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6
非要進行子宮切除術嗎?
子宮功能性失調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DUB)是指女性有不正常出血或亂經,但卻無法歸因於生殖系統失調、藥物副作用或是使用子宮避孕器等因素。這個狀況大部分發生在30歲以上的婦女身上,通常會出現大量、不規律的出血,伴隨而來的是暈眩、腹部絞痛、貧血,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過去大部分的女性是藉由子宮切除術來治療DUB,但是,近年來有一些較緩和的手術也能治療DUB,且較不容易引起副作用,使許多人開始質疑子宮切除術是否被過度使用。最近有一份研究即發現,一種叫子宮內膜消除術(endometrial
ablation)的手術不但較緩和、不具侵入性,且和子宮切除術一樣,能有效消除女性的不適。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來自25個美國與加拿大的醫學中心,總共有237位女性。這些女性都是因為大量出血而就醫,且都是首次接受治療。研究人員將其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接受子宮切除術,另一組接受子宮內膜消除術。手術結束後再進行三年的追蹤,結果發現兩組皆有九成以上的女性解決了DUB的問題。
過去有研究發現,子宮切除術後有副作用的比例是子宮內膜消除術的四倍、術後感染則是六倍。由於子宮內膜消除術僅將子宮內表層造成失血的細胞移除,而非將整個子宮切除,因此,復原較快、副作用較少,且手術過後女性仍然會有月經,但是,經期會變的較規律、不舒服也會較緩和。與整個子宮切除而從此停經相較之下,許多女性反而比較希望有規律的月經,對這樣的手術結果也較滿意。
然而,美國婦產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也表示,子宮內膜消除術並非適用於每一位婦女,這份研究中有三分之一接受子宮內膜消除術的婦女最後還是得進行子宮切除術。因此,醫師必須告知女性完整的治療資訊,讓女性評估自己的處境,選擇適合的手術。
資料來源:婦產科期刊(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08.01.09
剖腹產提高子宮切除之風險
雖然越來越多的婦女選擇以剖腹的方式進行生產,但是在這樣的選擇背後似乎隱藏著不可忽視的風險。根據英國牛津大學國家生產流行病學小組(National
Perinatal Epidemiology Unit)的資深研究員Marian
Knight博士所做的研究顯示,剖腹生產將大幅提升婦女在下次生產時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的機率。目前可能的解釋是:對進行過剖腹生產的婦女來說,胎盤在子宮內多傾向著床於剖腹生產所造成的疤痕上,而這會大幅提昇生產時子宮出血的機率,進而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
Knight博士表示,一般自然生產的婦女在生產過程中,因出血性併發症而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的機率約為三萬分之一。但是,曾進行過一次剖腹生產的婦女則會提高到一千三百分之一。若進行過超過一次以上的剖腹生產,則會提升到二百二十分之一。然而,大多數的醫療單位似乎並沒有確實地將這樣的訊息傳達給婦女。與有經驗的產科醫師相比,年輕的產科醫師較傾向對產婦施以剖腹生產手術。
在英國,剖腹生產的比率從1995年的3%開始逐年成長,到2004年已達到23%。台灣的剖腹產率更高達33%,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15%。這樣的成長有其背後複雜的因素,但是不論婦女是基於何種理由選擇進行剖腹生產,都應該知道剖腹生產並不是毫無危險性的手術。
+ read more
2007.12.18
剖腹產增加嬰兒呼吸問題
一份研究發現,剖腹生產的嬰兒會產生呼吸問題的風險,是自然產嬰兒的四倍,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也較高。且越早進行剖腹產,風險越高。許多剖腹產都安排在第37或38週進行,也因此多了早產的風險。而對於嬰兒的長期影響目前還是未知數。
這份研究分析了34,000個在丹麥Aarhus
