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4
為了牙齒健康,英國人起身對抗甜食!
當糖份和牙菌斑上的細菌交互作用時,會形成酸性物質傷害牙齒和琺瑯質;若這個過程不斷發生,牙齒上會形成一個蛀洞需要補牙,最後導致必須將牙齒拔除。英國口腔衛生基金會(The
British Dental Health
Foundation)呼籲,為了解決英國人因為攝取糖份而日益惡化的口腔問題,各界必須要有更強力的作為;其中一位也十分關注糖份攝取議題的就是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他進行的一部新的紀錄片便深入探討糖份攝取對口腔健康帶來的嚴重影響,特別是在兒童身上看到的警訊。
英國口腔衛生基金會執行長Nigel
Carter表示: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八歲的兒童裡有一半已經有明顯的蛀牙問題,傑米奧利佛的紀錄片也指出兒童拔牙的醫療支出一年就高達三千萬英鎊;目前兒童住院治療的首要原因就是蛀牙,雖然我們不能全怪食品飲料業者,但他們的確應負起某種程度的責任,除了期望食品飲料業者能有所改變之外,我們也全力支持傑米奧利佛所提出的行動宣言:
--有加糖的飲料必須徵收每公升0.2英鎊的稅
*
--設立專法,讓政府訂定食品飲料業者依法必須遵守的指引方針
*
--訂定罰則處罰未改善或未遵守的業者
*
--制訂條例禁止晚間九點以後的電視播放垃圾食物的廣告
*
--針對垃圾食物行銷建立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且應涵蓋非廣播式媒介
*
--強制在食品包裝上標示警示貼標
*
--在包裝正面以茶匙標示糖份含量
資料來源:British Dental Health Foundation、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formation Centre
+ read more
2015.09.04
你知道睡眠不足會讓感冒機率倍增多少嗎?
大家都知道睡眠不足會讓抵抗力下降,變得容易生病,不過,光是睡眠不足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呢?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 UCSF)的Aric
Prather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提供了具體的解答。
研究總共募集到164位參與者,研究人員首先安排每位參與者接受為期兩個月的健康篩檢;接著,使用滴鼻劑讓參與者感染最普通的感冒病毒,以分析感冒病毒對人體免疫能力的侵襲狀況。其後,參與者接受持續一周的觀察,透過參與者被要求配戴的手環式電子偵測裝置,研究人員得以劑樂期睡眠狀況;同時,研究人員也每天從參與者身上採集黏液樣本以了解病毒的發展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每日睡眠平均不足6小時的人,其病毒感染發展成感冒的機率是每日睡超過7小時者的4.2倍;而每日睡眠少於5小時者則是4.5倍。*
而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造成的這個結果不會受到參與者的年齡、壓力指數、種族、教育程度、收入,或甚至抽菸與否的影響。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睡眠時間縮短在世界各地時有所聞,美國疾病管制局(CDC)日前指稱睡眠不足為「大眾健康流行病」;過去亦有研究指出不良好的睡眠與代謝機能失常、心臟病、中風機率增加有關。提醒大家要注重身體的休息時間與品質,千萬不要為了擁有更多的時間而失了健康。
*研究者強調研究過程中並未刻意要求受試者縮短睡眠時間,其所測得的數據完全都是來自於受試者平日的睡眠習慣。
資料來源:Sleep、UCSF
+ read more
2015.08.26
是空調的錯還是人的錯?女生怕冷原因大揭密
大多數在辦公室上班的女性,經常在夏天穿著外套工作,忍受手指冰冷甚至指甲發紫的困擾。許多女性以為這是自己體質虛弱之故,但是最近一篇研究指出,由於女性的體溫與新陳代謝速度普遍較低,但職場空調卻以男性的體熱為考量去設計,因此導致眾多職場女性有受凍經驗。
研究者Boris Kingma為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醫學中心的生物物理學教授發現,女性的新陳代謝速度平均較男性低了1/3,因此讓職場女性較舒適的室溫會比既有的建築溫度目標(約攝氏22.7度-26度)高出2-3度。Kingma指出,溫度調節的舒適標準自1960年代就是以70公斤且40歲的男性為考量的,因此現今的舒適標準應將女性實際需求也納入考量。芬蘭的VTT科技研究中心的研究員Pekka
Tuomaala也說明,這項研究進一步提供了證據證明為何女性平均而言較男性感到寒冷,因此若氣溫控制系統以女性的生理背景為考量,不僅省能又讓女性更舒適。
然而,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建築物專家Charles
Culp認為,Kingma發現女性新陳代謝速率較男性低可能是對的,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素難以被改變。此外,協助美國冷凍空調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
ASHRAE)起草建築溫度指標的丹麥科技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amark)的Bjarne
Olesen也提到,女性較男性會藉由衣著來適應夏天的天氣,且也有實驗發現當男女穿著相同並從事相同活動時,兩者感到舒適的溫度是相同的。Kingma對此回應,相同的實驗也指出,女性新陳代謝速度較低或身體組成之故,使她們較男性對溫度變化感到敏感。
雖然上述雙方未能達成共識,不過,台灣女人連線認為,不論是Kingma的發現或是其他專家的回應,都讓我們得以反省既有標準是否有將性別差異納入考量,要營造性別友善的公共環境,仍有許多我們可以努力的地方。
資料來源:Nature Climate Change
+ read more
2015.08.25
「課綱變調!教材荒謬!檢視國/高中健康教育課綱與教...
