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
癌症佐以草藥治療害多利少
癌症病人應告知醫師是否服用草藥製品,因為有些成份可能阻礙治療成效。
當乳癌擴散時,蒜頭,薑和銀杏製劑會延遲皮膚傷口的復原。
來自葡萄牙里斯本癌症研究中心的乳腺外科醫師Cardoso指出,沒有證據顯示草藥療法或乳霜有效。若有存疑,最好不要服用。
醫師要主動詢問正在治療癌症的病人,是否正在服用其他的藥物;特別重要的是當癌症已散播至皮膚的病人,想試草藥製劑前一定要先跟醫生照會。
這樣的情形,乳癌患者五個案例中就有一個,其他癌症較少。
許多產品的危險是會干擾荷爾蒙療法或化療,有些則延緩血凝固的過程,導致傷口復原較慢、結疤多。延緩血凝固的草藥,如:穿心蓮、短舌匹菊、蒜頭、銀杏、人蔘、山楂、七葉樹、薑黃。
英國的癌症研究網站同時建議,一些輔助療法可能阻礙正常療法應有的效果。癌症治療期間,應避免一些食物和飲料,如葡萄柚和橘子,因為它們會影響癌症藥物在身體內的分解和吸收。
Cardoso醫師以為病人有病亂投醫是可以理解,但一定要知道,尋找其他草藥或另類療法,有可能害處多於好處,而瑜珈、正念、靈氣療法和針炙對病人的生活品質都有正面的影響。
編譯來源:BBC(2019.11.1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21
女性年紀越大越不做子宮頸癌篩檢?!
子宮頸癌是婦女最能預防的癌症之一,有賴於兩種子宮頸癌篩檢:一個是能夠檢查出癌前細胞病變及早期癌症的抹片檢查,另一個是HPV
(人類乳突病毒)檢測,直接測試是否存在引起癌症的HPV。
由於幾乎所有子宮頸癌都是由HPV引起的,因此,近年來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年輕女性接種HPV疫苗來預防子宮頸癌。但這可能會讓我們忽略另一群最能從常規篩檢受益的女性族群:45歲以上的女性,因為有一半的子宮頸癌是在49歲之後被診斷出來的。但是,最近一項大型研究指出,45至60歲婦女的子宮頸抹片率正在下滑。
此研究分析了美國三項大型全國調查資料(註),結果顯示美國子宮頸癌篩檢率為70%左右。
研究作者表示,及早發現異狀是預防子宮頸癌的關鍵。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篩檢30歲以下的女性被認為是最無效的資源投資,因為癌症往往是在中年出現。如果女性在42歲之後接受篩檢,幾年後她再次接受篩檢並且沒有發現癌症的機會是80%,顯示子宮頸癌篩檢是及早發現問題的重要方法。
研究作者表示,導致篩檢率降低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婦女對建議接受篩檢的間隔時間感到困惑,因為建議的指引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改變了數次。目前美國的子宮頸癌篩檢建議為:21-29歲每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30-65歲在諮詢醫師後應每年做一次抹片檢查或每五年做一次HPV檢測。新的指引預定於明年初發布。
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表的最新證據,初次HPV檢測為一般人口帶來些微益處,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好處也緊追在後。若同時進行這兩項檢測,可能讓女性接受大量檢查但獲得的健康益處卻很小。
台灣每年補助一次30歲以上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而在2017年30歲以上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比率為49.4%,亦即有一半的女性未接受檢查。在年齡方面,40-49歲婦女的篩檢率並未顯著高於60-69歲婦女,甚至有些縣市60-69歲婦女的篩檢率高於40-49歲婦女。此外,篩檢率也呈現出城鄉差距,六都篩檢率平均為50%,花東則為44%,離島更低至32%。
註:這三個資料庫分別為: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行為風險因子監測系」(77,143位參與者)、美國國家癌症機構的「健康資訊國家趨勢調查」(1,580位參與者)及美國衛生資源和服務管理局的「健康中心患者調查」(761位參與者)。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11.07)
* Three large scale surveys highlight the complexity of cervical
cancer under-screening among women 45-65?years of 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Medicine. DOI: 10.1016/j.ypmed.2019.105880.
