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8
過重孕婦健康減重可降低剖腹產機率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嚴重過重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可在不傷害她們身體健康的前提之下,增加較少的體重,甚至減重。近日又有一項新的研究表示,過重女性在懷孕期間安全減重,能降低孕婦須要剖腹產的機率。
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建議,過重女性懷孕時增重磅數的範圍應在11-20磅之間,一般正常值體重的女性則在25-35磅之間。
在這項瑞典的新研究中,檢視超過46,000位、1993-2008年間生產的過重孕婦之醫療記錄,將她們分為三組,為BMI值在30-35之間、35-40之間及40以上。結果發現,在後兩組中懷孕間增重磅數低於IOM建議值、或甚至減重的孕婦,與其他孕婦相比,產下過重的嬰孩、或須要進行剖腹產的機率較低。舉例來說,BMI值在35-40之間的孕婦,體重增重範圍在IOM建議值內的女性,進行剖腹產的比例為24%,但健康減重的女性剖腹產的比例僅有17%。
且她們產下的嬰兒,在呼吸與心跳率等等其他健康指標上,都與其他增重在建議正常值內的孕婦所產下的嬰兒一樣佳。然減重也可能發生產下比正常胎齡嬰兒體重輕的小孩,但與整體瑞典國內產下體重過輕的嬰兒總比例相較,僅高出0.1%(3.7%:3.6%)。
研究最後表示,目前到底減重多少才是安全的仍未明確清楚,尚待整理過去相關研究以釐清,同時也提醒孕婦不要在懷孕期間依照減肥食譜減重,而是應該保持均衡、健康的飲食,並規律適度地運動,如每天走路半小時等方式。過重的懷孕女性也可以主動與醫師討論,透過飲食或生活形式的改變來維持體重。
資料來源: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1.05.17
[記者會] 2011/05/17 女人拒絕被當成性別失衡的代罪羔...
[記者會] 2011/5/17
女人拒絕被當成性別失衡的代罪羔羊--國健局不要倒果為因
(新聞稿)
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權會.立法委員黃淑英國會辦公室
近年台灣婦女在法律上的權益有長足的進步,現在台灣的首富是女性,甚至出現女性的總統候選人,在在都讓人感覺「歧視女性」似乎已經不復存在。然而,男女嬰失衡的生育率卻重重打了台灣社會一巴掌,因為不管女性表現的再如何傑出,台灣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就是認為「生男的比較好」。而我們的國健局局長似乎沒有看到問題的癥結,在面對男女嬰失衡的問題時,居然倒果為因,將矛頭指向限縮「優生保健法」,甚至不惜抬出刑法墮胎罪,恐嚇墮胎婦女可處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
造成性別篩檢進而墮胎現象的兇手,不是醫生、更不是孕婦,而是整個社會背後的父權思想。國健局局長居然表示「未來不排除在優生保健法加列懷女胎與身心健康無關條文」。試問如果整個環境,包括社會、家人對於「生不出男的」的婦女有諸多責難與壓力時,是否會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表示,根據現行優生保健法,已婚婦女如果要做人工流產,必須經過配偶的同意。「配偶同意」表示當夫妻雙方意見不同時,配偶有最後的決定權。也就是如果女方不想生但配偶不同意時,女方就必須生下來。女性生育的決定權顯然仍是在男性手上,但國健局卻意欲以刑法處罰施行人工流產的婦女,試問為什麼有最後決定權的男性不用被處罰,被決定的女性卻要當罪人?
台北市女權會秘書長高珮瑾亦質疑,邱局長的論調是把家長和配偶的同意、夫妻雙方兩個家族對性別的偏好,都怪罪在孕婦一個人身上?這種長久以來扭曲的父權文化價值觀,是把一個孕婦抓進去監獄關6個月可以解決的嗎?此外,邱局長提出說未來優生保健法的修法,要明訂「性別不得做為墮胎理由」。如果真的要這樣負面表列處理,那麼女權會認為應該列進去的項目太多了,比方說不得因為子女生肖和父母相沖、不得因為子女星座和自己不合,有太多的理由不應該被允許去剝奪掉一條小生命,但法律不是萬能的,邱局長未來如果動輒把疑似進行性別篩檢的孕婦送檢調單位調查,會有多少的女人要面對錄口供這種對自主尊嚴最極端的壓迫方式,去陳述自己身體和生命的創傷經驗?
