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5.05
小麥膚色真健康?!日曬機致皮膚癌!
近日有研究指出,過去認為使用紫外線日曬機 (UV
tanning
bed)與罹患皮膚癌高度相關的觀念需要被更正為:「使用紫外線日曬機會導致皮膚癌」,以強調用紫外線燈做日光浴對健康之危害。
美國公共衛生署署長Boris
Lushniak於2014年7月發表預防皮膚癌的行動宣言,宣告在室內使用曬黑儀器與皮膚癌患病風險增加有高度相關。但是本次研究的資深編輯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的副教授Robert
P.
Dellvalle指出:使用紫外線日曬機已經構成了罹癌條件,因此為了警醒民眾,將「高度相關」改為「導致」有其必要性。
研究團隊運用1965年英國流行病學家Sir Austin Bradford
Hill與Richard
Doll證明吸菸會導致肺癌時所使用的因果推論準則,發現使用紫外線日曬機達到了九大指標中的八項,九項指標的結果分別為:
強度(STRENGTH):使用紫外線日曬機有16%的機會導致皮膚癌。
一致性(CONSISTENCY):使用紫外線日曬機導致皮膚癌的現象並未因國家或群體不同而有別。
特異性(SPECIFICITY):使用紫外線日曬機與皮膚癌間的直接關係已被發現一段時間。
時序性(TEMPORALITY):時序性指的是若因果關係存在,則因必在果之前,而研究團隊發現,使用紫外線日曬機確實會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
生物劑量因素(BIOLOGICAL GRADIENT/ DOSE-RESPONSE
RELATION):研究團隊發現每年額外增加使用紫外線日曬機的療程,會多1.8%的風險罹患罕見的皮膚癌—黑色素瘤(melanoma)。
合理性(PLAUSIBILITY):使用紫外線日曬機會導致皮膚癌一事具有生物上的解釋;日曬機釋放的紫外線會導致皮膚深層的細胞突變,可能使之轉變為癌細胞。
相符性(COHERENCE):實驗室裡的研究結果與實際人口調查的結果相符,都指向相同的結論。
實驗操作性(EXPERIMENT):由於請受試者使用紫外線日曬機來研究導致皮膚癌的可能性不合乎研究倫理,因此難以提出實證。Dellvalle博士指出,日曬機業者便經常拿致癌論述缺乏實證研究為由來維持其利益。
類比性(ANALOGY):研究團隊認為,基於皮膚越容易灼傷的人罹患皮膚癌的風險越高,因此使用紫外線日曬機頻率越高,越容易罹患皮膚癌。
Dellvalle博士提醒,減少吸菸便能降低肺癌罹患風險,同理,減少使用紫外線日曬機能降低皮膚癌罹患風險。強調「使用紫外線日曬機導致皮膚癌」而非只是「高度相關」將有助於民眾記住使用紫外線日曬機對健康之危害。
資料來源: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04.30
偽陽性乳篩結果及乳癌誤診的金錢代價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每年因為乳癌攝影篩檢的偽陽性結果以及乳癌的過度診斷而帶來的金錢花費數目龐大,且被過度診斷和被檢測為偽陽性結果的女性,他們所花的醫療支出亦不少。
近年來,乳癌攝影篩檢的偽陽性結果以及乳癌的過度診斷已被完整記錄,然而因偽陽性及過度診斷而造成全國性的支出成本卻缺乏完整的資料。波士頓兒童醫院的Mei-Sing
Ong、哈佛醫學院教授Ken
Mandl以及波士頓兒童醫院資訊學學程的教授們於是在2011-2013年間調查了700,000名40-59歲的女性,他們因偽陽性結果以及誤診而有的支出。
平均而言,因偽陽性結果而產生的支出為852美元,因誤診為最普遍的非侵入性癌症原位導管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而來的支出為12,369美元。另外,作者也發現國家每年花約四億元在偽陽性結果以及過度診斷的支出上,這些花費突顯出乳癌攝影篩檢的指引是否要加入年齡之外的篩檢指標需要進一步的討論,讓偽陽性結果和過度診斷的可能性降低。
資料來源:Health Affairs
+ read more

2015.04.23
健康補品一定好?吃多小心癌纏身!
