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月經也能用來修復心臟組織
2008.04.30
月經也能用來修復心臟組織
幹細胞可以用來修復受損的組織,因為幹細胞有發展成身體任何部位的細胞的潛力。許多科學家爭相投入幹細胞的研究,試圖發展出過更多幹細胞的用途,但是要取得幹細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取得的方式常得使用侵入式的手術。最近一份日本的研究發現,從月經經血中抽取出來的細胞,經過實驗室的培養,可以用來修復受損的心臟組織,發揮類似幹細胞的功能。 這份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是日本慶應大學(Keio University)的心臟學家Shunichiro Miyoshi,其發現經血中含有一種前驅細胞,可以發展成具有治療效果的心臟幹細胞,且這些前驅細胞的治療效果甚至比骨髓幹細胞還好。 研究人員使用了九位婦女所捐出的經血,從這些經血中取得一種稱為間葉細胞(mesenchymal cell, MMCs)的前驅細胞。在培植這些細胞約一個月後,將這些細胞與老鼠的心臟細胞放置一起培養。結果發現大約有20%的間葉細胞同時開始跟著跳動,最後更形成一片心臟的肌肉組織。相同的試驗,使用人類骨髓的幹細胞,成功率大約是0.2-0.3%,但是使用經血中的間葉細胞成功率大約是20-30%,相差約一百倍。 間葉細胞表現出許多類似於心臟肌肉組織的前驅細胞所表現出來的徵狀,例如,大約三分之一的間葉細胞和心臟組織前驅細胞都對一種肌蛋白(Troponin-I)產生陽性反應,而且在不影響發展心臟肌肉細胞的前提下,它們大約可以等比倍數增殖28次。 Miyoshi表示,這項研究的另一項發現是,心臟病發後的老鼠,若植入間葉細胞的話,病情將有所改善。因為間葉細胞可以增加心臟組織前驅細胞的數量,減少心肌梗塞的區域。由於經血中的間葉細胞有發展成肌肉組織的潛力,因此,也有可能可以用來治療肌肉萎縮症。 資料來源:幹細胞研究期刊(Stem Cell)
+ read more
HRT與眼疾的相關性
2008.04.21
HRT與眼疾的相關性
老年黃斑點退化(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種和老化有關的眼部疾病,常導致視力退化或眼盲。除了遺傳之外,吸煙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老年黃斑點退化的程度。由於女性發生老年黃斑點退化的比例較男性高,使許多學者猜測老年黃斑點退化可能和雌激素有關。 最近一份針對老年黃斑點退化所做的研究報告,分析了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中的資料,總共包括7萬5千位更年期婦女,分析的變因包括荷爾蒙療法(HRT)的使用、避孕藥的使用、初經和更年期的年齡、生育史等。 結果發現生育過的婦女,出現早期老年黃斑點退化的風險會降低26%;有使用荷爾蒙療法的婦女,出現晚期老年黃斑點退化的風險會降低48%,但是出現早期老年黃斑點退化的風險則會提高34%。
+ read more
自然荷爾蒙非安全有效的保證
2008.04.16
自然荷爾蒙非安全有效的保證
最近許多研究紛紛發現荷爾蒙療法(HRT)會對女性健康造成風險,使許多婦女開始試圖尋找其他的替代療法,例如藥草或飲食療法等,其中一個引起女性興趣的便是所謂的「生物荷爾蒙」(BHRT, Bio-identical Hormone),也就是「自然荷爾蒙」。 此療法受矚目的原因,在於藥商宣稱其使用的是天然荷爾蒙,使許多女性認為此療法較過去的荷爾蒙療法安全,但是這樣的說法其實未經科學證實。此外,由於醫師可以開立自然荷爾蒙的處方簽,一般藥局也可以買到,民眾便認為自然荷爾蒙是安全有效的。 美國國家婦女健康組織(NWHN)已經與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接觸多年,希望FDA可以更嚴格的管制自然荷爾蒙。在2008年初時,FDA終於表示,藥商宣稱「自然荷爾蒙是安全有效的」這種說法是未經醫學證實的,且是誤導消費者的。
+ read more
到底要隔多久再生下一胎?
