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2.11
                                        過重與族群會影響不孕症治療成功率
                    
                        2007年曾有一針對美國診所將近三萬兩千例不孕治療的研究發現,過重的女性接受不孕治療時可能失敗的機率比正常體重的女性高出20%,而若不將體重列入考慮,黑人、拉丁美洲人與亞洲人治療的成功機率比白人女性低。整體而論,白人、黑人、拉丁美洲與亞洲的女性中,受孕成功的比例各為45%、43%、38%與36%。在懷孕後的前二十二週未流產且順利生產的女性中,非白人女性所佔的比率較低,而懷孕至少二十二週以上並生產的女性,白人成功率為85%、亞洲與拉丁美洲皆為80%、黑人為76%。
近日一篇在生育與不孕期刊(Journal of Fertility and
Sterility)中由密西根州立大學Barbara
Luke教授所領導的新研究,證實了過去的研究結論,更發現甚至在正常體重之內,非白人女性成功的機率亦較低。
已有過去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過重會造成難以受孕,原因與全身脂肪的分布有關,可能是過多的脂肪影響了荷爾蒙。
根據Luke的團隊推測,不孕治療成功的族群差異可能與體內脂肪有關,上半身脂肪比下半身容易會造成較多發炎的情形影響健康,當與白人女性做比較時,黑人女性正好有較豐腴的上半身體態,易造成不孕,且黑人女性較可能長出子宮肌瘤,導致不易懷孕與低生產率。另外,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在皮膚較黑的人身上常見,它會增加細菌性陰道炎發生的風險,這樣的感染會使得懷孕期間其他併發症的發生機率變高。
像是年齡與不孕的類型變項都無法解釋族群的差異,但與此相關的研究資料仍有限,因此在這方面仍須更多的研究去特別解釋在不孕治療中的族群問題。
 
 
 
  
資料來源:生育與不孕期刊(Journal of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 read more
                 
                    2011.02.10
                                        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懷孕機率較高
                    
                        約翰霍普金斯(John
Hopkins)的研究顯示,年輕女性HIV感染者有較高的懷孕機率,同時也比非感染者更容易產生妊娠期併發症。研究人員分析了181名13至24歲感染HIV的年輕女性,她們均曾接受12年以上的治療,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女性均曾懷孕,且有些女性懷孕不只一次,該研究共有96次懷孕紀錄。
研究顯示,感染HIV的孕婦早產機率比起非感染者高出許多,約34%比22%;而其流產機率亦比非感染者高,約14%比9%。同時,經由吸毒、不安全性行為等危險行為感染的感染者,其懷孕機率比經由垂直感染者高出7倍,重複懷孕機率也較高,約37%比14%;另外,經由垂直感染者較容易選擇終止懷孕,其機率為41%比10%。
研究人員表示,這顯示感染HIV的年輕女性,在成人時仍較易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且懷孕使得這些女性及其胎兒面對更大的健康風險。同時,經由危險行為感染與垂直感染的感染者,其性行為的態樣也有所不同,而這有助於針對不同感染者的處境做不同的預防非預期懷孕措施,並經由計畫懷孕,避免妊娠期併發症的發生。
資料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John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
 
 
                    
