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女人的生命誰來尊重?
2006.09.26
女人的生命誰來尊重?
23日自由時報一篇關於「RU-486用藥安全宣導座談會」的報導,會中提到RU-486在台灣死亡案件頻傳,但卻不知數據從何而來?背後的原因為何?更不見會議中提到任何有效的改善建議,不知此座談會到底有何意義?而報導所提到女性甘冒生命危險也必要進行非法人工流產一事,是否意味著台灣現行優生保健法中於人工流產的規定,太過缺乏為女性生命著想、從女性生命經驗出發的同理心?尤其對於未成年的女性而言,「告知父母」顯然是逼迫她們走向不安全人工流產的主因,建議她們使用RU-486要有醫護指導,是否有說等於沒說?   自從2000年通過RU-486之後,在美國服用人次已超過575,000人,在歐洲更超過1,500,000人次。而六年內美國境內出現疑似服用RU-486而死亡的人數約有6人。這6人當中,美國FDA在2006年4月10日確定其中一起死亡與RU-486無關。也發現其中有4件是因為女性在服用RU-486後感染Clostridium sordellii細菌不治而死亡。   有些專家認為RU-486是引起這種細菌感染的原因,然而愛達荷州VA醫學中心的Dennis Stevens則提供數據,表示這種細菌在婦女生產過程中也會出現,有些婦女甚至是在陰道自然產之後、或自然流產之後感染C. sorelli而死亡,不一定是因為RU-486的關係。   此外,美國正式的研究報告業已指出,使用人工流產藥物的女性將會有5%併發症的風險,但這些併發症只要透過簡單的醫療處置即可痊癒;大量出血或嚴重感染情形的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死亡的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生小孩的危險性是實行人工流產的5至10倍。哈佛醫學院的教授Dr. Michael F. Greene更表示10萬分之1的死亡率事實上是非常低的,因此認為RU-486其實是很安全的藥物。   由於此藥物背後所牽扯到的人工流產議題,一直以來飽受美國許多宗教及反墮胎團體的抨擊,並以放大鏡在檢視,因此在媒體的呈現上,似乎比面世之後不到一年內已有522名65歲以下男子在服用後死亡的「威而剛」還要危險。   為何RU-486在台灣會出現「頻傳送命」的現象?確切的數字如何政府單位到底有無正式的數據?而造成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又是怎樣?到底有沒有人在做研究?是台灣女性體質與西方不同?用藥習慣的問題?還是有意識型態在作祟、將幾件個案無限放大?   目前所知第一個有紀錄的墮胎藥是出現在西元前2600年,顯見人工流產對於女人來說,已是個古老的議題,然而此議題幾千年來都沒有被正視,導致直到今日女人被逼迫走向非法、不安全的人工流產而發生的死亡悲劇不斷發生。聯合國在開羅所舉辦的人口會議中聲明安全的人工流產應是屬於公共衛生議題、且實施人工流產的女性不應該被視為犯罪。我們的政府做了多少? (本文刊載於2006/9/26「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read more
事後避孕丸並沒有減少人工流產率
2006.09.21
事後避孕丸並沒有減少人工流產率
許多研究顯示,即使女性家中備有事後避孕丸,其懷孕率或人工流產率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英國曾有一段時間對於學校可以在家長不知情的狀況下,提供事後避孕丸給未成年少女一事感到驚慌,但是,數據顯示其效果不彰。雖然事後避孕丸的使用一直在增加,但是英國15-44歲女性的人工流產率仍由1984年的1.1%增加到2004年的1.78%;瑞典也發現同樣的現象。 專家指出,事後避孕丸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不在藥丸本身,而是使用的方式;3/4的女性表示,不使用事後避孕丸是因為不認為自己當時有懷孕的風險。研究人員強調,降低人工流產率應著重在性行為前的預防,而非事後的補救。 由此看來,究竟事後避孕丸的發明值不值得?有人表示,當然值得囉!不論如何,在某些時候,它仍能幫助一些婦女預防懷孕,而且有事後避孕丸總比什麼都沒有好!家庭計畫協會(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也表示,對於有不安全的性行為或是其他避孕方法都失敗的女性,它仍是重要的避孕方式。 立法委員黃淑英則表示,事後避孕丸的效益不彰,有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補救方式,讓人們覺得有恃無恐,特別是年輕人;因此,性行為的次數增加,但卻未必每次都會服用事後避孕丸;或者正因為有事後避孕丸,便忽略了事先避孕的重要性;此外,若在性行為72小時後才服用事後避孕丸,結果懷孕了,仍必須再做人工流產。
+ read more
雌激素含量低容易得關節炎
2006.09.15
雌激素含量低容易得關節炎
