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31
早期妊娠毒血症與高血壓風險
近日一項荷蘭研究指出,曾發生妊娠毒血症之女性,十年後血壓將明顯較高,且在妊娠32週前罹患妊娠毒血症,將增加女性在40歲以前得到高血壓的風險高達三倍。早期妊娠毒血症所指為孕婦在懷孕32週前,血壓收縮壓大於90mmHG、蛋白尿指數大於0.3/24
h。
該研究從參與一項心血管篩檢計畫的女性中取樣339位有早期妊娠毒血症病史的女性、332位無病史女性為對照組,研究對象的年齡中位數為39歲,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產後9-10年。
研究結果發現,曾出現妊娠毒血症的女性群體中,胎兒出生體重中位數較低,且死胎的機率也明顯較高(14.8%:
3.9%)。再者,與對照組比較,有病史的女性血壓的中位數(127/86mmHg:
119/79mmHg)、腰圍(86.5cm: 83.2cm)以及BMI值(26.9:
26.2)都出現較高的情形,同時她們之中到達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比例亦為對照組的兩倍(18%:
9%)。有病史的女性群體中有43.1%出現高血壓狀況,而對照組中只有17.2%,換算後勝算比為3.5。
研究表示,目前妊娠毒血症的病因仍未明,尚須更多研究以釐清,並提醒此研究研究結果不宜擴大推論至妊娠32週後才發生妊娠毒血症的狀況。
資料來源:歐洲心血管預防與復健期刊(Europ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 Rehabilitation)
+ read more
2011.08.29
飲食失調影響女性生育力
日前一項英國研究表示,有厭食症與暴食症問題的女性比其他女性等待真正受孕的時間來的久,大約需多花上六個月的時間,但她們並非一定比較可能得花超過一年的時間才能受孕,且其中非預期懷孕所佔的比例超過四成。
這項研究以問卷方式詢問11,088位懷孕女性,請她們在妊娠第12與18週完成問卷,其中171位曾患有厭食症、199位曾有暴食症、兩種飲食失調症狀皆曾出現之婦女有82位。結果發現,有上述兩種飲食失調症狀之一的女性接受助孕治療的比例,比其他女性高出兩倍以上(6.2%:2.7%)。此外,研究也發現,有厭食症的女性非預期懷孕的比例高達41.5%,而在一般女性中該比例較低為28.6%,顯示厭食症女性可能低估她們受孕的機率。
研究主要作者Abigail
Easter提醒,準備懷孕的女性如有飲食失調問題應在懷孕前先接受治療改善,醫生在評估受孕能力時也須瞭解女性病患是否有飲食失調症狀,並給予適當建議與醫療照顧。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國際期刊(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read more
2011.08.25
由避免意外懷孕墮胎逆轉少子化?誤會大了!
依據國民健康局民國97年「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20-49歲已婚婦女77.2%曾經有非計畫懷孕經驗。若依懷孕結果觀之,計畫懷孕婦女以人工流產終止懷孕的比例較低,大約在3%至6%左右,但非計畫懷孕婦女採取「人工流產」終止懷孕之比例則高達2至4成,明顯高於計畫懷孕婦女,並隨懷孕次序遞增。此一調查結果發表在八月出刊之台灣公共衛生學會雜誌,意外被外界解讀成:「墮胎是造成少子化之原因」,國民健康局特別提出澄清。其實已婚且已有子女之女性意外懷孕,固然有一部分會墮胎,仍有許多選擇生下來,真正造成少子化的是晚婚、不婚等原因。
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洪百薰表示,該文獻是著眼於分析我國已婚婦女意外懷孕的情況,發現已婚女性對懷孕較傾向於以順其自然的方式為之,有高達67.8%
的第三次懷孕是來自非計畫懷孕,甚至願意重複非計畫懷孕。雖然有一部分會因純屬意外而進行人工流產,但即使是到了第四次懷孕且屬於計畫之外,仍有高達近六成會把孩子生下來。且在整個調查訪問的4,301名20-49歲已婚女性中,已婚的2,860位僅151位未曾懷孕,佔5.3%
,其餘均為已懷孕或已生產,可見只要有結婚,大多數婦女願意生,順其自然生,少子化問題並不是出在已婚婦女!
