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

RU-486的安全性
2006.05.16
RU-486的安全性
自從2000年通過RU-486(又名Mifeprex 或mifepristone)之後,在美國服用人次已超過575,000人,在歐洲更超過1,500,000人次。而六年內美國境內出現疑似服用RU-486而死亡的人數約有6人。這6人當中,美國FDA在2006年4月10日確定其中一起死亡與RU-486無關,其餘的則還在調查當中。 針對這5件個案,已發現其中4件是因為女性在服用RU-486後感染Clostridium sordellii細菌不治而死亡,因此有些專家認為RU-486是引起這種細菌感染的原因。然而愛達荷州VA醫學中心的Dennis Stevens則提供數據,表示這種細菌在婦女生產過程中也會出現,有些婦女甚至是在陰道自然產之後、或自然流產之後感染C. sorelli而死亡,不一定是因為RU-486的關係。 為了討論RU-486的安全性,美國疾病管制局(CDC)、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及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召集了各界專家學者召開會議,討論RU-486的安全性及是否有需要建立任何安全系統。但在一整天的時間討論下來,並無達到任何共識。 美國宗教反墮胎團體因為自己本身教義的關係,一直以來都不斷給FDA壓力,要求禁止RU-486上市。而許多自由派的民主黨領袖因此批評FDA不顧科學證明而將政治置於科學之上。在台灣,部分宗教團體也開始將砲火集中在RU-486的6起死亡個案,但在引用時,並未提到使用RU486的人數是超過數百萬。根據「家庭計畫聯盟」的統計,在95,000名使用人工流產藥物的婦女中,僅有一位死亡,死亡率為十萬分之1.1。 此外,美國正式的研究報告業已指出,使用人工流產藥物的女性將會有5%併發症的風險,但這些併發症只要透過簡單的醫療處置即可痊癒;大量出血或嚴重感染情形的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死亡的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但生小孩的危險性是實行人工流產的5至10倍。 而在英國的部分,2000-2002年,英國孕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13.1人,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因人工流產臉而死亡;亦即只有百萬分之2的女性是因人工流產而死亡。  
+ read more
RU-486的安全性
2006.05.16
RU-486的安全性
自從2000年通過RU-486(又名Mifeprex 或mifepristone)之後,在美國服用人次已超過575,000人,在歐洲更超過1,500,000人次。而六年內美國境內出現疑似服用RU-486而死亡的人數約有6人。這6人當中,美國FDA在2006年4月10日確定其中一起死亡與RU-486無關,其餘的則還在調查當中。 針對這5件個案,已發現其中4件是因為女性在服用RU-486後感染Clostridium sordellii細菌不治而死亡,因此有些專家認為RU-486是引起這種細菌感染的原因。然而愛達荷州VA醫學中心的Dennis Stevens則提供數據,表示這種細菌在婦女生產過程中也會出現,有些婦女甚至是在陰道自然產之後、或自然流產之後感染C. sorelli而死亡,不一定是因為RU-486的關係。 為了討論RU-486的安全性,美國疾病管制局(CDC)、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及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召集了各界專家學者召開會議,討論RU-486的安全性及是否有需要建立任何安全系統。但在一整天的時間討論下來,並無達到任何共識。 美國宗教反墮胎團體因為自己本身教義的關係,一直以來都不斷給FDA壓力,要求禁止RU-486上市。而許多自由派的民主黨領袖因此批評FDA不顧科學證明而將政治置於科學之上。在台灣,部分宗教團體也開始將砲火集中在RU-486的6起死亡個案,但在引用時,並未提到使用RU486的人數是超過數百萬。根據「家庭計畫聯盟」的統計,在95,000名使用人工流產藥物的婦女中,僅有一位死亡,死亡率為十萬分之1.1。 此外,美國正式的研究報告業已指出,使用人工流產藥物的女性將會有5%併發症的風險,但這些併發症只要透過簡單的醫療處置即可痊癒;大量出血或嚴重感染情形的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死亡的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但生小孩的危險性是實行人工流產的5至10倍。 而在英國的部分,2000-2002年,英國孕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13.1人,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因人工流產臉而死亡;亦即只有百萬分之2的女性是因人工流產而死亡。
+ read more
胚胎的基因篩檢  
2006.05.12
胚胎的基因篩檢  
