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5.28
健康與醫療的性別主流化
5月28日為世界婦女健康行動日,全球的婦女團體及非政府組織都會在當天以不同的形式和活動來喚起人們對女性健康的注重,並進一步要求政府以具體行動提昇女性健康權益。在台灣婦女健康行動會議邁入第十三年之際,台灣女人連線與婦產科醫學會將於5月29-30日舉辦「性別、健康與醫療研討會」,希望台灣的醫療領域、健康政策能看見性別主流化的國際趨勢,讓女性的生命經驗能被聽見,女性的健康需求能被滿足。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社會文化與生理構造的不同,是影響婦女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來已累積相當多的研究發現疾病也有性別差異,例如:愛滋病、心血管疾病的症狀與診斷、阿斯匹林、盤尼西林的使用等。除此之外,許多的醫療行為與健康政策也會受到社會期待下的性別角色所影響,例如:女性健康的研究與宣導集中於生殖器官疾病,但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女性其實是婦癌的4-5倍;女性生產、更年期等的過度醫療化;女性就醫時,隱私權不受保障等。近年更有研究指出「性別偏見」與「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醫事人員的醫療決策與行為,因此,培養醫事人員的性別敏感度才能營造符合女性健康需求的醫療環境,醫事人員也能有所自覺,避免做出偏頗、不客觀的醫療判斷。
台灣女人連線長期推動婦女健康,不斷要求衛生署加強醫事人員的性別意識及保障病人的隱私權與安全,經過多年的爭取、溝通、協調,衛生署近幾年推動的政策與修訂的辦法終於開啟了醫學教育與性別教育的對話,例如:訂定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指引、推動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1)包含兩小時的性別與健康課程、醫事人員之繼續教育包含性別議題之課程等;女性的經驗與需求也終於找到了發聲的管道。
推動健康與醫療領域的性別主流化並不容易,過程中反彈與質疑聲不斷,且多來自醫界的學者。台灣女人連線長期地蒐集研究、累積論述,不斷拜會醫界前輩,與其溝通、說明性別主流化的目的,今年首次與醫界學者、醫事人員學/公會共同舉辦「性別、健康與醫療研討會」,一起為促進醫事人員的性別敏感度而努力;研討會除了邀請國內專注性別與健康議題的資深專家學者探討醫學與藥學中的性別差異,從醫學教育醫療環境及政策面討論性別實踐的可能性,並邀請澳洲蒙那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性別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Dr. Joanne
Wainer蒞臨演講,分享國際之經驗以做為借鏡。台女連期望這次研討會可以激起更多醫療與性別的對話,深化台灣健康與醫療領域中的性別意識。
+ read more

2010.05.17
疫苗反應也有性別差異
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異有可能是疫苗反應的重要指標。為了佐證這項理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計畫,檢視了多項過去發表過的疫苗臨床試驗,包括:黃熱病、流感、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肝炎、單純泡疹。研究結果發現「性別」是評估疫苗有效性的重要指標,但是,研究人員往往都忽略了「性別」的重要性,大部分的研究都沒有針對特定性別紀錄疫苗的反應和有效性。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表示,「性別」是影響發燒、疼痛、感染等疫苗副作用的頻率和嚴重度的重要指標。這份研究發現,通常女性施打疫苗後的防疫反應較男性好,在某些情況裡,女性只要使用較少的劑量就能達到和男性相同的防疫力;若能瞭解疫苗對男性和女性生理所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反應,在傳染病流行之際,疫苗的分配和使用就能更有效率且更安全
資料來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 read more

2010.05.12
過度使用胃食道逆流藥物可能增加骨折與感染風險
衛生署發佈新聞稿指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流行病學調查追蹤了161,806位50-79歲服用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藥品的婦女8年,結果發現該類藥品與骨折風險有相關性,尤其是脊椎和手腕部位的骨折。另外在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的調查研究中,也發現該類藥品有增加74%感染桿菌的風險。
衛生署核准PPI類藥品許可證,包括rabeprazole成分(2張)、esomeprazole成分(4張)、omeprazole成分(25張)、pantoprazole成分(7張)、lansoprazole成分(10張)。衛生署曾於96年12月14日發布新聞,提醒醫療人員及病人,這些藥品較常引起的不良反應包括:頭痛、腹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也曾有肝臟疾病患者服用該藥品後出現腦病變之經驗或肝衰竭等。另外有研究顯示「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可能引起心臟方面之不良反應,惟其關聯性尚未確認。醫師為病人處方該類藥品時,宜小心評估病人之用藥風險。
資料來源:衛生署新聞稿
+ read more