在同一個調查(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中,未婚女性佔20-49歲女性的33.5%,且僅44%明確表達有結婚意願,希望結婚的年齡平均為30.8歲。在出生統計資料也發現,我國各年齡層已婚女性之生育率,近10年來並沒有明顯下降,但是各年齡層女性之「有偶率」則大幅滑落(圖1、圖2),25-29歲女性有偶率僅29%,到30-34歲也僅達57%有偶,晚婚、不婚,其實才是少子化最重要的原因。
為因應少子女化現象,行政院衛生署除配合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擬定相關對策外,並已由法規面防止性別失衡及協助無法生育家庭獲得生育服務,另研議於「懷孕期間」及「生產後」等不同之階段,提供各種醫療保健服務,以鼓勵其生育,包括:
一、
對於無法生育者之服務:(1)持續執行人工生殖法;(2)持續研擬「代孕生殖法草案」。
二、
於婦女懷孕及生產前後,提供優質生育保健服務與諮詢:提供孕婦10次產前檢查、提供生育保健—遺傳醫學相關措施之費用減免或補助,並且健全服務網絡功能,提升檢驗服務品質。規劃擬成立孕產婦身心關懷諮詢專線。
三、
提供新生兒完善之醫療保健服務:全面提供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提供7歲以下兒童免費預防保健服務、強化發展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服務,供5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弱勢兒童臼齒窩溝封劑及低收入戶之新生兒聽力篩檢等項服務。
四、
減少不當墮胎:(1)成立出生性別比工作小組,研議防止出生性別比例失衡情形之相關策略;(2)已公告「醫師執行非性聯遺傳疾病診斷所施行產前性別篩選之處置,或僅以胎兒性別差異為由進行之人工流產等行為,為醫師法第28條之4第一款規定不得從事之醫療行為」;(3)持續監測院所及接生者之出生性別比,加強違規查察;(4)未來不排除將可疑者移送檢調單位調查有無觸犯刑法墮胎罪。
五、
另,本署亦利用母乳哺育宣導之機會,以海報、親子影片徵選等各種行銷活動,加強親子幸福與家庭價值之宣導。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2011.08.10
大豆補充品無助減緩骨質流失或停經症狀
在2002年美國婦女健康倡議計畫(WHI)研究發現荷爾蒙療法會增加女性的中風與心臟病罹患風險後,大豆被認為可作為預防骨鬆與減輕更年期症狀的替代方法。然近日一項受美國NIH所補助之研究表示,大豆異黃酮補充品無法達到普遍所稱的效果。
該研究團隊檢視248位年齡在45-60歲之間的停經女性,在研究之初所有人的骨骼密度程度皆為健康。她們被隨機分為服用安慰劑(126位)與大豆(122位)兩組,後者每天攝取200克的大豆異黃酮,時間長達兩年。
兩年後研究團隊測量兩組的骨質密度,發現服用大豆異黃酮並未對骨質密度造成影響,同時服用的女性還表示有便秘的問題,雖然這項差異在統計數據上的意義不大。
至於更年期停經後的症狀方面,也未見有任何改善,兩者在研究結束時並無顯示任何差異。唯一不同的是,服用大豆異黃酮補充品的女性有48%出現熱潮紅症狀,服用安慰劑者則有32%。
研究主要作者Dr. Silvina
Levis表示,往後她將不會對有熱潮紅或為預防骨鬆的病患建議服用大豆異黃酮。加州舊金山大學Dr.
Deborah
Grady對此研究則評論認為,過去已有多項與大豆相關的研究,每當出現有不同研究結果時,便易遭受質疑有關大豆服用劑量與研究時間過短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在這項研究中都沒有出現,足以顯示其信度與重要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期刊(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1.08.04
美FDA:孕婦服黴菌感染治療藥物恐致胎兒先天缺陷
Fluconazole
(Diflucan,中文品名為泰復肯)是一種抗黴菌感染的治療藥物,多用來治療陰道、嘴部、喉嚨、食道及其他器官的酵母菌感染症狀,或某些類型的黴菌性腦膜炎,也用在進行骨髓移植手術前接受化療或放射療法的病患身上,以防酵母菌感染的發生。
昨日美國FDA針對該藥物提出要求明列警語表示,孕婦在懷孕初期的三個月如長期使用或日服劑量高達400-800mg之間,將會提高胎兒患有罕見先天性缺陷疾病的風險。但這項風險目前在單次使用低劑量150mg、用以治療陰道黴菌感染的孕婦身上,並不見提高的傾向。
而胎兒可能出現的先天性缺陷包括短頭畸形、面容或頭顱發展不正常、兔唇、股骨彎曲、關節攣縮與先天性心臟病等等疾病症狀。
FDA建議孕婦如需使用該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是否懷孕,而醫師也應告知懷孕婦女藥物可能對胎兒所帶來的潛在健康風險。台灣女人連線提醒,泰復肯目前在台灣領有藥證之劑量分類有50mg、150mg兩種膠囊包裝,請有用藥需求之民眾可主動與醫師討論相關藥物風險,確保用藥安全。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 read more
2011.08.01
美研究:因懷孕出現中風住院比例有增加趨勢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中風的多項危險因子在懷孕婦女身上出現的比例逐漸增加,包括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與產後大量出血。近日一項美國研究表示,近年來懷孕婦女因中風而住院的比例不斷增加,尤以產後階段中風住院的狀況攀升最快。
這項研究檢視美國全國與懷孕相關的住院記錄當中在1994-1995及2006-2007年間,出現在產前、生產與產後階段發生中風的資料。結果顯示,與1994年每1,000個生產數中有0.15位母親中風相比,2007年的數據增加了47%;產後發生中風的情況則相對大幅增加83%;而生產過程中的中風住院數,維持在每1,000個生產數有0.27位母親中風。整體而言,與懷孕相關牽涉到中風因素而住院的總數增加54%。
此外,還特別指出在研究最後一年的紀錄中,32%的產前住院、53%的產後住院原因都同時包括中風、高血壓疾病或心臟病,後兩者與促使中風發生有極大的關連。
而該研究的研究限制在於其主要使用這些記錄資料中的診斷代碼,而非完整的醫療記錄,因此研究結果無法說明單一婦女多次住院的實際情形,有可能會低估住院次數。
研究團隊提到,這個研究提醒臨床醫師與研究社群應進一步追蹤醫師與婦女使用抗凝血與血栓溶解療法的情形,以及這些療法對胎兒、新生兒的影響、對母體的效益與安全性,並持續尋找出其他懷孕婦女可能發生中風的風險因子。
資料來源:《中風:美國心臟學會期刊》(Stroke: 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