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連基因表現也有性別差異
2006.07.13
連基因表現也有性別差異
  醫界一直以來都無法解釋為什麼同一個疾病會有性別差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團隊在八月號的基因研究期刊(Genome Research)發表了一篇研究,這份研究正好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答。 由於老鼠和人類的基因有99%是相同的,所以此研究團隊檢驗了老鼠的大腦、肝、脂肪和肌肉組織,希望藉此可以找到基因和疾病的關係,他們仔細地檢查了共23,000對基因,一一比對雄性和雌性的基因表現。研究結果顯示雄性和雌性基因在同一個器官裡的運作和反應是不一樣的。 在人類身體裡三萬多個基因中,男、女性唯一的不同點就是決定性別的X和Y染色體,但是研究結果卻發現在大腦、肝、脂肪和肌肉組織裡,有一半以上的基因表現模式是不同的,以肝臟為例,基因表現會影響肝臟對藥物的代謝,而研究發現藥物代謝的程度會有性別差異,這樣的結果意涵男、女性肝臟的功能和運作是一樣的,但是會有程度上的不同;這不但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的疾病,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症狀、風險不相同,也說明了為什麼同樣的藥物在男、女性身上會有不同的作用。 現在大部分的治療法和藥劑含量都是以男性為標準而訂定的,藥物也只有在男性身上試驗過,這項研究結果再次強調了性別差異在醫學和臨床試驗上的重要性,不僅有助於瞭解疾病,也揭示了將來研發新的治療法或藥物時,應該特別注意性別差異。
+ read more
非適應症藥物風險知多少
2006.06.23
非適應症藥物風險知多少
每一種藥物在經過核准時,都會明確指出這個藥物是用來治療什麼疾病,即「適應症」(indications)。藥物若被拿來治療其它非適應症,便稱為off-label use或unapproved use,即非官方核准的治療範圍非適應症使用。非適應症藥物因為缺乏足夠的實驗證實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因此常有許多潛在的風險。   衛生署醫事處在民國九十一年公告「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原則,包括需基於治療疾病有正當理由的需要、需符合醫學原理及臨床藥理、應據實告知病人、不得違反藥品使用當時已知的、具公信力的醫學文獻、並以單方為主以免藥物交互作用。雖然衛生署有建議醫師在開這些非適應症藥物時必須據實告知病患,但是真的會向病患說明的醫師少之又少,而民眾向來又對於醫師說的話奉若聖旨,不疑有他。   美國在2001年時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醫師所開的所有處方籤中,每5樣藥當中就有1樣是屬於非適應症使用的藥物,而每年至少有8,000人因使用非適應症藥物而受到生理上的傷害。非適應症使用的問題在美國越來越被重視,美國政府除了要求並加強取締廠商不作非適應症行銷之外,及鼓勵民眾檢舉;同時也不鼓勵醫師使用非適應症藥物。   反觀台灣目前並無任何類似的研究調查,但從病人安全的觀點來看,民眾除了原本就有知的權利之外,非適應症使用之藥物對於病人也非常沒有保障。尤其現在瘦身美容藥物充斥市面,其內容物大多也都是非適應症使用。因此我們除了要求衛生署加強非適應症藥物的立法及管理之外,更要呼籲民眾使用市面上瘦身產品時要加強警覺,以確保自身安全。
+ read more
減重從學校教育做起
2006.05.26
減重從學校教育做起
根據一份發表在肥胖研究期刊(Journal of Obesity Research)裡的研究顯示,美國一個專門幫助學童減重的計畫,成功地使過重學童的比例下降兩個百分點。 這是一份為期一個學期的健康專案(Wellness, Academics and You, WAY),研究也發現有參與這個專案的學童,不但蔬菜和水果吃的比較多,學童還會每天花十分鐘的上課時間跟著錄影帶裡的示範做運動,所以,連運動量也會增加,以前學童在學校運動的時間約只有12分鐘,在校外約22分鐘;現在則分別增加為20.5和37分鐘。學童也會每天寫日記,記錄他們的運動量和飲食攝取量;此外,在所有主科科目的課程裡,例如,數學、語文、科學等,也會教授有關營養、卡路里、壓力管理等知識。這個計畫也提供資訊給父母,讓他們能夠鼓勵自己的孩子營造健康的生活形態。
