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抗憂鬱藥物些微增加中風風險
2009.12.16
抗憂鬱藥物些微增加中風風險
最近一篇研究發現,年長的女性服用抗憂鬱藥物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的幅度不大,但是已達統計上顯著的意義。 這份研究將5,500位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與130,000位沒有服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做比較;服藥的女性是美國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的參與者,自WHI研究之初即開始用藥,平均約有六年的用藥紀錄,年齡則介於50-79歲。研究結果發現,女性服用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uptake inhibitors, SSRIs)抗憂鬱藥物會增加45%的中風風險與32%的中風死亡率;此外,三環類抗憂鬱藥物也發現相同的現象。而在其他的心臟疾病則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該類藥物使中風的風險和死亡率增加,但若以個人風險為考量標準的話,中風發生和死亡的風險並不高。目前沒有使用抗憂鬱藥物的女性中風的風險約是0.3%,而有使用抗憂鬱藥物女性的風險約是0.4-0.5%。治療憂鬱症的方式並不是只有藥物,另外還有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等精神治療的方式可參考,不過對重度憂鬱症的病患來說,藥物時常是治療的一部份,也因此醫師和病人評估使用藥物的風險和益處是很重要的。 資料來源: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兩性對情感刺激的反應不同
2009.12.10
兩性對情感刺激的反應不同
一份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腦部活動的調查發現,兩性對於正面及負面情感的反應不同。男性傾向將情感刺激導向知覺層面,並將之轉化成行動;而女性在受情感刺激時則傾向轉化為情緒或感覺。此份研究於2009年北美放射學協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的年會中發表。 研究主持人Urbanik醫師及其同事招募40位右撇子志願者,包括21位男性及19位女性,其年齡介於18-36歲。志願者觀看由國際情緒圖片系統(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中挑出的圖片,同時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紀錄志願者的腦部活動。國際情緒圖片系統為一標準化測驗系統,內有數千張日常生活的物品與影像,設計用於引發特定的情感,廣為世界使用。志願者總共觀看兩輪圖片,第一輪播放負面圖片,第二輪則播放正面圖片。 當觀看負面圖片的時候,女性的左丘腦(left thalamus)有明顯強烈而廣泛的腦部活動反應,此處會與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的疼痛、愉悅中心交換知覺資訊。男性則在左腦島(left insula)有較明顯的活動反應,此處負責評估身體狀況,產生導向行動的主體感受。同時從腦島發出的訊息,也會傳遞到其他涉及決策的腦部結構。  女性的腦部活動跟中樞神經循環有很大關聯,而中樞神經循環涉及情感刺激的辨識。男性的腦部活動則跟自主神經較有關聯,自主神經系統控制非人體自主的活動,包括呼吸、心跳頻率、消化以及調節身體功能以面對壓力及環境刺激;例如面臨具威脅性的環境時,身體反應將導向「戰鬥」或「逃跑」。對男性來說,負面圖像較能驅使自主神經系統,這可能表示,當面臨危險情況時,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採取行動。 當看到正面圖片時,女性顳腦葉腦回(temporal gyrus)右上方處出現強烈而廣泛的腦部活動反應,該區負責處理聽覺及記憶。男性則於枕骨兩側腦葉(bilateral occipital lobes)出現強烈反應,該區關聯視覺訊息的處理。 研究主持人Urbanik醫師認為,此研究發現的兩性差異,可能表示女人傾向以社會脈絡來解析接收到的正面訊息,並將正面訊息與記憶連結,例如看到一個微笑的學步孩童,可能會引發女性在該年齡的記憶。相反地,男性反應則較偏知覺,正面圖像進到男性的視覺及動機系統後並不突出。    
+ read more
WHO指出各國應逐步淘汰Stavudine
2009.12.02
WHO指出各國應逐步淘汰Stavudine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指出,各國應逐步淘汰Stavudine(中文品名:滋利特)。Stavudine又稱d4T,因其便宜、容易使用,被開發中國家廣泛做為第一線用藥。雖然Stavudine為目前常用的愛滋治療藥物,但它會造成神經失調,導致四隻麻痺及灼熱疼痛等不可逆的副作用,並會造成感染者體能消耗,如體脂肪下降、失能、外型改變。 WHO建議各國應計畫逐步淘汰Stavudine,以毒性較小的Zidovudine(AZT)或Tenofovir(TDF)做為第一線愛滋治療藥物。 此外,WHO全面修改指引,其中建議愛滋感染者包括懷孕婦女,應盡早接受愛滋藥物治療,以活得更久、更健康。WHO並建議女性愛滋感染者於哺乳期間即可接受藥物治療,以預防母子垂直感染。 醫師多半害怕愛滋藥物的毒性及副作用,延緩給予愛滋病感染者藥物治療的時間,然而近來有越多的研究顯示,早點開始藥物治療更能讓感染者保持健康。WHO認為,越早讓成人及少年的感染者接受治療降低他們的病毒量,越能降低傳染的危險。    
