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國際科學會議出席發表研究者 女科學家明顯不足
2013.06.25
國際科學會議出席發表研究者 女科學家明顯不足
  在過去研究我們已看到醫療領域中醫事人員的待遇及研究產出被重視的程度都呈現性別不平等現象,且2011年也曾有研究指出,雖然心臟血管疾病的女醫師已在過去十年間增加一倍,但仍有將近2/3的女醫師有被歧視經驗,這些經驗多數都與母職及家庭責任有關。   近日一項英國雪菲爾大學的研究再指出,女性科學家在六個歐洲演化生物學(ESEB)雙年會上受邀發表研究的出席情況,明顯與男性科學家有落差,在2001-2011年間,女性的受邀發表者僅佔9-23%,其背後可能原因也呼應並凸顯一直以來在家庭照顧責任的性別不平等問題。   這項研究指出,即便是那些研究已被刊登在頂尖科學期刊《自然與科學》(Nature and Science)的女科學家受邀出席會議的比例也仍比男科學家低,研究推測,通常在生物科學領域最須投注大量精力發展專業的階段,卻剛好也正是女科學家面臨進入生育及家庭的時期,而願意留在家庭的爸爸們又非常少,使得這些女科學家無法飛來飛去工作,也就愈容易放棄受邀發表研究的機會,根據2011年數據,婉拒出席的性別比例,男性佔26%、女性則有50%,高出將近一倍之多。   上述是目前研究猜測的原因之一還須進一步研究,而研究更擔心此情形會使未來可供女學生學習的女科學家典範將愈來愈少,進而影響女學生選擇成為科學家的意願與興趣。   研究認為,科學領域必須在所有不同的職業生命階段都支持女性科學家,不論其背景如何,盡可能吸引並留住好的科學人才,且應瞭解造成女性在科學研究職涯發展不利的種種因素並盡力排除。   資料來源:演化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 read more
美國最高法院否決人體自然基因的專利權
2013.06.17
美國最高法院否決人體自然基因的專利權
  美國最高法院在13日以九比零的票數一致通過自然基因不可申請專利,但人工合成的DNA非自然發生的基因則可申請專利。   參與投票表決的Clarence Thomas法官表示,依據美國專利法案,當一項新的、有用的事物被發明或發現,它是可以申請專利的,但自然法則、自然現象是科學與科技的基礎工具,已超出可受專利保護的範圍。因此,基因是自然的產物,生技公司Myriad Genetics 申請BRCA1及BRCA2基因的專利是無效的,這兩種基因可用來檢測女性是否為乳癌與卵巢癌高風險群。   過去Myriad Genetics辯駁認為,基因一旦被從人體取出後,它就不再是自然的產物,所以要將基因申請專利是合法的。但此說法曾遭John Roberts法官反對,他以樹與棒球棒做比喻,我們無法將樹申請專利,棒球棒卻是可以申請專利的,不過棒球棒並非只憑它是樹的一部分就可以變成一支棒球棒,重點就在於這中間是需要經過一段發明創造的過程。Stephen Breyer法官就認為,Myriad可以將他們發現並擷取某個基因部分的「過程」申請專利,但並非基因本身。   此次最高法院指出Myriad主要貢獻在於發現BRCA1及BRCA2兩種基因的正確位置及基因序列,但並沒有創造或改變這兩種基因的基因資訊或者DNA的基因結構,因此否決Myriad公司對這兩種基因的專利權,。   這項判決對病患來說將是一大福音,這將使更多機構能提供針對風險基因的檢測服務,人們獲得服務的機會因此增多,費用也會因市場競爭而大幅下降。此外,有人擔心廢除基因的專利權會阻礙生技公司繼續發展基因檢測,但賓州大學基因學教授Arupa Ganguly對此卻不認同,並指出商業利益的重點是在於研究如何對現有的基因序列進行設計創新,找到未來可能療法的新路徑,而這是一直以來都在進行的事。。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美國FDA專家會議建議:放寬糖尿病藥物梵蒂雅的使用限制
2013.06.10
美國FDA專家會議建議:放寬糖尿病藥物梵蒂雅的使用限...
