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1.08
癌療新配方:藍莓萃取物加放射治療!
藍莓有時被稱為「超級食物」,因為充滿了抗氧化劑,提供了豐富的健康益處。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這些小漿果的另一種用途:幫助治療癌症。研究發現在放射治療中加入藍莓提取物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主要研究作者Yujiang
Fang博士表示,對於一些癌症,如晚期子宮頸癌,放射治療是一個很好的治療選擇,但是對健康細胞的損害總是會發生。而藍莓含有類黃酮,一種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特性的化學物質。
研究欲探討藍莓萃取物是否可以用作放射增敏劑,使癌細胞更容易受放射治療影響。研究團隊將藍莓萃取物使用於人類癌細胞系(cell
line),比較只有藍莓萃取物、只有放射治療及藍莓加放射療法的三種治療效果。
研究發現單獨放射治療使癌細胞數量減少了20%,只有藍莓萃取物則使癌細胞減少25%。當結合藍莓萃取物和放射療法時,子宮頸癌細胞的數量下降了大約70%。
研究團隊說明,藍莓萃取物不僅使癌細胞對輻射更敏感,而且還減少了促進癌症發展的異常細胞生長。Fang博士指出,隨著癌細胞增殖的減少,這種萃取物還會「誘騙」癌細胞死亡,所以它會抑制癌細胞的增生並促進癌細胞的死亡。
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藍莓的效益,但此研究結果表明,藍莓可能是一個有前途的癌症治療策略。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01.03)、Davidson, K.T., Zhu,
Z., Bai, Q. et al. Pathol. Oncol. Res. (2017)
+ read more

2017.11.23
狼吞虎嚥易吃出病!
你會為了趕時間而匆匆忙忙吃完午餐嗎?你會因為好吃而大口大口地吃嗎?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狼吞虎嚥將會增加你的腰圍,同時也會增加心臟病、糖尿病與中風的風險。
為了瞭解吃飯速度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日本的心臟病醫師Dr.Yamaji追蹤了1083名病患長達五年,其中男性642人、女性441人,平均年齡為51歲,這些被研究者在開始研究時(2008年)都沒有代謝症候群。研究團隊透過問卷了解他們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行為以及藥物史。
研究團隊將研究對象分為三組—慢食者、正常速度組以及快食組。經過五年的追蹤,他們發現,84位有代謝症候群。整體來說,快食組有比較高的機率發生體重增加、高血糖、高壞膽固醇以及較粗的腰圍。快食者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一般速度進食者的約2倍、是慢食者的5倍。
過去,在日本有一個3000受試者研究,發現快食者比慢食者容易過重(3倍);一個10人的研究發現快食者比較容易胃食道逆流。另外在中國也有研究指出細嚼可以減少10%卡洛里的攝取。
專家表示,通常,大腦被通知胃有點撐時,食物已進入小腸,大概需要15─20分。狼吞虎嚥讓我們的身體沒有足夠的時間感受到飽足,可能會吃下過多的食物。所以,我們應該要改變生活型態,細嚼慢嚥幫助預防代謝症候群。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所謂代謝症候群是指五個與代謝有關的因子出現狀況,包括: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高血脂、高血糖以及過粗的腰圍。而這些都會導致心臟病、糖尿病以及中風。
美國疾病管制局提出警告,在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34%)的成人有代謝症候群,不久的將來,代謝症候群將取代抽菸成為心臟病的首要風險因子。
編譯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Sessions
2017、Medical News Today(2017.11.14)、Daily Mail(2017.11.13)、
+ read more

2017.11.09
僅補充AB乳酸菌有用嗎?
