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會得乳癌?
2015.10.29
男性不會得乳癌?
  大部分的人認為男性不會得乳癌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不認為男性有胸部,但其實男性和女性都有乳房組織,只是男性的乳房組織比女性小。乳房組織包括乳房小葉(lobules,乳房中分泌乳汁的腺體)、腺管(ducts,將乳汁從小葉輸送至乳頭的管道)和基質(stroma,乳房中的結締組織),在青春期之前男性和女性擁有相同大小的乳房組織,但是女性到達青春期時,因為女性荷爾蒙的分泌促使乳房小葉、腺管和基質發展成完整的乳房組織,而男性因為只有少量的雌激素,因此,男性的乳房很難完整的發展;但是男性仍然擁有完整的乳房組織,因此,也是存在致癌風險的。   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存在男性特有的乳癌風險因子,但是許多女性乳癌的風險因子也同樣適用在男性身上。男性診斷出乳癌的平均年齡約68歲,因此,隨著年齡增長,風險也會相對提高;此外,家族病史也是男性乳癌的風險因子之一。而女性乳癌中最為人所知的風險因子還有BRCA基因突變,這項因子也同樣適用於男性。過去也有研究指出患有柯林菲特氏症(Klinefelter syndrome)的男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其他如抽煙、肥胖、暴露於輻射中、酒精攝取過度等屬於女性乳癌的風險因子,也都適用於男性乳癌。   由於大部分的乳癌資訊和研究都是針對女性的,因此,若男性罹患乳癌,他們可能會覺得尷尬;有一份研究便指出有43%的男性表示罹患乳癌會影響他們的男性氣概。光是「罹患乳癌」這個可能性就會讓男性卻步、而延誤就醫,更遑論後續的篩檢和治療過程對男性來說更是一大困難;其實男性的乳癌篩檢和女性幾乎一樣,但很多人聽到男性也可以做乳房攝影檢查(mammograms)就感到很驚訝。   而對於像有遺傳到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高風險男性來說,例行性檢查是有幫助的;美國國家癌症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便建議35歲以上高風險的男性每6-12個月進行一次門診檢查,40歲以上就可考慮進行乳房攝影檢查,但目前對於一般男性則仍未有篩檢建議。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表示,由於乳癌發生在男性身上的比率實在太低,因此,對男性進行全面性的篩檢很難有效益,短期內應該不會有這樣的醫療建議。   女性被鼓勵要時常注意乳房的異常,例如是否有硬塊、乳頭分泌物是否異常、乳房外觀或觸感是否有改變,但男性卻不知道他們也應該這麼做。男性乳癌最普遍的症狀是胸部有硬塊、胸部或林巴結腫脹、皮膚粗糙或起皺折、乳頭內陷、乳頭分泌異物、乳頭或附近的皮膚紅腫。雖然有這些症狀不一定表示罹患乳癌,但是若出現這些症狀,還是應該立即就醫檢查,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一樣適用於男性乳癌。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The American Society of Breast Surgeons、American Cancer Society、The Huffington Post、MNT        
+ read more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記者會
2015.10.08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記者會
  GO RED, TAIWAN!看見女「心」   10/8(四)台灣女人連線與病友團體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及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召開記者會,強調政府應正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特殊需求。會中病友團體現身說法,分享政府未重視他們的疾病所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與會的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內科張博淵醫師也說明,台灣醫界至今對心血管疾病的性別差異敏感度仍不夠,容易使女性因為誤診或延誤就醫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並且在所有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中,女性缺乏對疾病的警覺是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最後,與會團體與醫師一同要求政府響應婦女團體所推動的「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呼籲政府、醫界加強對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宣導,以提升女性對疾病的警覺並降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   詳細新聞稿如下所述: 台灣女人連線、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社團法人乳癌病友協會   聯合記者會     9月27日是世界心臟日,但我們看到政府的宣導仍強調男性的心/血管健康,忽視女性。事實上,它一直是女性前二、三大死因!