立法委員林淑芬國會辦公室、台灣女人連線
課綱變調!教材荒謬!
檢視國/高中健康教育課綱與教材
新聞稿
台灣女人連線長期關心性別與健康議題,目前國家教育研究院將於10月研修十二年國教健康與體育/護理領域課程綱要,因此,我們檢視了當前國/高中的健康教育,結果發現無論是課綱、教科書或教師手冊出現違反性別教育平等精神,甚至錯誤的內容,而且在自我健康管理也缺乏完整的教學。我們呼籲教育部應重新思考國/高中健康教育課綱,相關出版業者亦應修正教科書與教師手冊內容,以提供國/高中學生與生活接軌的完整、正確之教學內容。
課綱、教材、教師手冊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
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8條:「教材內容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但我們的健康教育卻違反條文精神。首先,國/高中課綱在定訂交往原則時,僅規範要討論異性戀關係,以致於教科書不但缺乏其他性傾向之生活經驗內容,而且還出現將同志定義為「超過18歲,曾和自己同樣性別的伴侶有過多次肉體上接觸並達到性高潮的人」[1]以及將「有罪惡感」、「有孤獨感」[2]列為同志之指標等汙名化內容。其次,教材裡充滿了性別刻板形象,如:教科書討論自慰時,僅談及男性會有自慰行為[3],不提及女性的自慰;而教師手冊,則出現「女性較柔順甜美、輕聲細語,所以比男性適於從事服務業」[4]等,非但未能教導老師如何破除性別刻板印象,反而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內容。
再者,雖然國/高中課綱明訂須「教導安全性行為及對婚前性行為負責任『作決定』之生活技能」,然大多數的國/高中教科書或教師手冊均以「拒絕婚前性行為」為主,以婚前性行為會導致未婚懷孕、性病、婚後性冷感[5]之內容等負面資訊企圖恫嚇青少年。此舉不但過度美化婚姻關係,導致同志的性被問題化,更弱化了「安全性行為」無論在婚前或婚後的重要性。令人相當錯愕的是,在教師手冊中出現諸如:「曾有過婚前性行為的人較容易發生婚外情,因為他們是較任性、不能自制的」[6]、「教導安全性行為是失敗的性教育的內容」[7]等內容,甚而大量引用某宗教的出版物作為教學參考。
性的美好確實建立在穩定的感情與負責的態度之上,但是結婚卻不一定與穩定的感情與負責的態度畫上等號,在多元選擇的價值下,國家應尊重婚姻是個人生涯規劃的選擇方式之一,國家教育不應再把拒絕婚前性行為作為教導性觀念的核心,而應在尊重多元價值及生活經驗下,更重視安全性行為之教導與實踐,以避免國人曝露於健康風險中。
國/高中教材未建立完整之基本健康知能
國/高中之健康教育是要教導青少年完整之全人健康知識,讓學生具備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然目前國/高中健康教育課綱並沒有完整的規劃。例如:在慢性病防治的課綱中,僅要求「以代謝症候群或癌症任一為例」。然無論癌症或是代謝症候群均是國人重大的疾病,國家也有相關預防政策,如大腸癌、乳癌、口腔癌等篩檢或部分縣市已開始給國中生公費施打HPV疫苗等,因此,每個人都應該要學習並養成這些疾病預防的生活習慣,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再者,老人骨質疏鬆是嚴重的問題,因為骨質隨著老化的流失是一不可逆的過程,因此,必須建立年輕時期「存骨本」的觀念,但在現有之教材版本中,卻僅有1個版本提及。
健康促進我們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從小做好健康習慣可以減少很多醫療資源。
錯誤、荒謬的內容恐誤導學生
令人更遺憾的是教科書及教師手冊中充斥錯誤資訊,例如:「35歲以上不能服用避孕藥」[8]、「菜花的併發症是子宮頸癌」[9]、不存在的法案名稱「生育保健法」、「愛情是當好感和吸引力都喪失時,自己還願意和對方在一起」[10](國中教科書)「每年陰曆七月許多女性憂鬱症發作及各寺廟的嬰靈都與墮胎後遺症有關」[11]、「即使有固定使用保險套,仍有10%─43%的機會感染病毒,而且保險套無法防止其他病毒(如披衣菌)的入侵..」[12](教師手冊)等。然而,教育青少年健康知識應有科學或醫學上的根據,不應出現錯誤或涉及道德、宗教意識型態的內容,因此我們認為健康教育應以更客觀的方式陳述,避免灌輸青少年特定宗教的觀念。
雖然,107年十二年課綱草案並沒有出現目前課綱中偏頗的核心價值,但是,從本會檢視結果來看,由於教育部對於教科書及教師手冊的審查不夠嚴謹,就算課綱條目沒有問題,教材內容仍會出現錯誤及荒謬的狀況,甚而有出現違反課綱之現象。因此,未來直接影響教學的教科書及教師手冊的內容將如何呈現,是我們最擔心的。有鑑於此,本會要求:
1.
