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女性在減重手術後一年內應避免懷孕
2013.01.21
女性在減重手術後一年內應避免懷孕
最近一項英國回顧性研究指出,曾經動過減重手術的女性,應至少等待一年以上的時間再準備懷孕,而且也應充分瞭解減重手術後懷孕的相關資訊。   這項研究報告提到,肥胖會提高懷孕生產相關併發症,育齡女性的肥胖盛行率從2005年24.2%逐年持續上升,預計在2015年將達28.3%,但育齡女性接受減重手術的人數也愈來愈多。過去有研究發現,女性在減重手術後才懷孕,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會比肥胖女性懷孕低;不過,減重手術後懷孕也存在併發症風險,如束帶滑脫與移動導致嚴重嘔吐,24%在減重後懷孕曾發生胃間隔術的間隔洩漏問題。   依據目前研究證據,研究作者建議在減重手術結束的至少一年內,病患應該避免懷孕生產。在收集到的證據中,其中一個研究就指出,在減重手術後的18個月內懷孕,發生自然流產的機率(31%),比18個月後才懷孕卻自然流產(18%),高出13%。   此外,研究也建議在手術後想懷孕生產的女性,在還未懷孕的階段應瞭解避孕、營養、增重及維他命補充等資訊與接受相關諮詢,產科及外科應將這個族群的女性視為高風險,並集結多種科別的醫師提供她們整合性的照護。      資料來源:婦產科期刊(The Obstetrician & Gynaecologist)    
+ read more
母親尿液含雙酚A濃度過高 恐阻礙胎兒成長
2013.01.10
母親尿液含雙酚A濃度過高 恐阻礙胎兒成長
  近年針對塑膠製品對民眾健康影響有許多爭論,而去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禁止嬰兒奶瓶及兒童吸水杯添加雙酚A(bisphenol A)成分,近日又有一項荷蘭研究指出,母親懷孕期間尿液中雙酚A的濃度過高,可能可作為判斷胎兒成長受損的標記之一。   這項研究分析219位荷蘭女性的資料,她們的平均年紀30.8歲,研究在這些女性懷孕的中期及晚期階段追蹤胎兒的體型大小。結果發現,胎兒的成長速度會因母親尿液中含雙酚A的濃度高低而有差異。   母親每公克的尿液中雙酚A含量超過4.22微克者,比該含量低於1.54微克者,其胎兒成長的速度比較慢。經過分析,當母親的尿液含雙酚A濃度愈高,胎兒體重大約減少683公克、頭圍減短3.9公分;若雙酚A濃度愈低,兩者間的關連性就不具顯著意義。   研究由於樣本數較小,使其初步性的論點難以廣泛適用於所有女性,這部分將須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資料來源: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父親的心理健康恐影響孩童發展
2013.01.08
父親的心理健康恐影響孩童發展
  過去多數研究都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後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對孩童健康造成影響,但近日一項挪威研究提出另一種論點,認為父親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孩童發展狀況的風險因子之一,不如過去將所有責任都擺在母親身上。 這項研究分析3萬1千名挪威孩童及他們的家長,調查父親在母親懷孕第4-5個月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瞭解母親狀況,及孩子在三歲時的行為、社會、情緒發展情形,包括是否曾經驗情緒不穩、吵架或出現焦慮感。 結果有3%的父親表示曾有高度的沮喪憂鬱感覺,而三歲時有嚴重情緒問題的孩童,正好他們的父親也是最憂鬱的一群,但這項研究並非呈現兩者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目前僅發現存在關連性。研究推測,可能是父親將心理疾病的風險遺傳給小孩,也可能是母親受到父親憂鬱情緒的影響,進而傷害到未出生的胎兒。同時,母親的荷爾蒙分泌也可能受到改變,使得自己的睡眠及心理狀態變差。 這項研究的資料屬於參與者自我呈報性質,成為研究的限制之一。但這項研究提醒了醫師,當一個母親因心理問題就診時,醫師也應詢問並瞭解孩子父親的狀況,這是過去可能從未被注意的問題。   資料來源: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美研究:女性血液中化學汙染物質濃度過高對胎兒與嬰兒有害
2012.12.19
美研究:女性血液中化學汙染物質濃度過高對胎兒與嬰兒...
  一項美國布朗大學研究表示,多數美國女性的血液中含有環境汙染物質鉛、汞及多氯聯苯,將對胎兒與嬰兒的腦部發展有害。   這項研究分析來自1999-2004年間參與美國疾病防治局的健康與營養調查中,3,173位16-49歲女性資料,這些資料調查包括衛生行為、社經與人口特性統計資訊。結果發現有23%的孕齡女性血液中同時含有鉛、汞及多氯聯苯的濃度是在中位數以上,同時含兩種的則佔55.8%。另有17.3%的16-49歲女性則透過胎盤及餵哺母乳,將這些化學汙染物質傳遞給胎兒及嬰兒。   研究分析顯示,有多項重要的風險因子,但其中以年紀最為顯著,女性隨著年紀增長,血液濃度中含有兩種以上化學汙染物質超過中位數的風險,就會呈倍數增加。除了是因為化學物質在體內持續累積之外,40-49歲女性所出生的1950-60年代當時美國多數環境保護立法都尚未完成。   此外,研究還發現攝取魚類(尤其劍魚及長鰭鮪魚)及重度酒精消費也都會提高血液中含化學物質的濃度。劍魚及長鰭鮪魚體內都含有高濃度的汞與多氯聯苯,而重度飲酒為何提高血液中化學汙染物質濃度則仍未清楚。研究亦指出,女性以母乳餵哺至少一名孩子或至少一個月,該風險將會減半,但壞消息是母親會透過母乳將自己體內的化學物質傳遞給孩子。   研究認為,未來應再針對血液濃度中同時含有三種化學物質是否比暴露於單一一種將提高對女性健康傷害的問題進行研究。而30-40歲女性如果計畫懷孕,也應注意自己血液中含三項化學物質的濃度高低。   資料來源:環境研究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 read more
[記者會] 政府無能,女人買單!指定接生費 女人肚皮流血 荷包失血 婦團吐血(新聞稿)
2012.12.15
[記者會] 政府無能,女人買單!指定接生費 女人肚皮流...
