回顧」等計畫,應納入性別差異及觀點,衛福部亦有正面回應。
*
建立癌症患者「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服務」之機制,2024年透過委託健保會委員提案:建請健保署成立「心臟─乳癌」照護模式,納入並給付心臟科醫師成為「全民健康保險乳癌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支付標準內之必要共照醫師成員。目前該案已送請健保署召開專家會議研參。
今年,為女著紅以「看見健康性別差異
從心開始」為主題,期望在十周年的重要時刻重回初衷,但在健康中的性別差異這一塊,我們還有太多需要看見。
目前國際上,具性別視角的健康研究逐漸成為政策與實踐的核心議題,歐美國家亦於國家政策上制訂相關推動機制。台灣在台灣女人連線長期推動下,健康研究納入性別差異以及疾病防治照護等公共衛生政策中納入性別視角等面向,歷經多年努力也逐漸引起重視。
然而,除了目前國際研究最多的心血管疾病,也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其他健康議題如:糖尿病、失智症等疾病也存在性別差異,因此,為女著紅,將不僅止於關注女性心血管健康,而是從心開始,看見健康中的性別差異。
為女著紅十周年,讓大家看見心血管健康的性別差異,但這只是啟程,不是終點,看見健康中的性別差異,我們期待從心開始,持續發酵……
每年3月第2個星期五,穿上紅色衣飾響應「網路著紅行動」
📌參加方式:
1.穿戴紅色衣飾👗拍攝照片或影片📸
2.上傳至FB/IG等社交平台,並標籤「#TAIWAN為女著紅」🅵
歡迎大家來一起用行動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
* 【為女著紅 走過十年】歷年重要進程與成果
*
【從無到有的「為女著紅」】台灣女性心血管健康推動歷程
* 【看見女人心健康 有你真好】十大關鍵推手
本活動部分經費來自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