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4
被忽略的一群
根據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Nicholas Fisk和Rifat
Atun兩位教授所做的研究發現,從1980年起至今,被列為研究中和已上市的藥品總數約超過37,000種,而其中針對孕婦健康所研發的藥物卻只有17種。這個數目還不到心血管疾病專用藥物種類數的3%,甚至連葛雷克氏症(Lou
Gehrig’s
Disease)這種罕見疾病專用的藥物數量都有34種。如此巨大的差異其背後可能的成因與所代表的意義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Fisk教授表示,製藥界對婦產科相關藥物的研發缺乏興趣的原因,可能是為了避免日後許多與生產相關的醫療訴訟及其所需的龐大費用。此外,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產科所提供的市場利益較少,以及非適應症(off-label
use)藥物管理系統的限制。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將近五十萬名婦女與七百萬名嬰兒死於與懷孕或生產相關的疾病。面對這樣的統計數字,現行的藥物管理政策、研究補助辦法與製藥商的經營模式似乎需要更進一步的檢討與改進。
資料來源:公共圖書科學期刊(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journal, PLoS Medicine)
+ read more
2008.01.18
走路也能減緩更年期不適
婦女進入更年期以後,如果有不適的症狀或是情緒較不穩定的情形,不一定要透過藥物治療,也可以藉由一些較自然的方法來舒緩這些不適。一份研究便發現,慢跑、快走等規律運動可以減緩更年期的焦慮、壓力、低潮。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是380位住在費城的女性,平均年齡是42歲,研究人員記錄了這些參與者的運動程度與不適症狀,包括:壓力、焦慮、沮喪、熱潮紅等,總共追蹤了八年的時間。結果發現運動程度越高,心理症狀舒緩的情況越明顯,但是運動似乎只能改善心理不適、促進心理健康,對於熱潮紅等生理症狀,則沒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負責人Deborah
Nelson教授表示,更年期的生理不適會隨時間漸漸減輕,但是心理壓力卻有可能會持續到更年期後。規律的運動,即使只是快步走,不但能讓身體質量指數(BMI值)維持在標準範圍,也可以抒解心理壓力、焦慮和沮喪。
資料來源:運動與訓練中的醫學與科技期刊(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 read more
2008.01.18
葉酸的重要性
雖然已經有不少婦女知道葉酸對胎兒發育的重要性,美國疾病管制局最近還是再次提醒有計畫懷孕及已經懷孕的婦女,每天應該攝取至少400毫克的葉酸,以確保胎兒發育的健全。
葉酸在新細胞的形成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胚胎的發育會先形成所謂的神經管(neural
tube),之後再逐漸分化出各種不同的神經細胞、大腦、脊髓組織。而在這些歷程啟動之前,若能保有足夠的葉酸則可有效的幫助細胞分化和組織特化的進行,進而避免胎兒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一些嚴重的缺失。
已經有很多研究顯示若孕婦未攝取足夠的葉酸,胎兒很容易產生所謂的神經管缺失(Neural
Tube
Defect)。這樣的缺失可能會進一步造成如脊柱裂(spinal
bifida)、先天性無腦無脊髓畸形(anencephaly)和唇顎裂等。而這些缺陷形成的關鍵期都是在懷孕的初期,有時甚至早在當事人察覺到自己懷孕之前。
美國國家葉酸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n Folic
Acid)表示,婦女可透過日常生活的飲食攝取葉酸,例如,西洋的早餐麥片(cereal),只要確定所食用的麥片含有足夠的葉酸含量即可。此外,也可補充市售的綜合維他命或葉酸錠,除非醫師特別建議,否則一般坊間的綜合維他命都可提供足夠含量的葉酸。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read more
2008.01.16
非要進行子宮切除術嗎?