+ read more
懷孕期間服藥可能影響胎兒
2009.11.30
懷孕期間服藥可能影響胎兒
  加拿大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許多懷孕的婦女仍然在使用會造成胎兒缺陷的藥物。因此,提醒懷孕的婦女,如果有計畫要懷孕或是已經懷孕的話,應該在醫師的協助之下,詳細記錄自己服用的藥物,並且瞭解其副作用,尤其是慢性疾病的藥物。   研究人員在1998-2002年間分析懷孕婦女所填寫的藥物處方簽問卷,總共包含將近11萬份資料。結果發現約有56%的懷孕婦女使用至少一項的處方藥物,其中約6.3%的婦女所使用的藥物已知會對胎兒造成影響。更進一步分析發現,使用藥物的婦女中,約有47%中止懷孕,6%的婦女最後流產;相較於一般婦女的比例為36%與5%。而剷下的胎兒出現缺陷的比例為8.2%(服用藥物)與7.7%(一般),這樣的數據已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有些藥物雖然已知可能對胚胎造成影響,但是對婦女來說卻又不得不服用,例如:癲癇藥物。而其他像是治療嚴重的痤瘡、抗憂鬱、抗生素、控制心臟疾病的藥物等,則應該盡量避免服用。這份研究無法直接證明藥物的使用導致胎兒的缺陷與懷孕的風險,不過仍然提醒醫師要特別注意懷孕的病人所服用的藥物;婦女也要留意自己服用的藥物、健康食品、營養補充品等。     資料來源: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減肥藥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2009.11.27
減肥藥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美國FDA於2009年11月20日發布藥品安全資訊指出,使用含有Sibutramine成分的減肥藥的病人,發生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但是兩者是否有直接的相關性則須進一步釐清。不過目前核准的藥品仿單中已載明:研究發現含有Sibutramine成分的藥品與心跳、血壓增加有關,因此,在使用藥品期間應該定期監測血壓和脈搏,若血壓與脈搏持續增加,則應該減少劑量或是停止使用。此外,該類藥品也不應使用於有冠狀動脈病史、心律不整、鬱血性心衰竭或中風的病人。 目前我國衛生署核准含有Sibutramine成分的減肥藥包含:拜耳愛麗纖、美時瑞婷娑、諾妤、樂消脂、十全細體纖、亞培諾美婷、漾婷。這些藥品必須要有醫師的處方簽才可使用,適用的對象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大於30的病人,或是BMI值大於27且有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險因子的病人。 衛生署呼籲醫師在為病人開立含有Sibutramine成分藥品的處方簽時,應審慎評估病人用藥的風險與效益,並追蹤監測病人的血壓與脈搏。若使用藥物後出現疑似因為服用藥品所導致的不良反應發生時,病人或醫事人員可透過02-2396-0100或http://adr.doh.gov.tw通報藥物不良反應。
+ read more
荷爾蒙療法增加ADH乳癌發生率
2009.11.12
荷爾蒙療法增加ADH乳癌發生率
最近有美國學者指出近年荷爾蒙療法(HRT)的使用率減少,有可能是「非典型乳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的乳癌發生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非典型乳管增生」是指細胞在乳管內異常增生的現象,屬於癌前病變。過去的研究顯示,診斷出非典型乳管增生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一般婦女高3-5倍。 研究人員使用美國Breast Cancer Surveillance Consortium資料庫的數據,檢視與評估非典型乳管增生的發生率,以及乳癌腫瘤的特性,總計包含兩百四十萬份乳房攝影的研究報告。結果發現,荷爾蒙療法的使用在1996-2005年間從35%降低至11%;非典型乳管增生的發生率從1999年的萬分之5.5降低至2005年的萬分之2.4;而非典型乳管增生的乳癌發生率在2003年達到高峰,為萬分之4.3,隨後在2005年降至萬分之3.3。 這份研究也發現非典型乳管增生的乳癌通常不是具侵略性的癌症,而是低度惡性、較早期的癌症,這樣的發現也支持一項醫學理論:導致低度惡性和高度惡性乳癌的病理機制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表示,非典型乳管增生的發生率下降是出乎意料的事,因為乳房攝影的比例不斷上升,因此,非典型乳管增生、乳癌與荷爾蒙療法的使用是高度相關的。 資料來源: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