課綱之擬定及教材之審查,應邀請女性或具性別敏感度之代表參與,以建立性別平等且多元之健康觀念。
2.
課綱應教導預防癌症及重要慢性病的知識,並落實於生活中,以建立青少年全人的自我健康管理。
3.
國/高中教材中應正視青少年情慾發展,加強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以及對性負責任的態度。
-------------------------
[1] 高中幼獅版下冊
[2] 高中泰宇版下冊
[3] 高中幼獅版下冊
[4] 高中教師手冊新文京版
[5] 高中教師手冊育達版
[6] 高中教師手冊智業版
[7] 國中教師手冊翰林版
[8] 高中育達版
[9] 國中翰林版二下
[10] 國中翰林版二上
[11] 高中教師手冊智業版
[12] 國中教師手冊翰林版
+ read more
2015.08.12
擇偶條件寫在基因裡?!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者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侶條件深受演化影響,而非文化。
研究分析了4764名男性與5389名女性,來自33個國家,分屬37個文化。結果顯示男性普遍偏好選擇較年輕且外在條件較具吸引力的伴侶;女性則傾向選擇年長且經濟條件較好(或較具發展潛力)、高社會地位且富野心的另一半。這樣的差異跨越國情與文化存在,且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依其研究結果嘗試由某個人的擇偶條件預測此人的性別時,其準確度高達92.2%。
在研究者所列出的19項擇偶條件中,明顯可看出性別差異的項目分別為好的經濟發展潛力、外在條件吸引力、貞潔與野心抱負等5項;而在討喜的性格、社交能力、共同的宗教信仰與政治觀點等4項條件上則未呈現性別差異。
此篇研究的合作作者David
Buss教授表示,許多人認為男性與女性擁有相同的心理本質,但是當面臨擇偶時,性別差異有很清楚且明顯的展現。不論是來自瑞典、挪威等性別平等意識發展良好的國家,或是較不注重此平等概念的伊朗,這樣的性別差異都是存在的。
研究計畫領導人Daniel
Conroy-Beam指出,擇偶條件受到性別的影響遠大於社會文化,這代表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兩性在尋找伴侶時必定面臨了明顯不同的挑戰。
Conroy-Beam認為,由於女性背負著生(懷孕)育(哺乳)的責任,且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此,取得足以養育後代的資源是其最重要且無法逃避的問題;而尋找最具生育力的另一半則是男性為適應環境而必須演化具備的能力,因此導致兩性在擇偶時出現這樣的性別差異。
研究團隊相信這種具備歷史與演化觀點的研究取向將有助於解答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時所可能碰到的問題。
資料來源: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read more
2015.08.11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一份來自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指出,人類的脊椎自小就存在性別差異。學者認為,這樣的差異是演化而成的,目的是使女性的脊椎可以在懷孕期間適應胎兒的重量;這樣的差異雖有助於生育,但同時使女性承受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的風險較高。同時,透過核磁共振儀檢視新生兒脊椎的結果,研究人員也發現,脊椎橫斷面的尺寸,乃是決定脊椎結構強度的關鍵。
這項研究測量了70位健康足月的新生兒,男女各半。研究結果顯示,男女新生兒的身高、體重、頭和腰圍生長情形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女嬰脊椎橫斷面的尺寸很明顯的比男嬰小約10.6%;這項差異和妊娠期,岀生時的身高體重無關。
研究人員指出,兩性的脊椎差異在出生時便已存在,且是在胎兒發展主軸骨骼(包括頭骨、肋骨、胸骨和脊椎骨)時就開始了。雖然目前尚不清楚胎兒期間骨骼發展差異的機制,但學者推測最可能是由於性類固醇、生長荷爾蒙和類似胰島素的生長因素彼此之間複雜的互動。
洛杉磯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研究主任暨南加大醫學院放射科的Vicente
Gilsanz教授指出:人類是唯一有這樣的差異的哺乳類動物,這是兩性生理上幾項關鍵性的差異之一。而發展出此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女性懷孕時,為便於走路及維持重心,所以脊椎必須前移有關。不利的是,女性的所有體能活動都會增加脊椎的壓力,導致年紀大時,容易骨折。
研究也指出,女性一生中的骨質(bone
mass)累積比男性少,使得其骨折的機率多於男性2到4倍。脊椎成長的缺失也與年輕女性脊椎的彈性較大、骨質成長極限較低,導致年老時脊椎側彎和骨質疏鬆有關。
Vicente
Gilsanz教授表示,雖然女性的骨骼發展特性自出生起便預示了年老時會有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等問題,但相關研究也已證實,運動和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促進骨骼的發展。這樣的例子說明,即使有某種疾病的遺傳因子,仍可能可以透過盡早依個人情况量身打造醫療照顧的方式來緩和。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