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0
裝神弄鬼?!小心賠上眼睛健康
每年的10月31日是歐美國家的傳統節日-萬聖節,人們會在這一天變裝、戴上面具,小朋友挨家挨戶蒐集糖果、大人開派對參加遊行。近年來,這個節慶活動在世界各地-包含台灣-越來越常見。而不論國內外,許多人在打造萬聖節裝扮時,都會選擇使用能將眼睛改變成特殊顏色的角膜變色片(彩色隱形眼鏡),但許多眼科醫師們擔心民眾很可能在大肆慶祝的當下危及了健康。近日,英國視光學總會(The
General Optical
Council)便趁著萬聖節前夕警告民眾角膜變色片所帶來的風險。
雖然法律聲明購買角膜變色片應該要持處方並且有配鏡師或醫師在場,但實際上,民眾要取得角膜變色片不是難事,網路、商場都有在販售。視光學總會的策略總監Alistair
Bridge表示:角膜變色片不該由配鏡師或醫師以外的人提供;配鏡師能夠確保隱形眼鏡適當的貼合並且給予相關的專業資訊,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
特許交易標準委員會執行長Leon
Livermore說明,角膜變色片的製作通常是建立在「以單一種尺寸對應所有使用者」的基礎上,而非依配戴者的需求與個別狀況量身訂做,因而會增加傷害眼睛健康的風險。
另一方面,視光學總會也舉出了數個會傷害眼睛健康的常見錯誤佩戴方式,如戴著睡覺、與他人分享或交換配戴等,這些行為都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傷,像是角膜潰瘍與感染、眼部疾病的傳播等,甚至進而減損視力。
因此,提醒民眾在購買時先洽詢專業的醫事人員,配戴角膜變色片時確實遵守醫囑,才不會為了一時的美麗(或恐怖?)失掉了眼睛健康。
資料來源:The General Optical Council
+ read more
2015.10.23
別讓牙線「陷」你於不義
曾經蛀牙過的人都知道,若傷及神經可能需要付出根管治療甚至裝假牙的代價,而通常這些手術所費不貲。因此為了避免再次蛀牙,患者可能會開始於飲食後用牙線清潔齒縫。然而,最近一位牙醫師提到,其實使用牙線需要靈巧的手指,若使用方式不對反而弊大於利。
在使用牙線時,多數人其實沒有把東西從牙縫中清除,只是把殘餘壓至牙齦並任細菌滋長。另一個經常犯的錯誤是,在牙縫中來回摩擦牙線,試圖將殘餘拉出牙縫,但這不僅無法把殘餘清除乾淨又傷害了牙齦。
英國紐卡索大學的牙醫科學教授Robin
Seymour認為,最徹底的清潔其實是用牙刷耐心地刷牙,再用牙縫刷清潔齒間,最後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作結。漱口水含有殺菌功能,還因為含氟所以比用牙線更能避免蛀牙。
Seymour最後強調,漱口水應使用不含酒精的,因為酒精不僅對牙齒清潔沒有多大幫助,還會增加口腔癌的風險。在挑選漱口水時,尋找「西吡氯銨」(cetylpyridinium
chloride)成分,它會跟口腔中的蛋白質結合並產生出能包覆牙齒的保護膜,保護作用可達12小時。
資料來源:India’s Largest Independent News Service, IANS
+ read more
2015.10.23
大型皮膚炎研究發現:基因影響疾病?!
濕疹,或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皮膚病,通常伴隨劇烈發癢及復發性的皮膚損害。全球有20%的小孩與10%的成人有異位性皮膚炎,這些人及其家人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心理健康狀態經常受此疾病影響。目前雖然對於疾病的肇因仍不甚清楚,但已知遺傳是重要的影響因子,而最近一份至今規模最大的異位性皮膚炎研究又進一步發現了10個與皮膚炎有關的基因,提供了未來研究皮膚炎治療方法的新途徑。
為了深入瞭解與疾病有關的基因,一群來自14國家的臨床醫師與科學家,透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的方式研究了來自歐洲、非洲、日本及拉丁國家的377,550名患者與健康個體的所有基因,從中找出變異的基因序列再篩選出患者常見的變異基因。
研究員發現,人體中有10個基因區段若變異將會影響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更重要的是,這10個基因區段裡多數與免疫系統調節有關且會影響其他發炎性疾病的風險,顯示異位性皮膚炎不僅與遺傳有關,還受人體的免疫系統調節能力影響。英國MRC
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的Lavinia
Paternoster博士說明,雖然這次發現的10個變異的基因區段只會稍微增加罹患皮膚炎的風險,但這個發現仍能幫助我們了解疾病發展的機制,再透過未來持續性的研究可能會產生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因此目前已累計發現31個變異的基因區段與異位性皮膚炎有關,且從部分基因區段可知免疫系統調節會影響皮膚炎風險。但是主要研究員之一Stephan
Weidinger教授認為,目前仍不知變異的基因區段是如何增加了皮膚炎風險,並且還需要了解基因與生活習慣及環境的互動,才能發展出預測疾病風險的工具及更好的預防和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2015.10.22
服藥時間不同差很多?!研究發現會影響糖尿病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飲食經常失衡,高血壓成為許多成年人常有的經驗。然而,高血壓容易引發代謝症候群,並可能進一步導致心臟病、中風與糖尿病,因此為了避免症狀惡化成疾病,有些人被建議服用降血壓藥物。而最近有2份研究發現,比起睡醒後服用降血壓藥物,睡前服用能顯著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在第一項研究中,Ramón
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檢視了2,656名沒有糖尿病的人的血壓變化,藉以調查用血壓預測罹患糖尿病風險的的價值。經過5.9年的追蹤以後,190名研究對象罹患了糖尿病,並且發現睡眠時間的血壓是糖尿病風險的重要依據。研究員說明,降低睡眠時的血壓可能才是降低糖尿病風險的關鍵方法。
第二項研究中,Hermida博士與其同仁則進一步探討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是否真的比睡醒後服用來得更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他們隨機找來2,012名有高血壓但沒有糖尿病的研究對象,並經過6年追蹤後比較睡前服藥與睡醒後服藥的差別,過程中有171名研究對象罹患糖尿病。研究發現,睡前服用藥物的人發生夜間血壓升高現象(non-dipping)的比率較低(睡前用藥:32%,睡醒用藥:52%),降低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且更重要的是睡前用藥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57%。
研究員說明,降血壓藥物的作用在於抑制一種叫angiotensin
II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使血壓上升、從肝臟釋放葡萄糖到血液中以增加血糖,並且降低胰島素的敏感度。而綜合2項研究發現,對於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者,在睡前服用降血壓藥物比在睡醒後服用更能改善睡眠時的血壓,並進一步預防罹患糖尿病。
資料來源:Diabetologia
+ read more
2015.10.08
掉髮怎麼辦?我該擔心嗎?