2008.04.14
到底要隔多久再生下一胎?
兩胎之間到底應該要隔多久呢?關於這個問題,在一篇最新的研究報告中,華盛頓大學早產研究中心的研究員Emily DeFranco博士指出,兩胎之間相隔時間的長短將影響下一胎胎兒的健康和早產的機率。這份研究結果顯示: -兩胎間隔時間少於6個月,下一胎於35週內早產的機率約提高41%。 -兩胎間隔時間介於6到12個月,下一胎發生早產的機率約提高14%。 -兩胎間隔12到18個月,對下一胎沒有顯著的影響。 根據上述的結果,DeFranco博士表示,兩胎之間相隔時間過短會增加早產風險的原因,在於母體缺乏足夠的時間從上一次的生產中回復到可以提供胎兒足夠養分的狀態。因此,DeFranco博士建議,兩胎之間至少應該相隔12個月,尤其是曾經有過早產經驗的婦女更應該注意,以降低下一胎再次發生早產的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孕」動安全又有益!
2008.04.09
「孕」動安全又有益!
與一般傳統認為孕婦應該盡量少動的觀念相反,美國的專家表示,「孕婦不但應該持續運動,甚至應該進行重量訓練」。 許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讓孕婦的體重按照一定的比例成長,預防懷孕期間可能產生的糖尿病與高血壓現象,並且可能幫助縮短分娩的時間長度。而透過溫和的、頻繁的運動,準媽媽們也能夠在不傷害自身與胎兒的前提下,維持自身的健康與體適能。 甚至一般直覺認為孕婦應該盡量少碰的重量訓練,研究也顯示對於孕婦幾乎沒有害處。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的James Pivarnik博士建議準媽媽們可以將重量訓練的內容修正,進行重量較輕、次數較多的訓練計畫,每組動作之間的休息時間拉長,並在訓練時注意維持正常呼吸。進行訓練時,也務必請健康專業人員協助照看。 Pivarnik並強調,雖然運動對孕婦們基本上是有益的,運動內容仍應諮詢醫療照護人員,以確定運動的安全性,並針對每個準媽媽不同的體力限制和健康需求進行設計。準媽媽們運動時,需特別注意身體的變化,特別是陰道出血、抽痛、極端噁心、輕微暈眩、頭痛等,一旦有這些狀況發生,應該要立刻尋求醫師的協助。另外,某些特別容易產生撞擊的運動(例如滑水),準媽媽們還是要避免。 生產之後的媽媽們,可以依照懷孕期間運動的強度以及分娩時的強度來設計產後運動。一般來說,懷孕期間較常運動的媽媽,生產後很快地就可以恢復原有的運動量。然而如果媽媽們想要減去懷孕期間增加的體重,則必須繼續加強運動量並節制卡路里的攝取。
+ read more
男嬰的高死亡率是生理因素
2008.04.01
男嬰的高死亡率是生理因素
美國賓州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根據1751-2004年來自3大洲15個國家的數據發現,在已開發國家中男嬰的死亡率較女嬰高,而這個性別差異在1970年代時達到高峰,當時男嬰的死亡率比女嬰高出將近30%。   這個差距隨著如剖腹產、新生兒加護中心等醫學的進步而逐漸縮小。尤其新生兒加護中心所帶給男嬰的益處遠大於女嬰,因為研究發現男嬰早產的機率較女嬰高出60%,因此較容易受早產的併發症所苦。且男嬰的免疫系統較虛弱,容易受到感染。此外,由於男嬰的頭型和體型較大,死亡率和生產併發症的發生率也較高。而過去幾年來醫療科技與服務的進步,則大幅降低了這些因子對新生兒的影響。   這份研究的其中一位研究員Eileen Crimmins表示,許多數據皆指出各個年齡層的男性死亡率都較女性高,一般人將此歸因於行為因素。但是在嬰兒時期,行為尚不足以成為影響因子,因為初生嬰兒的行為還未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也是這份研究的發現:男嬰的高死亡率其實是生理因素。     資料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