根據衛福部統計,2014年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有12,670人,遠多於死於婦癌的3,259人!近20年來,眾多的研究指出女性由於和男性有生理的差異及不同的生命經驗,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及診斷/治療上也和男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今天記者會與會者特別身著紅色上衣及領帶,以響應國際關懷女性心臟病的「Go Red」行動,希望讓社會看到女人的「心」,提醒女性對自身心/血管疾病的認知及警覺,更呼籲政府更要有性別差異的防治政策,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層面確實照顧女人的「心」!   女人的風險:更年期及特殊疾病       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生命過程,而此時,女性面臨了多重心/血管的風險:首先,雌激素減少降低對心/血管的保護,使女性血壓上升;其次,此時期女性易罹患糖尿病,研究指出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是男性患者的7倍;再者,更年期也正值女性離婚好發年齡(45-55歲),離婚女性因為心理壓力,其罹患心臟病風險是未曾離婚的女性的1.24倍。      以女性居多的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乳癌,其心臟病的風險也較高。紅斑性狼瘡患者好發於年輕女性且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而國外文獻指出,患者之主要死亡原因為心/血管疾病,原因是除了體內常有變異且容易發炎的高密度脂蛋白外,腎臟疾病、肥胖及患者長期服用的類固醇也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但是目前針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仍不多,思樂醫之友協會理事長龔麗娟表示,從她們服務的經驗來看也的確發現有許多個案是腎炎所引發的心臟病。      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因心臟位居在其照射部位之後方,也會增加心臟病風險,如:動脈硬化、心包膜疾病或心衰竭等,特定的化療藥物更會惡化這些放射線所引起的副作用。然而,目前許多患者主要是從國外文獻了解到放射治療所增加的心臟風險,且乳癌病友團體表示當他們經心臟科醫師轉介至腫瘤科後,竟獲得腫瘤科醫師否定放射治療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的答覆,顯示在缺乏心臟科與腫瘤科跨部門合作下,腫瘤科對乳癌患者心臟疾病風險的意識仍不足。      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中/高齡女性、自體免疫疾病及乳癌患者之心/血管健康的宣導,並提出合宜的政策。病友團體也強調需要醫療體系更關注疾病本身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並在治療上尋找能降低心/血管風險的策略。   心/血管疾病臨床上男女大不同   女性和男性在生理、結構上的不同,心臟病的呈現處置也不一樣。在病情上,有1/4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呈現特有的「非典型」的症狀,如:噁心嘔吐、氣喘、背痛等;在診斷上,以「踏步機測試」的女性偽陽性(10─40%)遠高於男性(10%-20%);在用藥上,阿斯匹靈可以預防男性心臟病,卻不能預防女性心臟病等;在治療上,支架對於男性的效果較好。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張博淵醫師說明,至今美國重視女性心血管疾病已20年之久,但台灣醫療領域仍缺乏心/血管疾病具性別差異的意識,再加上女性「非典型」症狀難以辨識以及繁忙醫療,台灣女性病患可能被診斷錯誤或延誤就醫,導致女性一旦罹患心臟性疾病死亡率就會比男性高。並且張醫師強調,除了男女共有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三高、吸菸及肥胖外,女性還有更年期、特殊疾病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女性缺乏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才是最大的風險因子。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李麗芬表示,雖然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女性主要死因,但是,政府對於女性健康政策主要是「生育健康」及「婦癌」,忽視女性特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此疾病之男女性別臨床差異。因此,將推動三月的第一個禮拜五為「Go Red Day TAIWAN」行動日,以提醒國人、醫界與政府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藉此加強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宣導,並要求政府制訂具性別差異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及訂定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指引。      
+ read more
沒那麼可怕!乳房攝影檢查的輻射量被高估啦!
2015.07.30
沒那麼可怕!乳房攝影檢查的輻射量被高估啦!