一般來說,不到半數的女性終其一生能保有整頭的秀髮,而男性則僅有20%能如此。根據一篇Coachrane
review關於女性治療掉髮的文章指出,女性因為掉髮讓她們感覺到外貌會有別於一般認為女性「正常」樣子,所以她們特別會為頂上無毛而痛苦,相反地75%中度至重度落髮的男性並不感覺困擾。
事實上,若只是掉一小搓頭髮並不會造成永久性禿頭,一般在醫學上稱這種因為懷孕、手術或重病而出現的掉髮現象為「休止期掉髮」,主要由於頭髮生長周期出現創傷干擾,導致在事件發生後的三個月開始掉髮,但通常頭髮都會再長回來。頭髮的生長速度約每個月長1公分,持續約3年之久,之後被新的頭髮推擠才產生落髮,因此即便平常每天掉100根頭髮都屬正常現象無須緊張。
每個人的頭皮會長出三到四叢的毛髮,一旦發生一叢一叢的頭髮掉落,則開始會出現禿頭區塊,而男女發生禿頭的部位又有所差異。男生一般會從前半部往後延伸開始禿、或是禿在頭頂,但女生則會在頭皮的中間部分開始出現頭髮變稀疏的情形。如果當你發現你的頭髮開始持續一搓一搓地掉落,請向醫師諮詢,而醫生可能會詢問你的用藥狀況或測量你體內的甲狀腺或鐵的濃度。
男女都可以藉由髮型品或遮瑕膏來掩飾禿頭,不過接髮及戴假髮顯得更實際一點,目前植髮也漸漸愈加流行。根據Coachrane
review發現,含有minoxidil成分的藥水擦抹於頭皮上對於治療禿頭有些許效用,可幫助延長頭髮停留在頭皮的時間,不過必須是至少持續使用一年以上才能看見效果。使用荷爾蒙療法降低雄性激素對某些男性有用,但對女性就無效。最後,已通過美國FDA核准的雷射生髮梳(LaserComb)宣稱能刺激毛囊促進毛髮生長,未來將會在治療禿頭問題上佔有一席位置,最後會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 read more
2015.09.21
延年益壽操之在己!三大風險其實可預防
現代生活由於不正常的作息、飲食習慣與缺乏運動等,導致慢性疾病日益成為普遍容易面臨的健康風險。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Mohammad Hossein
Forouzanfar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指出,導致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三大原因為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
研究團隊分析1990-2013年全球疾病、傷害及風險因素負擔的報告(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Injuries and Risk Factor
study),從188個國家的數據中去分析79種可預防風險導致的死亡人數、生命損失年數(years
of life lost)、失能時間長度(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以及所損失的健康年數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並分析不同性別及年齡的狀況。
整體來說,可預防風險在2013年總共導致3千多萬死亡案例,較1990年多了五百多萬。首先,高血壓是最主要的死亡風險因素,且高血壓所致的死亡人數在1990年至2013年間上升了近50%;其中男性因高血壓死亡的人數自1990年上升了59%,上升幅度多出女性19.1%。其次,23年來因吸菸死亡的人數上升了23%,是僅次於高血壓的死亡風險因素,並且同樣對男性的健康影響較大。第三名死亡風險因素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Body
Mass
Index,BMI),23年來因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死亡的人數上升了63.2%,但不同於高血壓及吸菸的是,身體質量指數過高對女性健康的影響較大。除了以上發現外,研究還發現在2013年高血壓、吸菸及身體質量指數過高所導致的健康年數損失、生命年數損失也是最高的,並且結果並無性別差異。
飲食習慣對健康影響的分析結果顯示,23年來總死亡人數的21%擁有14個具健康風險的飲食習慣,如低蔬果、高糖飲料或紅肉多等,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使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而死去。
研究團隊認為,此份報告為各國政府的風險預防計畫提供了清楚的證據作為政策擬定的參考;而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的主任Christopher
Murray也表示,吸菸及不良飲食是政府需要著力之處,透過改善這些面向能明顯地提升整體的健康。
資料來源:The Lancet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