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11.28
美國內分泌醫學會發佈檢測妊娠糖尿病新指引
由美國內分泌醫學會所組成的專案小組發佈了一份新的臨床診療指引,以幫助醫護人員提供最好的糖尿病照護給懷孕婦女。這份臨床診療指引由五位由美國內分泌醫學會所推選的專家共同撰寫,發布於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醫學期刊。
專家小組指出現今平均每5位懷孕的婦女中就有一位罹患妊娠糖尿病,但傳統的檢測方式僅能指認出約1/4的患者。,導致許多婦女沒有被診斷出患病,因而增加這些婦女產下巨嬰或難產的風險。
這份新的臨床診療指引建議所有未曾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的懷孕婦女在第一次產檢時都應接受糖尿病篩檢,研究小組特別強調這項檢測應在孕期13週內完成。
除此之外,專案小組也建議使用較低的血糖濃度來診斷妊娠糖尿病,專家小組主席Ian
Blumer認為這種方式有助於檢測那些原先未被檢測出罹患糖尿病的婦女是否患有妊娠糖尿病。
專家小組依據數個分析糖尿病與懷孕關係的研究,在指引中針對妊娠糖尿病婦女提出以下建議:
1.
懷孕婦女在孕期24~28週之間應接受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
2.
建議患有糖尿病與有過重、肥胖等症狀的婦女在懷孕前進行減重。
3.
初期的妊娠糖尿病治療應包含醫療營養療養,並且每日運動30分鐘。
4.
如果上述改變生活習慣的作法仍無法改善病況,使用降血糖藥物是必要的。
5.
患有第一與第二型糖尿病的女性必須進行完整的視力檢測,以確保未有因糖尿病而引起視網膜病變。
賀爾蒙健康網絡進一步補充:雖然每個女性都可能發展出妊娠糖尿病,但有些女性罹病的風險較高。例如:
1. 25歲以上的(35歲以上的女性風險更高)。
2.
非裔美人、西班牙裔、美裔印第安人以及亞裔美人。
3. 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女性。
4. 有前期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5. 曾生下超過4,000公克寶寶的媽媽。
6. 家族病史中有第二型糖尿病史的女性。
資料來源: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68443.php
+ read more

2013.11.25
女人為何願意捐卵
女性捐卵並非易事,除了捐卵者需經過施打藥物刺激排卵的過程之外,取卵時的全身麻醉也有其風險。為了瞭解女性為何願意捐卵的原因,歐洲人類生殖及胚胎學會(ESHRE,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針對來自11個歐洲國家、60間診所的1423名捐卵者做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各國的比例及情況不盡相同,但整體來看,捐卵者的平均年齡是27.4歲,46%的捐卵者是完全出自於助人的心態,32%除了因為想助人之外也同時是因為可以得到金錢的財務因素,完全出自於金錢誘因則有10%。研究指出金錢仍是重要的誘因,一般而言,多數人會願意幫助不孕者而去捐卵,但金錢會讓她們付諸行動。
資料來源: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releases/263036.php
+ read more

2013.11.22
初經來得早可能是易患糖尿病的警訊
初經時間較早的女孩較容易在成人時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這份涵蓋8個歐洲國家的研究指出,雖然青春期提早展開並不會導致糖尿病,但是這兩者之間確有關聯。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Cathy
Elks說:身體在青春期時經歷了很多變化,我們的研究以及過去既有的研究都證明了發育過程中的生理變化在第二型糖尿病發展上確會產生影響,即便這些生理變化發生在糖尿病發病前許多年。
研究團隊檢視了1,500位女性的病歷,發現初經發生於8到11歲之間的女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較13歲才開始行經的女性高出70%。其他相關的研究則指出月經較早開始的女性更可能面臨肥胖、心臟疾病與癌症等問題。這些研究結果預示了初經年齡較早與新陳代謝疾病的發作有所關連,間接造成了BMI值的增加,不過這並不是唯一可能造成肥胖的原因。
相較於糖尿病,在這些初經較早來臨的女孩身上,肥胖是一個更常見的症狀,因此,研究者也同時檢視了肥胖是否是影響糖尿病病情的另一因素。在研究者移除了肥胖的相關數據後發現,那些初經來臨的較早的女孩在成人後仍有較高的發病風險。雖然過重通常被視為是一個可能的影響因素。
研究者指出,近年來,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有激昇的現象,這個現象同時伴隨著平均初經年齡的下降。不過,初經來潮的年齡若晚於平均年齡(15歲)亦不代表對於第二型糖尿病較具免疫力。
資料來源: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
+ read more

2013.11.21
醫師對於人工生殖受孕會有不同醫療建議
根據美國疾管局(CDC)的統計,
2011年美國實施人工生殖手術成功活產數為47,818次、共61610名新生兒,約略超過總生產數的1%。其中35歲以上女性的活產率為30-35%,35-37歲為25%,38-40歲為15-20%,40歲以上女性成功活產率為6-10%。由於有越來越多人是靠科技的方式懷孕,因此有學者想了解醫療專業對於不同受孕方式的孕婦所給予的照護建議是否有所不同。一項針對以色列及英國163名婦產科醫師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醫師對於自然受孕及透過人工生殖手術受孕的婦女,的確會有不同的醫療建議。
問卷是假設當醫師面對一名37歲懷孕婦女時,會不會建議她做羊膜穿刺手術。由於35歲以上的孕婦生出唐氏症寶寶的機率較高,因此有些醫師會建議孕婦做羊膜穿刺手術,但此手術有些微的風險會發生流產。調查發現,面對自然受孕的37歲婦女,43.5%的醫師會建議做羊膜穿刺手術,但若是透過人工生殖手術懷孕的婦女,僅有19.2%的醫師會推薦此手術。顯然醫師對於珍貴嬰兒症候群(precious
baby syndrome)的影響仍無法免疫。
資料來源: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68373.php
+ read more