                    + read more
                 
                    2011.01.12
                                        月經週期影響乳房攝影檢查
                    
                        開始在妳「月經週期的第一週」(註一)安排乳房攝影檢查吧!因為對大部分的婦女而言,乳房攝影篩檢在月經週期的第一週進行較為準確。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在2009年11月時發佈一項指引,建議婦女和她們的醫師討論應該在40歲時,還是等到50歲時再開始做乳房攝影檢查。而當初發佈這項指引時,已有不少乳房攝影檢查的爭議,例如:40多歲的婦女可透過乳房攝影檢測癌症;但比起年紀更大的婦女,這些40幾歲的婦女得到偽陰性或偽陽性的風現較高,而偽陽性的結果將導致不必要的檢查。且40多歲的婦女往往有緻密的乳房組織,使的她們乳房攝影的結果難以判讀,因為緻密的乳房組織在攝影檢查時呈現白色,而乳房異常的部分往往也是呈現白色。此外,乳房的密度在月經週期中會有些微的不同,也可能影響乳房攝影的結果。
為了暸解乳房組織的密度是否會因月經週期的各時間點產生變化,進而影響乳房攝影檢查的靈敏度,Diana
Miglioretti博士的團隊分析了自1994年以來,乳房癌症監策聯盟(Breast
Cancer Surveillance
Consortium)所收集的387,218位停經前婦女的乳房攝影篩檢資料,其中有1,283例為實際乳癌案例。
Miglioretti博士認為停經前的婦女將乳房攝影檢查安排在月經週期的第一週有助於乳癌的篩檢,因為月經週期的第一週,乳房組織密度較低,且不會充血,可使乳房攝影檢查的靈敏度(sensitivity)提高。至於偵測癌症的特異性(註二)則與月經週期的變化無關。
Miglioretti博士也指出:篩檢靈敏度的提升只針對過去有定期作乳房檢查,且過去兩年內亦曾作過篩檢的婦女有用,而非適用於第一次作乳房篩檢的婦女(此組第一週的靈敏度最低,第四週的靈敏度最高);因為一般來說,當婦女第一次進行篩檢就發現腫瘤時,腫瘤通常較大;若有定期作篩檢的話,發現的腫瘤則通常較小。而低密度的乳房組織對篩檢「小腫瘤」而言是相對重要的,乳房密度的細微變化可提高小腫瘤篩檢的靈敏度。反之,第一次作乳房篩檢的婦女,月經週期中乳房密度的細微變化可能對較大腫瘤篩檢的影響不大。較大的腫瘤在月經週期較後期(黃體期,即第三、四週)更容易被發現,但這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此外,Miglioretti的研究結果也不適用於「診斷性乳房攝影(註三)」。婦女們可能無法每次都準確預測月經的週期,但是Miglioretti博士建議:如果可以,婦女們在月經週期的第一週安排乳房檢查是相對有利的。許多婦女在月經週期的後半段會因乳房充血感到脹痛,避免在此時期進行乳房檢查可減緩過程中的不適感。
目前我國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補助45-69歲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0-44歲的婦女,若二等親內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政府亦提供篩檢服務。婦女們可與醫療保健人員諮詢以找出適合自己的乳房篩檢計劃。
註一:從月經來潮第一天算起的七天為第一週。
註二:「特異性」(specificity)指辨識「沒有乳癌」的能力,即降低「偽陽性」的能力。
註三:乳房攝影分為「診斷性乳房攝影」(dignostic
mammpgraphy)和「篩檢性乳房攝影」(screening
mammography),前者用於診察乳房已有腫塊的情況;後者用於尋找無法以乳房觸診感覺到的乳癌腫塊。
資料來源:放射學期刊(Radiology)
                    