  在今年的美國醫學物理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 AAPM)年會中,來自戴維斯加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候選人Andrew Hernandez發表研究成果指出:女性經由乳房攝影檢查所接收到的輻射量實際上比原先的假設低了30%左右。 人類的乳房由皮膚、脂肪與腺體所組成;由於腺體因輻射受到傷害的風險最大,因此過去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此,並且這些研究多假設脂肪與腺體是均勻混合分佈的。但已有研究發現其實不然,而這導致學者高估了乳房所接收到的輻射量。 新的研究使用了219位女性的電腦斷層掃瞄結果做為研究模型,其所涵蓋的不同年齡、種族、乳房密度與大小足以代表更大的群體,研究者藉此得以瞭解乳房中的腺體組織如何分布;更進一步的,得出過去估計女性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所接收到的輻射量比實際上高出25~30%。 Hernandez解釋,因為每個乳房的腺體數量與分布因人而異,所以有些女性接收到的輻射量比原先預估的低了20%,有些女性則低了40%。 決定接受乳房攝影檢查與否需要同時考慮優點與風險;現在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知道因施作乳房攝影檢查接收輻射而可能發展出癌症的機率比原先所預期的低了30%。Hernandez表示,下一階段要做的事是更新關於乳房攝影檢查的輻射吸收劑量數據,以反映真實的腺體組織分布狀況。 資料來源: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 AAPM  
+ read more
篩檢早期婦科癌症  試試「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
2015.07.24
篩檢早期婦科癌症  試試「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簡稱NIPT),可從母體的血液偵測胎兒染色體,篩檢發育中染色體異常的技術,確認胎兒是否有唐氏症(21號色體三染色體症)、愛德華氏症(18號色體三染色體症)、巴陶氏症(13號色體三染色體症)。   最近在比利時的研究中,分析六千位使用過改良版NIPT檢測孕婦,研究團隊在其中三位孕婦血液找到不屬於母親或胎兒的基因組合,這些基因組合和癌症中的發現的基因相似,因此這三人被轉介到腫瘤科進一步檢查。結果發現,三位孕婦分別是卵巢癌、濾泡型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患有濾泡型淋巴瘤的婦女被認定是非活化的癌症,不需要治療,其他兩位婦女則接受化學治療,治療後基因轉為正常,其中一位在懷孕期間接受化學治療的婦女,後來也產下一位健康的女嬰。   研究團隊表示,參加研究的六千位婦女中,找到了三位癌症患者,按照比例,可以預期在所有人口中,每一千到兩千位的二十到四十歲的婦女中,就可以找到一位癌症的患者。   一般在懷孕期間如果並存有癌症,癌症相關症狀像是疲倦、噁心、腹痛、陰道出血等,可能被誤認為懷孕的正常表現,而延遲診斷癌症,因此NIPT提供診斷孕婦早期癌症的有效工具,再者,考慮到某些癌症的預後差,在懷孕期間給予相對安全的治療是可行的,研究團隊認為這對於NIPT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附加優點。   而NIPT的運用不只限於孕婦,這項檢測也有機會用在更廣泛的民眾身上,不只能提供低侵入性的篩檢方法,來準確檢測染色體失衡的癌症,也可以協助醫生追蹤病患的治療成效。研究團隊有信心,這一發現對於早期癌症的有效、低侵襲性的診斷技術,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資料來源:JAMA Oncology、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ESHG)        
+ read more
別再受媒體捉弄!破除乳房攝影篩檢迷思
2015.07.10
別再受媒體捉弄!破除乳房攝影篩檢迷思
