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6.13
懷孕期間過重恐提高發生早產危險
在許多地區過重已逐漸取代抽菸成為導致不良懷孕結果的首要可預防性風險因子,曾有兩項研究指出,BMI值在30以上的過重女性,出現極早早產的風險會增加,這次瑞典的大型研究再次呼應這個論點。
這項研究使用瑞典醫療出生登記資料,該資料涵蓋自1973年起瑞典國內98%的生產紀錄。研究主要分析1992-2010年間生產一胞胎的近160萬筆出生數資料,資料內容包括孕婦的身高、體重、BMI值,早產則分為在產程前進行引產、剖腹、或自然性早產。早產程度以妊娠週數為評估標準,有極早早產(在妊娠第22-27週間生產)、早早產(第28-31週)及中期早產(第32-36週)。
研究結果顯示,三種類型的早產比例都隨著母親BMI值增加而上升,尤以極早早產與女性肥胖的關連性最為顯著,研究進一步指出,BMI值在35以上的孕婦出現極早早產的比例(0.35%~0.52%),是正常體重孕婦(0.17%)的2到3倍。
事實上,孕婦懷孕期間過重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包括妊娠糖尿病、先兆子癇、胎兒出現小臉症或為巨嬰等,早產同為其中問題之一,然過去研究對此一直未有定論,這次這項研究證實了過往婦產科醫師的懷疑,並提醒我們應注意女性懷孕期間的過重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3.06.03
使用硫酸鎂安胎恐致胎兒畸形 美國FDA限制用量
最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檢視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的18個案例以及流行病學研究後,發出警告建議醫師不要因為了避免孕婦早產,給予孕婦注射硫酸鎂超過5或7天以上,孕婦使用過多硫酸鎂,恐將導致新生兒出現骨折畸形。
美國FDA表示,硫酸鎂一開始通過核准是用來預防子癇前症抽筋症狀,而安胎作用屬於非適應症用途,其效益與安全性都尚未被建立,且使用時間過長將會造成胎兒的鈣濃度過低及骨骼問題(骨質缺乏症或骨折),這些警告訊息未來將會放進藥物標示中。
這項藥物的致畸分類已由A(有足夠研究證明在懷孕的第一期不會造成胎兒的風險,且沒有任何證據會造成以後孕期的風險)改成D(有人類胎兒危險性的正面證據)。且這項藥物應在醫院由專業醫事人員進行管理,孕婦則應與醫師討論發生早產的可能性及相關治療的風險、效益。
目前針對再縮短硫酸鎂使用的時間是否依舊會造成胎兒的骨骼異常問題仍未知。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3.05.15
女性更年期失眠 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失眠及睡眠干擾是更年期及停經後婦女常見的問題,近日一項研究發現,這些年長婦女的睡眠問題,將可能增加她們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項由美國多個醫學中心共同執行的研究,蒐集86,329位50-79歲女性所自我呈報有關睡眠長度及失眠問題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每天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或多於10小時以及有失眠症狀者,冠狀動脈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比較高,約為一般人的兩倍,且該風險提高的情形將持續維持超過十年。
研究表示,未來應進一步研究睡眠品質如何影響延長睡眠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婦女健康期刊(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 read more

2013.05.14
青少女生育可能提高往後發生肥胖機率
在工業化國家中,美國的青少女懷孕率是最高的,大約每11位產婦中,就有1位是青少女。過去,當討論到青少女媽媽時,我們多半只考慮到的是孩子照顧、母子安置、小媽媽的就學及經濟來源問題,卻忽略了女性在青少女時期懷孕對往後健康問題的影響。而在這份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青少女生育將造成日後肥胖的機率升高。
這份研究分析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檢驗調查的資料,發現女性在青少女期生育、及20歲以後才生育,中年肥胖比率分別為44%及35%。在控制了教育程度、種族等變項後,在青少女時期生育的母親比20歲以後生育的母親,中年肥胖的機率提高32%。
這個研究發現提醒了我們應該要開始關心青少女懷孕所可能產生的長期健康影響,以及短期的健康風險,並將其納入健康政策的討論中。然而,雖然這份研究發現了青少女生育與晚年肥胖間的關聯,但尚未證明兩著間的直接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記者會] 2013/05/12 母嬰親善?饒了媽媽吧!(新聞稿) [記者會] 2013/05/12 母嬰親善?饒了媽媽吧!(新聞稿)](https://twh.org.tw/uploads/10.女性/post_default_16.jpg)
2013.05.12
[記者會] 2013/05/12 母嬰親善?饒了媽媽吧!(新聞稿)
台灣女人連線 台北市女權會
林淑芬、吳宜臻立委辦公室
「母嬰親善?饒了媽媽吧!」
新聞稿
2013/05/12
今天是母親節,但對於孕產婦而言,孕產婦照顧護給付不合理,婦產科醫師凋零,讓她們沒有得到完善的照護,同時,名不符實的「母嬰親善」醫院忽略她們的需求、自主性,使得她們早在成為母親的第一刻已經不幸福,母親節又如何能快樂得起來!