                    + read more
                 
                    2011.01.12
                                        月經週期影響乳房攝影檢查
                    
                        開始在妳「月經週期的第一週」(註一)安排乳房攝影檢查吧!因為對大部分的婦女而言,乳房攝影篩檢在月經週期的第一週進行較為準確。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在2009年11月時發佈一項指引,建議婦女和她們的醫師討論應該在40歲時,還是等到50歲時再開始做乳房攝影檢查。而當初發佈這項指引時,已有不少乳房攝影檢查的爭議,例如:40多歲的婦女可透過乳房攝影檢測癌症;但比起年紀更大的婦女,這些40幾歲的婦女得到偽陰性或偽陽性的風現較高,而偽陽性的結果將導致不必要的檢查。且40多歲的婦女往往有緻密的乳房組織,使的她們乳房攝影的結果難以判讀,因為緻密的乳房組織在攝影檢查時呈現白色,而乳房異常的部分往往也是呈現白色。此外,乳房的密度在月經週期中會有些微的不同,也可能影響乳房攝影的結果。
為了暸解乳房組織的密度是否會因月經週期的各時間點產生變化,進而影響乳房攝影檢查的靈敏度,Diana
Miglioretti博士的團隊分析了自1994年以來,乳房癌症監策聯盟(Breast
Cancer Surveillance
Consortium)所收集的387,218位停經前婦女的乳房攝影篩檢資料,其中有1,283例為實際乳癌案例。
Miglioretti博士認為停經前的婦女將乳房攝影檢查安排在月經週期的第一週有助於乳癌的篩檢,因為月經週期的第一週,乳房組織密度較低,且不會充血,可使乳房攝影檢查的靈敏度(sensitivity)提高。至於偵測癌症的特異性(註二)則與月經週期的變化無關。
Miglioretti博士也指出:篩檢靈敏度的提升只針對過去有定期作乳房檢查,且過去兩年內亦曾作過篩檢的婦女有用,而非適用於第一次作乳房篩檢的婦女(此組第一週的靈敏度最低,第四週的靈敏度最高);因為一般來說,當婦女第一次進行篩檢就發現腫瘤時,腫瘤通常較大;若有定期作篩檢的話,發現的腫瘤則通常較小。而低密度的乳房組織對篩檢「小腫瘤」而言是相對重要的,乳房密度的細微變化可提高小腫瘤篩檢的靈敏度。反之,第一次作乳房篩檢的婦女,月經週期中乳房密度的細微變化可能對較大腫瘤篩檢的影響不大。較大的腫瘤在月經週期較後期(黃體期,即第三、四週)更容易被發現,但這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此外,Miglioretti的研究結果也不適用於「診斷性乳房攝影(註三)」。婦女們可能無法每次都準確預測月經的週期,但是Miglioretti博士建議:如果可以,婦女們在月經週期的第一週安排乳房檢查是相對有利的。許多婦女在月經週期的後半段會因乳房充血感到脹痛,避免在此時期進行乳房檢查可減緩過程中的不適感。
目前我國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補助45-69歲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0-44歲的婦女,若二等親內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政府亦提供篩檢服務。婦女們可與醫療保健人員諮詢以找出適合自己的乳房篩檢計劃。
註一:從月經來潮第一天算起的七天為第一週。
註二:「特異性」(specificity)指辨識「沒有乳癌」的能力,即降低「偽陽性」的能力。
註三:乳房攝影分為「診斷性乳房攝影」(dignostic
mammpgraphy)和「篩檢性乳房攝影」(screening
mammography),前者用於診察乳房已有腫塊的情況;後者用於尋找無法以乳房觸診感覺到的乳癌腫塊。
資料來源:放射學期刊(Radiology)
 
 
                    
                    + read more
                 
                    2010.12.30
                                        2008年美國生命統計摘要
                    
                        根據在最新一期兒科期刊所發表的統計研究,美國2008年剖腹產率占了將近三分之一的生產,也締造連續12年上升的記錄。此外,1-19歲孩童死亡率在2008年也有顯著下降。其他重要摘要如下:
* 2008年有4,251,095個生產,比2007年少了2%。
* 青少女懷孕下降了2%。
*
20-39歲女性生育率下降;40-49歲則是上升。35-39歲女性生育率則是自1978年以來第一次下降,約1%。
* 剖腹產率上升至32.3%,與1996年相比上升了56%。
*
早產率為12.3%,比2007年下降了3%。嬰兒體重不足率維持不變。
*
嬰兒死亡率比2007年少2%,意外傷害占了嬰兒死因的4.6%。
*
對於1-19歲的孩童,意外傷害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約占38.8%。第二大死因是謀殺。
* 2008年美國國人平均壽命是77.8歲。
資料來源: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0.12.23
                                        IVF植入胚胎一個比兩個好
                    
                        使用人工生殖技術(IVF)最常見的問題是多胞胎及早產,而這些情形都會影響到胎兒及母親的健康。一項分析了將近1400名使用人工生殖技術婦女的研究發現,其實植入一個胚胎比植入兩個胚胎好,除了生出健康小孩的機率比植入兩個胚胎多了五倍之外,
與植入兩個胚胎比起來,植入一個胚胎孕期間在37週以上的機率多87%、較不會出現早產的情形,且嬰兒出生體重不足的風險僅是植入兩個胚胎的三分之一。研究的結論表示,醫師應該建議病患植入一個胚胎。
然而,有學者表示此項結論並不適用於38歲以上或有不良預後因子的婦女,因為植入一個胚胎的成功率會下降。此外,學者亦表示,如果考量人工生殖所需的費用及過程的辛勞,建議婦女一次僅植入一個胚胎的確有其難度。
資料來源: 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