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男性治禿藥物恐傷生殖能力
2013.09.12
男性治禿藥物恐傷生殖能力
  藥物Finasteride過去被核准用以治療良性攝護腺腫大(BPH),但15年前適應症增加治療男性禿頭用途,近年來已愈來愈多有禿頭困擾的男性會低劑量服用此藥。日前一份加拿大研究發現,有生育問題的男性停止使用Finasteride後,精子數量出現明顯上升,顯示使用該藥物會傷害男性生殖能力。   這項研究分析一間治療男性不孕的診所在2008-2012年的病患資料,在排除有阻塞性無精症、原發性睪丸疾病、精子分化中止及先天性副睪丸阻塞問題的男性後,剩下24位為有使用Finasteride治療圓形禿問題的男性。他們的平均年齡37歲、其中20位有原發性不孕問題。這24位男性都使用低劑量Finasteride治療禿頭,劑量範圍為1.0~1.25毫克,治療時間平均長達57.4個月。   研究結果發現,其中的14位男性在服用Finasteride平均6.5個月後停藥,他們的精子數量增加了4到12倍,但是精子的活動度與精蟲型態並沒有顯著改變。這項研究顯示,即便是低劑量服用Finasteride還是會對某些男性的生殖力有負面影響,而一旦停藥,男性的精子數量就明顯提高,尤其是在精蟲嚴重過少的男性身上可以看到最明顯的改變。不過這項研究由於無法知道Finasteride對精子數量影響的機制,所以無法準確指出得到改善的確切時間點。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目前台灣已核准含Finasteride成分、適應症為雄性禿的藥物共有四個品項,包括波沛膜衣錠1毫克、柔沛膜衣錠1毫克、“永信”法路寧膜衣錠 1 毫克與法健達膜衣錠1毫克,請有用藥需求的男性民眾應與醫師討論,審慎評估風險效益後再做決定。       資料來源:生殖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      
+ read more
產婦分娩階段的飲食無需受到限制
2013.09.02
產婦分娩階段的飲食無需受到限制
  目前,世界各國仍然有許多醫院在婦女分娩過程執行禁食的措施,近日一篇發表於實證醫學資料庫(The Cochcrane Library)的研究指出:在生產過程中限制孕婦的飲食並沒有為婦女帶來任何益處。   在分娩過程中限制懷孕婦女飲食的做法源自於1946年發表於婦產科學期刊的研究。該研究指出,接受剖腹產手術的婦女必須面臨全身麻醉引起的身體不適與死亡風險,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來自於孕婦胃部的內容物會於手術進行時跑進她們的肺臟中。因此,在分娩過程中進食被視為是非常危險的。   新提出的這份分析包含了5個英國研究,總共有3,130位懷孕婦女參與。每位參與的懷孕婦女都被歸類為不需於生產過程中接受全身麻醉的低風險族群。研究者將受試者分為「限制飲食」與「未限制飲食」兩組進行觀察,除了記錄母親的狀況外,也依據產科醫生與助產士常用的APGAR評分法,從新生兒的心跳、呼吸、反射、肌肉張力與膚色等五個指標,加上血糖的測量來評估新生兒的健康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分娩過程中是否進食都沒有對生產情況造成影響,包括不影響寶寶的健康或決定產婦是否需剖腹產。其中一名研究者Gillian Gyte指出:透過研究,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證明限制飲食對進行分娩的婦女是有益的。研究團隊也表示,當代醫學科技已發展出局部麻醉來替代過去進行剖婦產手術所使用的全身麻醉,因此,過去那些進食可能帶來的風險如今已經變得非常的小。   研究表示,雖然有些婦女確實在分娩的過程中不覺得自己有飲食的需求與必要,但是,仍有些婦女曾經因為這項禁食政策而在生產過程中感到不適,因此禁止婦女在分娩過程中飲食不應該是醫院的政策,同時,也不應該指示婦女在分娩時只能食用特定的食物或飲品,應讓婦女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英國的婦產科醫院改變此禁食措施已行之有年,2003年的調查顯示,有47%的英國婦女在分娩過程中都能夠獲得她們所需的飲食。在美國,有些醫療機構亦表示:適度的補充清淡、健康的飲食能讓婦女在生產過程中更為舒適。像是碳水化合物就是幼兒照護中心推薦的食物,它好消化,且能夠逐步的釋放生產所需的能量。      
+ read more
哺乳期間多數用藥是安全的
2013.08.29
哺乳期間多數用藥是安全的
近日美國兒科醫學會(APA)提出一項最新報告指出,一般因為害怕藥物會透過母乳傷害嬰兒,許多媽媽多半得到不適當的建議,包括應中斷餵哺母乳或停止用藥,美國兒科醫學會因此再次重申大多數哺乳中的媽媽可以放心用藥,無須擔心會傷害喝母乳的寶寶。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08年已提出要改變藥物標示,目前正在研擬最後版本的規定。過去藥物標示採直接建議哺乳中的媽媽如果正在使用藥物應停止繼續哺乳,或者哺乳就應該停藥,但該報告提議未來的新藥物標示應更仔細說明藥物如何傳遞至母乳中、以及可能對喝母乳寶寶的傷害。這項建議也是FDA亟欲推動的方向,希望要求藥廠應研究用藥如何可能影響母乳哺育,並將此資訊傳達給女性與醫師。   報告中指出,一般常會被擔憂的藥物,如:抗憂鬱藥、抗焦慮劑及抗精神病藥,事實上大部分在母乳中發現的濃度都非常低,此外,媽媽哺乳也可以施打某些活菌疫苗,如輪狀病毒。但其他如HPV疫苗並不適合讓寶寶為早產、寶寶有先天性疾病或慢性呼吸疾病的媽媽施打;由於可能使寶寶成為牛痘高風險族群,報告也不建議媽媽施打天花或黃熱病疫苗。研究亦特別指出,哺乳中的媽媽不要服用草藥產品與非適應症用藥。   報告最後建議女性與醫師應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LactMed資料庫查詢特定藥物的安全性,資料庫中未討論到的放射性藥品、腫瘤藥物或其他療法則應向專家諮詢。即便某些藥物及哺乳的研究尚未進行,醫師還是可以透過專業判斷藥物分子大小與化學成分,瞭解藥物是否可能經過母乳傷害寶寶。同時,服藥治療時間的長短所產生的風險也應納入考量。       資料來源:美國兒科醫學會    