2013.11.14
台灣女人連線出席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3版孕婦健康手...
「103版孕婦健康手冊」專家諮詢會議
台灣女人連線長期關心婦女健康權益,今年10月30日受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之邀,出席「103版孕婦健康手冊」專家諮詢會議,針對該手冊內容修改之篇幅提出意見。當天出席會議人員包括台灣婦產科醫學、台灣周產期醫學會、台灣母胎醫學會、台灣醫用超音波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等代表,台灣女人連線及婦女新知基金會為婦女團體代表。
會中台灣女人連線針對手冊所提的意見如下,包括:一、關於要告訴準媽媽生男生女一樣好,不應引用女兒會比較貼心及會照顧年邁、生病父母的研究論點說明生女兒的好處,這樣易將女性與照顧角色連結,加深性別刻板印象。二、簡易評估產婦是否可能有產後憂鬱症的2個問題並非最終的診斷標準,因此於文字表達上不應過於武斷,以避免造成產婦過度的恐慌。三、手冊中母乳哺育章節內容缺乏提供無法或不選擇母乳哺育的媽媽其他哺育寶寶的衛教內容,同時也未說明進行母乳哺育的缺點與母嬰同室的安全風險。四、產後健康管理中避孕方法的部分,缺乏告知婦女子宮內避孕器及口服避孕藥的風險,僅提供效益,正確的方式應是提供婦女用藥的正反面資訊,供婦女依照需求與醫師討論再進行選擇。
此外,當天針對「多元生產選擇」章節修改內容,婦女團體皆認同生產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如非醫療因素需求,應盡量避免進行剖腹產,而在文中也是依此邏輯撰寫,惟婦產科醫學會、台灣周產期醫學會與醫用超音波醫學會代表反映,文中陰道產及剖腹產的優缺點內容呈現偏頗,有失平衡,因此婦產科醫學會將再提供相關資料,待國民健康署統整後再重新檢視內容。
「育嬰寶盒」研商會議
近日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欲效法荷蘭贈送懷孕婦女育嬰寶盒之措施,提供新生兒衣物、溫度計等用品,以及給嬰兒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根據國健署說法,透過此方式荷蘭的嬰兒死亡率逐年降低。
今年11月13日台灣女人連線受邀出席國健署「育嬰寶盒」研商會議,於會中本會代表與在場多位與會者都針對提供育嬰寶盒與嬰兒死亡率降低之間關係提出質疑,再者,嬰兒發生猝死的原因眾多,發放育嬰寶盒實際上可能也無法真正達到降低嬰兒猝死率之目的。國健署對此表示,嬰兒發生猝死雖原因仍不明,但媽媽與寶寶共床發生意外的人為因素是目前能透過育嬰寶盒來避免的,因此育嬰寶盒強調給予寶寶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
國健署擬在婦女懷孕4個月內接受產前檢查時,經過評估後致贈育嬰寶盒,然與會者多認為應考量經濟弱勢及居住偏遠地區婦女可能發現自己懷孕時已經晚於懷孕4個月的時間點,或者因工作需要無暇前往醫院進行產檢,如此一來這些準媽媽將無法受惠於這項政策,因此建議國健署應研擬相關配套措施。
最後,台女連對於此政策僅針對中低收入戶與未滿20歲之懷孕婦女發放,也要求國健署應該要提出這些適用族群的嬰兒猝死率是否真的比一般較高的調查數據,同時將所有未滿20歲的懷孕婦女都歸為弱勢者也是一大問題,可能有歧視之嫌,台女連認為不應以年齡作為界定的標準,而是要去評估個別家庭或懷孕婦女的經濟狀況來進行發放,將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 read more

2013.10.28
飲食失調問題影響女性的生育健康
飲食失調在西方國家是很常見的健康問題,特別容易在女孩或年輕女性的身上看到,根據估計,已開發國家中約有5%到10%的年輕女性有飲食失調的困擾,人數相當可觀。近日根據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所做的研究指出:有飲食失調問題的女性比起其他同年齡的女性較不可能生育小孩。
這份研究由赫爾辛基大學與芬蘭國家健康福利協會共同進行。研究者收集並檢視了1995-2010這15年間前往診所接受飲食失調治療的2,257位患者的就診資料,再與同樣年齡、性別與種族的9,028位受試者為對照組進行比較。
研究指出,最明顯可以看到的差異表現在厭食症的患者身上,她們懷孕的人數比例遠低於對照組的一半。與同年齡的其他女性相比,患有暴食症的女性在懷孕過程中流產的機率高達三倍以上;食慾過剩的女性流產機率則為其兩倍以上。在接受暴食症治療的女性當中,將近一半的女性在懷孕後以流產收場。
雖然這份研究並沒有對於飲食失調女性所面臨的生育問題提供一個因果解釋,不過,根據過去的研究結果,生育健康出狀況確實可部份歸因於飲食不正常所引起。過瘦或過胖的身體狀況都與不孕、流產的風險增高有所關聯。研究者同時提醒,飲食失調通常也和生理期不順或生理周期不正常有關,這很可能使得避孕措施受到忽略或不足,導致非預期懷孕的發生。
同時,研究者也指出,即便知道飲食失調的女性易面臨生育問題,想要預防問題的發生,但是,要對飲食失調的女性進行初期識別、提供有效照護措施與長期追蹤生理期週期等卻有其困難性。後續的相關研究已經開始進行,焦點將擺在飲食失調婦女懷孕與分娩的歷程。
資料來源: 國際飲食失調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