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為什麼男人也有乳頭?
2019.10.28
為什麼男人也有乳頭?
女性乳頭一直是話題焦點,從名人走光到裸上身爭取性別平等的女權運動,乳頭總能吸引目光。但男人的乳頭卻不一樣,他們不會引起相同的爭議,也沒有哺乳的需求,那為什麼男人有乳頭呢?   這要從我們都還是胚胎時講起…… 在胚胎發育的早期,有著可以發展成男性生殖器官或女性生殖器官的原始結構,在很少數情況下會發育成同時擁有兩種生殖器官。   有幾個基因會決定嬰兒擁有男性或女性生殖器官,Y染色體上一個名為SRY的基因被認為是主基因。   當胚胎約七個星期大時,SRY將啟動。SRY的啟動,最終會導致男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原始女性生殖結構的消失。   由於女性沒有Y染色體,原始女性生殖結構將繼續發育成女性生殖器官,而原始的男性生殖結構則會消失。   乳房和乳頭是在胚胎約第四週至第六週時開始形成,也就是早於SRY基因啟動。因此,在男性發育的後期,即使大多數乳房結構消失了,但形成原始乳頭、乳暈及周圍平滑肌的細胞仍然存在,這些剩餘的細胞繼續形成最終的乳房和乳頭。   出生後呢? 出生時,男孩和女孩的乳頭和乳房看起來相似,到了青春期,荷爾蒙才會開始發生變化。青春期時男孩和女孩的乳頭都會增大,但女孩的乳頭增大較多。同時,男性乳房的乳管縮小,而女性乳房則增大並重塑。到成年時,男性乳頭比女性乳頭更小且變化較小。   從進化的角度看,男性乳頭仍然存在不是因為它們對男性有任何好處,而是因為它們無害,消除它們沒有也任何好處,所以一直存在。   當成長出錯時 與其他任何身體的結構一樣,生長都有可能會出錯。乳頭也是一樣,大約每20人中有一人會有多餘的乳頭。當部分乳腺還保留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通常,這些乳頭更類似於色素痣,很少真正有作用。在有正式紀錄的文獻中,男性乳頭數量最多的是七個。   有些男人會分泌乳汁 有趣的是,有時男人是可以分泌乳汁的,多數發生在荷爾蒙失調或藥物引起的情形。在這種狀況下,男人分泌的乳汁與哺乳期的女性非常相似。   乳頭對男人有什麼好處? 除非是可以使用乳頭進行母乳喂養的罕見男人,否則男人會因為更常見的理由受益於這種看似多餘的身體部位,也就是性愛。   兩性對乳頭的性刺激都有反應。一項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男性參與者表示,對乳頭刺激的會增強性反應。甚至有一份報告描述了一位異性戀男人,想要進行乳房增大以增加乳頭的性功能。   有乳房的男人? 對某些男人來說,乳房增大可能是超重或肥胖的後果,這樣的胸部主要是由脂肪堆積組成。而且,隨著肥胖人口的增加,這樣的男性越來越多。   男性乳房腫大或乳房發育也可能是荷爾蒙失調引起的,主要發生在青春期男孩中,通常身體會自行解決,但這可能導致抑鬱、焦慮、飲食失調、身體形象問題和自尊心下降。   男人也會得乳癌 在乳癌的確診患者中,只有0.5-1%是男人。但是,因為男人對這種疾病的認識少、警覺性低,通常確診時已經處於晚期。因此,醫生應檢查男性乳頭的腫塊和變化,例如乳頭分泌物或皮膚潰瘍,以排除癌症。近期有一篇研究指出,男性乳癌高風險者應做乳房攝影檢查。美國食藥署更在今年8月發佈最新指引草案,建議乳癌藥物的臨床試驗受試者應加入更多的男性病患。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09.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LGBTI年輕癌症患者面臨醫療照護的落差,要如何改善?
2019.10.17
LGBTI年輕癌症患者面臨醫療照護的落差,要如何改善?
日前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的研究指出,我們對於理解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變性者和/或雙性人(LGBTI)青少年和年輕人(AYA)的癌症明顯不足。   當我們知道成年LGBTI已被證實會面臨獨特的醫療取得落差及相對較差的治療結果,且LGBTI 青少年與年輕成人難以獲得醫療服務時,有一群研究人員因此提出患有癌症的LGBTI年輕族群可能是高風險的病人族群。並發表旨在減少LGBTI 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癌症治療落差的「Call to Action」行動聲明,刊登在Journal of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Oncology (JAYAO)上的觀點文章中。   「Call to Action」 為變革提供了藍圖,首先要認知風險、確立挑戰並提出縮短落差的具體建議與做法。該觀點文章指出,在青春期和成年時期的發展過程中,癌症可能伴隨著其他特殊的挑戰,包括身體形象、心理健康,以及年輕人的新興獨立性和自主性等問題。上述所有問題都進一步會形成自我認同為LGBTI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癌症患者所遭遇的困難。該文詳細介紹了LGBTI在醫療照護取得以及健康服務上所面對更廣泛的不公平與障礙。   期刊主編Sender醫學博士表示,「LGBTI 青少年已經被各式健康照護的障礙挑戰,若再加上可能威脅生命的癌症診斷,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負擔有多麼的巨大沉重」、「我們絕不能容忍這群具有獨特需求的人群必須承擔較差的醫療效果,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問題、辨識出這些風險,更要據此調整我們的醫療實作。」   該篇文章標題為「被忽視的少數群體: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變性者和/或雙性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的癌症交叉點」(Overlooked Minorities: The Intersection of Cancer in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or Intersex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由Peter MacCallum癌症中心(墨爾本)的Clarke、墨爾本大學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健康皇家墨爾本醫院的同事合著。   編譯來源:Eurekalert(190625)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男性乳癌高風險者應做乳房攝影檢查!