+ read more
剖腹產寶寶 腸道好菌較少
2013.08.13
剖腹產寶寶 腸道好菌較少
最近一項瑞典研究發現,剖腹產生下的寶寶在出生後的頭兩年,體內腸道的好菌數,比自然產的寶寶少。   研究者以高通量DNA測序分析24名嬰兒在六個時間點的糞便微生物組成,以及取得血液樣本以瞭解免疫系統化學物質Th1及Th2相關趨化素的濃度。這24名嬰兒中有9名是剖腹產生下、15名為自然產。   結果顯示,剖腹產生下的寶寶體內某一類與腸道健康相關的腸道細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 phylum),比自然產的寶寶數量要少,且細菌的總數前者也比後者少。再者,剖腹產的寶寶血液中Th1的循環濃度較低,造成Th1及Th2失衡,將使寶寶比較容易發生過敏。缺少好的腸道細菌,將使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可能導致過敏、糖尿病、及腸發炎。   研究表示,母親的腸道微生物會經由陰道生產方式傳遞給自然產的寶寶,剖腹產則會改變寶寶腸道細菌菌落的方式。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剖腹產與寶寶發生過敏之間的關連性,這項研究也顯示剖腹產會使腸道的細菌多樣性降低,可能因此才提高過敏機率。未來將針對剖腹產寶寶補充益生菌是否可以刺激免疫系統發展成熟,並避免產生過敏進行研究。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消化道(BMJ Journal Gut)      
+ read more
抗氧化劑無助改善生育能力
2013.08.08
抗氧化劑無助改善生育能力
  據研究約有25%的人曾經歷懷孕困難的問題,為了提高成功懷孕的機率,許多人會嘗試服用健康食品,如抗氧化劑,過去也曾有研究指出,服用抗氧化劑對男女的生育能力都將有助益,但最近一項來自紐西蘭的研究推翻這個論點。   這項研究對28個懷孕治療試驗的資料進行分析,共包含3,548位18-42歲女性參與者,接受治療的時間為2-12年。研究發現,這些女性在接受治療期間服用多種抗氧化劑,有的只服用一種、有的則服用多種,種類如維他命E、維他命C、維他命D、鈣片、及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等。   分析結果顯示,與服用安慰劑或葉酸的女性相比,女性服用抗氧化劑並未被發現會提高懷孕的機率。至於是否會有副作用,過去曾有研究指出抗氧化劑會有害女性生育能力,但在這項研究並未發現服用抗氧化劑會使女性特別容易出現副作用傷害,不過研究中這部分的相關資料非常有限。      資料來源:考科蘭實證醫學資料庫(The Cochrane Library)      
+ read more
美研究分析單獨雌激素對子宮切除女性有益 但研究方法遭質疑
2013.07.30
美研究分析單獨雌激素對子宮切除女性有益 但研究方法...
  最近一項針對婦女健康行動計畫研究(WHI)的美國分析研究指出,在2002年WHI研究結果出來後,婦女紛紛停用荷爾蒙療法,而子宮已切除的50歲世代女性也跟著不服用單獨雌激素療法,使得在過去十年間有數萬個停經後女性因而提早死亡。然而,這樣的結論因研究方法出現問題,遭到WHI質疑與反駁。   這項研究指出WHI研究雖然主要發現合併型荷爾蒙對健康有風險,但婦女幾乎是避免服用任何形式的荷爾蒙,因此研究想瞭解這是否會對健康帶來什麼影響。研究因此使用WHI在2002-2011年與50-59歲子宮切除女性相關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使用單獨雌激素療法對女性健康有正面益處。以2011、2012年資料為例,使用單獨雌激素的女性比安慰劑組,十年間每年的死亡數都比較低,且乳癌與心臟病的風險也是相同情形。研究認為如果這個族群的女性使用單獨雌激素療法,可以在過去十年間避免掉5萬個死亡數。   然而,WHI的研究者卻指出該研究沒有思考所要驗證的假設是否合理,僅拿2011年WHI報告中的其中一個研究所推測的可能死亡數據,然後再進行計算就得出那樣的結論,這是非常不可信的。同時也不應適用於臨床實作上,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宣稱能降低停經女性的死亡風險。WHI方面並告誡媒體報導在擁護這樣的研究結論前,應先審慎評估其證據力。   WHI另一方面也提醒,WHI所研究的族群是停經後女性,並且,50歲以上子宮已切除的女性不應定期服用雌激素療法。但這樣的結論不適用於在40或45歲進行子宮切除或因手術停經的女性身上,根據目前研究,對半數以上因手術而停經的年輕女性來說,雌激素的效益是大於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公衛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Medpag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