孕產婦照護不完善
生產相關給付低,影響照護品質
產前檢查是準媽媽照護最重要的一環,然目前給付規範產前檢查次數不夠、檢驗給付費用不足,如:產檢給付比健保給付低(附件一)、超音波檢查只有一次(國際給付兩次)、B型鏈球菌檢驗部分補助;此外,健保給付剖腹產還比盲腸切除手術低,對產婦及胎兒健康的保障明顯不足,也剝削婦產科醫師,使醫學生不願選擇婦產科。目前全台368個鄉鎮中有156個沒有婦產科醫師,偏遠地區該比例更高達83.3%,吳宜臻委員表示,台灣目前每十萬孕產婦人口只有9.3位婦產科醫師提供服務,婦產科醫師非常不足,造成日前新竹發生孕婦漏夜排隊掛號產檢情形,已嚴重影響準媽媽的生產照護服務與品質。
高齡產婦產前檢查配套與衛教不足
近十幾年來,台灣已呈現產婦高齡化趨勢,35歲以上高齡產婦的比例,從70年1.9%攀升至93年的9.8%、100年的17.8%(附件二)。高齡產婦是高風險產婦,身心負擔比一般產婦來得大,如早產、妊娠糖尿病、高血壓與孕期焦慮等。然而目前並沒有因應的配套措施及衛教,預防高齡產婦風險的發生,政府對於台灣母親的照護明顯不足。
名不符實的母嬰親善
依據國健局資料,台灣目前平均每4個寶寶就有3個是在母嬰親善院所誕生,母嬰親善政策看似相當成功,但實際上這項政策完全依照世衛愛嬰醫院「成功哺餵母乳措施」而訂定,以致於為了達到成功哺餵母乳目的,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評鑑規定與實際執行情形都對新手媽媽非常不友善,侵犯媽媽自主、選擇的權利。
親子同室立意良好,問題多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理事長表示,24小時親子同室原意為快速建立親子間的親密感,然而,醫院提供這項服務時,實務上產生許多問題,造成產婦諸多困擾及不便,並且經常執行過當,形如強制,如:今年在某醫學中心就發生兩起母嬰同房中寶寶猝死的事故;護士夜間多次巡房、寶寶哭鬧,打擾媽媽及同房其他產婦的休息;媽媽累了想將寶寶送回護理站卻遭拒絕等。
林淑芬委員表示,自己第二胎是在母嬰親善醫院剖腹生產,當初選擇了24小時母嬰同室,原本應該住在醫院五天,但因不堪其擾,自己在第四天就打包出院,因為同房時根本讓她產後虛弱的身體完全無法休息,親子同室反讓媽媽變成過勞看護。吳宜臻委員也以自己親身經驗表達認同,表示母嬰親善讓自己差點快要產後憂鬱,也呼籲政策的推動不要讓新手媽媽因過於疲累而不敢再生第二胎。
母乳哺餵配套不友善
再者,為徹底執行母乳哺餵,母嬰親善院所規定不得提供奶瓶、安撫奶嘴及配方奶粉,這樣的規定等同於強制媽媽的意願與需求,使得當媽媽母乳不足、因身體狀況無法哺餵母乳或選擇不哺餵母乳時,無法得到應有的服務。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理事長表示,醫院不應該創造需求,但應該滿足媽媽的需求,且依照家人經驗,寶寶吃奶嘴並不會影響寶寶繼續喝母乳。林淑芬委員則表示,建立媽媽的哺乳權很好,但不代表一定要求媽媽非得餵母乳,執意強推反倒只會讓新手媽媽更累、更挫折!
