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推廣荷爾蒙療法與藥廠間存在利益關係
2011.03.16
推廣荷爾蒙療法與藥廠間存在利益關係
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研究指出,推廣停經後荷爾蒙療法的文章資訊,可能與作者接受藥廠資金進行宣導、諮詢與研究有關連,同時這些文章也鼓勵醫生繼續開立荷爾蒙療法的處方給更年期女性。 2004年美國婦女健康行動計畫(Women’s Health Initiative)進行一項26,000位女性的研究發現,合併使用雌激素與黃體素的複合式療法,或雌激素療法,兩種常被用來治療婦女更年期症狀的療法,會增加中風、靜脈拴塞、痴呆、尿失禁與乳癌的罹患風險。然而,在該研究結果公布過後的第兩年,另一項調查竟發現美國有近350位婦科專家與醫生認為,該婦女健康行動計畫研究並不具說服力。因此,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團隊試圖檢視,在與荷爾蒙療法相關的所有敘述性評論文章中,是否出現任何宣導該療法的說法與傾向,影響醫生對荷爾蒙療法的態度。 研究蒐集340篇於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發表的相關文章,特別找出其中發表四篇文章以上的作者們,整理他們的50篇通過評審的文章。結果發現,雖然多數文章在科學上都無誤,但皆在文章結論指出,臨床研究結果不應影響個人的治療,並暗示荷爾蒙療法的風險是被過度誇張,而療效都已被證實。但研究所整理的十位作者中有八位,被發現接受藥廠的金錢支付,代表藥廠提出意見,且50篇有高達32篇為推廣荷爾蒙療法的文章,其中就有30篇的作者牽涉潛在的經濟利益衝突。 目前使用荷爾蒙療法降低更年期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仍受到各方質疑,且過去研究也曾證實荷爾蒙療法與多項疾病罹患風險的關連性,因此本研究提醒,健康照顧提供者與更年期女性應多小心注意是否曾閱讀接收到這些接受藥廠利益而推廣荷爾蒙療法的文章資訊。         資料來源:美國PLoS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
+ read more
美國CDC對孕婦服用之止痛藥發出警訊
2011.03.08
美國CDC對孕婦服用之止痛藥發出警訊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表示,孕婦服用鴉片類止痛藥(opioid painkillers)的處方如可待因(codeine)、氫可酮(hydrocodone)、羥考酮(oxycodone; Oxycontin),可能會增加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異常的風險。而其他像是脊柱裂、腦積水、先天性青光眼與腹裂畸形等疾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 此研究包括來自全美共十州的資料,CDC發現當中有2-3%的媽媽們在懷孕前與懷孕初期時,曾接受服用鴉片類止痛藥處方,她們生下罹患左心發育不全綜合症(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的嬰兒機率,比未服用該類藥物的女性高出兩倍。 該研究報告亦指出,懷孕期間所服用的多數藥物安全性都仍未建立,雖個別孕婦服用藥物後產下缺陷兒的絕對風險是非常低的,但預防工作還是不能怠忽,女性應該於計畫懷孕或懷孕時,與醫生詢問討論藥物服用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read more
懷孕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品,新生兒可能發生錐體外徑症狀或戒斷症狀
2011.03.04
懷孕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品,新生兒可能發生錐體外徑症...
