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質子治療更貴 但沒更好
2013.09.04
質子治療更貴 但沒更好
  ◎ 黃達夫   三月二十二日報載,五年前總統馬英九參加護理師公會聯合會成立二十周年慶祝大會,公開承諾改善護病比,結果至今衛生署還在討論階段。工會理事長盧孳艷痛批,已有很多研究證實,護理負荷和病人死亡率息息相關,衛生署簡直罔顧病人安全。   的確,醫事人力的研究一而再地證實,護士照顧的住院病人數越多,死亡率越高。因此,確保病人安全、維護醫療品質的第一要務是投資於充足的醫護人力。研究更發現護理人力不足不但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死亡,而且會引起護理人員工作倦怠(burnout),離職率也跟著上升,形成惡性循環。   隔天,媒體報導「質子放射治療明年上路」稱不久國內將有四、五座質子治療儀器。這訊息令我想起楊志良前署長對於血汗醫院的評論,「這些醫院一再精簡人力…,而將結餘用於擴建醫院、併購及軍備競賽…。醫院協會竟然要求降低醫院評鑑人力設置標準,個人多次嚴詞批評,認為匪夷所思」。顯然,楊前署長的「匪夷所思」還在變本加厲。   那麼,投資五十億於質子治療儀器是否會提高癌症的治癒率,減少癌症的死亡率?答案是個大問號!   第一、大多數癌症病人都不適合使用質子治療。   第二、雖然,根據質子治療的原理,質子打入人體內在一定深度才把能量釋出,理論上,應該會比光子治療精準,這也是質子治療所宣稱的優勢。但事實上,「因為病人每天治療時,腸胃空氣多一點,膀胱的尿量少一點,肌肉緊張一點…,腫瘤在人體內的深度就發生變化,質子光束就不能每次都命中目標,而無法避免把放射線能量釋放在正常組織」(鄭鴻鈞)。   過去十年的多個療效研究,都無法證實質子治療比光子治療更安全。甚至到去年十二月,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雜誌發表最新的研究報告,再次顯示,質子治療並沒有比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優越後,該報告的作者說:「現在球已經在對方的場域了!」接著,今年初,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也發表了官方聲明,強烈建議,質子治療在臨床試驗下進行。目前,只能說質子治療更貴,但沒更好。   在一個施行全民健保的國家,政府有責任妥善支配醫療資源,也有義務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以利病人來決定他們要安全的就醫環境還是高貴而不實的醫療。(作者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本文轉載自2013/04/02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read more
美國醫師薪資仍有性別落差
2013.09.04
美國醫師薪資仍有性別落差
  2012年7月曾有研究指出,美國男女醫師的薪資呈現性別差異,女醫師的平均時薪比男醫師低,且女醫師的工作時數低於男性同事。近日又有另一個研究再度呼應這樣的論點,指出雖然在過去25年間,女性在專業領域已有非常大的躍進,但美國男女醫師平均薪資的落差仍然存在。   這項研究分析1987-2010年間6,258位醫師及31,857位健康照護工作人員的薪資資料,比較男女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在1987-1990年間,男醫師的薪資比女醫師高出20%;1996-2000年間,高出比例稍微下降至16.3%;但2006-2010年間則又攀升至25.3%,比第一階段的差距更大,約為5萬6千美元左右。   研究提出的可能解釋包括,女性通常比男性同業工作的時數較短、女醫師可能將心力花在每個病患的時間比男醫師長、女性會選擇較低薪的專業工作,不過研究也提到近期相關研究已指出,即便前述因素已被調整,男女之間的薪資仍不平等。 這項研究雖未對專科、執業類型等變項進行控制,但研究主要作者Seth Seabury助理教授特別表示,雖然要瞭解薪資的性別差異,說明男女的專科選擇與執業類型是重要的,但去看整體未經調整的薪資之性別差異也是同等重要,因為專科及執業的選擇並非單單僅是出自於女醫師的偏好,也可能是由於給予兩性不平等的選擇機會所造成。   舊金山南加州大學Molly Cooke博士評論此篇研究,認為要消弭這樣的性別不平等,應盡力促進薪資分配的透明度,協助女性去爭取她們所應得的部分,並加強投入推動職場的性別平等。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哺乳期間多數用藥是安全的
2013.08.29
哺乳期間多數用藥是安全的
近日美國兒科醫學會(APA)提出一項最新報告指出,一般因為害怕藥物會透過母乳傷害嬰兒,許多媽媽多半得到不適當的建議,包括應中斷餵哺母乳或停止用藥,美國兒科醫學會因此再次重申大多數哺乳中的媽媽可以放心用藥,無須擔心會傷害喝母乳的寶寶。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08年已提出要改變藥物標示,目前正在研擬最後版本的規定。過去藥物標示採直接建議哺乳中的媽媽如果正在使用藥物應停止繼續哺乳,或者哺乳就應該停藥,但該報告提議未來的新藥物標示應更仔細說明藥物如何傳遞至母乳中、以及可能對喝母乳寶寶的傷害。這項建議也是FDA亟欲推動的方向,希望要求藥廠應研究用藥如何可能影響母乳哺育,並將此資訊傳達給女性與醫師。   報告中指出,一般常會被擔憂的藥物,如:抗憂鬱藥、抗焦慮劑及抗精神病藥,事實上大部分在母乳中發現的濃度都非常低,此外,媽媽哺乳也可以施打某些活菌疫苗,如輪狀病毒。但其他如HPV疫苗並不適合讓寶寶為早產、寶寶有先天性疾病或慢性呼吸疾病的媽媽施打;由於可能使寶寶成為牛痘高風險族群,報告也不建議媽媽施打天花或黃熱病疫苗。研究亦特別指出,哺乳中的媽媽不要服用草藥產品與非適應症用藥。   報告最後建議女性與醫師應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LactMed資料庫查詢特定藥物的安全性,資料庫中未討論到的放射性藥品、腫瘤藥物或其他療法則應向專家諮詢。即便某些藥物及哺乳的研究尚未進行,醫師還是可以透過專業判斷藥物分子大小與化學成分,瞭解藥物是否可能經過母乳傷害寶寶。同時,服藥治療時間的長短所產生的風險也應納入考量。       資料來源:美國兒科醫學會    
