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2.06
美兒科醫學會:感染HIV母親不應以母乳哺育
關於感染HIV的母親是否可採母乳哺育,之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曾針對世界上落後貧窮地區提出建議,表示對這些地區的家庭來說,由於配方奶取得不易,且營養不良及感染疾病是更大的威脅,因此認為這些地區的母親可以用母乳哺育。但近日美國兒科醫學會則針對美國地區的母親提出不一樣的建議。
世衛指引建議感染HIV的母親可使用母乳哺育直到嬰兒六個月大,之後再以母乳搭配副食品方式餵食嬰兒,同時間母親或嬰兒應服用抗反轉錄病毒的預防性藥物,以降低母乳將病毒傳遞給嬰兒的機率。在過去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使用該方式但未搭配預防藥物,將HIV傳給嬰兒的風險為14%,若同時服藥六個月,在非洲母親身上的研究,該風險可降低到1%-5%。
美國兒科醫學會對此則表示,雖然風險很低,但仍存在,如果能取得乾淨的水及買得起嬰兒配方奶,傳遞HIV給嬰兒的風險將遠低於使用母乳哺育,對這些感染HIV的美國母親來說,這是最佳、最安全的哺育方式。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疑似重度感染HIV的婦女在感染未被排除前,不應以母乳哺育,可將母乳擠出後丟棄,以維持母乳的分泌功能。兒科醫師與瞭解母親感染HIV的專科醫師也應密切合作,追蹤感染HIV母親的病毒載量變化與服藥順從性。
資料來源: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3.01.31
IVF婦女有較高血栓風險
刊登在最新一期線上英國醫學期刊(BMJ)的一項瑞典所做橫斷面研究發現,作試管嬰兒胚胎植入術(IVF)的婦女,其靜脈血管栓篩及肺栓塞的風險較一般懷孕婦女高,特別是在第一孕期(懷孕前三個月)時。
研究者在調整抽菸、懷孕年齡、教育及年份後,比較23,498名做IVF的婦女中所出現的栓篩事件,及116,960名年齡配對的控制組,發現IVF婦女在第一孕期發生靜脈血管栓篩的風險是自然懷孕婦女的4倍(HR4.05,
95%CI
2.54-6.46),而IVF婦女在第一孕期發生肺栓塞的風險是自然懷孕婦女的將近7倍
(HR6.97, 95%CI 2.21-21.96)。
研究認為,栓塞原因可能與療程中的刺激階段造成內源性雌激素明顯增加所造成。未來則應該著重在找出高危險群婦女並考慮預防型抗凝治療計畫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Medpage Today
+ read more

2013.01.21
女性在減重手術後一年內應避免懷孕
最近一項英國回顧性研究指出,曾經動過減重手術的女性,應等待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再準備懷孕,而且也應充分瞭解減重手術後懷孕的相關資訊。
這項研究報告提到,肥胖會提高懷孕生產相關併發症,育齡女性的肥胖盛行率從2005年24.2%逐年持續上升,預計在2015年將達28.3%,而育齡女性接受減重手術的人數也愈來愈多。過去雖有研究發現,女性在減重手術後才懷孕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會比肥胖女性發生懷孕併發症低;不過,減重手術後懷孕也存在併發症風險,如束帶滑脫與移動導致嚴重嘔吐,24%在減重後懷孕曾發生胃間隔術的間隔洩漏問題。
依據目前研究證據,研究作者建議在減重手術結束的至少一年內,病患應該避免懷孕生產。在收集到的證據中,其中一個研究就指出,在減重手術後的18個月內懷孕,發生自然流產的機率(31%),比18個月後才懷孕卻自然流產(18%),高出13%。
此外,研究也建議在手術後想懷孕生產的女性,在還未懷孕的階段應瞭解避孕、營養、增重及維他命補充等資訊與接受相關諮詢,產科及外科應將這個族群的女性視為高風險,並集合多種科別的醫師提供她們整合性的照護。
資料來源:婦產科期刊(The Obstetrician & Gynaecologist)
+ read more