婦女團體反對性別篩檢後選擇拿掉女嬰的行為,只是問題的根本,是整個社會文化對於女性的歧視與壓迫,倒果為因限縮優生保健法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只是造成對弱勢女性另一層的壓迫而已。因此,婦女團體反對修改優生保健法加列懷女胎與身心健康無關之條文,並提醒國健局應思考如何提升生育環境的友善程度,而非本末倒置、動輒恐嚇孕婦坐牢。
+ read more
2011.05.13
減少碳水化合物可預防產後膽結石
膽結石是女性在懷孕過程與產後階段,因非婦科症狀導致住院最常見的狀況之一。過去已曾有研究推測,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與進行膽囊手術機率的增加具相關性,在此研究中又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採樣3,070位過去無膽結石病史、或未曾接受膽囊切除術的女性,在她們懷孕期間以及產後第4-6週之間,進行系列超音波檢查,並讓她們於懷孕後期填寫飲食調查問卷,其中紀錄了不同的碳水化合物類型。
結果顯示,整體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來看,5.1%的女性膽囊有淤泥碎片、2.8%有膽結石、2.3%則從膽囊碎片發展成膽結石。在所有碳水化合物中,攝取過多的果糖最易導致膽結石的形成,因其會減少刺激胰島素分泌,使肝臟脂肪易生成堆積,增加血清三酸甘油脂,促使發生肝臟胰島素抵抗(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與瘦素抵抗(leptin
resistance),進而導致膽結石。
至於為何會在懷孕期間發生,研究者表示,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改變,易引起高胰島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降低膽酸合成,並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進入超飽和狀態,形成膽結石。
另外發現,攝取半乳糖導致膽結石形成的風險最低,然此結果尚須更多研究的支持。該研究最後提醒,懷孕期間透過飲食調整,減少精緻糖類的食用,多攝取取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可有效幫助減少副作用及膽囊疾病的風險。
+ read more
2011.04.26
美研究:孕婦使用藥物治療的狀況逐年增加
近日來自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孕婦使用藥物的狀況極為普遍且持續增加,並隨社經地位、產婦年紀、族群與居住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表示產前藥物治療可能會造成胎兒先天性缺陷,然關於大多數醫師處方或非處方的藥物所帶來的風險與安全性,卻缺乏足夠的資訊提供。此導致孕婦可能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藥物會對胎兒造成健康風險,另一方面,對於藥物的潛在傷害存有疑慮,也會影響孕婦的藥物選擇。
這項研究蒐集1976-2008年間美國波士頓大學斯隆流行病學中心(Slone
Epidemiology
Center)研究先天缺陷的資料、1997-2003年間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預防先天缺陷的研究資料,並訪談30,000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藥物的女性。
結果顯示,在懷孕的前三個月裡,70-80%的女性曾使用至少一次的藥物治療;在過去的30年間,這項比例已增加了6成,且使用四次或四次以上的孕婦人數,增加了3倍,其中抗憂鬱藥物使用的成長幅度尤其驚人。此外,藥物使用的程度與女性年紀、教育程度成正比,且非拉丁美洲裔之白人女性使用程度亦較高。
最後研究表示這些資料除了指出現今有哪些藥物普遍被使用,亟需有更多研究針對它們的風險與安全性做出分析,也認為應加強對於孕婦藥物使用狀況的掌握追蹤。同時,關於藥物治療的使用方式是否隨時間而有所改變,亦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1.04.11
子宮切除婦女使用雌激素荷爾蒙療法
近日一項WHI研究分析發現,使用雌激素荷爾蒙療法的停經婦女在停止使用後,中風與血凝塊形成的風險立即下降,可是使用雌激素時罹患乳癌的風險降低情形,卻未因此改變。
該研究隨機取樣10,739位年紀在50-70歲之間,曾做子宮切除手術的停經婦女,形成兩個群體,一為使用雌激素療法,另則給予安慰劑。研究從1993年開始,至2004年由於該療法導致中風風險的持續增加,且無顯著健康效果而宣告終止。
該研究分析認為,使用雌激素療法時升高的中風風險,會在停止使用後數年間恢復正常,且一項到研究結束之後仍持續的好處是,降低的乳癌風險並未因停止使用雌激素而消失。然髖骨骨折的風險則隨療法停止後開始上升。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ndrea
LaCroix教授表示,這項研究讓50多歲的女性不必再疑慮短期使用雌激素療法會導致乳癌風險的增加,且可能還會因此降低乳癌、心臟病的風險與死亡率。
然而另一位評論者Graham
Colditz教授則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乳癌風險的降低是因為這些婦女已停經,乳房細胞退化,所以對荷爾蒙的反應也隨之減弱。同時,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雌激素荷爾蒙療法與複合式荷爾蒙療法會引起許多癌症,包括乳癌,且這項研究也顯示對女性並無重大益處。因此,Colditz建議女性使用荷爾蒙療法仍須小心注意各項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
台灣女人連線亦提醒,這項研究所採樣的婦女為已切除子宮者,若仍保有子宮的婦女應注意使用只含有雌激素的荷爾蒙療法,易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1.04.01
月經不規律是骨質健康的警訊
如果女性過早出現更年期的現象,在醫學上稱為「原發性卵巢功能不足」(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一般指40歲以下婦女的卵巢無法正常排卵或分泌雌激素,而出現類似更年期的現象,主要出現的症狀為停經、月經不規律或是熱潮紅。
近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發佈一則新聞指出,有「原發性卵巢功能不足」的女性骨質流失的風險較高,亦即此族群的女性較可能要面對骨質疏鬆或骨折的問題。此外,女性若20歲以前月經不規律,很可能是骨質密度低的警訊,因為青少年時期是骨質生長的重要時期。
研究人員指出,月經是女性骨質健康的指標,如果女性過早出現停經或月經不規律,應該更注意自己的骨質健康,攝取足夠的鈣質、維他命D等,以預防骨質疏鬆與骨折。此外,女性在更年期時會經歷某種程度的骨質流失,因此,女性在年輕時儲存骨本是很重要的。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