+ read more
疾病指引撰寫專家多數與藥廠有利益關係
2013.08.19
疾病指引撰寫專家多數與藥廠有利益關係
  2011年就曾有研究指出,有52%撰寫臨床指引的醫師與醫藥相關產品製造廠關係匪淺,有不單純的金錢利益往來,但卻未於指引中明確坦露他們的關係。近日一項澳洲研究再度發現,修改指引中疾病定義與診斷標準的專家小組成員,有將近3/4的比例曾經或正擔任藥廠的顧問或演講者。   研究將疾病種類限縮於在2000-2003年4月間內曾放寬疾病定義的14種疾病,包括過動症、阿茲罕默、氣喘、高血脂、憂鬱症、心肌梗塞、高血壓等等。再檢視這些參與討論與決定的專家,過去曾被揭露收取藥廠的演講費、研究補助經費及權利金之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2009年討論氣喘控制及嚴重程度重新定義的專家中,有20位與葛蘭素史克藥廠(GSK)有利益關係,而GSK的氣喘藥Advair去年為GSK賺進39億台幣;製造多發性硬化症藥物Avonex的藥商保爾健(Biogen),也與2010年13位放寬多發性硬化症疾病定義的專家有金錢利益往來;討論貧血與慢性腎臟病關連的17位專家,則與製造與慢性腎功能失調有關的貧血症狀之藥物使血紅昇注射劑(Aranesp)的藥廠安進(Amgen)有利益關連。這些有利益衝突的專家,約佔這三場會議出席專家總數的72%以上。   在所有改變疾病定義的專家會議中,只有1個討論第二型糖尿病的專家成員全數未被發現有利益衝突。所有15個專家會議裡,共有12位專家同時與多個藥廠有利益關係。   這項研究的限制包括缺乏對照組以瞭解與藥廠的利益關係如何影響疾病定義的改變;研究僅仰賴被揭露的資訊,因此可能低估實際狀況;研究嚴格限縮疾病與藥品的種類,排除定義較廣的範疇(癌症、避孕藥、麻醉藥品等),可能因此忽略掉重要的例子。         資料來源:PLoS醫學期刊      
+ read more
早餐吃得飽 有助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問題
2013.08.15
早餐吃得飽 有助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問題
  一天三餐中早餐尤其重要,近日一項由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所做的研究指出,不論是想要瘦身或者是維持健康,與吃什麼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新陳代謝會受到身體的生理時鐘所影響,所以我們吃東西的時間點會影響身體如何消化食物。該研究發現,一天之中早餐吃最多者 能減重最多,同時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較低。 這項研究將93位過重女性隨機分為每天攝取總熱量1,400大卡的兩組,一組三餐的個別攝取熱量為700/ 500/ 200大卡,另一組則為200/ 500/ 700大卡,700大卡的早餐及晚餐則包含了一樣的食物。 研究追蹤12週以後的結果顯示,早餐攝取較高熱量的組別,平均約減重8.07公斤、減少3吋腰圍;晚餐攝取較高熱量者,則減重3.31公斤、減少1.4吋腰圍。再者,早餐吃較豐盛者,一天之內的其餘時間會比較沒有再吃點心的慾望,而且她們的胰島素、葡萄糖及三酸甘油脂濃度都比較低,飯後也未出現血糖值達到高峰,顯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的風險都比較低。 這項研究提醒人們不要在錯誤的時間吃對的食物,這樣反而會減慢減重的速度,更對身體有害,而且應戒掉吃宵夜的習慣,宵夜不只會增重,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肥胖期刊(Obesity)  
+ read more
太陽眼鏡愈黑愈好?
2013.08.09
太陽眼鏡愈黑愈好?
  多數一般人會認為太陽眼鏡若鏡片愈黑遮陽效果愈好,但近日一項國外報導指出,鏡片較黑的太陽眼鏡若沒有抵擋紫外線的功能,相反地反而會使高能量波進入瞳孔內,使瞳孔放大,造成眼睛傷害。   美國佛羅里達州戴德市的一名眼科醫師Edward Kondrot表示,黑影會使人不太眨眼睛,因而導致過多的陽光射入眼球,所以購買太陽眼鏡時,應選擇具有阻擋紫外線A及紫外線B的功能,而非去選擇鏡片顏色的深淺。   在電磁波頻譜,紫外線的波長約在100-400nm之間。大部分能夠穿越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的是紫外線A(315-400nm),而幾乎是全部的紫外線C(100-280nm)與90%的紫外線B(280-315nm)都會被大氣層所吸收。紫外線A與B會改變皮膚分子的化學鍵,造成曬傷。   雖然多數研究都支持戴太陽眼鏡,但也有部分像是Kondrot醫師的眼科醫師,只建議動過白內障手術或需要長時間在戶外大太陽底下活動的民眾才戴太陽眼鏡,其他人則應盡量減少暴露在豔陽底下的時間。他認為,我們的身體有自然的防衛機制,我們會眨眼,壓縮眼球,自然會避開光線。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