儘管乳房攝影推行已久,關於乳房攝影的迷思依然存在,其中媒體與名人的言行是迷思背後主要的推波助瀾者。競選者與名人不斷呼籲更多民眾針對更多疾病勤做攝影篩檢,也呼籲民眾延長接受攝影篩檢的年齡範圍。例如:美國知名歌手泰勒斯(Taylor Swif)就在起母親被診斷出乳癌後,便鼓勵粉絲的父母提早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競選者也呼籲所有70歲以上的女性皆應做乳房攝影篩檢;研究員除了不斷嘗試研發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攝影篩檢,也討論自嬰兒出生起即接受攝影篩檢。此外,還有民眾認為只有社會較有資產的人才能去做攝影篩檢。   針對媒體與名人所傳遞關於攝影篩檢偏頗的觀念,非營利組織Sense About Science釋出一份打破人們對攝影篩檢不切實際的期待的指引。在指引中,科學家、臨床醫師、醫學專家等提出說明,如:英國國家攝影篩檢委員會(National Screening Committee)主任Anne Mackie博士表示,接受攝影篩檢不同於罹病者就診,它是提供給健康且無症狀的人的檢測工具。換言之,大多數經過攝影篩檢者不會受惠於此項工具;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產科教授Susan Bewley表示,即使是施行已久的乳房攝影篩檢也存在過度診斷的爭議,因此女性應該在施行篩檢以前被告知潛在的風險與益處;生醫科學協會(Institute of Biomedical Science)代理執行長Sarah May表示,有效的攝影篩檢能預知風險,但無法保證個人是否罹病。   綜合而言,Sense About Science所公布的指引如下:   * 攝影篩檢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 * 可能有風險,因此高危險群(如:BRCA基因突變者)才需要被建議接受攝影篩檢。 * 可以檢測出可能罹患疾病,但無法預防疾病。 * 無法提供絕對的檢測結果,因此沒有檢測出異狀不代表以後就不會罹病。 * 攝影篩檢不同於診斷篩檢。       資料來源:Sense About Science        
+ read more
乳房攝影無助於降低整體乳癌死亡率
2015.07.09
乳房攝影無助於降低整體乳癌死亡率
  在台灣,乳癌位居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統計中的第四名。目前,藉由早期檢測乳房細胞是否變異,有機會避免變異細胞惡化為乳癌,而最經常使用的檢測技術就是乳房攝影檢查。然而,最近有研究指出,雖然整體女性人口接受乳房攝影比率越高,越有機會檢測出變異的乳房細胞,但整體女性的乳癌死亡率並未因此降低,反映乳房攝影產出偽陽性結果的可能令人擔憂。 這項研究分析了於2000年美國癌症登記系統(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中來自547個郡,約1600萬名40歲以上的女性,其中有5萬多位女性罹患乳癌並在往後十年持續被追蹤。研究評估每個郡的乳癌發生率,並且根據乳癌大小、癌症轉移狀況與是否曾接受侵略性手術來分析與乳房攝影的關係。 分析結果發現,接受乳房攝影的人每增加10%,就會伴隨25%的人被認為罹患小型的乳癌(≦2公分),並且,美國所有的郡的乳癌發生率與乳房攝影的程度都有清楚的相關性。再者,即使在被確診為乳癌病患的人數是其他的郡的1.8倍的地方,乳癌死亡率卻並未因此高於其他的郡。此外,癌症轉移至相鄰器官或轉移至非相鄰器官的比率並不隨接受乳房攝影的程度增加而有變化。不過,原本認為透過乳房攝影可以降低女性接受侵略性手術,研究結果卻顯示雖然接受乳房攝影的人每增加10%,接受免於傷害性手術的人便增加24%,但接受侵略手術(如:乳房切除)的人的比率卻未因此下降。 為避免這種以整體人口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出現一概而論的缺點,研究團體還以個人為分析對象,仍發現9個州及2個都會地區的女性接受乳房攝影程度與乳癌發生率具有與上述分析相同的關連性。此外,研究團隊說明,研究結果並未因各地區的總人口數相異而有不同。 研究的協作編輯,哈佛大學的Richard Wilson博士說明,從乳房攝影程度增加、被檢測出有小型乳癌者亦增加,但乳癌死亡率卻未見下降且並未降低接受侵略性手術的可能性的結果來看,乳房攝影不僅產生偽陽性結果可能性高,還可能讓女性因此接受不必要的侵入性手術。但研究團隊也表明,他們仍無法建立乳房攝影產生偽陽性結果的頻率,因此再次強調女性應重視與醫療提供者的溝通機會,並且呼籲乳房攝影技術應積極改善。唯有讓女性充分了解乳房攝影的好處及風險,才能讓女性有效評估是否要接乳房攝影。   資料來源: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