補充益生菌(prbiotics)如AB乳酸菌,想要以好菌取代壞菌而使腸道消化健康正常,在近幾年非常普遍。然而現在有位受尊重的微生物學者警告,只補充這些友善細菌並不能有足夠數量到達腸道去殺死有害的細菌。
研究顯示我們的腸道健康和一些身體狀況,如肥胖、憂鬱、多重硬化及風濕性關節炎有關。這說明了為何全球的益生菌市場在五年內會超過六百三十億美元。然而科州大學微生物/病理教授Ian
Orme堅持地認「補充益生菌有益健康」所依據的是不可靠的科學。
研究指出益生菌是會壞死的,
高溫和胃酸會使它在被消化前壞死而失去效用。300億的乳酸菌Lactobacillus聽起來不錯,
可是在通過胃酸之後,
只有43個存活,換句話說這43個細菌想客氣地向計約百萬的壞厭氧菌說請你走開—別開玩笑了。
一個去年哥本哈根大學所發表的研究發現,補充益生菌和沒補充者腸道細菌並無差別。補充者這組所試的七種產品通常是加在乳品飲料、餅乾、粉包或膠囊。
另一四月多倫多大學所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優酪乳並不含足夠的益生菌以達到臨床實驗的健康效果。然而,亦有很多的研究支持益生菌的健康效用。
所以,如何讓在腸道裡碩果僅存的益生菌快快滋長以抗既有的壞菌,是很重要的。Orme教授指出,補充合生元(synbiotics)才是道理。所謂的合生元是將益生菌加上益生素(prebiotics)
,一起作用相得益彰。所謂的益生素是指益生菌的食物,一種我們不會消化的纖維類,最常見的是寡糖,富存在大蒜﹑洋蔥﹑牛蒡﹑蘆筍﹑黃豆等食物中。它進入我們的食道,滋養腸道內益生菌,促進其增長,抑制壞菌的生長。
台灣女人連線指出,合生元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並不廣為一般人所知。所以當你補充益生菌時,一定要看它們是否有添加寡醣或另外搭配寡醣的攝取。但是不論有無益生素的添加,我們平時都要多多攝取富含益生素的食物,滋養常內既存的益生菌。
編譯來源:Mail Online (23 August 2017)
+ read more

2017.11.06
喉嚨痛要吃冰還是喝熱飲比較好?
隨著時序進入寒冷的季節,喉嚨痛可能開始干擾人們的生活。醫師常提醒喉嚨痛不要吃冰,但為何仍有人分享吃冰淇淋能緩解喉嚨不適?到底我們要喝熱飲還是吃冰淇淋來緩解疼痛?
感冒的根本原因是病毒和細菌,但感冒的症狀,如咳嗽、流鼻涕等其實是免疫系統所致。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不斷在體內巡邏,尋找病毒和細菌,一旦發現病毒或細菌,巨噬細胞會釋放免疫分子,開始對抗這些微生物。過程中,兩種免疫分子「緩激肽(bradykinin)」及「PGE2」會刺激喉嚨的末梢神經,這就是引起喉嚨痛的原因。
感冒專家Ron
Eccles指出,吃冰棒能緩解喉嚨痛,原因是冰能夠降低喉嚨末梢神經的溫度,進而減少了疼痛的神經訊號。此外,冰可能可以活化某種能緩解疼痛的受器,(Transient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in 8),帶來緩解效果。
而對於熱飲的效果,Ron
Eccles表示,當我們喝飲料時唾液會增加及帶來潤滑效果,因此對喉嚨痛也是有幫助的。人們喉嚨痛時傾向喝熱飲而非冷飲,是因為熱飲能使人分泌更多唾液且喉嚨所感受到的熱感提供了較明顯的緩解效果。他對30位患者進行實驗,這些人表示熱飲為喉嚨痛帶來立即且持續時間較長的緩解效果。Ron
Eccles認為,緩解喉嚨痛最佳的方法是喝熱的甜飲,因為這可能刺激腦部產生較多止痛的化學物質,同時又有熱帶來的緩解作用。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0.27)
+ read more

2017.11.03
多吃大豆有益心臟?美食藥局昨是今非
一直以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根據研究指出大豆蛋白質能降低膽固醇,因此核准廠商於大豆製品上宣稱產品有益心血管健康。不過,最近的研究不再發現大豆製品與心血管健康有明確的關聯性,因此美食藥局擬要求廠商移除這項宣稱。
1999年美食藥局核准廠商宣稱大豆製品有益心血管健康,但2005年美國健康照護研究及品質機構的研究顯示大豆蛋白質對壞膽固醇影響很小,使美食藥局於2007年重新評估這項宣稱的真實性。