  過去研究資料顯示rosiglitazone成分藥物可能提高心臟病風險,2010年9月美國FDA因此建立「梵蒂雅」(Avandia)新的使用規範,要求病患須透過參加藥物風險管理計畫的特定合格藥局才可取得該藥物。此外,也規定只有過去服用該類藥物能成功產生療效、或使用其他成分藥物(pioglitazone)無法控制病情之病患,才可使用。   2010年FDA曾要求重新檢視之前GSK藥廠對rosiglitazone成分藥物所做的RECORD試驗結果,檢視的結果發現心血管疾病死亡、心肌梗塞及中風的危險比(0.95,  95% CI 0.78-1.17))都與原先的試驗結果(0.93, 95% CI, 0.74-1.15)大致相同。這個檢視的結果在本月初公布,美國FDA隨即召開專家會議再度討論是否要放寬針對「梵蒂雅」的限制。   與會專家共有26位,最後有20位贊成更正藥物標示與藥物分配系統、5位認為應維持現狀、1位要求應將「梵蒂雅」下市。過去有關RECORD試驗的資料、蒐集過程與解讀都備受質疑,而這次的結果已成功說服大部分專家相信「梵蒂雅」的安全性。不過也仍有部分專家認為應進行另一個隨機控制試驗才能解決原先研究設計的問題,希望未來研究的主要對象應是美國正在服用「梵蒂雅」的3,400位病患。   專家意見已經出爐,未來就等待FDA決定是否採納專家的建議,而FDA並未設下一個期限。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延伸閱讀 美FDA:糖尿病藥物恐致心臟病,今年11月美全面下架    
+ read more
女性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風險較男性低
2013.06.07
女性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風險較男性低
  最近一項來自哥倫比亞大學護理學院的研究支持了過去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女性比男性較不易發生血流或手術部位的感染。   這項回溯性研究蒐集並分析來自美國紐約市3家醫院超過20萬筆的病患資料,結果發現,女性發生血流感染(BSI)或手術部位的感染(SSI)比男性低,男性在這兩部分的感染風險都比女性高出60%。不過,這樣的性別差異在12歲以下孩童及70歲以上老人的兩群人身上就比較不明顯。   研究推測這可能是由於男女皮膚上的生物性差異所致,過去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在中央靜脈導管置放處的周圍皮膚上,男性出現細菌拓殖的情形比女性嚴重。研究表示,瞭解使病患可能提高感染風險的原因,將可以幫助設計更有效的預防及監控策略,以改善感染率。      資料來源:一般內科醫學期刊(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纖瘦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較高
2013.06.05
纖瘦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較高
  最近一項美國研究指出,BMI值在40以上的過胖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比BMI值在8.5~22.4的纖瘦女性要低39%。   研究團隊蒐集美國第二次護士健康研究(NHS II)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時間在1989~2011年,參與者加入研究時的年齡為25~42歲。研究請參與者填寫醫療經驗問卷,當中還包含紀錄參與者在18歲時的身高體重,並在之後的每兩年重新填寫一次問卷。在研究進行期間,共有5,504位女性確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研究分析的結果發現,研究進行期間正處於過重狀態的女性,其子宮內膜異位風險比較低,同時回頭看參與者18歲時的狀況,該風險減少之數值達41%,這樣的關連性特別是在過去不曾懷孕的女性身上最高。這項研究呈現女性的BMI值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之間存在關連性,但直接因果關係因生理機制不明,所以仍未確立,未來應有進一步研究對此部分進行瞭解。   研究特別強調,這項結果並不是要說過重的女性會比纖細的女性較健康,而比較可能的解釋是肥胖女性通常較易有多囊性卵巢症侯群,或許是這種疾病影響,減少發生子宮內膜病變的機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罹患風險因此就降低。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香菸在電影中漸匿跡 卻被酒精取而代之
2013.06.04
香菸在電影中漸匿跡 卻被酒精取而代之
  鑒於電影人物使用酒精與菸草的形象將影響青少年之物質使用行為,本研究發現在1998年菸草公司與美國司法部長簽訂了總和解協議(Master Settlement Agreement, MSA)前後,從1996年至2009年間,吸菸的行為較少出現於電影情節中,但飲酒行為在以青少年為主要觀眾群的電影中出現的次數卻更為頻繁。   本研究蒐集在MSA通過前後,1996至2009年間每年前100大熱門電影中香菸與酒出現的品牌種類與時間長度,共1,400部,並以電影是否為R級,區分為成人或青少年為主要觀眾群。全部分為906部為青少年電影、494部為成人電影,總計出現500次的香菸品牌、2,433次的酒精品牌場景。   研究發現,從2000年開始至2006年,香菸品牌在熱門電影中出現的頻率每年降7%,在2006 年後每年出現次數在22次左右。香菸在電影中出現的時間長度,在過去14年間呈直線下降,1999至2000年間尤為明顯,在青少年電影與成人電影中分別下降42.3%及85.4%。   不過雖然香菸品牌出現的次數與時間長度都有下降,但酒精品牌在青少年電影的出現頻率卻是上升的,在研究期間大約每年提高5.2次;但在成人電影中酒精品牌出現次數則有些微下降。   研究者建議電影與酒精工業應有自我管制標準。電影工業方面,當電影情節出現的飲酒場景可能引起觀眾對酒精的好奇,或者因而接受不安全的飲酒行為,則應被列為R級;至於酒精工業方面,研究者認為青少年電影不應收取產品置入行銷費用,若有則應全面透明化。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小兒科(JAMA Pediatr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