大眾普遍都有這樣的觀念:認為像是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補充品對身體健康是有益的,而且它們並不像藥品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因此多吃也沒有什麼害處。但是近來有愈來愈多的研究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這些營養補充品吃多了恐怕不僅對身體無益,甚至還可能誘發癌症!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及營養檢視調查(NHANES)顯示,半數以上的美國人都有使用至少一種以上營養補充品的習慣。而吃營養補充品主要是為了幫助人體獲取一般無法從食物中攝取到的營養素,甚至有些研究表示對人體健康還會有額外的好處,如:維他命D補充品可以使低階攝護腺癌細胞的病程發展趨緩,甚至逆轉。但日前在2015年美國癌症研究年會上,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的教授Tim
Byers卻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Byers教授指出,從過去他所參與進行的研究發現,雖然維生素補充品在動物身上試驗會對癌症病程發展有保護作用,但在人體身上進行對照試驗長達十年後卻出現相反的結果;一項針對β-角蛋白補充品的研究顯示,如果服用劑量高於建議量,將會增加20%肺癌及心臟病的罹患風險;服用葉酸補充品的研究也指出與大腸癌息肉增加具相關性。
Byers教授最後表示,這些研究發現並非要告訴民眾完全不能服用維生素或礦物質補充品,而是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服用過量,依據建議的正確劑量服用,營養補充品對健康還是有益處的。同時也要給予大家正確的觀念,建議還是要從健康飲食中攝取這些營養素才是最好的方法!
資料來源: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癌症中心
+ read more

2015.04.23
防治卵巢癌:輸卵管裡藏玄機!?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最近發表聲明,表示已進行預防性卵巢和輸卵管切除手術;這讓過去的禁忌話題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也讓更多人願意討論這個議題。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卵巢癌癌細胞的前身是卵巢表面上皮細胞,但這項假設的問題是:從來沒有人在卵巢表面上皮細胞中發現癌細胞病變前的病灶。最近許多臨床證據顯示卵巢癌癌前細胞可能不是來自卵巢,而是來自輸卵管;因此,對罹患卵巢癌的高風險女性來說,只要切除輸卵管或許就可以降低罹癌風險和死亡率,同時也可以降低切除卵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份回顧性研究指出,在擁有BRCA1/2遺傳性基因突變而且進行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的女性中,其輸卵管中有癌前細胞或侵襲性癌細胞者佔10-15%;而在偶發性卵巢癌患者當中,60%的輸卵管有癌前細胞。
對於因為BRCA1/2遺傳性基因突變而屬於卵巢癌高風險的女性來說,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已經成為降低癌症風險的常規手術;但更年期前的女性接受兩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會立刻進入手術性停經,短期的影響包括夜間盜汗、熱潮紅、情緒起伏不定等,長期影響則包括心臟和骨頭疾病的風險增加;若只切除輸卵管,女性就不會失去女性荷爾蒙所能提供的保護,但相對的也保留了卵巢可能引起卵巢癌的風險。
研究負責人Mary B.
Daly指出,雖然卵巢癌在美國相對少見,不過一旦在晚期被診斷出來,五年的存活率只有43.8%,而且早期篩檢的方法也有其侷限。雖然這份研究的發現對我們認識卵巢癌來說是一項大突破,但要讓切除輸卵管成為常規的醫療手術目前還言之過早;我們需要更長期、更大規模且有系統性的研究才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資料來源: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所發行的 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期刊
+ read more

2015.04.01
乳癌,不只一種!