2013.01.21
女性在減重手術後一年內應避免懷孕
最近一項英國回顧性研究指出,曾經動過減重手術的女性,應至少等待一年以上的時間再準備懷孕,而且也應充分瞭解減重手術後懷孕的相關資訊。
這項研究報告提到,肥胖會提高懷孕生產相關併發症,育齡女性的肥胖盛行率從2005年24.2%逐年持續上升,預計在2015年將達28.3%,但育齡女性接受減重手術的人數也愈來愈多。過去有研究發現,女性在減重手術後才懷孕,發生併發症的機率,會比肥胖女性懷孕低;不過,減重手術後懷孕也存在併發症風險,如束帶滑脫與移動導致嚴重嘔吐,24%在減重後懷孕曾發生胃間隔術的間隔洩漏問題。
依據目前研究證據,研究作者建議在減重手術結束的至少一年內,病患應該避免懷孕生產。在收集到的證據中,其中一個研究就指出,在減重手術後的18個月內懷孕,發生自然流產的機率(31%),比18個月後才懷孕卻自然流產(18%),高出13%。
此外,研究也建議在手術後想懷孕生產的女性,在還未懷孕的階段應瞭解避孕、營養、增重及維他命補充等資訊與接受相關諮詢,產科及外科應將這個族群的女性視為高風險,並集結多種科別的醫師提供她們整合性的照護。
資料來源:婦產科期刊(The Obstetrician & Gynaecologist)
+ read more

2013.01.10
母親尿液含雙酚A濃度過高 恐阻礙胎兒成長
近年針對塑膠製品對民眾健康影響有許多爭論,而去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禁止嬰兒奶瓶及兒童吸水杯添加雙酚A(bisphenol
A)成分,近日又有一項荷蘭研究指出,母親懷孕期間尿液中雙酚A的濃度過高,可能可作為判斷胎兒成長受損的標記之一。
這項研究分析219位荷蘭女性的資料,她們的平均年紀30.8歲,研究在這些女性懷孕的中期及晚期階段追蹤胎兒的體型大小。結果發現,胎兒的成長速度會因母親尿液中含雙酚A的濃度高低而有差異。
母親每公克的尿液中雙酚A含量超過4.22微克者,比該含量低於1.54微克者,其胎兒成長的速度比較慢。經過分析,當母親的尿液含雙酚A濃度愈高,胎兒體重大約減少683公克、頭圍減短3.9公分;若雙酚A濃度愈低,兩者間的關連性就不具顯著意義。
研究由於樣本數較小,使其初步性的論點難以廣泛適用於所有女性,這部分將須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資料來源: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2013.01.08
父親的心理健康恐影響孩童發展
過去多數研究都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後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對孩童健康造成影響,但近日一項挪威研究提出另一種論點,認為父親心理健康狀況也是孩童發展狀況的風險因子之一,不如過去將所有責任都擺在母親身上。
這項研究分析3萬1千名挪威孩童及他們的家長,調查父親在母親懷孕第4-5個月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瞭解母親狀況,及孩子在三歲時的行為、社會、情緒發展情形,包括是否曾經驗情緒不穩、吵架或出現焦慮感。
結果有3%的父親表示曾有高度的沮喪憂鬱感覺,而三歲時有嚴重情緒問題的孩童,正好他們的父親也是最憂鬱的一群,但這項研究並非呈現兩者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目前僅發現存在關連性。研究推測,可能是父親將心理疾病的風險遺傳給小孩,也可能是母親受到父親憂鬱情緒的影響,進而傷害到未出生的胎兒。同時,母親的荷爾蒙分泌也可能受到改變,使得自己的睡眠及心理狀態變差。
這項研究的資料屬於參與者自我呈報性質,成為研究的限制之一。但這項研究提醒了醫師,當一個母親因心理問題就診時,醫師也應詢問並瞭解孩子父親的狀況,這是過去可能從未被注意的問題。
資料來源: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