子宮功能性失調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DUB)是指女性有不正常出血或亂經,但卻無法歸因於生殖系統失調、藥物副作用或是使用子宮避孕器等因素。這個狀況大部分發生在30歲以上的婦女身上,通常會出現大量、不規律的出血,伴隨而來的是暈眩、腹部絞痛、貧血,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過去大部分的女性是藉由子宮切除術來治療DUB,但是,近年來有一些較緩和的手術也能治療DUB,且較不容易引起副作用,使許多人開始質疑子宮切除術是否被過度使用。最近有一份研究即發現,一種叫子宮內膜消除術(endometrial
ablation)的手術不但較緩和、不具侵入性,且和子宮切除術一樣,能有效消除女性的不適。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來自25個美國與加拿大的醫學中心,總共有237位女性。這些女性都是因為大量出血而就醫,且都是首次接受治療。研究人員將其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接受子宮切除術,另一組接受子宮內膜消除術。手術結束後再進行三年的追蹤,結果發現兩組皆有九成以上的女性解決了DUB的問題。
過去有研究發現,子宮切除術後有副作用的比例是子宮內膜消除術的四倍、術後感染則是六倍。由於子宮內膜消除術僅將子宮內表層造成失血的細胞移除,而非將整個子宮切除,因此,復原較快、副作用較少,且手術過後女性仍然會有月經,但是,經期會變的較規律、不舒服也會較緩和。與整個子宮切除而從此停經相較之下,許多女性反而比較希望有規律的月經,對這樣的手術結果也較滿意。
然而,美國婦產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也表示,子宮內膜消除術並非適用於每一位婦女,這份研究中有三分之一接受子宮內膜消除術的婦女最後還是得進行子宮切除術。因此,醫師必須告知女性完整的治療資訊,讓女性評估自己的處境,選擇適合的手術。
資料來源:婦產科期刊(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08.01.09
剖腹產提高子宮切除之風險
雖然越來越多的婦女選擇以剖腹的方式進行生產,但是在這樣的選擇背後似乎隱藏著不可忽視的風險。根據英國牛津大學國家生產流行病學小組(National
Perinatal Epidemiology Unit)的資深研究員Marian
Knight博士所做的研究顯示,剖腹生產將大幅提升婦女在下次生產時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的機率。目前可能的解釋是:對進行過剖腹生產的婦女來說,胎盤在子宮內多傾向著床於剖腹生產所造成的疤痕上,而這會大幅提昇生產時子宮出血的機率,進而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
Knight博士表示,一般自然生產的婦女在生產過程中,因出血性併發症而需要進行子宮切除手術的機率約為三萬分之一。但是,曾進行過一次剖腹生產的婦女則會提高到一千三百分之一。若進行過超過一次以上的剖腹生產,則會提升到二百二十分之一。然而,大多數的醫療單位似乎並沒有確實地將這樣的訊息傳達給婦女。與有經驗的產科醫師相比,年輕的產科醫師較傾向對產婦施以剖腹生產手術。
在英國,剖腹生產的比率從1995年的3%開始逐年成長,到2004年已達到23%。台灣的剖腹產率更高達33%,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15%。這樣的成長有其背後複雜的因素,但是不論婦女是基於何種理由選擇進行剖腹生產,都應該知道剖腹生產並不是毫無危險性的手術。
+ read more
2007.12.18
剖腹產增加嬰兒呼吸問題
一份研究發現,剖腹生產的嬰兒會產生呼吸問題的風險,是自然產嬰兒的四倍,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也較高。且越早進行剖腹產,風險越高。許多剖腹產都安排在第37或38週進行,也因此多了早產的風險。而對於嬰兒的長期影響目前還是未知數。
這份研究分析了34,000個在丹麥Aarhus
University附設醫院所出生的嬰兒,這些嬰兒都是獨生子女,且出生時沒有缺陷。其中有2,687個嬰兒是經由選擇性剖腹產所出生的。
這份研究的負責人Anne
Hansen表示,有高風險的呼吸問題的嬰兒,大多是在第37週剖腹生產的嬰兒,醫師猜測是因為第37週時嬰兒的肺部可能尚未發展健全。根據其他研究結果顯示,在第37週剖腹產的嬰兒中,有10%的嬰兒會出現呼吸問題,自然產的話,相對只有2.8%;若是在第39週的話,則分別是2.1%和1.1%。目前並沒有任何正面的理由支持剖腹產在懷孕第37週進行,若非要剖腹產不可,也最好在39週後再進行。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