英國政府在10日表示,准許胚胎基因篩檢的範圍擴大,讓有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病史的婦女,在懷孕時可要求做胚胎基因篩檢。英國人類受精及胚胎學機構(HFEA)主席Dame Suzi Leather表示,這些癌症的基因篩檢技術目前已使用在已知的癌症病患身上,而擴大允許基因篩檢,可以讓家族中有癌症基因者提早發覺,使其不會在三、四十歲時受到癌症影響。目前英國已有10家診所核准做此篩檢。當然,此基因篩檢並非強制,且篩檢過程勢必使用人工生殖手術IVF,母親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動此手術。並預計會在2008年全面檢視這項政策。   對於英國新頒佈的這項政策,有許多反對的聲音。例如生殖倫理評論的Josephine Quintavalle就表示,會有這種基因篩檢的想法完全是因為「優生」的觀念,要求要有「完美」的下一代,而這個想法是很不健康的。   除此之外,也有反對者表示這些癌症不一定會發生,而且即使發生了也是有治療的方式,質疑此舉是邁向展開「設計嬰兒」(designer babies)及基因試驗大門的一大步。然而既使是用意良善,有家族病史的母親所得到的資訊是否足夠,且如果拒絕篩檢,是否會對母親增加額外的壓力及責任?這都是值得深思的。    
+ read more
綠茶的神話
2006.05.10
綠茶的神話
在平日大家口耳相傳綠茶的好處之下,綠茶在最近幾年急速竄紅。我們常聽到關於多喝綠茶的好處大致上以預防癌症及心臟病為主。但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已在2005年6月30日曾發表聲明,表示目前並無任何科學證據支持綠茶有防癌的效果。   而日前日本最大的綠茶廠商Ito En在美國販售綠茶時,標榜著每日飲用5盎司的綠茶可以降低心臟病風險,並以此向FDA申請核准。但FDA表示,在檢閱過去曾發表的105篇學術文章後,發現並無任何證據證明綠茶有預防心臟病的功效,因此在週二(2006年5月9日)時已將Ito En的申請駁回。  
+ read more
單獨服用雌激素的風險
2006.05.09
單獨服用雌激素的風險
婦女單獨服用雌激素可能面臨的問題,目前為止已知有提高中風、靜脈栓塞及癡呆等風險。2005年一項曾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分析報告更顯示,單獨服用雌激素Tibolone (台灣譯:利飛亞) 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可減少乳癌的罹患率。然而,單獨服用雌激素是否真能減少乳癌的罹患率,最近又有一份更詳細的分析結果出爐。    刊登在2006年5月8日內科檔案(_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_) 期刊的報告顯示,移除子宮卵巢的婦女如果服用雌激素的時間超過15年,罹患乳癌的機率會增加48%,但如果服用時間在10年內則可以不用太擔心。     這項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是從1976年開始追蹤121,700位30-55歲已婚護士,曾在2004年發現單獨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當中,約有1%的婦女在晚年有發生氣喘的情形。而這次由Harvard-affiliated針對28,835名切除子宮的護士分析,強烈建議婦女如果要舒緩更年期症狀的不適,短期間服用雌激素是可以不用太擔心,但是針對長期服用雌激素的婦女而言,最好能夠重新衡量利弊,及思考服用的原因,是否真的別無選擇,以免得不償失。  
+ read more
應開始關心男性的生理時鐘
2006.05.04
應開始關心男性的生理時鐘
一直以來,生育的責任向來都是落在女性身上。媒體也一直提醒及警告女性年齡對生育及不孕會產生的影響。男性也多以「配合女方生理時鐘」的態度在決定生育的時間,似乎自己不會有時間限制的問題。然而最新一期的生育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卻刊登了一項法國科學家Elise de La Rochebrochard所主導的調查報告,表示男性的生育年齡如果在40歲之後,會對生產造成風險。   其實近五年來英美都有類似的研究陸續發表過,但都沒有獲得重視。例如2002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就曾報告過,男性在35歲之後精子的活動力會下降、不易使卵子受精、且容易有受損的DNA。2005年4月刊登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的一項調查結果,發現丈夫的年紀若是在35歲以上,即使妻子的年齡在25-35之間,胎兒流產的可能性也增加到3成。且丈夫年齡越大、流產率越高。2005年11月,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上則一項新的研究也表示,男性精子年紀越大,除了生育能力下降之外,也較容易產出唐氏症及有四肢缺陷的小孩。   英國生殖協會發言人Richard Kennedy表示,在不孕的原因當中男性佔了相當大的因素,但男性普遍有個心態確認為女性才會有問題,因此一但夫妻出現不孕的狀況,總是會要女人先做一堆繁複的檢查,找不出原因之後男人才會去做檢查。   男性的年齡和生育之間的關係除了不被關注之外,在社會文化面也有一些迷思。例如在英國當一個女人生小孩的年齡太大時會被視為瘋狂或自私等負面印象,然而對於中老年才當父親的男性,卻會有莫名的、英雄式的崇拜,認為老來得子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完全忽略了男性的平均壽命普遍比女性短的事實。   女性在生養小孩這件事上一直承擔著許多心理及生理上的壓力,醫學研究也多只關心女性的生殖年齡對胎兒的影響,卻無視男性方面的因素。近年來關於男性年齡對胎兒甚至母體影響的研究已紛紛出現,民眾應該要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