一份發表在關節炎與風濕症期刊(Arthritis and Rheumatism)的研究指出,中年婦女體內雌激素的含量低和膝蓋關節炎的發生率是有關係的。 這項研究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參與者是842位女性,其中75%正好處於停經前期,11%已有骨關節炎;每一年得骨關節炎的人數都會增加3.2%;研究發現:這些得骨關節炎的女性,她們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比沒有關節炎的女性低了15%;而且,這些有膝蓋骨關節炎的女性,在她們月經早期時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也較低。 女性得關節炎的比例一直比男性高,研究人員推測這有可能和性荷爾蒙和女性更年期有關;這項研究正式檢視與探討女性荷爾蒙在關節炎的發生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但是研究人員強調,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表示荷爾蒙療法能預防骨關節炎,因此也不表示醫師應該要建議患者進行荷爾蒙療法。
+ read more
自然產不影響女性性生活
2006.09.12
自然產不影響女性性生活
  「自然產會不會影響女性生產後的性生活」一直是許多女性關注的焦點,最新一份發表在婦產科期刊BJOG的研究發現女性的性生活及性功能和生產方式沒有關係;反而是和女性生產前的性生活有關。   曾經有研究指出,如果在自然產時有使用鑷子或是真空裝置輔助生產的話,產後一陣子的性生活可能會不適;為了進一步瞭解這個問題,此研究團隊追蹤了377位女性,從懷孕的第12個星期到產後一年,用問卷的方式紀錄她們的性生活和性生活的滿意度。研究人員發現,不論是剖腹產或自然產,甚至有用鑷子或是真空裝置輔助的自然產,女性生產後一年的性生活和生產方式都沒有關係;反而在懷孕12週後沒有性生活的女性,在產後一年間仍會維持沒有性生活的比例比其他女性高出11倍。   研究發現唯一和生產後性生活有相關的是肛門括約肌的撕裂傷,6%有受此傷的女性在產後一年性生活貧乏的機率比其他女性高5倍;但是,94%的女性在生產一年後就會有性生活。    
+ read more
剖腹產會增加母親的死亡率
2006.09.08
剖腹產會增加母親的死亡率
由於醫學的進步,剖腹產已經漸漸成為一個低風險的手術,但是有關母親產後的死亡率,仍然和剖腹產有很大的關連性;根據一篇發表在九月號的婦產科醫學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的研究發現,母親選擇剖腹生產的死亡率比自然生產的母親高3.6倍。 這項研究使用的是法國一個全國性調查計畫的資料,總共包括1996到2000年269個生產死亡案例;在排除了分娩前死亡、分娩前就已住院治療、本身已有慢性病、多包胎生產等因素後,研究人員將分析著重在其中的65個案例;對照組則是13,478個在1998年法國產期研究(French National Perinatal Study)裡的活產樣本。 研究發現:剖腹產後母親死亡主要是因為靜脈血栓塞、感染和麻醉的併發症所引起,而上面三項都不是自然產母親常見的死亡原因;而一般社會大眾所知的產後大量出血,不論是剖腹產還是自然產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母親在剖腹產的過程中、或是剖腹產後42天之內死亡的比率明顯比自然產多,即使在研究人員調整了年齡、國籍、產期等變因後,剖腹產和母親產後的死亡率仍然有顯著的相關性。 研究人員表示:醫師和女性在衡量各種不同生產方式的優缺點時,應該將生產所帶給母親的各種風險納入考量,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死亡率。
+ read more
剖腹產的新生兒死亡率高於自然產
2006.09.06
剖腹產的新生兒死亡率高於自然產
一份發表在生產期刊(Birth)的研究發現,剖腹產的新生兒死亡率比自然產高。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橫跨四年的生產資料,總共包括五百七十萬個活產和一萬兩千個新生兒死亡的案例;結果發現28天內新生兒的死亡率其實是很低的,大約是千分之一,而其中經由剖腹產出生的新生兒死亡率比自然產高出兩倍,即使研究人員調整了醫療風險、人口分佈等變因之後,結果仍是如此。 研究人員表示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在某些狀況下,為了保住母親和嬰兒的性命,及時的剖腹產是一種必要的干涉,但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准媽媽即使在沒有醫師的建議下,也選擇剖腹生產;從1996到2004年,美國剖腹產率上升了14%,根據美國健康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的資料,2004年剖腹產約佔全部生產方式的29.1%;研究人員呼籲醫師和政策人員應該要正視這個現象,若剖腹產率繼續只升不降,將有可能使新生兒的死亡率增加。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