2010.05.04
雙薪時代還是男人的天下!
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在工作職場上漸漸掙得一席之地,但是在家庭裡,卻無法贏得與男性伴侶間平等的關係,這讓職業婦女在與同儕競爭時,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
一份美國研究便發現,婦女如果有一個每週工作超過50小時的老公,有可能會阻礙婦女在職場上的發展;因為婦女被期待應該要做家事還要承擔大部分的照顧工作,使她可以支配使用在工作上的時間比較少。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包含8,484位從事專業工作和17,648位從事非專業工作的工作者,這些參與者都來自雙薪家庭,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自美國人口普查中心(U.S.
Census
Bureau)。研究結果發現,先生每週工作超過60小時的話,太太辭去工作的機率會增加42%;但是,如果太太每週工作超過60小時,並不影響先生辭職的機率。此外,同樣有一個每週工作超過60小時的先生,職業婦女辭職的機率增加51%,職業母親辭職的機率增加112%;相反的,不論有沒有小孩,太太長時間的工作並不會影響先生辭職的機率。
研究人員表示,對雙薪家庭來說,長時間的工作會引起職場與家庭的衝突,許多夫妻在解決這個衝突時,常把先生的職業放在第一順位;這種現象在管理階層和職業工作者的家庭中特別明顯,因為這些工作者常會過度工作,對教養子女也非常嚴謹。
資料來源: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read more

2010.04.27
BMI值有可能低估年輕女性的肥胖率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將女性肥胖標準訂為「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男性則是大於25。世界衛生組織(WHO)則是將肥胖標準訂為女性體脂肪大於35%,男性體脂肪大於25%。最近美國一份研究發現,體脂肪大於35%的育齡婦女中,有將近一半的女性BMI值並未達到肥胖的標準。
這份前瞻性的研究包含555位20-33歲的婦女,研究人員使用雙能X光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測量身體脂肪組織量。結果發現有36.9%的婦女BMI值大於30,但是有63.1%的婦女體脂肪大於35%。
研究人員表示,BMI值是一項簡單、容易計算的體位標準,對促進公共健康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這樣的計算方式有可能過於簡化了。BMI值最普遍的爭議就在於計算過程中無法分辦脂肪和肌肉,而脂肪與身體的比例因為族群、人種的不同,也會有所差異。
研究指出,整體來說BMI值作為肥胖標準的敏感度(sensitivity)為57.7%、特異度(specificity)為98.5%。研究人員並不建議將BMI值改為與WHO一樣用體脂肪作為基礎的標準,而是認為應該要針對族群、種族校正BMI的標準,以增加準確度。
資料來源:婦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備註:我國衛生署的成人肥胖定義:
過輕:BMI<18.5
正常:18.5≦BMI<24
過重:24≦BMI<27
肥胖:27≦BMI
若BMI值沒有超過標準,但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也稱之為「肥胖」。
+ read more

2010.04.12
某些化學物質影響青少女發育
最近一份美國的研究發現,青少女暴露在某些化學物質中會導致早熟或青春期延遲,也可能提高日後的健康風險。這些化學物質一般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ors),它會干擾內分泌或荷爾蒙,「酚」(phenols)、「鄰苯二甲酸」(phthalates)和「植物性荷爾蒙」(phytoestrogen)都屬於此類化學物質。市面上的指甲油、化妝品、香水、乳液、洗髮精等為了增加耐久性及香味都會添加這些化學物質;此外,也會出現在一些塑膠製品中,或是用來製成藥品和營養補充品的外層,以達到緩釋藥劑的效果。
這項研究總共包括1,151位6-8歲的青少女,而上述三種化學物質在所有參與者的尿液中都檢測出陽性反應。研究發現高濃度的「鄰苯二甲酸」和「植物性荷爾蒙」與青少女胸部提早發育有強烈的相關性,而在乳液、洗髮精等個人用品中所含的「鄰苯二甲酸」也與胸部、陰毛提早發育有關。此外,這份研究也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青少女的發育上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過去已經有研究顯示青少女早熟可能會有醫療上的負面影響,例如:日後糖尿病、癌症的風險;而這份研究則發現某些化學物質會影響青少女的發育。研究人員表示,乳腺在發育的過程中,某一個時期是特別敏感脆弱的階段,因此,暴露在這些化學物質中有可能會影響日後罹患乳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環境衛生觀點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