+ read more
扮演多重角色讓婦女更健康
2006.05.19
扮演多重角色讓婦女更健康
 一份發表在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th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研究發現,婦女如果擔任母職或是有伴侶關係,而且同時又有職業的話,能夠使婦女維持身體健康。這類的理論其實早有所聞,但是一直無法證明究竟是因為工作和家庭關係使婦女更健康,還是因為健康的婦女才有餘力去發展工作和照顧家庭關係?此研究團隊表示,婦女在50歲左右的健康狀況大多為生活形態和經驗累積的結果,而不是起因,因此,這份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這份研究參與者是兩千多位在英國布萊頓(Briton)出生的婦女,年齡介於26至54歲,研究團隊記錄了她們的身體體質指數(BMI)、婚姻狀況、工作經驗、子女數等,並且追蹤她們的健康記錄至1946年。研究發現,如果以54歲的女性為例的話,家庭主婦、單親婦女和沒有子女的女性是這個年齡層裡健康狀況最差的族群,其中又以從來沒有工作經驗的家庭主婦最容易有肥胖的問題;而曾經工作過的女性則較不會有肥胖問題,因此,扮演職業婦女、伴侶和母親角色的女性最不容易在中年以後變胖。
+ read more
單獨服用雌激素的風險
2006.05.09
單獨服用雌激素的風險
婦女單獨服用雌激素可能面臨的問題,目前為止已知有提高中風、靜脈栓塞及癡呆等風險。2005年一項曾刊登在刺胳針(The Lancet)的分析報告更顯示,單獨服用雌激素Tibolone (台灣譯:利飛亞) 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可減少乳癌的罹患率。然而,單獨服用雌激素是否真能減少乳癌的罹患率,最近又有一份更詳細的分析結果出爐。    刊登在2006年5月8日內科檔案(_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_) 期刊的報告顯示,移除子宮卵巢的婦女如果服用雌激素的時間超過15年,罹患乳癌的機率會增加48%,但如果服用時間在10年內則可以不用太擔心。     這項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是從1976年開始追蹤121,700位30-55歲已婚護士,曾在2004年發現單獨服用雌激素的婦女當中,約有1%的婦女在晚年有發生氣喘的情形。而這次由Harvard-affiliated針對28,835名切除子宮的護士分析,強烈建議婦女如果要舒緩更年期症狀的不適,短期間服用雌激素是可以不用太擔心,但是針對長期服用雌激素的婦女而言,最好能夠重新衡量利弊,及思考服用的原因,是否真的別無選擇,以免得不償失。  
+ read more
雌激素會增加血凝塊的風險
2006.04.18
雌激素會增加血凝塊的風險
根據美國政府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年長的婦女服用只含雌激素(Estrogen)的藥丸會增加血凝塊的風險,而且若使用雌激素和黃體素(Progestin)的綜合藥丸的話,風險會更高。大部分的血凝塊發生在靜脈,尤其是大腿的地方,而且血凝塊會轉移到肺部,嚴重的話甚至可能致死。   這份研究包含10739位已切除子宮的婦女,年齡大約介於50至79歲;結果發現服用只含雌激素藥丸的女性得血凝塊的機率比其他女性高出32%,而且雌激素藥丸會增加子宮癌的風險,所以只建議已切除子宮的婦女使用。   曾經發生過血凝塊的婦女,是研究中的高危險群,因此,並不建議使用雌激素,除非她們自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防止血塊形成。其他更年期婦女如果要補充賀爾蒙,最好只在有嚴重的熱潮紅或是其他更年期症狀的時候服用,而且只要服用短期就好了。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