2019.10.08
男性乳癌高風險者應做乳房攝影檢查!
男性乳癌是一種罕見但通常會致命的疾病。據美國癌症協會推測,2019年將會診斷出2,670例男性侵入性乳癌的新病例,約有500男性會因此而死亡。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讓高風險的男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的效益顯著,將有助提早發現癌細胞,改善病患的預後。   研究人員表示,在男性中,乳房攝影檢查的敏感性或檢測癌症的效力為100%,而能區分乳癌與其他非癌細胞的效力為95%。這樣出色的表現與男性相對缺乏乳房纖維腺體組織有關,女性的異常結果通常會被其所掩蓋。   此外,在男性乳癌風險因子中,以有乳癌個人病史為最重要的因素,其他還有如基因突變、一級家族病史、Ashkenazi猶太血統都具有影響。研究就發現,男性的姊妹或媽媽曾罹患乳癌,其風險會提高兩倍。   但是,一直以來,針對有乳癌個人病史、以及家人有乳癌相關的基因突變等的男性高風險族群,一直都沒有正式乳房攝影檢查的篩檢指引,因此導致男性被診斷出乳癌的結果往往比女性嚴重。過去曾有傳聞的證據顯示,對具有可辨識風險因子的男性進行選擇性檢查是有益的,可是有關該如何進行及要做到什麼程度,卻所知甚少。此研究正是呼應這樣的需求而進行。   研究進行與結果 研究團隊檢視平均年齡55 歲的1,869名男性,在2005-2017年期間進行乳房攝影的模式及檢查結果。發現乳房攝影檢查一共檢測出2,304個乳癌病灶,其中149個進行活體組織切片,最後確認有41個為惡性腫瘤。   乳癌高風險男性的癌症檢測率為每1,000個檢查有18個,比起平均風險女性的每1,000個檢查有5個,要高出許多。男性患者的癌細胞會在尚未擴散至淋巴結的較早階段被檢測出來,改善病患預後狀況。研究還發現,已經得過乳癌的男性再次復發的可能性是女性患者的84倍。   研究建議與未來方向 研究主要作者Gao博士表示,研究的結果顯示對乳癌高風險的男性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具有效益,可以讓患者不必等到出現症狀才被確診罹癌。希望這樣的發現能有助標準化對特定男性高風險族群的檢查。而研究團隊也希望未來有更大跨組織的研究可以幫助了解不同乳癌風險的男性之間的細微差別。   本研究刊登於《放射醫學期刊》(_Radiology_)。     編譯來源:EurekAlert1(2019.9.17)、EurekAlert2(2019.9.17)、HealthDay(2019.9.1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悶悶不樂的女人容易中風!
2019.10.07
悶悶不樂的女人容易中風!
在可能影響人際關係或安全感的情況下,女性常會壓制自己生氣和不滿的感受,外表看起來沒事,這就是「自我沉默」。過去研究曾發現,面對負面情緒選擇自我沉默的女性,會有較多的憂鬱和憤怒的症狀,而這兩種症狀均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最近一項美國研究再次證實這樣的關聯,指出40-60歲有自我沉默傾向的女性,其頸動脈較易沉積斑塊(plaque)而導致中風的風險會增加。   此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在親密關係中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覺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於中年人的心血管健康可能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將自我沉默如何影響身體納入考量。   研究如何進行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團隊讓304名女性填寫問卷,並自我呈報他們有關人口統計資料 、病史、憂鬱以及血壓、身高和體重等身體測量的資料。   研究發現,會在親密關係中說出自己的需求或感受的女性,頸動脈沒有出現斑塊;而那些比較無法表達自己,頸動脈出現斑塊的機率增加了14%。這些斑塊可能會導致心臟病、中風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主要領導的研究者Jakubowski表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心臟病發作或中風,但是自我沉默會讓她們處於比較高的罹病風險之中。   無法表達真實感受造成與自我分離 美國西北華盛頓大學心理系教授Jack回應,「如果你是自我沉默,那就是在切斷連結。不僅是在切斷你與對方的連結,同時也在切斷與你自己的連結。」 「大多數時候,我們透過與他人交談、發聲來再次確認自己。但是,自我沉默會使女人對自己的真實感受感到非常困惑-『我覺得生氣有什麼不對勁嗎?我應該要更柔和嗎?』 這就是造成可能導致身體問題的壓力。」 未來研究方向 Jakubowski表示,要探究為什麼自我沉默和頸動脈的斑塊之間會有關係,未來研究可以多專注在憂鬱症、人際關係衝突或睡眠障礙問題。憂鬱症和睡眠不足都是頸動脈硬化斑塊的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已在9月24日的北美更年期學會年會上發表。   編譯來源:HealthDay(2019.9.2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為什麼養小孩媽媽比爸爸不快樂?