2017年10月30日食藥局表示,根據評估結果,大豆蛋白質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無法符合政府「認證的健康主張
(authorized health
claim)」所需的嚴謹標準,因此公告此宣稱背後的證據並不一致且無法證實宣稱的真實性。
但是,還需進一步討論法規通過後廠商是否可以宣稱科學證據標準較低的「合格健康主張(qualified
health
claim)」。在正式修法前將蒐集各方意見,修法後,預估廠商要花37萬至86萬美元重新製作其產品標示。
美國心臟學會表示,他們早在2008年就向食藥局提出大豆蛋白質或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對心血管健康的直接益處相當微小。此外,根據美國心臟學會對消費者的調查,消費者並不了解「合格的健康主張」或「認證的健康主張」的意涵及差異,更不了解「合格的健康主張」背後的科學證據有限且品質不一,呼籲政府不要核准廠商宣稱產品有「合格的健康主張」。
面對新的政策方向,廠商表示反對,指出包含加拿大在內有12個國家都核准廠商宣稱豆類產品有益心血管健康,並表示將在政府蒐集公眾意見期間表達反對的立場。消費者權益促進團體則樂見這個新政策,認為過去的研究錯誤地解釋豆製品對膽固醇的影響。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的營養學家Bonnie
Liebman表示,一個人可以因為大豆製品取代了紅肉而獲得健康益處,但這個好處是因為少吃紅肉而非大豆製品的緣故。
編譯來源:STAT(2017.10.30)、Daily Mail(2017.10.30)
+ read more
/placentapills.jpg)
2017.10.30
產後吃胎盤 好還是不好?
最近美國有越來越多產後媽媽相信吃胎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再加上好萊塢明星加持,更助長了吃胎盤的趨勢。到底吃胎盤對產後媽媽好不好?支持者及質疑者各持己見,唯一的共識是還需要有更多研究。
胎盤是維繫胎兒健康發展的重要器官,負責提供氧氣及營養給胎兒、排出胎兒的排泄物、保護胎兒免受母體免疫系統影響等。在生產過後,除非家屬請求保存,否則大多被視為醫療廢棄物丟棄。選擇保存胎盤的人,有些是為了紀念生命誕生,而近來更多人是為了食用它。
選擇吃胎盤的人可能食用的方式有膠囊、直接混和在奶昔中食用或烹煮後隨正餐食用等,而背後的動機就是相信吃胎盤能帶來生理上的好處,包括:促進母乳量、改善產後情緒與增加體力及緩解疼痛。不過,支持這些說法的研究多已過時或是動物實驗的結果,缺乏完整而有力的證據。
坊間雖然流傳許多吃胎盤的好處,研究卻呈現出另一種面貌。芝加哥費恩伯格大學醫學院2015年的研究分析了過去有關人類及動物吃胎盤的好處的研究,結果顯示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吃胎盤對產後婦女有健康上的益處。
2017年美國疾管局公布的案例報告中指出,由於目前沒有製作膠囊式胎盤的標準程序,因此在這個案例中,製程中殺菌的溫度及時程可能都未達到足以殺死B型鏈球菌的程度,吃下被感染的膠囊式胎盤可能將細菌傳給嬰兒,帶來死亡或智能障礙等神經性後遺症。因此報告認為,應避免服用膠囊式胎盤。
此外,維也納醫學大學Alex
Farr醫師認為,多數哺乳動物會於產後吃胎盤,但我們無從得知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並且胎盤在基因上是胎兒的一部分,因此吃胎盤近似於吃同類。Farr醫師表示,對吃胎盤有興趣的產婦應被告知潛在的風險,並且醫師面臨產婦或新生兒感染時應詢問產婦是否有吃胎盤。Crystal
Clark醫師建議想要吃胎盤的婦女,應了解目前沒有任何證據支持吃胎盤有好處的說法,也沒有證據顯示其具有風險,吃胎盤的影響目前仍是未知的領域。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0.1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