此外,在母嬰親善院所認證題庫中更出現完全忽視媽媽感受的「正確」答案(附件三),如:產後若媽媽發生乳房脹痛,護理人員第一時間關心的是媽媽是否有正確哺乳,卻不是立即先舒緩媽媽的疼痛。
推動母嬰親善立意良善,但評鑑規範不合理,且醫療院所為了通過評鑑,執行又過於僵化無視個別媽媽的需求,反而對母親是不親善的。
迎接母親節的到來,給媽媽一個友善的孕產婦照護才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因此我們呼籲政府:
1、應增加編列生產相關之預算。
2、研擬合理的產檢、生產制度,包含次數、規格及給付。
3、在同時尊重母親自主的前提下,重新訂定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基準。
允媽媽們這一份遲來的禮物。
附件一、國健局與健保給付比一比
國健局
健保局
產檢診療費
230
一般診療費
269
衛教
20(母嬰親善醫院才有)
家庭醫師衛教費
500
德國麻疹免疫球蛋白G檢查(EIA)
200
德國麻疹免疫球蛋白G檢查(EIA)
240
超音波檢查
350
產科超音波
550
幼兒腹部超音波
1400
附件二、 1981-2011年台灣35歲以上產婦比例
附件三、 101年度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題庫
題號
答案
題目
42
B
有關母嬰親善醫院應採取的措施,何者為誤?
(A).
所有會照顧到母親與嬰兒的醫護人員都應接受至少8小時的母乳哺育課程
(B). 母親要求時,醫院可提供8小時的親子同室
(C).
醫院,包括爸媽教室,不應有配方奶公司的廣告,或衛教單張
(D). 哺育母乳的嬰兒,不應使用安撫奶嘴或奶瓶
62
C
張太太產後第一天,哺餵母奶,她很害怕過兩天會有乳房脹痛的情形,詢問護理人員該怎麼辦?最好的護理指導是:
(A). 教導做乳房熱敷、按摩
(B). 教導餵完奶後把餘奶擠出
(C). 教導依照嬰兒的需求餵奶
(D). 教導母親少喝水
+ read more

2013.05.06
美國兒科醫學會提供在家生產的指引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的資料,在2004至2008年間,美國在家生產的比例提升20%,女性選擇在家生產的原因包含較便宜、較少的醫療介入,以及一個熟悉的居家環境。去年九月也曾有研究呼應指出,如果相關的醫療資源在必要時能夠立即提供協助,低風險孕婦由專業助產士協助在家生產基本上是安全的。
近日美國兒科醫學會(AAP)也發表一份有關計畫在家生產的聲明,針對照顧在家出生的新生兒提供一些新建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產時必須至少一位助產士在旁協助照顧新生兒。
醫療專業人士一般並不鼓勵在家生產,因為當有緊急狀況發生時,醫療資源的取得時間通常較長。根據一項刊登於美國婦產科期刊的研究,在醫院模擬在家生產的環境,比真正在家生產,更具經濟性、安全、且滿意度較高。
而美國兒科醫學會過去也曾表示,最安全的生育環境仍是醫院或待產中心,不過會也了解有些女性希望能夠讓孩子在家裡出生,但無論是在什麼環境中生產,都應該遵照醫學會的健康照顧準則。因此,美國兒科協會建議選擇在家生產的孕婦應注意以下事項:
1. 產婦須是過去沒有醫療狀況。
2. 妊娠期至少37週,但未超過41週。
3. 應可就近取得健康專業的諮詢。
4.
確認有專業人士照顧新生兒,且足以因應緊急狀況。
5. 確認至最近一家醫院的交通工具及路線
資料來源: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