  政府無能,女人買單!   指定接生費   女人肚皮流血 荷包失血 婦團吐血     日前衛生署邀集婦產科醫學會、醫改會及消基會開會研議欲規定:產婦要支付「指定接生費」,如果要求其主治醫師在非值班時間回醫院接生。婦女團體認為,健保生產給付已包含主治醫師在自然產時待產的加班費用。衛生署不積極監督醫院合理付給醫師,卻反過來向婦女加收費用,顯見這個政府的無能!婦女團體無法認同,更無法接受。   生產給付已涵蓋醫師非值班時費用   一直以來,健保給付自然產與剖腹產是不同的,自然產約18,000點,剖腹產3萬2千點。2005年在婦女團體的要求下,一方面考慮自然產時醫師於非值班時間待產、接生的付出,一方面鼓勵自然產,將自然產給付點數調高至與剖腹產給付值相同。所以,調高的費用一萬多點實際上就是產科醫師「非值班時間」(加班費)的給付。婦女根本不需要再另外付費。   調高給付未真正落實到醫師身上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婦產科醫師說,除了接生費,他們幾乎沒有領到加班費!也就是說,1萬3千多點給醫師的「勞務給付」,都進了醫院的口袋,變成醫院的「利潤」!前年婦產科、兒科等調高門診費17%,醫生也說,沒有反應到他們的收入上。由此可見,醫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合理給付,主要原因是「醫師被醫院剝削」所致。健保局對於醫院與醫師之間「健保給付拆帳」的問題提不出解決的辦法,卻擺爛要婦女「自費」。這種將政府管理無能以及醫師遭醫院剝削的代價,轉嫁到已繳交健保費用的婦女身上,生產的女人等於是被剝了兩次皮!我們無法接受!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醫師反應給付不夠,衛生署就應該要求計算醫師從孕婦做產檢開始後所有的醫療服務費用,檢討目前生產給付點數是否反映醫師負荷量,對給付進行調整,不應另向婦女收取費用。衛生署長期在推動責任醫師制的概念,若未來還收取指定接生費,衛生署就是在自打嘴巴!醫院已從產婦自費項目賺取大筆利益,若另再收取指定接生費,將使產婦被階級化!   貿然實施弱勢婦女將受害最大   生產時,涉及到兩個生命的安危,因此一個經長期培養成的信任的醫病關係,對產婦是重要的。婦女生產都希望由替自己產檢、了解自己狀況且信賴的主治醫師接生。如果指定接生費貿然實施,弱勢婦女若不是在自己的醫師值班時間臨盆,因付不出額外費用,只能接受由醫院指派之值班醫師接生,便會被迫喪失這項權益!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林實芳表示,現今生產醫療化的問題已奪走女性許多的生育自主權,不應再收取指定接生費,剝奪弱勢女性由信任的醫師接生的權利。此外,婦女的自費也未必最後真正回饋到醫師,所以,不論由婦女付指定接生費或由醫院指派值班醫師接生,醫院都是最大的獲利者。     台北市女權會理事長劉嘉怡表示,婦女都希望由為自己產檢的醫師接生,且生產本來就無法事先預知時間,若因婦女在主治醫師非值班時間生產,要向婦女另外收取一筆費用,嚴重違反公平合理原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顧問沈采穎表示,生產是對女人非常重要的事,指定接生費的討論,衛生署卻不找女人,全然忽視婦女與胎兒的權益。   產科給付過低,產科凋零的關鍵   近年來,婦產科招不到住院醫生,婦產科醫生平均年齡高出醫生平均年齡5-7歲。2009年立委黃淑英指出產科給付不合理:剖腹產給付比割盲腸少、產科超音波給付比新生兒四肢或腹部超音波少、產檢的給付偏低等,要求衛生署檢討給付標準。至今,我們仍未看到政府承諾,在2012年底完成給付改革的蛛絲馬跡。     台灣女人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女權會、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等婦女團體及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堅決反對指定接生醫師費,我們要求政府: 1、落實RBRVS的精神,提高健康保險的生產給付以及國健局的產檢的給付。 2、明訂生產給付中接生費、加班費的給付點數,杜絕醫院對於醫生的剝削。    
+ read more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2012.11.23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心血管疾病是全美女性十大死因的首位,在台灣同樣位居前列,根據2011年衛生署統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分居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與第四位!然而,與男性相較,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時間通常較晚,且一般用以評估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對女性並不適用,因此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問題很可能被忽略。而近日就有一項特別針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美國研究指出,初經年齡會影響肥胖、腰圍及BMI值,這些都是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1,638位40歲以上的參與者來自2002-2005年間進行的美國佛萊明罕心臟研究(FHS),研究期間參與者沒有懷孕、體重也不超過160公斤。研究分析參與者的內臟腹部肥胖(VAT)及皮下肥胖(SAT),呈現兩者與幾項女性生育因素之間的關係。   在排除飲食、停經狀態、使用荷爾蒙療法、年齡等變項後,研究發現女性初經的年齡與全身不限部位的整體脂肪量具關連性,初經來的時間愈早,肥胖狀況愈明顯。研究建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釐清內臟腹部肥胖與主動脈周圍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分析這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可能有何關連,而家長也可以在女兒初經來時,提醒她們注意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