*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中意性別統計資料「106年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人數及篩檢涵蓋率」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20
了解卵巢癌症狀救妳一命!
英國慈善機構Target Ovarian
Cancer表示,由於女性對卵巢癌症狀缺乏認識,數千名婦女的生命可能處於危險之中。
該機構指出,在英國,近四分之三的女性知道乳房或腋窩腫塊可能是乳癌的症狀,但是不到五分之一的女性知道腹脹是卵巢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提升對卵巢癌的認識
早期診斷是成功治療卵巢癌的關鍵,提升人們對卵巢癌的認識可以挽救生命。婦女缺乏這種知識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每位有乳癌和卵巢癌風險的人都應該問問自己:「我知道這些癌症的症狀嗎?」。
如果及早發現,婦女有90%的生存機會,如果被診斷患有第四期卵巢癌,則只有10%的婦女能夠存活。但是這種癌症的早期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輕度不適,如腹脹,因此卵巢癌一直被認為屬於難以察覺的疾病。
如果婦女缺乏對卵巢癌症狀的認識,那麼她們更容易延遲診斷,進一步增加治療難度及縮小存活機會。早期卵巢癌的其他常見徵兆還包括:食慾不振、骨盆或腹部疼痛及頻尿。
若過去3周內多數時間有腹脹的情形,或其他卵巢癌症狀持續存在,建議找醫師檢查。尤其如果年紀超過50歲、有卵巢癌家族病史的人若有這些症狀更應提高警覺。
在台灣,過去十年卵巢癌死亡率呈增加趨勢,2018年死亡率為每10萬名中有5.3名死於卵巢癌。因此,對女性宣導卵巢癌資訊是很重要的。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11.1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13
預防攝護腺癌有譜!
目前已知年齡、種族和家族病史是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這些都是個人無法控制的因子。最近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另外兩個風險因子─游離睪固酮和IGF-I生長激素。調節他們血中濃度,可能降低男性罹癌風險。
過去研究指出,血液中兩種荷爾蒙—游離睪固酮和IGF-I生長激素可能與攝護腺癌有關。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進一步聚焦於它們的濃度與攝護腺癌的關係。
研究的進行及發現
他們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200,452名男性的血液樣本,這些男性在加入英國生物銀行研究計畫時沒有接受任何荷爾蒙治療也沒有癌症。研究追蹤了6至7年後有5,412人罹患攝護腺癌和296人因此過世。
研究發現,血液中兩種荷爾蒙濃度較高的男性更有可能被診斷出患有攝護腺癌。每升血液中IGF-I生長激素濃度每增加5nmol,攝護腺癌風險就會增加9%。每升血液每增加50pmol的游離睪固酮,攝護腺癌風險就會增加10%。
此外,相較於IGF-I生長激素濃度最低的男性,濃度最高的男性的罹癌風險高出25%;相較於游離睪固酮濃度最低的男性,濃度最高的男性的罹癌的風險高18%。
由於研究規模龐大,研究人員能夠考量排除可能影響癌症風險的其他因子,如身體大小、社會經濟狀況和糖尿病等。
研究作者表示,這類研究雖然無法說明這些因素與癌的關聯,但是我們知道睪固酮會影響攝護腺的正常生長和功能,而IGF-I生長激素則會刺激我們體內的細胞生長。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這兩種荷爾蒙可能是將飲食、生活方式和體重等因素與攝護腺癌風險聯繫起來的一種機制,這樣的發現有助於我們找到疾病預防策略。
一位未參與研究的倫敦帝國大學泌尿外科教授表示,這些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們顯示至少有一些因素是我們可以加以控制以降低攝護腺癌風險,這可能意味著我們可以提供男性更好的建議來降低自身風險。
更多相關閱讀:
攝護腺癌患者常因缺乏風險意識而死亡!
攝護腺肥大藥物恐延遲癌症診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31)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1.07
乳癌發病前五年驗血就能發現癌症?!