一項來自美國的新研究結果顯示,乳癌並非單一疾病,而是由四種分子類型(molecular
subtypes)組成的疾病。不同分子對治療的反應各異,並且四種分子類型所表現出來的樣態會隨著年齡、種族等因素有所不同。學者認為,將乳癌分類有助於乳癌之診斷及治療,並且可幫助病患了解診斷對其健康的影響。
對美國女性來說,乳癌是僅次於皮膚癌最常見的癌症,今年美國預估侵入性的乳癌病患將會有231,840新的案例,並且會有約40,000名女性死於乳癌。鑒於乳癌研究之急迫性,Besty
A.Kohler及其研究團隊利用北美癌症登錄系統(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gistries,
NAACCR)的資料,並篩選出85歲以下且罹患侵入性乳癌的女性病患,展開分析調查。此登錄系統已依據荷爾蒙受體狀態(Hormone
Receptor Status,
HR)-即觀察細胞外層的蛋白質是否有和血液中的荷爾蒙結合,而讓乳癌可因荷爾蒙治療使發展變慢-以及依據製造乳房細胞的HER2基因是否讓細胞增生過多而加速癌細胞擴散,區分出四種乳癌類型:
HR陽性及HER2陰性的管狀A型(Luminal A)
HR陽性及HER2陽性的管狀B型(Luminal B)
HR陰性及HER2陽性的HER2基因過度表現型(HER2 enriched)
HR陰性及HER2陰性的三陰性(triple-negative)。
藉由資料庫之分類,研究團隊第一次能夠觀察不同因素對四種乳癌類型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最不具侵略性的管狀A型乳癌最常見於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女性,並且不論種族為何,貧窮指數越高,管狀A型乳癌越少見。另外,管狀A型乳癌在45歲以下各種族的女性中差別不大,但是45歲以上的女性中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女性較其他種族常見罹患管狀A型乳癌。至於最具侵略性的三陰性乳癌則被發現最常見於非西班牙裔的黑人女性,研究員認為這解釋了為何黑人女性死於乳癌的百分比最高。
針對這份分析報告,美國國家癌症署的Harold Varmus
博士認為,根據分子類型將乳癌分類為四種,有助於我們更精確地預防及治療乳癌,並且美國總統的「精準醫學計畫」(President’s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也已積極跟進,讓治療團隊擬定更具效果的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2015.03.12
戰勝乳癌後,甲狀腺癌虎視眈眈?!
一篇發表於2015年美國內分泌學會年會的研究指出,乳癌倖存者擁有較高的甲狀腺癌罹癌風險,特別是在患者被診斷出患有乳癌的頭5年內。
由於過往的相關研究多由單一機構進行,所以,乳癌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係、診斷出乳癌後,患者罹患甲狀腺癌的發生率等,一直存在爭議。為解決這個問題,此次研究團隊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SEER9資料庫中的資料為分析樣本。範圍涵蓋了1973年至2011年期間704,402位乳癌患者、49,663位架狀腺癌患者,以及1,526位於乳癌診斷確診後又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
分析結果顯示,與僅罹患乳癌的患者相較,在罹患乳癌後得到甲狀腺癌的患者其確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輕;同時,其所罹患的乳癌類型更可能為侵襲性乳腺管癌,且在治療乳癌的過程中曾接受過放射治療。不過乳癌患者的激素受體呈陽性或擴散至淋巴結等狀況並未對於罹患甲狀腺癌的可能風險造成影響。
而與單純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相比,乳癌倖存者得到的甲狀腺癌可能有較為嚴重的病理表現,但癌細胞較小,且患者較少需要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另外,由於甲狀腺癌的平均發生年齡通常較乳癌早,因此,先經歷過乳癌才得到價狀腺癌的患者年齡較一般的甲狀腺癌患者來得高,平均年齡分別是62歲與45歲。
最後,研究結果指出併發甲狀腺癌的狀況最可能發生在乳癌確診的頭5年。研究主持人Jennifer
Hong
Kuo博士表示,此次分析結果驗證了乳癌與甲狀腺癌之間存在關聯;未來,醫療專業人員應提醒乳癌患者接受警惕篩檢,確診罹癌後的頭5年間,每一年都應接受篩檢,特別是有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倖存者。
資料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