University附設醫院所出生的嬰兒,這些嬰兒都是獨生子女,且出生時沒有缺陷。其中有2,687個嬰兒是經由選擇性剖腹產所出生的。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Anne
Hansen表示,有高風險的呼吸問題的嬰兒,大多是在第37週剖腹生產的嬰兒,醫師猜測是因為第37週時嬰兒的肺部可能尚未發展健全。根據其他研究結果顯示,在第37週剖腹產的嬰兒中,有10%的嬰兒會出現呼吸問題,自然產的話,相對只有2.8%;若是在第39週的話,則分別是2.1%和1.1%。目前並沒有任何正面的理由支持剖腹產在懷孕第37週進行,若非要剖腹產不可,也最好在39週後再進行。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2007.12.14
植入胚胎越少,安全性越高
根據許多研究顯示,雙胞或多胞生產是生育最大的危險因子;可能會引起死胎、早產、新生兒體重過輕、腦性麻痺及子癲前症(pre-eclampsia)等結果,也容易對幼兒產生長期的風險,包括心臟疾病、糖尿病等。
目前透過人工受孕生產的個案,大約只占全英國總生產數的1.2%,但是卻占了全國所有多胞胎生產個案的20%。英國「人類受精及胚胎管理局」(Human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便認為經由人工受孕生產雙胞胎的個案數應減少到10%。為了因應這項政策,「人類受精及胚胎管理局」將推動一項為期三年的政策,旨在改變目前臨床生育醫學上,經常對求診者同時植入二或三個胚胎之現象,減少為一次僅植入一個胚胎。
「人類受精及胚胎管理局」局長華特莫里克斯(Walter
Merricks)表示,嬰兒的安全是很大的考量,人工生育必須要減少嬰兒於生產過程中死亡、於產前發生重大傷害以及產後需要轉送至加護中心等風險。如果要讓嬰兒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就必須記住「一次一胎」才是最安全的。
+ read more
2007.12.13
懷孕的迷思
許多人對於懷孕過程中所發生的事件或行為有一些迷思,例如,懷孕婦女的心情好壞會影響腹中胎兒的發展、若懷孕時處於沮喪的環境,會傷害尚未出生的胎兒、過度的運動會造成流產、食物攝取未得到滿足,會影響胚胎發展等。
而最近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針對懷孕的迷思所作的一份調查,結果亦發現儘管現今的醫療技術進步,且各項科學研究皆顯示造成流產或胎兒缺陷的原因,大多都不是女性本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但是仍然有相當高比例的人相信母親的思考和行為會造成懷孕不良的結果。
俄亥俄州的婦產科助理教授Jonathan
Schaffir表示,研究發現若懷孕結果不良,很多婦女傾向於怪罪自己。事實上,大部分的流產或是胎兒缺陷,是因為胚胎中的基因、染色體異常,或是因為醫療行為造成的副作用導致荷爾蒙失調或是子宮、胎盤異常。而這些原因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且並非人為可以控制的。因此,大致上來說,每天日常的生活習慣是不會影響到懷孕結果的。
資料來源:婦女心理健康資料庫期刊(Archive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 read more
2007.12.07
腹中胎兒有知覺能力嗎?
由於醫療診斷科技的進步,目前已能透過4D立體超音波技術看到孕婦子宮內胎兒的動態影像,例如走路、揉眼睛、甚至打哈欠、微笑等。反墮胎團體經常使用這些圖像來當作胎兒已有某種程度意識及感覺的證據;然而,英國政府日前表示,這些圖像有助於產前的健康檢查,但對於胎兒是否有知覺能力並無任何科學上的關聯。
英國人工流產議題最近又重新成為焦點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今年是通過人工流產法的40週年,此外,英國國會也即將通過人類組織及胚胎法草案,因此委員會特別針對人工流產法的科學面進行調查。
針對目前英國婦女在施行人工流產手術前需要二位醫師同意的部分,英國國會科技委員會雖然表示不需要,但英國政府表示應由MPs決定。此外,針對24週前出生胎兒的存活率,英國政府也強調目前並沒有反墮胎團體所宣稱的如此高。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