最近科學家發現,驗血可能可以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前五年就辨識出乳癌。不過,其他癌症專家警告,由於這只是初步研究因此應謹慎看待研究結果。
研究聚焦於稱為「抗原(antigens)」的化學物質。「抗原」是由癌細胞產生,並觸發人體內的免疫反應。具體來說,它們會讓我們的身體產生自身抗體來阻擋入侵身體的「抗原」。
研究人員想知道是否可以檢測出患者體內特定自身抗體的存在,並了解這些抗體是否被腫瘤細胞的抗原所觸發。因此,研究小組對90名新診斷出患有乳癌的患者抽血,並與90名沒有乳癌的對照組的血液樣本進行比較。最後,研究人員檢視了血液樣本,看是否可以檢測到由腫瘤細胞的抗原所觸發的自身抗體。
研究人員在確診乳癌的樣本中正確辨識出患者的比率為37%,而在沒有乳癌的患者中他們正確辨識的比率為79%。研究人員認為,結果顯示可能可以這種方式檢測早期乳癌。
研究作者表示,研究結果顯示乳癌的確會引發身體產生特定的自身抗體。透過檢視血液中的這些自身抗體,我們能夠以合理的準確度檢測出癌症。一旦我們提高了測試的準確性,就可以使用簡單的驗血幫助患者早期發現癌症。目前還需要進一步驗證這項檢驗方法。
一位劍橋大學癌症流行病學教授表示,在解釋這些結果時應保持謹慎。這是份初步研究,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是否代表在早期發現乳癌方面我們獲得了有意義的進步。一位腫瘤學家也表示需要更多的工作來提高這項癌症檢測的準確度和靈敏度。
研究團隊已在檢測800位患者的血液樣本,並期望隨著樣本數量的增加,測試的準確性將會提高。他們估計,若研究計畫獲得充分資助,大約四到五年內該測試方法可能會用於診所中。
研究表示,透過驗血來早期發現乳癌具有成本效益,這對中低收入國家將具有特殊價值。相較於目前的乳房X光攝影,這將是一種更容易實施的篩檢方法。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11.0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17
LGBTI年輕癌症患者面臨醫療照護的落差,要如何改善?
日前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研究指出,我們對於理解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變性者和/或雙性人(LGBTI)青少年和年輕人(AYA)的癌症明顯不足。
當我們知道成年LGBTI已被證實會面臨獨特的醫療取得落差及相對較差的治療結果,且LGBTI
青少年與年輕成人難以獲得醫療服務時,有一群研究人員因此提出患有癌症的LGBTI年輕族群可能是高風險的病人族群。並發表旨在減少LGBTI
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癌症治療落差的「Call to
Action」行動聲明,刊登在Journal of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Oncology (JAYAO)上的觀點文章中。
「Call to Action」
為變革提供了藍圖,首先要認知風險、確立挑戰並提出縮短落差的具體建議與做法。該觀點文章指出,在青春期和成年時期的發展過程中,癌症可能伴隨著其他特殊的挑戰,包括身體形象、心理健康,以及年輕人的新興獨立性和自主性等問題。上述所有問題都進一步會形成自我認同為LGBTI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癌症患者所遭遇的困難。該文詳細介紹了LGBTI在醫療照護取得以及健康服務上所面對更廣泛的不公平與障礙。
期刊主編Sender醫學博士表示,「LGBTI
青少年已經被各式健康照護的障礙挑戰,若再加上可能威脅生命的癌症診斷,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負擔有多麼的巨大沉重」、「我們絕不能容忍這群具有獨特需求的人群必須承擔較差的醫療效果,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問題、辨識出這些風險,更要據此調整我們的醫療實作。」
該篇文章標題為「被忽視的少數群體: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變性者和/或雙性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的癌症交叉點」(Overlooked
Minorities: The Intersection of Cancer in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or Intersex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由Peter
MacCallum癌症中心(墨爾本)的Clarke、墨爾本大學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健康皇家墨爾本醫院的同事合著。
編譯來源:Eurekalert(19062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