2019.10.03
為什麼養小孩媽媽比爸爸不快樂?
通常做父親的照顧小孩比做母親的較快樂,少壓力也少疲倦。研究專家以為這些差異可能的起因為如何分擔育兒活動的時間及種類。   育兒有很多種類的活動,有些很累人,也不有趣。如一家去遊樂園玩對某些人的影響和半夜起來換尿布是不同的。研究嘗試找出這些變數,是否和父母的情緒差異相關。   以前的研究顯示做母親的在照顧上比父親更疲累、更多壓力,也更不快樂。但是僅僅是社會人口特徵並無法解釋這樣的差異。研究人員好奇父母如何分配育兒活動,也許可以解釋他們情緒的差異。   研究怎麼說 這個研究使用美國人口調查局所收集的資料,大約有4,486個育兒活動,參與各個活動的人和相對應的情緒。   研究由育兒照顧的內容來看雙親育兒的角色。他們不只是檢視父母照顧小孩所花的時間,也看育兒活動的種類、何時何地發生、有誰在場和所需要的照顧。   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來說,父親參與孩子的生活比過去更多,但是育兒工作仍是高度性別化。目前母親和父親分配育兒的方式帶給父親情緒上的回報比母親多。但從現有的資料尚無從決定是因個人選擇的結果,還是外來的影響力,如工作上的要求。   另外,父母之間雖有差異,但他們都發現育兒很有意義。傳統上,育兒較多是婦女的重心,也可能表示做母親照顧小孩比父親覺得更有意義。但事實是父母親都發現照顧孩子很有意義,沒有性別差異。   研究人員發現父親的育兒活動比較偏向娛樂性和週末,而母親則較多照顧嬰兒和配偶不在身邊的「單親照顧」的範圍。   將育兒活動的內容考慮在內時,可以完全解釋為何父母快樂程度的不同,部分解釋為何壓力的不同,但無法解釋為何疲勞會不同。未來更多的研究可集中於性別化育兒(gendered parenting)如何影響了父母的健康。   為何母親所承擔的育兒內容是情緒上較少有回報的?配偶們如何分擔育兒的工作,才會使讓兩者覺得同樣值得?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9.2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男人對攝護腺誤會大了!
2019.09.29
男人對攝護腺誤會大了!
最近一項橫跨英、德、法的調查發現,多數中年男性對攝護腺健康缺乏正確認識。調查結果令人擔憂,因為這群人是最容易有攝護腺相關症狀的人。   研究調查了3,010名50歲以上的男性對攝護腺健康及肥大的認知,發現 74%不知道攝護腺主要功能是產生攝護腺液以攜帶精子;83%誤以為出現攝護腺肥大相關症狀是衰老正常的過程;將近50%的50-60歲男性無法識別攝護腺肥大症狀,如:突然想要排尿、排尿時有緊縮或疼痛感、感覺膀胱沒有完全排空、晚上不止一次起床排尿等。   對調查進行評論的泌尿科專家表示,調查結果令人擔憂,因為調查對象是最可能罹患攝護腺相關疾病(如癌症或肥大)的男性。由於人口老化,這些疾病的發生率及其對臨床實務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因此我們必須確保男性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在需要時快速諮詢和治療。若輕忽症狀,嚴重不僅會損害生活品質,還可能增加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男性出現症狀時傾向於直接找醫師 當男性出現攝護腺肥大症狀時,61%表示會找醫師獲得更多資訊,24%表示會搜尋Google、13%表示會跟伴侶或家人討論症狀。   過去研究指出,女人實際上比男人更了解男人的健康問題。因此,這份研究鼓勵男人與伴侶或家人討論他們的泌尿系統症狀和疾病,並諮詢泌尿科醫生等醫療專業人員。   攝護腺肥大有多種治療選擇,包括:藥物治療、經過尿道或小腹的手術、雷射治療、水蒸氣治療、飲食調理等。50%調查受訪者傾向於有不同的治療選項,38%希望由醫生推薦治療方法,12%沒有特別傾向。相較於70歲以上的老年人,50-55歲的男性較傾向與醫師共同決策接受哪一種治療。   每位患者的病情都不盡相同,但與泌尿科醫師一起討論應該能夠決定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現在,針對攝護腺的治療選擇已經很多了,有困擾的人其實很容易得到幫助。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9.2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