美國FDA於近期發布有關抗精神藥品之用藥安全資訊,依據美國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資料,發現孕婦於懷孕第三期使用抗精神病藥品,具有導致新生兒產生錐體外徑症狀(extrapyramidal signs;EPS)或戒斷症狀之風險。因此,要求所有抗精神病藥品仿單應加刊相關警語,同時提醒醫療人員注意。食品藥物管理局為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將儘速蒐集國、內外相關安全資訊,評估是否要求國內抗精神病藥品仿單加註相關警語。 經查,衛生署所核准之抗精神病藥品仿單,皆已載明「使用於懷孕患者,應謹慎評估其臨床效益及風險」,部分抗精神藥品仿單亦已刊載「孕婦使用時,新生兒可能會出現椎體外徑症候」等相關警語。  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醫師,為懷孕患者處方抗精神病藥品時,宜審慎評估其臨床效益及風險,並小心監控新生兒可能發生錐體外徑症狀或戒斷症狀,如激動、肌張力不正常增加或減少、顫抖、嚴重呼吸困難、餵食困難..等,以及時給予適當處置。 同時提醒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藥品之孕婦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如有任何疑問或不適,應儘速回診主治處方醫師;同時應忠實告知產檢醫師,目前使用藥物情形。 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網站:http://adr.doh.gov.tw。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 read more
加拿大女性家庭照顧者陷入財務困難
2011.03.02
加拿大女性家庭照顧者陷入財務困難
有關照顧者的報告以及加拿大的政府統計數字顯示,在2009年,加拿大照顧者的經濟貢獻總值已高達近2億6千萬美元,但卻有近半41%的家庭照顧者靠著自己的積蓄過日子,家中有一位照顧者的家戶,其中65%的家戶所得低於4萬5千美元,23%低於2萬。 根據一項加拿大癌症學會(Canadian Cancer Society)民調,88%加國民眾認為,提供家庭成員照顧會使他們的財務狀況陷入困難。這是一個在今年一月21至24日所做的線上民調,代表樣本共計有2,231位十八歲以上的加拿大民眾。 女性較可能是主要的家庭照顧者,從這個調查結果顯示,當中的女性有70%擔任這個角色。同時有84%的民眾提到,政府選舉政策應將提昇家庭照顧者的財務支持,列為健康照顧的首要議題。加拿大癌症學會主任Dan Demers即提到,加拿大人口面臨老化趨勢,愈來愈多加拿大人在乎他們罹患癌症或其他病痛的家人,因此許多照顧提供者處於財務困境,以及下班後無酬照顧工作的問題,應該受到各方的重視。     資料來源:加拿大癌症學會(Canadian Cancer Society)    
+ read more
骨鬆藥可能會提高罕見大腿骨骨折的風險
2011.03.01
骨鬆藥可能會提高罕見大腿骨骨折的風險
 一份加拿大的大型研究指出,長年服用骨質疏鬆藥物的婦女,發生罕見大腿骨骨折的風險可能會些微提高。這種骨鬆藥是雙磷酸鹽類,從去年10月開始,美國就要求雙磷酸鹽類藥物必須在仿單上加註罕見大腿骨骨折風險的警語。然而研究者強調,雙磷酸鹽類藥物只會些微提昇罕見大腿骨骨折的風險,相較之下,因為骨質疏鬆造成的脊椎或是髖骨骨折更為常見,因此建議正在服藥的婦女不應停藥。 這份研究涵括20萬5千位68歲以上、正在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以治療骨質疏鬆的婦女,其中716位婦女在開始服藥之後發生罕見大腿骨骨折,有將近1萬名婦女發生典型的髖骨骨折。發生罕見大腿骨骨折的案例,跟是否長期服藥有關,服藥5年之後,大約每1千位婦女當中就有1位,在服藥後的第六年發生大腿骨骨折,這樣的機率大約是服藥3個月以下婦女的3倍。但另一方面來說,長期治療也導致髖骨骨折的機率下降24%,手腕跟脊椎骨折的機率下降50%。 研究者表示,若民眾長期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鬆,但不確定自己是否屬於罕見大腿骨骨折的高風險群,應與醫師諮詢討論。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 read more
骨鬆藥物可能導致罕見但嚴重的顎骨壞死
2011.02.25
骨鬆藥物可能導致罕見但嚴重的顎骨壞死
雙磷酸鹽類藥物(bisphosphonates)為治療骨質疏鬆的常用藥物,但此藥物可能有導致顎骨壞死的嚴重副作用,普遍認為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最新發表的研究則指出,因服用骨質疏鬆藥物導致顎骨壞死的發生率低於千分之一,儘管機率仍然很低,但研究主持人仍認為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骨質疏鬆時,必須審慎考量顎骨壞死的風險。 這份研究檢視了1995年到2006年間的572,606份電子病歷,其中有23人顎骨壞死。這23人當中有6人因治療骨質疏鬆而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其他人則是因為癌症、進行頭頸部位放射性治療,或是患有骨質疏鬆。由於57萬人中服用骨質疏鬆藥物的人有21,164人,服用骨質疏鬆藥物導致顎骨壞死的機率約為1/3500,比沒有服用骨質疏鬆藥物的人高出9倍。 研究主持人表示,由於侵入性的牙科手術也會提高顎骨壞死的風險,骨質疏鬆的病患可以考慮先動完牙科手術再開始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正在服用此藥的病患如果需要動牙科手術,不必先停藥,但應知會牙醫師自己正在服用骨質疏鬆藥物,以利牙醫師特別注意是否出現顎骨壞死的可能前兆。   資料來源:牙科研究期刊(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